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闽南地区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丰厚多元的民俗文化,产生了极具地域风格特色的闽南古厝。古厝中的门窗兼具实用功能与装饰功能。题材上,门窗装饰以吉祥图案为主,跟随空间选用图案的类型与形式组合;工艺上,多种装饰工艺与技法运用,丰富了吉祥图案的具体形象,促使其在跨媒介中发生材料质感转变;审美上,吉祥图案彰显了多样化的民俗文化意涵,符号性的图像流变,文人与匠人的审美意趣。总体而言,闽南古厝中门窗的吉祥图案应用体现了闽南传统的民俗风尚,展现了符号化的图像语意,承载了闽南人的精神与情感。
关键词:闽南古厝;门窗装饰;吉祥图案
闽南传统古厝装饰在中国建筑装饰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建筑风格锦绣堂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历史岁月的沉淀中历久弥新。闽南地理环境山水相依,浓郁的宗教色彩与海洋文化相融汇,共同孕育出特色的地域性民俗文化。门窗作为建筑立面的装饰重心,在建筑中沿中轴线呈对称分布,用于划分空间、沟通内外,同时满足居住者的安全性需求。门与窗相互呼应,布局错落有致,讲究与自然和谐统一。
古厝门窗上的装饰图案寓意深厚,独具地域性特色:其装饰题材丰富多样,通过象征、谐音、表号手法传递吉祥寓意[1]。利用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器物纹和山水纹体现心灵所处的外在环境,以几何纹和文字纹表达对客观事物的抽象理解。题材上以人物纹、动物纹和植物纹最受喜爱,其人物纹内容由凡人与神仙组成,以凡人题材贴近现实生活,借神仙题材祈求仙灵庇佑;动物与植物题材大多来源于自然崇拜和图腾信仰,以图案的形式保留对自然的敬畏。在彰显建筑等级、反映厝主身份地位的需求下,工匠会利用动物纹装饰门窗的核心构件。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螭虎窗”(图一),其以螭虎纹为主体,四周点缀卷草纹、人物、器物等题材,寓意吉祥如意和灾祸避散。此外,门窗装饰常以物言情,用植物纹迎合自然,借山水纹抒发高尚情怀,通过不同工艺手法糅合不同的纹饰组合,传达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所蕴含的世界观本质上虽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但仍具独到之处。相较前者风格塑造的庄重典雅,闽南古厝装饰更为灵动活泼,辅以夸张的造型和流畅欢快的线条表现图景,并利用绚烂的色彩搭配装饰图案、营造空间氛围,其艳丽的装饰色彩由中国传统文化下五行而衍化而来[2],蕴含《易经》中关于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
古厝门窗装饰图案在题材上追求趋吉纳祥,在布局上讲究整体协调统一,其构图方式有三种:一是对称式与均衡式结合构图,即主体纹饰位于视点中心,其余花草、器物等装饰图案围绕主体左右对称分布,有利于衬托视觉重视和引导观赏者视线;二是完全对称构图,图案以花草纹、器皿宝物和几何形为主(图二),主要分布于镜面墙、窗棂、匾额与楹联边框等部位;三是主题中心构图,以轴线为中心,取相似相近的主题形象,其周边采用对称纹样,使画面构图得以均衡,空间的视觉美感通过构图比例得以诠释。
除了图案构图适形外,闽南古厝门窗装饰在空间排布上也注重iiY7jc9WcGbRVKEHrTW6x93kvpBPFz4qODTlUe3XpMk=协调均衡,并结合建筑整体的功能性营造氛围。建筑外部的门窗以华丽绚烂的装饰暗示建筑等级,强调内外空间过渡和视觉导向;建筑内部的门窗则更注重通风采光等实用性,装饰程度随功能性的增强而削弱。其强调内外有别,意在通过装饰界定空间的规格与层次,其也暗合闽南文化中“尊卑有序”的思想观念以及对装饰图案空间叙事层级的把控。
闽南门窗不但装饰题材丰富,装饰工艺亦是谨细多样。工匠秉承着“因材施艺”的理念,追求工艺技法与装饰构件相契合,常用木雕、石雕和砖雕工艺塑造形体,以彩绘、交趾及剪粘等工艺点缀装饰,在门窗装饰上营造雕缋满眼的视觉效果。
