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市场数字化转型及瓶颈破解

2024-07-31 00:00:00白昳晗
收藏与投资 2024年7期

摘要:数字技术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导技术,引发了生产力的跃迁,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核心动力。在数字产业与各行各业交互融合的新时代,中国艺术市场提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国艺术市场的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选择。艺术市场在获得数字化技术带来的广阔市场和巨大发展潜力的同时,更要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提高艺术市场参与者的数字化素养,同时促进优秀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推动艺术市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实现艺术产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与平衡。

关键词:中国艺术市场;数字化转型;瓶颈;破解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艺术市场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但是也面临诸如市场规范性不足、艺术品鉴定和评估难度大、艺术品流通和交易成本高、艺术品保护和管理不到位等困境,这些困境制约了中国艺术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数字化转型成为中国艺术市场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机遇。运用数字化技术和平台,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国艺术市场的痛点和难点,促进中国艺术市场的优化升级,激发中国艺术市场的创新活力,提升中国艺术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一、中国艺术市场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分析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数字经济的崛起,数字化逐渐成为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数字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推进文化数字化、赋能实体经济,将为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动能[1]。2023年《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显示[2],2022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9.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占GDP比重为7.6%,占数字经济比重为18.3%。数字产业化向强基础、重创新、筑优势方向转变。数字化不仅提高了文化艺术产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还极大地拓展了文化艺术产品的传播渠道和消费市场,助推实现文化艺术的价值最大化。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国艺术市场数字化转型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数字化创作和展示

数字化技术为艺术创作和展示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平台,使艺术家可以更加自由和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使观众可以更加便捷地欣赏体验艺术作品。例如“遇见中国”数字科技艺术特展制作团队打造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创意数据编码、3Dmapping、VR、AR、动作捕捉、体感交互、红外感应等前沿科技为代表的数字科技平台,建立了以中国瓷器、剪纸、武术、皮影戏、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中国服装、书画、乐器、风景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内容素材库。2018年以来,“遇见中国”数字科技艺术特展先后在蒙古、英国、爱尔兰、赞比亚等多地成功举行,收获巨大,好评如潮。特展通过创新数字化开发与传播和表现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呈现,有效推动了中国文化和科技产品“走出去”。

(二)数字化交易和消费

随着数字技术和传统产业的加速融合,数字技术对传统艺术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不断进行重构,从以货易货到现金交易,再到电子商务的变革,艺术市场贸易形态的数字化转型已成趋势。例如以“阿里拍卖”为代表的艺术品电商平台,为艺术品买卖双方提供了便捷、安全、专业的线上交易平台,涵盖了书画、陶瓷、玉器、珠宝、邮币、文玩等各类艺术品,同时提供了艺术品鉴定、保险、物流等一站式服务。又如国际知名的艺术品拍卖行佳士得和苏富比,都于近年来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了艺术品在线拍卖,通过数字媒介为艺术品买家和卖家提供了便捷、公开、透明的线上竞价平台,同时提供了艺术品的数字化展示、数字化咨询、数字化支付等服务,为艺术品交易和消费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渠道。

(三)数字化保护和传承

利用数字化技术不仅能延长艺术品的保存期限,还能扩大艺术品的传播范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2023年10月,我国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公布了“2023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3],其中国家图书馆数字赋能古籍活化项目,通过“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和“《古籍寻游记》VR展览”等,向读者沉浸式展现《永乐大典》和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等古籍的编撰体例与历史变迁,实现了传统文化资源的线上共享,体现了数字化技术在引领、支撑文化和旅游行业发展方面的实效。

二、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国艺术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一)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国艺术市场的机遇

数字化转型为中国艺术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潜力巨大。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数字化技术,将在艺术创作、传播、消费、交易等环节逐渐普及应用,为中国艺术市场的数字化转型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第二,数字化平台的市场空间广阔。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内容平台、教育平台等,在艺术品的展示、推广 、销售、教育方面的功能和影响力,将为中国艺术市场的数字化转型吸引新的用户和市场。第三,数字化转型重塑了文化价值。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和平台的革新,更是文化和思维的革新,其所带来的艺术品的创作、传播、消费、交易等方面的变革,都将为中国艺术市场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崭新的文化视角。

(二)数字化转型期中国艺术市场面临的挑战

数字化转型在为中国艺术市场提供新的技术、平台和市场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国艺术市场的数字化转型面临如下需要突破的瓶颈。

第一,艺术市场参与者难以适应数字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变化。

数字技术为艺术家提供了极丰富的创作技术及表达方式,如何及时掌握这些新兴技能,同时处理好自己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在艺术创作中保持原创与创新,成为艺术创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对于消费者来说,数字技术不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艺术作品欣赏路径,也提供了更多参与和影响艺术作品的机会,消费者能否更加批判地审视艺术作品传达的信息和价值,与作品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也是艺术市场数字化转型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第二,数字化转型期艺术市场的法律监管体系相对滞后。

