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元朝统治中心,山西时至今日仍保存着不在少数的元代建筑,其中与建筑同存的壁画这一艺术门类,也是遗存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元代绘制的洪洞广胜寺西壁《龙王祈雨图》壁画就是典型代表,现如今此幅壁画依旧色彩鲜艳,赋色巧妙有变化,画面完整度较高,作为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受到了各界重视。壁画以线条为主要架构,采用吴家样式的线条,突出了中国绘画以线造型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此外,壁画经历漫长的时间演变,受不同时代背景和艺术观念的影响,色彩造型变得更加生动多样,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和艺术底蕴。这样的艺术是值得广泛传承并进行学术研究和有效修复的。在现代媒体和技术的推动下,壁画艺术在大众视野之中得到广泛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壁画作为数字衍生品的传承形式发展更加迅速。
关键词:壁画;造型;文化;传承
壁画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不仅作为单独的艺术门类为后世留下内容宏富的艺术宝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被赋予“成教化,助人伦”的政治教化使命。元代时期,中国寺观壁画在绘制方面发展至极盛,进入了程式完备的成熟时期。山西地区在元朝时作为统治中心,壁画遗存极为丰富,现如今存有元代木构建筑三百五十余座,其内容之丰富、技艺之精湛都让人赞叹不已。其中山西洪洞的广胜寺,建造于东汉建和元年,且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寺中如今现存的几处建筑以元代时期为主,明清时期为辅。
寺院分为上寺与下寺两个部分,上寺的主要建筑是飞虹塔,而下寺是以大雄宝殿、霍泉、水神庙作为附属建筑。在下寺中,水神殿内正中间供奉的主像是水神明应王。据传,宋时加封为王,时至明清两代成为民间神话故事的由来,两旁位列四位文官塑像,且塑像的四周伴有精美的元代壁画绘制衬托。历经七个世纪之久,如今这些壁画的色彩和完整程度依旧令人震撼。
山西壁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近年来,随着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意识的增强,专家们采取了各种措施,包括控制湿度、温度和光线等因素,防止壁画褪色和损坏。同时,专家们还进行了修复和复原工作,以保持壁画的原貌和风采。政府对壁画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加强监管和管理、修复破损的壁画等,许多研究机构和专家也投入山西壁画的保护与研究,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和文物保护方法,努力保护和修复壁画的原貌。
在内容上,历经时间洗礼,在几百年的岁月变化中只有水神殿内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壁画。壁画围绕着殿内中间的主像明应王与两旁四位文官像,色彩仍然富有变化,保存较好。其中绘制在东西二壁中心位置的《龙王祈雨图》与东壁的《龙王行雨图》,题材内容与形制格法相互呼应。在画面内容上,上方绘有西方三圣,中间绘制了祈雨的完整过程,且画面人物各具姿态。西壁霍泉水神明应王端坐于宝座之上,法度森严,目光炯炯,神态威武、庄重的形象极其引人注目,使得整个画面如王权朝堂一般气势恢宏。东壁祈雨图中霍泉水神的纹样绘制与西壁有微妙的差别。文武大臣、仙女、兵将在东西二壁明应王像的两侧伫立,画面下方的宫廷石阶下一位官员跪姿手持奏呈长卷祝祷,好似正在向神明诉告民间疾苦。还有两只动态自然的仙鹤与降雨图的上端一尾祥龙与各路掌管祈雨的神仙腾驾穿插在画面之中。两幅壁画充分地展现了当时画师精湛的画工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并且反映了元代百姓对天地自然的尊敬和玄学思想的盛行。壁画图像把想象的神话与现实融合,还捕捉到了自然界瞬息万变的风雷之动,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表达了真诚朴拙的封建思想观。山西壁画到元代发展至鼎盛时期,形制日益成熟,造型已尽完整,在国内壁画的数量和艺术水准上皆是位列前茅的。在题材中,这些壁画内容包罗万象,不仅涵盖了反映历史事件的现实内容、人世间的世俗生活,还有宗教故事以及神话传说的内容。然而,由于时间久远加之天气、人为等因素影响,大量珍贵的山西壁画受到损坏。
传统工笔画的核心艺术形式是以线造型,线条是中国画在空间语言的表达里对于客观对象表现的独特展示视角,以此衡量客观现实与主观想象之中的万千变化之态,线条的方圆变化间勾拟出物象丰富的造型。广胜寺西壁的《龙王祈雨图》里的人物形象,将中国画中以线造型这一典型特征推向了艺术表现的极高的准则,线是否能准确自然地凸显人物的气韵,是当时的画者极其关注的画面重点。整铺壁画所运用的铁线描和柳叶描是元代乃至整个古代寺观壁画的线条范本。此描法效果宛如柳叶,一笔呈两端细中间宽,线条洒脱且流畅有力。此种描法所画可以展现出人物的衣袂飘带随风而招展的动势,画面具有吴道子笔下“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绝美意境[4]。运用“柳叶描”绘制,讲究用笔时腕、肩、肘三关节连带的抑扬顿挫以及在行笔之时笔锋顺势的提按变化,另外表现线的轻重缓急、浑圆磊落的效果也是描法的关键所在,这种描法形式与人物绘制在画面中的结合,可呈现飘逸灵动、张弛有度的韵律美。此种艺术表现手法在壁画中与内容高度结合,整体用线简练流畅,注意局部的行笔力量,充分发挥了线的造型表现力,从而达到气韵之生动,骨法之用笔的艺术境界,丰富了人物画的造型语言。
早期的壁画样式受到唐代绘画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山西壁画的风格更加注重线条的勾勒和平面的表现,着重描绘人物形象和建筑物等细节。西壁的《龙王祈雨图》同样也呈现出唐代宫廷的盛况,人物与建筑精细而富有装饰性,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庄严而华美的氛围,是一种政权的体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艺术的发展,山西壁画的样式逐渐演变。在中期壁画的样式更加注重透视和空间感的表现。画家在绘画中运用了更多的远近法和光影效果,使画面更具立体感和深度感。同时,画家对人物形象和建筑物的描绘也更加细腻和生动,注重细节的表现和情感的传达。整幅画呈现出一种更加立体、生动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
