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逸想与现实的交织

2024-07-31 00:00:00王耀萍
收藏与投资 2024年7期

摘要:当今社会,大部分人将艺术市场看作是有钱人的“竞技场”,把艺术圈视为理想主义者的专属领域。2008年由美国作家萨拉·桑顿撰写的《艺术世界中的七天》的出版,打破了许多人对于艺术市场乃至整个艺术圈的固有观念。此书一经出版便受到业界及社会一致好评,成为众多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市场的经典参考书之一。

关键词:《艺术市场中的七天》;艺术市场;萨拉·桑顿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图1)第一版于2008年出版,作者萨拉·桑顿(以下简称“桑顿”)(图2)作为一名跨界的文化学者,其在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的同时,又取得了艺术史的硕士学位。她的早期作品主要是围绕亚文化、媒介及文化传承等主题,近期作品则聚焦于艺术行业及艺术市场领域的研究。全书共分为拍卖会、艺术评论课、博览会、奖项、杂志、工作室、双年展七个章节。桑顿花费了五年时间,走访五国六城,采访了二百五十余位艺术家,她将自身置于艺术语境去洞悉光鲜亮丽的艺术世界背后的真实运作,这期间的二百余篇亲身采访最终被其凝结为七则短篇故事,被桑顿喻作停留在艺术世界中的“七天”。在这简短的七则故事中,桑顿带领读者了解拍卖师、策展人、艺术评论家等艺术职业者的日常工作及其行业的基础运行流程,使读者在作者的文字中窥探了不一样的艺术世界。

一、协作与共赢:论艺术、盈利的内在关系

桑顿在前言中指出:“艺术界存在六种占据支配地位的角色,分别是艺术家、艺术品交易商、策展人、评论家、收藏家和拍卖师。”①在这六种职业角色中,有追求自身的艺术理想、将自己献身于伟大艺术事业纯粹的艺术家,如书中提及的在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开设艺术评论会的老师阿舍及对当下艺术品市场充满鄙视的艺术家巴尔德萨里;也有像在文中提及佳士得拍卖行的首席拍卖师伯奇以及活跃于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等交易机构的艺术投资者。为应对当前变化多端的市场,其中还大量存在兼具两种身份的从业者,他们一方面对艺术充满了向往及无限追求,另一方面又通过对市场整体的操纵运作而谋取金钱、地位等利益。

在利益至上的市场环境中,仍存在保持初心只追求精神富足的艺术家存在,他们常站在艺术道德的制高点上对逐利者嗤之以鼻,认为艺术的本质才是最值得尊崇的,鉴于市场中的种种规则对于他们来说皆是精神上的束缚。桑顿在书中所提及的艺术家巴尔德萨里便对艺术市场充满鄙夷,他对市场的运作不以为然,并认为市场会使人们的理性丢失,他坚持选择在高校教书是因其认为:“教书可以让我远离市场,这样我想什么时候转变我的艺术风格就什么时候转变,不受市场的影响和约束。”②

通读此书,读者不难了解到艺术市场基础运行的内在机制,即艺术生产者创造出艺术作品,再将其经中介之手进行运作并放入市场中流通,而当艺术品实现完整的交易过程后,其便成为经济价值的物质体现。在市场运行的过程中,艺术信仰的追求与金钱利益的谋取相依托而存在,若将艺术品置于市场环境中流通,金钱、利益便成为不可避免去提及的存在,只谈理想而不谈利益,便无法派生出艺术市场,而恰恰正是因为资金源源不断地涌入,才使得艺术市场的整体运作得以常青。

书中画廊主格拉斯顿提到“随着艺术品市场的持续繁荣,区分真正的收藏家和艺术品投机商越来越困难”③。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海外资金的不断涌入等因素密切相关,当下许多商业投资者将目光从房地产、股票等领域转向了艺术品市场,而艺术投资基金的出现则为投资者提供了结构转型的新思路,市场中有公司企业会特地聘请基金专家对艺术行业的投资进行管理,以调整企业自身投资结构,加强自我资源整合,从而减少金融危机等对自身影响。与此同时,诸如拍卖会、画廊等类似的中介机构亦不断涌现,此类机构的作品来源基本上是通过对于艺术家的代理及对具有“市场性”艺术品的搜集,再加以自身手段运作,提升艺术家的业界地位及作品的价格,从而牟取一定利益。

