语文教材经过改版之后,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不管是课文,还是课后习题,都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并将这些与语文要素结合起来,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新课标对学生素养的要求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求,笔者认为通过人文资源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国家宝藏》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当然,在进行《国家宝藏》的引进时要遵循相关原则。
一、《国家宝藏》引进的“四性”原则
(一)匹配性原则
匹配性原则是指语文教学中所涉及的人文历史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宝藏》中所包含的人文历史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相匹配的。语文教材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收集整理了大量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文章。《国家宝藏》中通过对文物的讲解,演绎文物的前世传奇故事,梳理文物的历史脉络,将文物的价值不断进行放大,从而上升到民族精神的传承,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对应性原则
对应性原则是指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与《国家宝藏》中的节目内容是相对应的。《国家宝藏》节目中关于文物的讲解词、文物背后蕴含的古诗词、文物的历史故事可以当作语文知识的积累;通过模仿讲解员对文物的讲解词、积累其中的习作素材进行创编与续写,提高语文能力。文物前世今生的传奇故事在演绎的过程中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是指在将《国家宝藏》引进课堂教学时是有所选择的,而不是全部引进的。如其中的一些词语的积累、讲解词中关于习作的一些方法等可以充分引入,而一些娱乐性较强的部分,可以适当进行删减。
(四)提升性原则
提升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国家宝藏》中介绍文物的方法,对课文进行二次改编和创作,了解不同文体对文章内容和情感表达的不同要求,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课堂中引进《国家宝藏》的优化教学实践
(一)描绘事物,积累知识
1.积累词语,描写人物外貌
《国家宝藏》中的文物讲解词包含了大量的词语,如介绍词中的“万世师表”“礼成家国”“天府之韵”,文物名字中的“千里江山”“彩凤鸣岐”,文物讲解词中的“纵放自如”“意态万千”。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些文物的认识和学习,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进行积累,并运用到习作当中。
以“长信宫灯”为例:学习抓住讲解词中的四字词语来描写人物的外貌。
(1)摘录其中的四字词语
摘录讲解词中的四字词语,选择一个,说一说它的意思,并造句。通过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宫女?
(2)实践运用,仿写片段
▲以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为例,积累描写人物的词语。
四字词语:摇头晃脑、披头散发、张牙舞爪、提心吊胆、面红耳赤、手忙脚乱、眼疾手快、口干舌燥。
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说一说你的发现。
▲以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为例:猜猜他是谁。
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特点来猜一猜:他的头发又黑又硬,一根根向上竖着……
请你用上积累的词语,把“他”的外貌描写补充完整。
2.学习古诗,积累文史常识
语文教材改版之后更加注重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
《国家宝藏》中一些文物的背后会与一些特殊的人物有关,甚至一些文物就出自这些人物之手,如李白的《上阳台帖》。节目在展示文物的前世传奇故事的同时,在其中穿插了一些有关历史人物的故事,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和理解诗句。
▲以《望天门山》为例:
回顾之前学过的李白的古诗,说一说你觉得李白是一个怎样的人。
▲引入《国家宝藏》中关于李白的历史故事,进一步了解李白的人物形象。
以李白草书《上阳台帖》为例。
(1)见字如人,一说“李白”
请你用几个词语来形容李白的草书。
(2)《上阳台帖》,二说“李白”
读一读,说一说。你从《上阳台帖》文中感觉出李白是一个怎样的人。
(3)观舞台剧,三说“李白”
看完《李白》这一舞台剧,你觉得李白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3.品味内涵,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改版后的语文教材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设计了不同学段、不同单元、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渗透。
《国家宝藏》中对文物的介绍和对历史故事的演绎,其实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介绍和传播。如“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中蕴含的魏晋时期的君子之风、“后蜀残石经”上的儒学经典。这些都与语文教材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是相对应的。
▲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
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注释中说他自幼聪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先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结合“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通过砖画上的人物形态,结合历史知识,了解魏晋名士风流恣意、任性洒脱、知足自乐的人物性格。
▲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以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为例: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对学生提出以下要求:用卡片提示讲述内容;使用恰当的语气和肢体语言,可以让讲述更生动。《国家宝藏》中通过讲解员口头讲述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不仅是一件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还是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生命”的文化传奇。这与口语交际的要求是相对应的。
(二)分析讲解词,模仿习作
1.围绕一句话来写一段话
新课标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培养学生提取、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能力。