工匠作为门窗装饰的营造者,在工艺的选择上,讲究“各取所长”。古厝门窗装饰工艺以木雕和石雕为主,多采用“木石结合”的形式,本质上是“刚柔并济”哲学理念的体现。建筑外部的大门利用木材独特的纹理和灵活性,结合榫卯结构,保证其稳固耐久和美观实用。大门上方的门楣、两侧的牌楼面、对看堵等兼具承重功能和装饰性的部位(图三),工匠擅于运用坚固耐用的石雕,以不同技法结合材质肌理,借助石雕的可塑性和敦厚感,赋予门窗装饰构件精细立体的装饰效果。对于隔扇、窗棂等装饰构件,为追求轮廓清晰、层次丰富,常以镂雕和浮雕技艺塑造形体。如位于古厝外部的“螭虎窗”,多用砖石构造,通过镂雕修饰细节,深化驱邪避灾的装饰寓意[3]。
为追求精致华丽,厝主会要求工匠以不同的装饰工艺装点门窗,装饰繁简与家庭贫富相关。例如为古厝大门“刷染”,是在防止大门木材风化虫蛀的基础上增添不同的装饰效果或者利用彩绘工艺的“叠晕”和“间装”[4]手法,在门窗构件边缘和转折处绘制平面化的植物纹饰,赋予建筑“锦绣华服”。此外,工匠还擅长结合不同工艺,营造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以“雕彩结合”的形式增添装饰艺术或者综合运用剪粘、交趾、灰塑三种工艺,装饰水车堵和对看堵等部位,衬托门窗装饰效果。
同时,装饰题材影响工艺的选择,如古厝内部的隔扇门,装饰集中于棂格,题材多为花鸟虫草等。工匠常以镂空技法雕饰,遵循均衡协调的纹样排布方式,呈现前后透光、虚实有度的装饰效果。位于厢房的槛窗为保证通风散热,常以浮雕或透雕技艺塑造连续性的几何窗棂,从而强化了装饰秩序感。
总而言之,闽南传统古厝门窗装饰集多种工艺荟萃一体,各工艺间相互协作。工艺应用上以审美意趣和功能需求为主导,促使功能性与装饰性相统一。
(一)地域性的民俗文化意涵
闽南传统古厝门窗装饰精美华丽,装饰纹样体系传承中原文化,受社会风俗引导、文化功能性与观念影响以及在时代变迁中,形成具有地域性民俗文化的装饰符号。其门窗装饰图案的精神内涵根源于民众的泛灵信仰,是民众在面对自然事物或对象时,以编码的形式在意识中形成感觉印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更高层次的记忆印象[5],而后经主观意识处理,通过具象的组合形式呈现于装饰之上。
门窗装饰纹样作为传递信息的语符,通过语言逻辑和概念建构视觉文本,以图像叙事的形式传递吉祥如意的文化理念,引导人们解读装饰下的语义。如在门窗雕刻“梅兰竹菊”隐喻高尚品德、在裙堵装饰麒麟象征辟邪纳福、以“四大金刚”祈求风调雨顺或以文房四宝寄托对知识修养的高雅追求等。这些吉祥图案蕴含着当地居民对自然万物的热爱,更是民俗文化中宗教信仰和审美趣味的体现。
闽南地理位置倚山临海,浓厚的海洋文化促进民间形成了“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因此,建筑装饰题材多选用船舶鱼虾等元素,以谐音或象征手法,寓意渔业丰收、平安富足,而以“妈祖”为代表的神灵信仰相关图案,则成为渔民祈求一帆风顺的精神寄托。同时,古厝在装饰赋色与纹样选择上呈现对礼制规范的“僭越”,例如为门窗装饰象征权力与阶级的“龙纹”以及在门楣等部件上过度进行色彩装饰等,闽南人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也为门窗装饰注入了强烈的宗族意识,匾额和楹联在门窗装饰体系中成为家族认同感的归宿。
(二)符号化的图像形式流变
闽南传统古厝装饰图案具有时代特色,装饰题材与特色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其从万物的泛灵信仰构建出的图案雏形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异化、转换。李唐盛世下,文化主张兼收并蓄,雍容华贵的审美追求蔚然成风,十二生肖的图案出现在装饰题材之中;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图案的装饰风格由丰满华丽嬗变为清素淡雅,例如隐喻周而复始的缠枝纹在这一时期褪去烦冗的线条,只保留对形体的勾勒,装饰密度逐渐降低;宋元时期士族文人阶级繁荣,装饰上宗教神权思想削弱,促使花鸟题材盛极一时,多以工笔写实的形式表现,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使纹样赋色开始走向顶峰;明清时期,民间艺术发展登峰造极,装饰风格由永乐年间的纯净端庄,逐渐流于清代以降的纤巧繁缛,部分吉祥纹样被赋予新的寓意,如象征“千岁一时”的“寿”字,在闽南地区的民俗文化的影响下,又指代家道兴旺;明清以后,闽南门窗装饰图案在发展中仍遵循“通变”的历史规律[6],形式上延承传统范式,呈现出“道德世俗与神灵信仰融合、地域性与开放性兼备”的特点。