介于市场生存环境的特殊性,不断“迫使”圈内人对自身身份进行转变,除常见的艺术信仰追崇者及资本主义逐利者外,更多的则是两者兼具的艺术从业者。这种现象在艺术家群体中屡见不鲜,波普大师安迪·沃霍尔④曾提及“钱对我来说就是黄金时刻。钱是我的心情”,这也是普遍存在于当下艺术家群体中的一种创作趋向——迎合大众的消费需求。现如今许多艺术家在创作前,都会选择通过多种渠道提前获取市场信息,把握大众的消费趋向,作品题材、画风,抑或是作品尺幅、材料,皆成为创作时的考虑内容。书中苏富比专家弗朗西斯·奥特莱德说道:“他们的成功就在于他们迎合了商业需求。”⑤同样,艺术家们也会主动地去参加展览,意在获取一定的市场知名度。艺术家菲尔·柯林森在透纳奖提名展中直言:“我肯定是租不起这样的地方的。实际上我在利用这次提名的机会,借助这个平台来宣传我的作品。”⑥这种行为在当下市场中已成为艺术家们的常规操作,而作品最终的成交价格便是宣传效果的证明。

桑顿将自身置于真实的市场中,在艺术市场从业者的对话中探寻市场中所蕴藏的内在关系,向读者转述了精神信仰与利益追逐于艺术市场中相辅相成的操作机制。桑顿于生活常见的情境中摸索事物背后所存在的因果联系,并通过文字描述的形式,对市场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并对市场中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风趣与写实:谈文章独特的写作手法

《时代》周刊曾评此书:“《艺术世界中的七天》笔调轻松愉快却有着探索社会意义的敏镜性。它让我们审视那些认为‘当代艺术已经成为一种信仰’的人时,觉得他们既可笑又抱之以一定程度的理解与同情。”⑦书中不乏像艺术家菲尔·柯林斯自嘲为“动物园里的猴子”⑧、艺术家马克·蒂奇纳尔自言“感觉就像我的女朋友当众抛弃了我”⑨等充满生活风趣的对话。书中人物之间的对话也并不单纯地局限于学术交流,其想表达的更多是真实从业者对于市场现状的个人见解,文字间潜在的语言风趣性也在不断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在解锁完一种艺术市场职业角色后,自然而然地会对接下来将要体验的职业身份充满期待,而这种风趣且带有学术性的对话形式,进一步减少了常见专业书籍内容的枯燥性,使读者始终带着好奇心去探索新的章节。

本书多以作者与艺术界各类从业者的对话为中心,桑顿在撰写本书时,并没有将对话转换为专业文字去描写,而是将对话内容真实呈现。这种写作手法使读者不自觉地代入作者的第一视角,并跟随作者脚步感受最为真实的艺术现场。在文章的后记中,作者分别列举了七篇短文的真实采访时间,并提到文章中除三位收藏家及一位拍卖会竞拍委托人要求匿名,其余人员采用的皆是真实姓名,桑顿认为“如果不提及艺术家的真实姓名,会影响我对于艺术界的认知及理解”⑩。由于此书不断得到转译发行,作者接受了全球多家报刊的采访。2019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印刷发行的版本中,便收录了被询问较多的七个问题及作者的回答。通过这七个问题,桑顿详细地解答了经济萧条对于艺术界的冲击、艺术家于艺术界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分辨怪异的作品是艺术品还是垃圾等受大众所关注的问题。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此种做法也进一步提升了文章的真实性及信息的有效性,使文章紧随市场时代的变更,体现了桑顿对于市场现状更为清晰、真切的诠释。

