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识别与防范

2024-08-01 00:00陈丹丹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24年6期

在商业活动中,合同是企业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易的重要法律依据。然而,履行合同过程中会伴随着多种法律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源于合同条款不明确、履行过程中的问题或外部法律环境的变化,从而影响合同权利与义务的有效规定。对于企业而言,正确识别和防范合同法律风险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企业的经济利益,还会影响企业的声誉和长期发展。因此,本文重点分析企业识别和防范合同法律风险的措施,确保合同的顺利履行和企业的稳健运营。

一、法律法规对无效合同的要求

(一)无效合同概述

第一,自始无效。这意味着无效合同从一开始就缺乏法律约束。一旦合同被认定为无效,它就不再对企业或个人产生任何法律效力。当事人不能基于该合同主张任何权利,对方也不承担任何的合同义务。一个合同因为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序良俗而被认为无效,其中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不受法律的保护。如果一方用一个无效合同来主张权利,其诉求很大可能会被法院驳回。

第二,当然无效。这意味着无效合同的无效性不需要经过法院或仲裁机构的裁决来确认。一旦认定合同无效,该合同对当事人不再具有法律约束力。如果一方当事人认为另一方当事人违反了合同条款,且该违约行为造成了当事人的损失,那么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或仲裁机构提出申请,要求确认合同无效并赔偿损失。

第三,绝对无效。这意味着无效合同不仅局限于双方当事人,而是对所有人都无效。这种无效性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例如,一份合同涉及不正当竞争或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不仅对签订它的双方当事人无效,而且对任何第三方也无效。无论是在哪个时间或哪个地区,只要有人发现并确认了该合同绝对无效,其就不再具有法律效力。

(二)法律文件中有关无效合同的规定

1.属于无效合同的情形

首先,通过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例如,甲、乙、丙三人合伙做生意,甲和乙恶意串通,签订了一份合同,将丙排除在外,且该合同损害了丙的合法权益。这种情况下,甲和乙的行为属于恶意串通,双方签订的合同属于无效合同。

其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例如,一个10岁的小学生与他人签订了一份合同,约定将某项财产转让给他人。由于该小学生并不具备转让财产的权利和意识,因此该合同无效。但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所签的合同并非全部无效,在某些情况下,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也可以成为合同的主体。如,与未成年人签订“纯获法律利益”(指当事人单纯的、纯粹的获得法律利益,不负担法律义务的情况)的合同有效。

再次,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如果合同的内容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合同的履行会违背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道德,那么此类合同无效。例如,某合同当事人约定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后签订了合同,这种行为违背了社会公共道德和公共利益,因此该合同无效。

最后,以虚假的意思表示签订的合同。例如,某合同当事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或者虚构事实,诱导对方签订合同,那么此合同无效。同时,虚假意思表示签订的合同不仅对当事人没有法律约束力,还可能涉及欺诈等违法行为。

2.现行法律对无效合同的处理措施

首先,归还财产。当合同被确认为无效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的规定,已经交付给对方的财产,享有返还财产的请求权,对方负有返还财产的义务。在实践中,返还财产的具体操作因不同情况而定。如果财产可以分离,则应当各自返还;如果财产不可分离,则可能需要折价补偿。

其次,折价补偿。折价补偿适用于因无效合同而取得的对方当事人的财产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所取得的财产价值进行折算,以金钱的方式对对方当事人进行补偿。

最后,赔偿损失。如果由于一方或者双方的过错给对方造成损失时,还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此种损害赔偿责任应具备以下构成要件,即有损害事实存在、赔偿义务人具有过错和过错行为与遭受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二、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产生的因素

(一)合同签订前的影响因素

一方面,在合同签订前可能出现对交易主体审查不严的问题。在合同交易中,交易对方的主体资格、履约能力等是签订合同的前提条件。如果对交易主体的审查不严格,容易导致合同履行出现问题,甚至存在欺诈等风险。

另一方面,在合同签订前会出现合同条款内容不明确的问题。合同条款是确定交易各方权利与义务的载体,如果合同条款内容不明确、不具体,可能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争议,进而导致合同无法正常履行或引发纠纷。

(二)合同签订时的影响因素

首先,在合同签订时,出现合同条款不清晰的问题。当合同条款表述不清、存在歧义或者遗漏重要内容时,双方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容易对合同条款的理解产生分歧,导致争议发生。这些争议可能会导致合同无法正常履行,甚至引发法律纠纷。

