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龙山时代出土动物遗存分析

2024-07-31 00:00:00逯沛锡
收藏与投资 2024年7期

摘要: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与当时的饮食、生产、祭祀甚至战争等各类行为直接相关,是我们认识先民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龙山时代,中原地区上继仰韶文化传统,出土了较为丰富的动物遗存。本文主要对河南地区王城岗遗址、瓦店遗址和新砦遗址,山西地区陶寺遗址以及河北地区乡观遗址等中原地区典型遗址出土动物遗存进行研究探讨。总体来说,中原地区形成了以圆田螺、家猪、鹿科动物为主的较为固定的动物利用模式。

关键词:中原地区;龙山时代;动物遗存;家畜饲养

一、绪论

本文所指的中原地区,取相对广义的中原概念,即今河南省大部、山西省东南部、河北省南部及山东、安徽、江苏局部地区。鉴于考古发掘及动物考古研究工作的开展现状,本文只选择其中时代清晰、动物遗存相对丰富的地区进行讨论。目前动物遗存收集的典型遗址主要位于河南、山西东南部及河北南部地区。

本文通过对处于龙山时代的山西陶寺遗址、河南王城岗遗址、河南瓦店遗址、河南新砦遗址以及河北乡观遗址等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对比和总结,首先,期望对中原地区龙山时代的动物利用整体状况形成一个概括性认识,其次,综合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对中原地区龙山时代人与动物关系进行分析。

二、中原地区龙山时代出土动物遗存概述

本次研究所选择的遗址较为典型,出土的动物遗存多,样本数量也较大程度地反映了该地区的总体特点。

(一)河南地区

作为中原地区的核心腹地,龙山时代动物遗存及就此展开的动物考古研究成果相对丰富。本文选取河南王城岗遗址、河南瓦店遗址、河南新砦遗址三处典型遗址,现将遗址背景及动物遗存出土状况依次介绍如下:

1.王城岗遗址

王城岗遗址位于登封市告城镇八方村东,是一处以中原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存为主的遗址。2002—200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再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联合发掘,可鉴定标本数量共392件,其中软体动物以中华圆田螺的数量最多,其次是蜗牛。脊椎动物中既有野生动物也有家养动物,家养动物中家猪占绝大多数,牛、羊和狗的数量大致相当。

2.瓦店遗址

瓦店遗址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瓦店村,是1997年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以龙山晚期遗存为主。河南省考古研究所1997年对瓦店遗址进行了发掘,该次发掘在遗址东部台地和西北台地共开设7个探方,两个发掘区编号为Ⅳ、Ⅴ区,发掘面积180平方米,发掘者将其分为一期、二期、三期。

1997年瓦店遗址的发掘者详细记录了出土动物遗存可鉴定标本数量为4495件,龙山文化一期Ⅳ区出土了大量的家猪和中型鹿科动物以及其他大中小型哺乳动物的骨骼,还有少量的牛骨(图1为瓦店遗址出土的牛肩胛骨,为卜骨,长34厘米,宽5.5~19厘米,一面有烧灼痕三十多个,无钻痕)。这些高产肉率的动物大量出现,表明当时该区域居民具有较多的财富以及较高的地位,而蚌出土也较多,说明蚌贝类是当时居民另一重要肉食来源。此外,人们还发现少量的狗、鱼、鸟和圆田螺等动物骨骼遗存。在龙山文化二期Ⅳ、Ⅴ区出土的动物遗存中,猪的骨骼仍然大量出现,中型鹿科动物和其他野生哺乳动物的骨骼也较为常见,另外新发现了羊骨遗存。

3.新砦遗址

新砦遗址位于新密市刘寨镇新砦村,已经发现的遗迹和遗存覆盖龙山文化、“新砦期文化”以及二里头文化多个时期。

新砦遗址龙山时期发现的遗迹中灰坑占大多数,墓葬极少,缺少房址,灰坑主要集中在内壕。其中出土的动物遗存主要有猪、牛、羊、狗、鸡、豪猪和鹿,以及非哺乳动物的龟、蚌和鱼,可鉴定标本数量共有398件。