同时,装饰工艺的进步也促使符号化的图像在历史演变中不断精细化。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繁荣,石雕工艺水平因此达到顶峰;明清时期灰塑工艺的流行,与剪粘工艺共同营造了华丽且精细的装饰效果;清朝至民国后,嵌雕逐步成为木雕窗棂中常用的工艺,装饰图案更加繁复细腻。
(三)文人与匠人的审美意趣
宋元以降,闽南地区秉持“尊儒重道”的思想。工匠在建筑营造时常倚重文人的审美指导,从而追求更文雅的装饰韵味、更合理的建Oh4+ospdZrUyhiP0jbiwcQ==筑规范。文人作为社会等级的制定者,善于意境营造和情感抒发,匠人则注重工艺技法和实用性。文人同匠人的互动,为门窗装饰增添了文人气息,例如卷书形的门额、竹节形的漏窗、书法主题的楹联等(图四)。
在文化追求上颇具文人高雅的审美意趣[7]。对于注重个性表达的屋主,文人常会根据其意愿进行精心设计,并将构想传达给工匠,从而创造出独具匠心的门窗装饰。
匠人施艺时遵循古法,强调门窗装饰整体的协调与平衡,以精湛的工艺体现“纹以载道”的匠艺精神。对于装饰细节的处理,不同的工匠各异其趣,在工艺表现和细节修饰上互有差异。文人也会以匠人的工艺特点为依据,为门窗装饰进行造型上的优化和图案语意上的完善,使其更好地契合社会审美和文化需求。
门窗作为闽南古厝中的重要构件,以装饰折射建筑等级,其装饰图案源于人们对于自然崇拜和宗教信仰的视觉分解与提炼,题材内容广泛、吉祥寓意深厚,并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主导,通过具象的形式呈现,成为承载观念与传达信息的符号。门窗总体装饰工艺多样,多采用“木石结合”的形式,工艺因自身特性、厝主家庭贫富程度、装饰构件和题材等因素的变化而不同,兼具实用功能和审美趣味。吉祥图案在门窗上的排布讲究协调均衡,空间布局上遵循“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的思想观念,蕴含地域性民俗文化,其风格在历史变迁中不断变化,成为具有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民俗符号。这些装饰应用,共同承载闽南地区的特色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图案寓意深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简介
郭丹瑾,女,福建福州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艺术。柳枫,男,福建泉州人,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
参考文献
[1]张道一.吉祥文化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86-87.
[2]欧芳连.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的运用研究—以闽南传统建筑为例[J].居舍,2019(3):31.
[3]郑慧铭.闽南传统建筑装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49.
[4](宋)李诚.营造法式[M].方木鱼译注,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42.
[5]朱全国.表象、符号与图像:弗雷格的图像意识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147.
[6]张兰芳.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6:307-322.
[7]蓝达文.闽南传统建筑门窗装饰艺术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