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众消费时代,消费文化已逐渐从边缘迈向中心,而关于艺术品的消费亦显现出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倾向。文章从消费文化的语境下,选取了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中的“红色题材”艺术拍品,通过对其近些年的市场表现进行简要说明与阐述,并分析其广受市场青睐的背后缘由,在此基础上对“红色题材”艺术拍品市场收藏的走向提出了一些观点与见解。
关键词:消费文化;艺术市场;拍卖公司;艺术拍品;红色题材
拍卖,作为一种古老的交易方式,通过公开竞价的形式转让给最高应价者,与价格具有不确定性的艺术品十分契合。因此,近些年国内艺术市场中,艺术品拍卖会占有主流地位。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品消费大都存在于上层社会,具有较明显的阶层性特点,一直为少数精英阶层所独占。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消费的时代已悄然到来,艺术品消费逐渐显现出大众化的倾向。艺术品拍卖,曾作为一种高端的消费方式,现如今亦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在拍卖进入国内艺术市场的短短三十年间,促成了数次经典的交易案例。其中,“红色题材”的艺术拍品,因其题材的特殊性和作品的稀缺性,在拍卖市场中备受各路收藏者与竞买者的喜爱。
(一)关于“消费文化”的理解
“消费文化”一词来源于西方,是指在一定的历史进程中,民众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1]。以法国学者让·波德里亚为首的学派认为消费文化应该是指消费社会中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是一种符号化的消费[2]。消费文化伴随人类的消费活动而呈现出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囊括了物质、精神、生态等方面的消费,是当今社会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关于“红色题材”艺术拍品
“红色题材”亦可称为“革命历史题材”,作为描绘特定时期、特定题材的艺术作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与文化价值。“红色题材”艺术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特殊时期艺术家群体投身于革命而创作的艺术作品,另一类是艺术家群体为响应国家或政府号召而创作的关于革命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艺术作品[3]。从国内艺术市场现状来看,“红色题材”艺术作品主要分为油画、书画、邮票、书籍、纪念章等门类。其中,油画、书画和书籍在拍卖市场上频频亮相。
1.油画
1995年10月,画家刘春华的油画作品《毛主席去安源》在北京的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以605万的价格拍出,由此拉开了“红色题材”油画进入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序幕。自此开始,“红色题材”油画作品在拍场上逐渐显山露水,频频出现天价拍品。目前,国内拍卖市场上“红色题材”的油画,主要是指通过使用油画相关工具与材料,运用现实主义技法进行创作,反映中国革命历史事件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油画作品,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
2.书画
书画,顾名思义,囊括书法与国画。作为中国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书画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占据半壁江山。尤其是“红色题材”书画拍品,频频出现亿元天价成交作品,刷新了各项纪录。拍卖市场上的“红色题材”国画以近现代艺术家群体所创作的关于革命历史事件或革命圣地的系列作品为主,如李可染的《万山红遍》系列与《长征》系列作品、陆俨少的《井冈山》系列作品、钱松岩的《黄洋界》《延安颂》系列作品等。“红色题材”书法作品则是以“毛泽东诗词”为主所创作的系列书法作品,如郭沫若、林散之、丰子恺等人创作的《毛泽东诗词》系列作品。
3.书籍
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中,“红色题材”书籍主要以早期出版的毛泽东系列著作为主,也被称为“红宝书”,包括《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著作选集》及各种单行本《毛泽东语录》等[4]。“红色题材”书籍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与学术研究价值,加之存世量少,一度成为“红色收藏”的宠儿。
近年来,“红色题材”艺术拍品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表现有目共睹,从徐悲鸿在抗战年代创作的《奴隶与狮》到李可染缅怀先烈而创作的《长征》系列,从郭沫若提笔挥毫而成的《念奴娇·昆仑》到林散之挥洒自如而创的《卜算子·咏梅》,无一例外地均以“天价”成交,刷新个人作品拍卖成交价的新纪录。
(一)“红色题材”艺术拍品之油画
自画家刘春华的《毛主席去安源》在20世纪90年代的嘉德拍卖上拍出605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后,各大拍卖企业开始重视“红色题材”的艺术拍品,甚至推出“红色题材”油画专场。2007年,画家陈逸飞的油画作品《黄河颂》在嘉德拍卖上备受各路藏家的青睐,经过多轮应价,最终以4032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出。2009—2011年期间,画家靳尚谊的油画作品《毛主席全身像》和《毛主席视察上钢三厂》经过多轮竞拍,最终分别以2016万元人民币与2021.6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2018年,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在嘉德春季拍卖会的拍场上,以1.2亿元人民币起拍,经过多轮应价后,停止在1.89亿元人民币。虽然因未达到委托方底价而未能成交,但是此件拍品最终以2.088亿元人民币的更高价格被卖方私洽成交。
(二)“红色题材”艺术拍品之书画
