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县汉阙价值及其保护研究

2024-07-31 00:00:00王庆华
收藏与投资 2024年7期

摘要:重庆市忠县丁房阙—无铭阙,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具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的汉阙,此两阙所显现的重楼重檐式结构,常见于东汉后期墓葬出土的画像石与画像砖上所刻的阙形图,却与四川地区现存的其他汉阙迥然不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但由于露天保存,常年雨水冲刷,日光暴晒,加之微生物侵害,石质文物本体出现了严重的风化开裂、起翘、空鼓及剥落等现象。受干湿交替环境变化影响,近年来汉阙石质文物病害发育日趋严重,已严重危及其安全保存。本文通过对其保存现状、价值认知与病害统计与病因进行分析,为丁房阙—无铭阙的保护修缮提供可行性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忠县汉阙;文物保护与修复;古建筑

汉阙是我国现存于地面上的建筑实物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类型,现全国范围内只发现了30多处石阙。在重庆市忠县发现的丁房阙、无铭阙和乌杨阙,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具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的三处汉阙,其中丁房阙—无铭阙于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房阙原址位于忠县忠州镇人民路东段,背山面江,双阙分立左右,相距2.46米。左阙为子母阙,子阙无盖;右阙无子阙,两阙高度不一,差异明显;左阙总高约6.26米,右阙,总高5.55米,基座埋入地下,其上由阙身、腰檐、阙楼阙顶等九块石构件组成。丁房阙、无铭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其存在证明了忠县地区在东汉时就已是长江沿岸重要的枢纽。

一、保存现状

丁房阙建于东汉晚期,宋时右阙倒塌后修复,明代左阙亦进行过大的维修,1955年底忠县人民政府加修风雨亭,1956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无铭阙始建于东汉,唐宋间左阙倒塌,196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加修风雨亭,1987年风雨亭倒塌,阙身以上亦被拉倒,1988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拨专款2万元,并派专家2名对无铭阙进行了修复,由专家现场施工时,未请监理单位对该修复保护工程实施监理。2002年8月至2003年3月,因三峡工程建设,丁房阙、无铭阙搬迁至忠县白公祠内保护,其搬迁保护规划方案设计单位为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和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工程实施单位为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工程监理单位是河南东方文物建筑工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搬迁保护工程总投资45万元。

二、文物价值

丁房阙—无铭阙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一)历史价值

丁房阙为东汉晚期双阙,宋代右阙倒塌后修复,明代左阙也有过大修。无铭阙俗称宝塔子,位于忠县城北8千米处的涂井乡佑溪村。建于东汉,已有1800余年历史,至今保存完好。现在全国范围内只发现了30多个石阙,忠县三“国宝”为丁房阙、无铭阙、乌杨阙汉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地面建筑物。在重庆市忠县发现的丁房阙、无铭阙和乌杨阙,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具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的三处汉阙。

丁房阙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汉阙中最高的双檐汉阙,这处东汉时期的汉阙因有“汉都尉丁房”5字(现已风化)而得名。丁房阙分左、右双阙,两阙相距约2.5米,高约6米。无铭阙,俗称“宝塔子”,这座东汉时期的汉阙位于忠县县城北8千米处的一台地上。目前只发现右阙,为重檐庑殿式结构,通高5.65米。

(二)艺术价值

丁房阙阙身上没有表示柱枋的立柱形,这是四川地区汉代诸阙所没有的现象;双阙阙顶皆为山字形脊饰,左阙阙顶举折极为平缓,然其屋脊又隆起甚高,最引人注目的是该阙阙顶两山上刻出山花形状,从侧面看,好似一九脊(歇山)屋顶,从正面看,又不见有垂脊、戗脊之分,这可能是四阿顶(庑殿顶)向九脊顶过渡的一种屋顶样式。

无铭阙从其所在环境看,当是墓前阙。该阙二楼第一层正面居中所刻铺首不露双足,背面刻出臀部和尾,从侧面看,恰似一怪兽穿入石内露出首尾,活泼、巧妙而有趣。此阙一楼第一层左前角和二楼第一层右前角均为男性裸体角神,双手托住上方枋头,展示了男性的力量和健美,反映了汉代艺术开放、大气、雄伟、深沉的时代风格。

(三)科学价值

忠县丁房阙—无铭阙均为重檐、重楼仿木结构,与四川诸阙相比,虽细部多有共通的地方,但大的形制却很独特,四川其余阙都没有腰檐,仅有山东的武氏阙与其相似,此两阙所显现的重楼重檐式结构,常见于东汉后期墓葬出土的画像石与画像砖上所刻的阙形图,如阙身的收分、井斡式的枋子层、楼层的倾壁以及山字形脊饰,却迥然于四川地区现存的其他汉阙,其中原因值得探索;到目前为止,关于汉代建筑如何解决建筑物出檐的材料尚不多,仿木结构的石阙由于材料的限制,要加大出檐很不容易,丁房阙、无铭阙上采取了加“斗石”(也称“介石”)的办法来加大出檐,既美观大方,又科学实用。

三、病害成因分析

丁房阙—无铭阙,自2003年搬迁至白公祠,保存至今。两汉阙搬至白公祠后一直处于露天保存,常年受雨水冲刷,日光暴晒,加之微生物侵害,石质文物本体发生了严重的风化开裂、起翘、空鼓及剥落等现象,受干湿交替环境变化影响,近年来汉阙石质文物病害发育日趋严重,已严重危及其安全保存。

