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与邪恶:东西方美术的“龙文化”图像对比

2024-07-31 00:00:00李佳莹
收藏与投资 2024年7期

摘要:龙是一种经典的神性符号,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在东方美术中,龙通常担任守宝一类职责或以纹饰形象出现,以角色身份出现时以善为主,与之关联密切的神性形象是“龙王”,以本生和佛传故事为载体出现;在西方美术中,龙被视为撒旦的代表符号,故以恶为主,并以圣经故事为载体出现。在各自的宗教体系中,龙都占据重要地位,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和精神内涵。本文从内容、形式、宗教文化三个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东方和西方美术中几组不同的“龙文化”图像,探讨“龙文化”对后世宗教美术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龙文化”;东方美术;西方美术

一、“龙文化”图像概述

(一)东方美术中的“龙文化”

在古印度,龙对应的梵语是“Naga”,根据印度古代传说与典籍的记载,印度传说中的龙住在地狱,与蛇近似,形象为人面、蛇尾、蛇长颈的半神,且神性地位较低。在佛传故事中,龙常被描绘为护法神或护法神的坐骑,代表宇宙的秩序和力量,也被视为雨水的主宰者,象征丰收和水源。《大唐西域记》记载,龙有以下神性:神力、降雨、缩水、变化、喷火、喷毒。其职责为护佛、护法、护佛迹、护国。此外,龙还被视为东方教义的守护者,它经常出现在东方寺庙的建筑和装饰中,为信徒带来祝福和庇佑。以角色身份出现时,形象或善或恶,其外形由头部、躯干、肢部、爪、龙鳞、火焰披毛、肘毛、尾鳍等构成,与之关联密切的神性形象是“龙王”。

龙在不同国家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故其象征意义有所不同。在中国艺术中,龙常被描绘为蛟龙或龙王,它的形象优雅而威严,常与水相关联,代表水的生命力和活力;在印度美术中,那伽龙则被描绘为多头蛇,象征宇宙的无限和神秘;在日本美术中,龙神被描绘为巨大的龙,通常与神社和寺庙的建筑相结合,为信徒带来祥瑞和保护。

(二)西方美术中的“龙文化”

龙在西方美术中通常被视为邪恶和毁灭的象征,代表着撒旦和邪恶势力。在英语中,龙对应的单词是“dragon”,其词源可以追溯到拉丁语的“draco”,而这个词又源自古希腊语的“drakōn”。在古希腊文化中,“drakōn”指的是“蛇”或“巨型海鱼”,并且这个词根“drak-”有“注视”的意思。在圣经故事中,龙常被描绘为邪恶的化身,与基督徒的信仰和战斗息息相关。通常有以下特征:细小的嘴巴,有翅膀,喉咙会喷火,全身布满鳞片,强壮的尾巴具有攻击力,头上有冠或角,外观与蜥蜴相似。就颜色来看,西方传说中的龙大致分为蓝、绿、黑、红色等,依据生活习惯可分类为居住在深海里的海龙、常年习惯栖息于火山周围的火龙、以沼泽地为生活之地的毒龙等。

在西方壁画和雕塑中,龙常被描绘为怪兽般的恐怖和威严形象,具有喷火、贪恋财宝、善于埋伏等特点,尾部可通过搅动空气发出光亮。从中世纪的壁画到现代的绘画作品,龙的形象不断被诠释和表现,但其象征邪恶和毁灭的意义始终贯穿其中。

二、东方与西方美术代表作品对比分析

龙作为宗教文化和信仰体系中的常见象征,其形象在不同的宗教传统下呈现丰富多样的面貌。在东方美术与西方美术中,龙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象征意义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两大宗教对世界及生命理解上的不同,也折射出各自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与审美取向。黑格尔在《美学》中说:“宗教往往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图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却被视为和它不同的一个部门服务。”

(一)内容的差异

榆林窟第25窟的北壁壁画描绘了古人想象中的龙王布雨场景。这里表现的是弥勒下生前娑婆世界太平祥和、环境幽静,龙王每晚乘祥云布雨降水,罗刹叶华拿着扫帚在地上清扫的场景。

莫高窟五代第36窟(图1)里表现的是龙王家族的形象。画面行笔劲健有力,线描流畅。壁画中的龙王皆为人身龙尾,头戴宝冠,长发披肩,璎珞饰身,手捧宝瓶、珍珠等物在海面上参拜礼佛,随行的有龙女、夜叉等。龙女梳双环望仙髻,头部戴花冠,修眉秀眼,面容沉静恬淡,正手持香炉前行。海面波涛隐约可见,岸上峭壁危崖耸峙。

鲁本斯的《圣乔治与龙》(图2)记载了圣乔治为拯救堡主女儿杀死了龙的故事。流出的龙血形成了十字形,称“圣乔治十字”,至今仍在英国国旗中心呈现。圣乔治崇拜与圣殿骑士、军队精神联系在一起:消灭兽性、压迫和邪恶,拯救弱者。在细节处理上,鲁本斯的笔触细腻而有力。他运用强烈的光影对比来突出人物的动作,使画面显得生动而立体。圣乔治的铠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与他脚下阴暗的土地形成鲜明对比,这不仅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也象征了正义之光驱散黑暗的主题。