书画,作为国内艺术品拍卖的重要门类,其中的“红色题材”类艺术拍品,自然是各大拍卖企业拍卖会开展的重头戏。2013年,书法大家林散之的书法作品——毛主席诗词系列《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在南京经典拍卖的秋季拍卖会上被多个收藏者哄抢,经过多轮竞价后,以437万元的超高价成交,超出个人其他题材作品数十倍价格,轰动金陵。2014年,钱松岩的红色题材作品《黄洋界》在北京匡时拍卖会上闪亮登场,虽尺幅不大,却以747.5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出。2020年,陆俨少的红色题材作品—井冈山系列之《井冈山朱砂冲哨口》在上海嘉禾的秋季拍卖会上被竞买者多轮应价,最终以161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在近几年因疫情经济下滑的环境之下,其依然能以高出个人其他作品数倍的价格成交,可以看出,“红色题材”书画作品依然属于近现代书画市场中的“热门”。
(一)“红色题材”艺术拍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
“红色题材”艺术拍品通常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革命抗战时期是我们历史上的重要时期,非常具有研究意义。“红色题材”艺术作品或产生于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或是由艺术家为纪念革命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创作,既具备那个时代的气息与氛围,亦体现了革命历史的面貌与精神。此外,那个时期的艺术家群体意志坚定、思想纯洁、基础扎实、功力深厚,艺术水准皆非常高超,对后来国内的艺术发展有很深的影响。因此,他们的作品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与研究价值。
(二)“红色题材”艺术拍品的特殊性与稀缺性
“红色题材”艺术作品在题材上具有特殊性,多反映革命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具有史料价值与研究意义,因此,大都被国内各大博物馆所收藏,使得市场上可流通的艺术拍品少之又少。再加上“红色题材”艺术作品大都创作于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条件匮乏,很难有大尺幅的精品留存下来。再者,部分艺术家为响应国家或政府号召而创作的“红色题材”作品只会占据其所有作品中的一小部分,所以,这类题材的艺术精品非常稀有,可供流通的艺术拍品更是极为稀缺。
(三)拍卖企业的商业运作与市场宣传
“红色题材”艺术拍品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广受青睐离不开拍卖企业的商业运作与市场宣传。一方面,鉴于其特殊性与稀缺性,“红色题材”艺术拍品在市场上一经出现,尤其是在拍卖会上,很容易拍出天价。拍卖企业在拍品征集的过程中一旦征集到此类作品,必定会通过各种渠道精心宣传。另一方面,活跃于当下艺术市场的收藏爱好者们,他们大都是这段革命历史的见证者,对于这段历史有特殊的、难割难舍的情感。此类“红色题材”艺术拍品,不仅能为他们带来经济回报,也能带来回忆与情怀,关于青春的回忆,关于国家的情怀。因此,在近些年国内外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关于中国近现代绘画的收藏,“红色题材”艺术拍品成为市场热点,广受收藏爱好者青睐亦顺理成章。
毋庸置疑,随着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艺术品消费逐渐显现平民化、生活化的倾向,而“红色题材”艺术作品由于其题材的特殊性和作品的稀缺性,在国内艺术市场中广受青睐,市场收藏前景亦被广大收藏者看好。关于走向艺术品拍卖会的“红色题材”拍品,虽升值潜力可期,但在收藏过程中仍需谨慎对待。
首先,由于“红色题材”艺术作品的特殊性与稀缺性,大多数此类作品或被各大博物馆永久收藏,或被企业收藏家纳入私人美术馆中,很难再流入市场,如上海龙美术馆收藏了大量“红色题材”油画作品。因此,市场可流通的“红色题材”艺术拍品少之又少,“基本盘”不大,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次,并非所有“红色题材”作品都市值昂贵,适合收藏。同一时期不同艺术家所创作的“红色题材”艺术作品可能会由于各种缘由使得其市场价格产生巨大差异,有些作品在拍卖场上以百万、千万价格成交,有些作品则拍场失意,遭遇流拍。作品的精普优劣、市场知名度、有无出版或著录、是否艺术家代表性经典作品、是否产生过历史影响等,都是“红色题材”艺术作品市场价格高昂与否的重要因素。
此外,关于“红色题材”艺术作品的赝品伪作充斥市场,不易分辨,给收藏者带来极大困扰。书画伪作,自古有之。近些年来,由于部分近现代书画大家的“红色题材”作品在拍卖市场上异常火爆,使得一些书画作伪者开始制造赝品混入拍卖会之中,给市场带来不利影响。“红色题材”油画作品,则是由于其历史原因,当时的部分油画作品或因参加展览后并未归还,或因博物馆保管机制的不健全,本应收藏于博物馆的画作最终流向民间,进入市场,致使这批油画作品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一段空白,给作伪者们制造了“钻空子”的机会。这些因素都将是“红色题材”艺术拍品未来市场收藏趋势向好的“拦路虎”,值得我们作更为深入而细致的探讨研究。
基金资助
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大众消费视域下江苏艺术品拍卖企业的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3SYC-09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厉锐,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西绘画、艺术品鉴赏与市场。
参考文献
[1]艾玉波,庞雅丽.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女性消费文化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5(1):154-160.
[2][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消费文化系列)[M].刘成富,全之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剑武.一径杨花不避人—辛丑春拍观感[J].艺术市场,2020(8):132-133.
[4]艾琳.红色收藏别样红[J].光彩,2011(7):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