(一)病害统计

丁房阙—无铭阙自其形成至今,经历了自然环境、人为破坏等多方影响,其石质文物出现不同程度病害。

由统计可知,丁房阙—无铭阙病害类型中,占比较多的为片状剥落、粉化等,占比较少的为泛盐、空鼓等。

(二)分析检测

丁房阙—无铭阙具有很高的价值,由于处于户外环境,这些文物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变,文物保护秉承通过原材料原工艺修复,故而了解石质文物性质等是对其进行修复的前提。在现场采集基岩岩样(风化及未风化)表面生物样品等,进行了X衍射分析、岩相分析检测。

通过X衍射分析,技术人员明确了丁房阙—无铭阙所在砂岩的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斜长石、钾长石、方解石、伊利石。丁房阙—无铭阙在干湿循环作用下,容易层状、片状剥落,极易粉化,不利于文物的长期保存。其中方解石的存在使其胶结强度较弱,在弱酸性降雨条件下其溶解会加速。

通过岩相分析,技术人员明确了岩性具有中细粒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的特征。矿物组成主要包括碎屑、杂基和胶结物,碎屑主要由石英、长石、白云母和少量岩屑组成,杂基成分与碎屑相同,矿物粒度相对较细;胶结物主要为泥质、硅质等,支撑类型为颗粒支撑类型,胶结类型为孔隙式胶结。

通过分析检测的结果,技术人员明确了丁房阙—无铭阙砂岩岩性的构造特征,砂岩的孔洞状结构经过长久的风吹日晒,其强度已降低,极易出现层片状剥落等病害,保护工作亟待开展。

(三)病因分析

1.石材本体原因

汉阙石质文物的材质基本为灰色及灰褐色砂岩,砂岩内含丰富的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等黏土矿物,在高温高湿、干湿交替循环的气候环境条件下易于风化。此外,汉阙石质文物砂岩内发育大量沉积层理,层理面泥质含量较高,受石质文物所赋存高温高湿环境气候及气象灾害等因素的周期变化影响,日积月累,促使汉阙石质文物产生了严重表层粉末状风化和沿层理发育的风化剥落、岩体开裂及空鼓等风化病害。

汉阙处于自然露天的环境,高温高湿、干湿交替循环的气候环境特征影响以及其石质文物砂岩岩性地质特征,促使其石质文物在前期破坏的基础上伴随时间的推移风化病害日趋严重,亟待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延缓其石质文物的各类风化破坏。

2.保存环境因素

重庆忠县地处暖湿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属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山地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其中对表面风化破坏影响较大,主要为:

温湿度变化:处于露天环境中的两阙,白天受到阳光暴晒,文物表面温度迅速升高,使得石质文物的表面迅速膨胀,晚上温度降低,石质文物的温度也降低,表面又开始收缩,长期温差变化导致石质文物表面热胀冷缩频繁,对文物损害很大。

降雨冲刷:忠县常年雨量充沛,对露天摆放的石质文物损害较大。降雨及阳光暴晒引起的石材干湿交替环境变化,是石质文物发生各类型风化病害的根本原因。

动植物侵害:蜗牛虫蚁攀爬,苔藓附着,容易损害石质文物表面。

3.人为破坏因素

游客素质参差不齐,游客参观时,摸、擦、碰等行为会对石质文物造成一定危害。

四、结语

以丁房阙—无铭阙为代表的忠县汉阙是我国现存不可多得的汉代地面建筑,尤其丁房阙所显示的建筑风格与结构在四川地区难得一见,是了解四川地区汉文化的重要实物载体。通过汉阙也能够得以窥见汉代建筑风貌,为还原更多的历史建筑提供了参考。但通过病害调查及病因分析发现,丁房阙—无铭阙受自身砂岩材质的理化特征、自然环境及人为破坏的影响,出现了片状剥落、粉化、局部破损、泛盐、裂隙、生物损害等诸多病害,文物安全岌岌可危,亟须进行保护修复,在此之后建议建立日常养护制度,以利于汉阙的长期保护及管理。

作者简介

王庆华,男,汉族,重庆人,文物博物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参考文献

[1]陈绪春.重庆忠县汉阙与四川渠县汉阙之比较研究[J].装饰,2009(1):141-143.

[2]陈仁德.忠县汉阙发现记[J].今日重庆,2001(4):26-30.

[3]马涛.重庆市忠县丁房阙、无名阙文物保护搬迁工程[J].文博,2005(4):72-75.

[4]邹后曦.守墓的阙—乌杨汉阙与花灯坟[J].文物天地,2003(6):64-66.

[5]马涛.重庆市忠县丁房阙、无名阙文物保护搬迁工程[J].文博,2005(4):74-77.

[6]刘诗平,陈敏.抢救三峡文物 千年汉阙搬家[J].瞭望,2003(16):53-54.

[7]孙华.四川忠县丁房阙辩[J].文博,1990(3):37-41.

[8]邹后曦.忠县:古代石阙[J].中国三峡:水文化,2010(3):65-70.

[9]刘帅,李小勇,曹建军.方溪寺石刻的保护研究[J].东方收藏,2024(1):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