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常书鸿在敦煌时期的油画作品兼具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作品既展现了本人的家国情怀,也在艺术成就上对中国油画画坛产生了影响,给予后来从事民族化油画的创作者许多思想启示和艺术借鉴。同时,常书鸿艺术精神和民族精神诠释了现代“敦煌艺术再生”之新命题。
关键词:常书鸿;敦煌;油画;民族精神
20世纪初期,中国画坛发生了重大改变,大批留学西方的艺术家将西方油画艺术带入中国,由此开启了西方油画本土化的艺术改造。常书鸿是留学归来的卓越艺术家之一,其绘画风格从西方古典学院派油画转变为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中国油画,是中国油画发展和民族化历程的缩影。由于常书鸿被誉为敦煌的守护者,诸多与他相关的研究和报道都集中在他传承和保护敦煌艺术的艰苦工作上,而对于他开拓的民族化装饰油画的成果,学界研究及媒体报道略显单薄。本文通过解读常书鸿敦煌时期的画作来探究画家如何将敦煌艺术与西方油画融合,并将其画作归于“敦煌艺术再生”的范畴进行美学审视。
(一)时代背景
中国进入20世纪后,在哲学、美学、艺术、文化等方面全面开始向西方学习①。以陈独秀、吕澂为代表的美术革命观为后来国内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实现文化救国的理想,大量仁人志士走出国门取法学艺,将国外先进的艺术思想与艺术教育理念带回国内。1927年,国内大革命后,常书鸿在白色恐怖下毅然决定去法国留学求艺。到达巴黎之初,法国现代艺术对形式主义的追求与他自身的观念背道而驰,常书鸿则抛弃了传统形式主义而投身于现实主义,这为他探索油画民族化、保护敦煌艺术的举措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家国情怀
在巴黎时期,常书鸿因两件事改写命运②:一是1935年见到《敦煌石窟图录》后,他发现了敦煌石窟艺术的存在,敦煌艺术“厚重、强烈、奔放”的色彩迅速点燃了他对祖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二是1937年日军进逼,常书鸿准备回国投身抗战救亡工作。回国后,因1942年河南洛阳龙门浮雕被奸商盗卖,常书鸿承担起保护和研究敦煌石窟的重任,在艰苦的条件下前往敦煌。
(三)艺术精神
1943—1993年,常书鸿带领团队在保护和宣扬敦煌艺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他既保护和临摹壁画,也撰写相关理论研究和创作主题性油画作品,其在敦煌期间的写生油画体现了对中国古代无名艺术家和无数劳动人民创造的珍贵文化遗产的敬畏之情③。因常书鸿有从事纺织扎染工作的经验,他的油画作品具有画面平面感和装饰感,其创作注重客观对象和情感的表达,油画的视觉感知凸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宽容的精神。
敦煌时期的作品属于常书鸿艺术生涯的第二阶段,受当时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的限制,常书鸿将创作题材限于表现敦煌人物和风景上。这些作品深受敦煌壁画的影响,作品表现形式、明朗的色块组合和独特的艺术造型,体现了敦煌壁画“以线构图”和“重彩平涂”的艺术装饰效果。
(一)“光与色”的线条
常书鸿曾述:“线根据光暗有粗细之分,根据色泽有浓浅之别,根据物体色彩而随时变化。”④不难看出,常书鸿对线的感悟是将纯粹造型的线条转化为“光与色”的线条。当理论运用于实践,以线造型加以重彩的壁画画法在他的油画作品中被大量使用。
其1944年画作《临摹工作的开始》(图1),作品主题到艺术形式都巧妙地运用了敦煌壁画的艺术语言。画作背景是敦煌壁画经变图,人物在塑造方面采用了传统“铁线描”技法,桌布和人物服饰采用壁画固有色彩,线与色的搭配使画面具有介于写实和装饰的视觉效果。其1947年《敦煌农民》表现了一位朴实憨厚的西北回族农民形象。其1956年《敦煌秋收图》凸显了中国“以线造型”的绘画传统,画中人物塑造均以线性勾勒、简单平涂施色为主。线的粗线变化又体现了所谓的光感,散点透视又延伸了画面的空间。综合来看,整体画面效果有《清明上河图》之风貌,是中西融合的佳作。
(二)冲撞的色彩
常书鸿在敦煌时期的作品中运用了许多装饰性、图案性和平面性的艺术手法。一是受到野兽派鲁奥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用墨线造型和明亮色彩、选择普罗大众或宗教语境来表现世俗场面。二是在其作品中融入北魏时期敦煌壁画的艺术手法,时常以明暗对比强烈的块面和粗犷的线条来塑造画面对象。
其1952年的《九层楼》,整个画面只有大面积灰土色和少量红褐色,可视为常书鸿装饰色彩的尝试。《莫高窟》《莫高窟后院》等作品可以视为其写实艺术向表现艺术的过渡。1964年创作《天下雄关》则是表现艺术的代表作。画面无过多的细节刻画,仅以一组驼队串联前景的白色水池、中景的黄褐色戈壁及远景的黑色城墙。三大色块引起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不仅将塞外戈壁的灼热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色调浓艳,体现了民族装饰的韵味。
(三)平面化的空间
常书鸿的风景作品通过色彩、笔触的变化塑造空间的层次感。其画面的景物实体感被进一步弱化,背景也尽可能装饰化与平面化,画中人物和树木均以“写意”的方式精准概括,这些事物的层叠关系使得画面具有从后至前、从低到高的艺术效果。
1947年创作的《三危山落日》描绘了夕阳西下三危山和敦煌民居的场景,远处的三危山轮廓线明朗清晰,并未遵循近实远虚的空间透视法则,而是采用了典型的中国传统绘画的空间营造法:山与山之间通过层叠对比体现了由远至近的空间感,通过人物活动营造并强化了近景小院内的空间感。1950年创作的《莫高窟庙会》描绘了民间庙会喧哗热闹之景象,在这幅画中,背景的处理借鉴了敦煌壁画的青绿、赭石色彩,空间表现运用了山水画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画中赶集的人、物、马匹以线造型,略施深色示意其服装,整个画面充满浓郁的古朴气息。与1954年同题材的《莫高窟四月初八庙会》(图2)相比,前者体现空间的平远之感,后者体现了空间的深远和高远之感。同时,画中散落的人群在莫高窟的佛阁前显现渺小,由此,从人物视角彰显了莫高窟的宏伟。