到了晚期,山西壁画的样式进一步演进,呈现出更加细致和精湛的艺术风格。在壁画中,画家对人物形象和服饰的描绘更加精细,力求表现细腻的面部表情和华丽的衣着。同时,画家对背景的描绘也更加注重细节和真实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富有层次和质感。同时,色彩的运用也更加丰富多样,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和艺术表现力。
总之,山西壁画样式的发展经历了早期的线条表现和平面描绘、中期样式的透视和立体感表现以及晚期样式的细腻描绘和丰富色彩运用。这些样式的演进,体现了山西壁画艺术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也反映了时代背景和艺术观念的变化。观察和研究西壁《龙王祈雨图》壁画样式的发展,可以更好地理解山西壁画艺术的历史演变和艺术特点,进一步欣赏和认识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古代,山西是中国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位于丝绸之路的中心地带。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山西壁画海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许多来自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商人、使节和旅行者都来到了山西地区。这种方式使得山西壁画的艺术风格和题材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山西壁画在海外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梁思成先生、林徽因女士二人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了《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这一考察报告,见刊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此报告对广胜寺水神庙的元代壁画大加赞美,并称此幅壁画极其罕见,是重要的研究史料[5]。这一次的调查发表,将广胜寺水神庙壁画引入大众视野。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此壁画不仅在国内得到保护研究,而且在海外也得到广泛的传播。
在众多流失海外的国家珍宝中,除了字画、玉器、碑刻等可移动的物品以外,那些似乎难以被移动的珍品,就如位于山西洪洞广胜寺的佛教壁画,被盗窃者剥下,漂洋过海到了国外。广胜寺的四幅壁画被分别剥下收藏在美国的三座博物馆。其中一幅《炽盛光佛佛会图》现藏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另外两幅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中,分别是《药师佛佛会图》和《炽盛光佛佛会图》。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和考古学家开始对中国的艺术和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其中也包括山西壁画。他们通过考察和记录,将山西壁画的图片和资料带回西方,进行学术研究和展览。这些学者的努力为山西壁画的海外传播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和证据,使得更多的人了解了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山西壁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龙王祈雨图》作为山西壁画的一部分,记录了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服饰、建筑等方面的细节,具有重要的历史学价值。
总之,西壁《龙王祈雨图》作为山西壁画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宗教、艺术、历史和文化价值,还可以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对话。在元代,追求精神层面的自我表达与探索成为艺术创作者的执着。对笔墨的传承与创新,是这一时期无论工匠还是艺术家都重点关注的内容。因而与深层次历史和文化并存的思想、文学、艺术等成就汇聚在宫观寺庙壁画之中。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典型的时代特征,还为后世展示了种种无法复制和替代的艺术造诣,提醒人们在研究了解水神庙壁画艺术特征的同时,不忘对历史文化的深入理解,可以从过去、现在、未来的宏观角度分析这些艺术财富在文化传承下的更多可能性。
作者简介
武棋,女,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美术史论和西方绘画。
参考文献
[1]柴俊泽.洪洞广胜寺[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2]金维诺.中国寺观壁画典藏:山西洪洞广胜寺水神庙壁画[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
[3]孙频捷.心像应焉—广胜寺元代《药师经变图》壁画艺术语言与表现技法刍议[J].国画家,2023(3):86-89.
[4]陈紫旭.山西洪洞广胜寺水神庙元代壁画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3.
[5]李伯萍.从洪洞广胜寺水神庙壁画看元代地域文化[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