法律监管对于艺术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不可或缺,而数字技术在为艺术品创作与收藏提供便利技术支持的同时,也带来了作品更易被盗版复制与传播的棘手问题,艺术品的身份认证和鉴别愈发复杂困难。各类大小数字藏品市场鱼龙混杂,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它们往往会为了吸引谋取短期暴利的投机者而无视规则、不择手段。现有的市场监管体系面对艺术品市场数字化转型的快速发展,呈现出滞后性,无论是立法本身,还是执法措施,都难以应对新的技术手段下艺术市场可能出现的秩序紊乱。

第三,数字化转型后的艺术理论体系及艺术品评价标准亟待重构。

数字技术的发展,对整个“大艺术”理论体系造成强劲的冲击[4],对艺术的本质、价值、功能、审美等内容都提出了重新阐释或者“扩容”的需求,艺术品评价标准也将随着数字技术在艺术市场的广泛适用而有所变化,从文化精神、艺术价值、技术手段等层面,构建数字技术前提下艺术品的评价体系及标准迫在眉睫,数字艺术市场的发展亟需重构之后的理论体系及评价标准的支撑。

三、中国艺术市场数字化转型的瓶颈破解

中国艺术市场是一个庞大而多元的市场,其数字化转型必然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规划、实施,破解其发展瓶颈,以推动艺术市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实现艺术产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平衡,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一)加强数字艺术产业的政策支持,完善艺术市场监管法律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强调“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5]。这一重要指示为中国艺术市场的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在具体工作中,要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法律规定,为数字艺术产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数字艺术产业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另一方面,要出台有利于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及市场监管法律法规,内容应涉及财政资金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扶持、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2022年5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强化文化数据要素市场交易监管”,要求“完善文化资源数据和文化数字内容的产权保护措施”。该《意见》的出台,为数字化转型中艺术市场监管秩序的初步建立奠定了规则基础,使中国艺术市场监管体系的逐步完善成为可能。

(二)加强数字艺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艺术市场参与者的数字化能力与素养

数字技术本身固有的科技含量决定了该技术被掌握与应用时必然伴随较高的科技壁垒,因而对数字化转型期的艺术市场参与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艺术市场参与者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提升,不仅要全面了解和掌握新型数字技术手段,不断拓展新的艺术表达方式,更要在纷繁复杂的数字艺术形式面前保持足够的冷静与理性。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艺术审美标准和审美形式带来的巨大冲击不容忽视,艺术创作者亦应理性看待艺术市场数字化转型中的艺术审美需求,不能一味迎合,也不能固步自封,要避免在盲从中迷失艺术创作的方向,要坚守“艺术打动人心”所需要的原创精神和创新思想,保持艺术创作者的独立人格。

(三)建构适应数字化转型的艺术理论及评价体系,促进优秀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和开发

艺术发展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艺术理论不断“扩容”的过程[4],数字技术在使艺术作品存在方式多样化、增强艺术作品传播方式互动性的同时,必然导致艺术美学的变革和艺术审美标准的变化。艺术品的表现形式无论如何变化,艺术品的价值实现都要以文化精神为要旨。优秀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数字艺术产业蓬勃发展的“源头活水”,数字化转型期的中国艺术市场,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为使命,要运用数字技术对优秀文化资源进行采集、存储、加工、分析、展示和传播,按照时代特点,对文化资源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进行改造、补充、拓展和完善,让文化资源“活起来”,创造更多符合时代需求和审美趣味的艺术产品和服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容与数字技术的新形式结合好,实现文化价值、技术要素、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2023年2月10日正式实施的《数字化艺术与设计藏品及价值评价体系 第1部分:通则》,将数字化艺术与设计作品价值的组成部分确立为“艺术价值、社会责任与商业价值”三个要素,该评价体系将引领数字化艺术与设计的发展,激活经典文化,赋能实体经济,有效提升数字艺术产业的生命力。

四、结语

数字化转型是当下中国艺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机遇,同时亦是中国艺术市场面临的重大挑战和课题。面对这种现实需求,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平台的优势,培育数字艺术产业的新兴业态,注重国内外的艺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艺术市场的国际化和多元化,提升中国艺术市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同时也要警惕和防范数字化转型的风险,加强对数字化技术和平台的规范,完善对艺术市场的法律监管,保障中国艺术市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白昳晗,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学理论。

参考文献

[1]何映昆.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新论)[N].人民日报,2022-08-01(06).

[2]央广网.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3年)》在京发布[EB/OL].(2023-07-05)[2024-07-10].https://www.cnr.cn/bj/chrd/20230705/ t20230705_526316715.shtml,2023-12-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3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案例的通知[EB/OL].(2023-10-09)[2024-07-10].https://zwgk.mct.gov. cn/zfxxgkml/kjjy/202310/t20231009_949024.html,2023-12-01.

[4]陈旭光.数字技术下新媒体艺术的美学变革与理论扩容[J].社会科学战线,2021(4):180-188.

[5]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推动新时代数字文化建设展现新图景[EB/OL].(2023-11-17)[2024-07-10].https://www.ccps.gov.cn/dxsy/202311/t20231117_159929. shtml,202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