与此同时,桑顿并不讳于将市场中“阴暗”的一面暴露于大众的视野,这也让圈外人士了解真实的市场现状。在拍卖会章节的结尾,桑顿提到“就算参加拍卖会的人初衷是源于对艺术的热爱,但拍卖会实质上还是商业活动,艺术品的先进价值彻底抹杀了它们在其他方面所蕴含的价值”?。这体现了桑顿对于市场真实现状的揭示及深刻把握。全文除以人物间的对话支撑文章结构外,同时还穿插了桑顿对于当下所见所闻的个人见解,使读者跟随桑顿笔下的文字,进而与桑顿达成思维共识,从而对艺术市场产生深入的了解。

三、思考与共鸣:观本书价值及市场发展

《艺术世界的七天》的价值一方面在于向大众揭示了真实的市场现象,另一方面则是引发了艺术从业者及爱好者对于当下生存、发展的思考。作者在表述人们对于艺术信仰的同时,又揭示了人们对于金钱、权势的普遍向往。文章揭露了市场所存在的弊端,并指出其甚至比其他领域充斥着更多“泡沫”,内容的真实性改变了人们对于艺术圈高尚化塑造的固有印象,使人们对艺术进一步实现了思维去媚,并唤起对于当下市场发展的关注。

西方艺术市场的发展受到资本主义的影响起步较早,其内部建构与其他地区的市场发展状况相较稍显健全,其在全球的市场体系中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及发言权。桑顿在做前期调研时,实地考察市场环境,亲身感受当下艺术者的从业环境。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本书所采用的论证举例方式难免会对最后的结果造成一定局限,且全文七个章节皆以某个特定的艺术机构或艺术环境为背景,故事内容也多以单个故事为主线,单从文章论证丰富性方面上讲,本书仍存有一定提升空间。

纵观我国本土的艺术市场,其发展历程相对于西方市场的发展时间较短,经过萌芽期、发展期、停摆期后直至今日的深度调整期,而就其当前的现状而言,我国艺术市场中的“泡沫”仍在持续累积。“二八效应”在艺术市场消费领域中也较为明显,市场整体呈缓慢上行的发展态势。但伴随着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快速普及,艺术生态圈也在同步进行“洗牌”,市场泡沫逐渐被清洗。

《艺术世界的七天》最早出版于2008年,当时正处于全球艺术市场井喷式发展的余波阶段,书中所描述的某些现象于当下而言,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置身当下艺术市场语境探索市场的发展动向,正确看待市场的发展需求,探讨艺术市场的多元化走向,深耕国家文化的韧性及延展性成为正确认识市场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结语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使读者窥见市场、了解市场、思辨市场。桑顿用诙谐、真诚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艺术市场的内在结构及运行机制,引发读者对于艺术市场的深刻思索。本书的出现不仅优化了学界对于艺术市场研究报告及书籍的写作模式,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艺术市场学科领域研究的底层建设。至此,在他人的文字中引发自身对于某一学科的深切思考,这便是《艺术世界中的七天》等学术丛书的意义所在。

作者简介

王耀萍,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市场与管理。

注释

①萨拉·桑顿:《艺术世界中的七天》,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1页。

②萨拉·桑顿:《艺术世界中的七天》,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99页。

③萨拉·桑顿:《艺术世界中的七天》,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89页。

④安迪·沃霍尔: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被誉为“波普艺术(PopArt)之父”。其以独特的绘画风格和多样化的艺术实践而闻名,对后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⑤萨拉·桑顿:《艺术世界中的七天》,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46页。

⑥萨拉·桑顿:《艺术世界中的七天》,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115页。

⑦《时代》:创刊于1923年,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最先出现的新闻周刊之一,内容广泛,专注于对国际问题发表主张和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

⑧萨拉·桑顿:《艺术世界中的七天》,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115页。

⑨萨拉·桑顿:《艺术世界中的七天》,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142页。

⑩萨拉·桑顿:《艺术世界中的七天》,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249页。

萨拉·桑顿:《艺术世界中的七天》,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