《国家宝藏》中有三种形式的一句话总结:一种是对博物馆的一句话总结,如“守河西魂魄,传丝路文明的甘肃省博物馆”;一种是对文物前世传奇故事的总结,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的结尾:“赵充国不战而屈人之兵,取得讨羌大捷。东汉后期羌乱再度暴发,汉王室便借助其讨羌的韬略和五星出东方的天象,鼓舞将士及全国人民”;一种是对文物今生(现代)故事的总结,并点出文物所对应的主题,呼吁人们保护文物,如“大克鼎”的守护宣言:“守护历史,守护华夏正礼”。
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却把文物的前世今生传奇故事以及其中的文化内涵都融进去了。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相对应的。
▲以“金漆木雕大神龛”为例:结合图片和资料,围绕“金漆木雕大神龛,体量庞大,雕饰精美,为潮州木雕的佳品”这句话写一段讲解词。
▲以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为例:模仿“金漆木雕大神龛”的介绍词,用下面的句子开头,试着写一段话。
车站的人可真多……
2.学用不同写法
《国家宝藏》中的文物讲解词在内容和写法上是多种多样的。在内容上,有的是描写文物的外形的,如“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有的是描写文物的历史故事的,如“李白草书《上阳台帖》”;有的是描写文物的影响力的,如“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在写法上,有的采用了说明文的写法,具体详细地列举了文物的各项数据,如“越王勾践剑”;有的采用了设问和提出疑问的写法,为观众设置了悬念,引起观众的兴趣,如“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有的采用了联想的写法,将自己对文物的遐想融入其中,如“云梦睡虎地秦简”。
节目通过这样的内容形式和句式写法将文物的风姿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让观众如观其物、如临其境,对学生的习作有借鉴意义。
(1)文体互换,感受不同
▲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为例:试着运用说明方法,把本文改写成一篇说明文,从不同角度体会其名扬中外的原因。
(2)深入探秘,提问思考
①提出问题,深入思考: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要求学生“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以“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为例:通过对其中最显眼的鎏金骑士的提问,一步步将观众引入当时的情境当中,为其历史故事添加了更加神秘的色彩。
▲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关注批注和课后练习中的提问对课文理解的作用,并试着自己做批注提出新的问题。
②自问自答,深入领悟:语文教材中注重通过自问自答(设问)的写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独立的思考,并能有所感悟。
▲以《蝴蝶的家》为例:展开想象,运用短文中的句式,写一写蝴蝶的家还会在哪里:麦田里呢?也不能避雨。树林里呢?到处是水珠滚坠。园里的花朵是它们的家吗?花朵自己已经被雨点打得抖个不停了,怎能容它们藏身呢?
③反问强调,突出情感:通过反问,更能突出其中的情感。
▲以“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为例:通过反问,更加肯定了壁纸在“世界看中国”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以《爬山虎的脚》为例: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在这段话的结尾加上一个反问句,从而突出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三)走进传奇,联想创作
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想象类文章的学习: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童话主题,要求学生感受童话的丰富想象,并试着自己来编童话;第四单元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的情节去猜想,并尝试续编故事;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神话故事为主题,让学生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等。
1.睹物起思,联想场景
▲以“云梦睡虎地秦简”为例:通过联想和想象,把当时官吏的工作场景用文字表达出来,真正地做到了让文物在观众面前“活”起来。
▲以《惠崇春江晚景》为例: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你通过诗句联想到了怎么样的画面。
2.借物怀古,续写传奇
为什么说楚国的9Gt8WtuXCyuFX4Venl7/Mg==兴败都要看“云纹铜禁”?请你发挥想象进行续写。
3.前世今生,创意改编
观看文物“彩绘散乐浮雕”前世传奇的舞台剧,说一说这个舞台剧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如果让你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及其经历进行改编,你会怎么写呢?
▲以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我和
______过一天”为例。
如果“彩绘散乐浮雕”中的人物穿越到现代,要跟你一起生活,你会怎么跟他们相处呢?请以“我和‘彩绘散乐浮雕’过一天”为题,展开想象来写一写。
(四)感悟中华文化,体会民族精神,培养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以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
本单元的单元导语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通过《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这三篇课文将爱国主义情感传递给学生。
《国家宝藏》也将爱国主义情感包含其中,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为例:通过“‘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的前世传奇故事将赵充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表现得淋漓尽致。以此作为本单元爱国主义情感教学的借鉴和拓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爱国主义精神。
三、课堂引进《国家宝藏》的再思考
笔者在将《国家宝藏》这一人文资源引进课堂教学之后,丰富了教学的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模仿和借鉴的途径,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促进作用。
思考一:如何借助现代各种载体让《国家宝藏》的引进更加平民化,增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思考二:如何设计有效的评价体系,让《国家宝藏》真正起到优化课堂的多元化体系的作用?
思考三:其实,不仅仅是《国家宝藏》,包括《百家讲坛》《档案》《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一系列的人文纪录片都对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有促进作用。我们又该如何利用它们丰富语文课堂呢?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城南小学)
编辑: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