《圣乔治与龙》在西方是一个经典故事,圣乔治是西方的守护者,他与蛟龙的对抗代表善与恶的斗争。图3中圣乔治骑着马,手握长矛,面向前方的蛟龙,展现出英勇的姿态。蛟龙则躺在地上,眼神温和而困惑,仿佛在向观众诉说着它与圣乔治之间的对抗。从技术角度来看,丁托列托采用了大胆的色彩对比和光影效果,使画面产生一种动态的视觉冲击。他运用了“sgraffito”技巧,即在油画未干时刮去颜料以形成光线效果,从而让圣乔治的形象更加突出,同时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紧张气氛。

(二)形式的差异

榆林窟唐代第25窟的北壁壁画中的两只守宝神龙端坐于彩云之上,正义凛然,象征守护与赐福。龙身由红色披毛、蓝色躯干、白色头部披毛和爪、黑色点缀等颜色构成。二龙之间是由赭色、绿色和黑色组成的宝物和卷云纹。

榆林窟西夏时期第10窟的壁画中,在青绿色调的卷草云纹中,一条巨龙腾空而起,龙身由墨线勾勒,彰显霸气,翕张鳞爪尽显威严。龙身以线描为主,少量敷色。龙身周围伴有卷云纹等多种纹样装饰。

图4中,乌切罗采用经典的金字塔式布局,将观众的视线引向画面中心的圣乔治。圣乔治身穿铠甲,站在画面的中央,姿态坚定从容。圣乔治的铠甲和马匹采用亮色调描绘,与背景、龙的绿色和褐色的暗色调形成鲜明对比,使主体人物更加突出,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主题。

从构图上看,拉斐尔也运用了金字塔结构,将圣乔治的形象置于画面的中心点,通过身后公主的姿态和表情衬托乔治的勇武。拉斐尔巧妙使用光影效果,使得画面层次分明,空间感强烈。暖色调的盔甲和马鞍为整个画面带来了活力,蓝色的天空和远处的建筑构成了和谐的背景,使得主体形象更加突出。

三、“龙文化”对当代东西方美术创作的影响

(一)“龙文化”对当代东方美术创作的影响

龙在中国东方体系中承载着吉祥寓意,故现代文创常将龙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推出相关的文创产品。如敦煌IP授权中心邀请著名潮流IP艺术家南孔徐明,依据榆林窟第25窟《弥勒经变》中的龙形象,设计出瓜州城市吉祥物守宝龙IP形象;六桂福推出的“福韵·敦煌”系列中,一款黄金守宝龙吊坠,其原型也是榆林窟第25窟《弥勒经变》中的龙形象。

龙在东方美术中也代表自然力量和生命的循环。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水神,被认为掌管水的形成和流动,代表自然界的力量和生命的循环。在东方美术中,龙常常与自然景观、水流等元素相结合,表现出自然界的神奇和生命的循环,为东方美术注入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二)“龙文化”对当代西方美术创作的影响

在西方美术中,“龙文化”图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西方艺术的符号、象征和艺术风格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2019年3月22日,“纸的对话?龙和我们的故事”剪纸艺术展于丹麦布洛克胡斯开幕。碧特作品“龙”的原型来自挪威和北欧维京时代的神话传说,她采用西方上帝七天创世纪的“七”这个吉数,以七个龙蛋的方式呈现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篇章的故事。寓意“过去”的三个龙蛋讲述了北欧神话中的龙和维京时代龙相关的故事;寓意“现在”的最大号龙蛋,讲述了今天挪威发生的故事,巨蛋的中间部分还留有一个可以让观众在玻璃两边合掌对话的镂空手形;寓意“未来”的三个龙蛋呈现了未来之龙作为知识宝藏的意义,还有科学的事物及挪威作为天然生物资源的鱼,其中一个龙蛋是设计者受中国神话的启发,表现了空白的蛋与在蛋壳上磨喙的鸟。在这幅作品中,龙被赋予了一种神秘而又威严的气息,其身上的鳞片和龙爪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内涵。

四、结语

笔者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东方与西方的“龙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对龙的善恶属性定义:在东方美术中,龙通常被描绘为神圣的存在,代表力量、智慧和守护;而在西方美术中,龙则更多地被描绘为邪恶的象征,代表罪恶、敌对和破坏。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龙的造型特征上,更深入两种宗教哲学的核心。东方对龙的理解更多的是从宇宙观和象征意义的角度,强调和谐、因果和转生。西方则从道德观和教义的角度出发,将龙视为人类原罪的象征和对邪恶的抵制。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社会文化因素对宗教龙文化图像的影响深远。历史背景、信仰传统和文化交流都为两种宗教中龙的图像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这些差异不仅增加了对不同宗教文化的理解,也为比较宗教研究和艺术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作者简介

李佳莹,女,汉族,浙江嘉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术史论。

参考文献

[1]湛如.印度古代与佛教中龙的传说、形象与描述[J].文学与文化,2013(1):14-18.

[2]乔晓光.游走在世界的龙—“纸的对话·龙和我们的故事”[J].民艺,2019(4):115-118.

[3]周翔.“同始殊途”—西方与东方的对比[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9):35-38.

[4]匡延.文化学视野下中西美术中龙形象对比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

[5]赵菁.中西宗教艺术对比[J].科教文汇,2009(31):271.

[6]郭铭城.老子与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对中西美术的影响[J].牡丹,2021(16):100-102.

[7]刘秀平.《大唐西域记》中的“龙”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

[8]习羽.宗教视野下中西方龙文化的对比性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6.

[9]张家毓.魏晋隋唐气象四神形象体系的构建—以新疆、敦煌壁画为研究中心[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3.

[10]屈玉丽,王步云.论《大唐西域记》中于阗国的鼠与龙形象[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