常书鸿在敦煌期间的写生作品处处流露着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涵。人物画像表达了画家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感受和心境,风景画表达了画家寄托“守卫敦煌石窟艺术”的情思和心绪。
(一)艺术创新
自1942年常书鸿来到敦煌后,其作品褪去了西方的高贵优雅之感,取而代之的是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亲切感。其艺术创新在于:一是着眼于西部题材并为西部油画的发展作出贡献,创作了与石窟遗址相关的作品以及一些少数民族题材作品。二是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常书鸿吸取敦煌壁画“以线造型”的艺术手法,使油画作品中的人物既有“线”的动态,也有“形”的立体,达到“线”与“形”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三是画面表现了敦煌壁画的华丽色彩,尤其是色彩纯度关系的处理,反映了常书鸿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二)内在激情
常书鸿在敦煌时期的写生油画具有人民性特点,这些画作描绘了普通人的生活和理想,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下的社会发展、文化习俗等实况,他的油画作品以技法的改变展现了敦煌色彩的意味,由此寓意他投身于敦煌事业的现状。同时,他通过一些人物画和静物画的描绘暗示了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如1949年新中国成立,常书鸿创作了《敦煌瓜果》表达了内心的喜悦之情,画面色调明亮温暖呈现一派阳光照耀的之感,寓意敦煌也迎来了新的曙光。画作整体给人一种积极向上感,反映了常书鸿期待祖国欣欣向荣发展的愿望。
常书鸿在敦煌的写生油画作品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他初到敦煌时,就被绘制敦煌壁画的民间艺人的艺术才华和宗教信仰所折服,也被他们坚毅的创作热情所感动。他曾说道:“到了敦煌之后被平民艺术深深地感动了,自此之后我感到艺术创造必须为民众服务。”⑤回顾中国美术史,历史始终以文人士大夫阶层为主体,“文人批评占据了主导的地位”⑥。民间艺术则普遍受到轻视,就算有些艺术家会表现民间题材,也总是针对艺术家个人而创作的。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无论这些民间艺人的技艺有多高超,他们的艺术地位同社会地位一样,被主流文化抛弃,敦煌艺术便是无奈的例证。由于敦煌艺术使常书鸿深切地感受到艺术来自人民内心、艺术应该为人民服务,因此,敦煌的民间艺术坚定了常书鸿为家国与人民创作的信念。
(三)艺术影响
常书鸿的艺术理念具有东方的绘画意味,体现在画面中的写意性色块和装饰性线条的运用,他对“画家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保持本土文化”的民族艺术创作中起到标榜作用。在创作观念上,艺术追求上升到了为国家和民族的至高境界,其写生油画既可以表现人民的生活,也能让人民在日常生活里了解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艺术,从而坚定民众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信念。他对油画的重新诠释,揭示了西北题材对油画创作的真正意义,对此后甘肃油画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加之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与他同一批次的优秀艺术家对西北文化的寻根探索与带领,西北油画也逐渐受到业界的关注。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 “一带一路”倡议等的推进和实施,大型全国性美术展览和油画展览逐渐融入西北文化,如“朝圣敦煌 ”等十次国家级展览中的西北油画作品展,这些高质量的展览不仅为西北油画家搭建了一个展示平台,也为油画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重要途径。
今天的敦煌艺术发展已呈现出新面貌。有学者提出“敦煌艺术再生”之命题,当代敦煌艺术如何走出沙漠与中外的现代人进行对话,诉说历史衷情并进行美学审视?笔者认为常书鸿的艺术画作及精神可以被视为“敦煌艺术再生”的典例。一是他的敦煌写生画作既有艺术创新价值,也为人们了解当时敦煌的社会状况提供了艺术图像资料。二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他通过装饰意味的油画技法描绘了有关民族与国家的社会事件和民生事件,促使人们开始关注敦煌传承与西北风俗,既激励和讴歌了热爱祖国文化的主流意识,也增强了人民的社会凝聚力。三是他有效解决了画家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保持本土文化的同时进行艺术创作的困惑。
作者简介
赵亚君,女,汉族,甘肃酒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宗教美术、考古。
参考文献
[1]常书鸿.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M].成都:天地出版社,2021.
[2]常书鸿.敦煌的光彩 常书鸿、池田大作对谈录[M].成都:天地出版社,2022.
注释
①陈池渝:《中国现代美术学史》,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33-34页。
②常书鸿:《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天地出版社,2021年第5页。
③常书鸿:《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天地出版社,2021年第15页。
④常书鸿:《从敦煌艺术看中国民族艺术风格及其发展特点》,选自敦煌研究院编《常书鸿文集》,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125页。
⑤《美与创造的世界—常书鸿与池田大作对谈录》选自常书鸿:《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265页。
⑥李一:《中国古代美术史批评史纲》,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