其次,在合同签订时,出现合同违反法律法规的问题。如果合同内容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那么该合同将被视为无效合同。其原因在于国家法律法规是公共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强制性规定代表了社会利益和公众利益。任何违反这些规定的合同都会被认定为是对公共利益的侵犯,从而产生法律风险。

最后,在合同签订时,出现合同欺诈行为。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如果存在一方故意隐瞒真相或者虚构事实的行为,诱导对方签订合同。这种行为可能构成合同欺诈,进而产生法律风险。

(三)合同履行时的影响因素

首先,在合同履行时,出现合同履行不当的问题。合同履行不当可能导致违约行为产生,甚至引发法律风险。如果合同一方未能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履行义务,会造成另一方出现损失或合同目的无法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受害方有权要求违约方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其次,在合同履行时,出现合同变更的问题。合同变更风险是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合同需要变更时,双方应当协商一致并签订书面协议,确保变更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未能妥善处理合同变更事宜,容易引发法律争议,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再次,在合同履行时,出现不可抗力因素。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如果出现不可抗力因素(如自然灾害、战争等),导致合同无法继续履行,双方应当根据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进行处理,否则可能会产生法律风险。

最后,在合同履行时,出现合同监督不足的问题。企业对合同履行的过程缺乏有效监管和跟踪,容易导致合同执行出现问题时并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进而提高法律风险。

三、企业合同法律风险识别和防范措施

(一)合同签订前的风险防范

首先,严格审查企业主体资格。其目的在于确保合同相对方具备签订及履行合同的法定资质,避免与不具备相应资格的主体签订合同带来的风险。一般来说,企业主体资格的审查包括但不限于审查企业营业执照、核实企业资质证书、了解企业组织结构、调查企业信用状况、了解涉诉情况等。

其次,强化企业资信调查。通过全面审查合同相对方的实际履行能力,评估其履约能力和信誉度。企业资信调查包括企业的财务状况、历史表现、行业地位、市场竞争力等方面。

最后,确保企业具有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主要用于证明合同相对方签订代表的合法授权,避免出现无权代理或表见代理(指行为人事实上无代理权)的情况。签订合同前,要注意三方面事项。第一,要核实授权委托书,确保授权委托书真实、有效,并由合同相对方加盖公章或由法定代表人签字。第二,授权委托书中应明确授权范围,包括代理事项、代理期限等,避免超出授权范围签订合同。第三,关注代理人的身份和资格,确认代理人具备签订合同的合法资格和身份证明,避免因代理人身份不合法导致合同无效或qnx24Y+IWY8YW8nDhjaf8GyYfeJXjj5/UMe4VKwWy30=产生风险。

(二)合同签订中的风险防范

一方面,要强化审查会签程序,确保合同经过法务人员或其他专业人员的审查和会签,此举有利于发现和纠正合同条款中的潜在风险。另一方面,要制定完备的签订手续。在签订合同前,双方应充分讨论和明确条款内容,确保各自对合同有全面、准确的理解,从而避免事后因理解不一致或条款模糊而引发争议和矛盾。

(三)合同履行中的风险防范

一方面,要及时处理变更的合同,充分协商并签订补充协议,确保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另一方面,建立风险应对机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纠纷或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确保合同顺利履行。

(四)合同完成后的风险补救

首先,开展合同履行后的评估活动。一般来说,在合同履行完毕后,需要对完成的合同进行整体性评估,全面回顾和总结合同的执行情况。评估的内容包括合同条款的执行情况、履行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合作方的表现等。

其次,制定合同风险补救计划。根据合同后评估的结果,针对识别出的潜在风险点,制定相应的风险补救计划。该计划应包括风险描述、影响分析、补救措施、实施时间等,确保计划具有足够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以便及时应对潜在风险。

最后,建立风险管理文化,将风险管理理念融入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倡导全员参与风险管理,鼓励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关注和识别潜在风险,共同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

结语

合同管理法律风险识别防范是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论述无效合同的相关内容、分析风险产生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识别和防范措施,以保证合同的合法性、有效性,降低合同纠纷和法律诉讼的可能性,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随着法治环境的优化和法律风险防范手段的进步,企业将会不断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加强合同管理,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合规性和可执行性,充分保障自身合法权利,推动业务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