在家养动物中,猪和牛的数量较多,非哺乳动物中蚌的数量较多,而且动物骨骼主要集中在内壕区域,其中有几个遗迹出土的动物骨骼分布十分密集。

(二)山西东南部地区

山西东南部是中原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出土丰富动物遗存的遗址较少,而襄汾县的陶寺遗址为龙山时代动物考古研究提供了无可取代的考古资料,本文选取陶寺遗址出土动物遗存作为研究对象。

2004年陶寺遗址中发现的动物骨骼中可鉴定标本数量为3241件,家猪骨骼是整个龙山时代河南地区出土最多的动物骨骼,陶寺遗址也不例外,共发现了659件。考古学家在陶寺遗址中发现了绵羊和黄牛的骨骼,表明当时陶寺的居民在新的家养物种引入中原之后,随即对动物的利用方式作了相应的调整。陶寺所在地是较早利用绵羊的一个重要地区,特别是在晚期绵羊骨骼数量明显增多。牛科动物和狗的骨骼在当地也有较多发现,说明牛和狗在当时也被较多地利用。兔子和一些鹿科动物的遗存也表明时人对野生动物的捕猎,鱼类和鸟类在陶寺遗址中也有少量出现。

(三)河北南部地区

河北省南部是中原地区的一部分,但因考古发掘工作以及动物考古研究的开展比较有限,本文仅选取邢台隆尧乡观遗址一处,以期据此大致了解该地区动物遗存的出土状况。

乡观遗址位于邢台市隆尧县乡观村北,面积4万平方米,2014年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遗址遗存的年代跨度较大,可分为龙山、夏、商、战国、汉、金元、明清七个时期,除汉代外均发现动物遗存。

龙山时期乡观遗址出土动物骨骼主要分为家猪、野猪和大型鹿科动物,其中家猪骨骼数量较多,占龙山时期出土动物骨骼的81.82%,反映出家猪是龙山时期该遗址人类的主要肉食来源,也说明了当地有较为发达的家畜饲养业。而野猪和鹿科动物的少量出现,说明当时人类有可能将野生动物作为补充肉食资源。图2为乡观遗址出土动物骨骼(1是大型鹿科右侧下颌骨,2是黄牛右侧上颌骨,3是家猪左侧下颌骨,4是野猪右侧下颌骨,5是家猪右侧髋骨,6是家猪左侧尺骨,7是家犬右侧桡骨,8是家犬右侧肱骨,9是马右侧髋骨,10是家犬左侧下颌骨,11是獾右侧下颌骨,12是山羊左侧距骨,13是背瘤丽蚌左壳,14是背角无齿蚌,15是圆顶珠蚌左壳,16是剑状矛蚌右壳,17是山羊左侧角心)。

(四)小结

河南地区出土的动物遗存中包括各种软体动物、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软体动物遗存中,中华圆田螺的数量在整个龙山时代大幅增长,蚌类在前期也有出现,后期数量逐渐增多,和圆田螺一样成为当时人类的肉食来源之一。野生动物遗存有兔、熊、豪猪和鹿科动物,其中鹿科动物的数量是最多的,特别是中型鹿,表明鹿是当时居民狩猎的主要对象。在家养动物中,家猪毫无疑问是数量最多也是最重要的,是龙山时代人类的主要肉食来源,到后期牛和羊的地位逐渐提高。总体来说,河南地区当时既有以家猪为主的家畜饲养业,又辅以以鹿科动物为主的狩猎活动,在龙山时代,当地居民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动物资源利用模式。

山西东南部地区出土丰富动物遗存的遗址较少,但陶寺遗址中出土动物骨骼较多,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陶寺遗址中发现了绵羊和黄牛的骨骼,表明当时陶寺的居民在新的家养物种引入中原之后,随即对动物的利用方式作了相应的调整。陶寺所在地是较早利用绵羊的一个重要地区,特别是在晚期绵羊骨骼数量明显增多。牛科动物和狗的骨骼在当地有较多发现,说明牛和狗在当时也有较多利用。

河北南部地区乡观遗址出土动物骨骼主要分为家猪、野猪和大型鹿科动物,其中家猪骨骼数量较多,占龙山时期出土动物骨骼的81.82%,反映出家猪是龙山时期该遗址人类的主要肉食来源,也说明了当地有较为发达的家畜饲养业。而野猪和鹿科动物的少量出现,说明当时人类有可能将野生动物作为肉食资源的补充。

三、中原地区龙山时代人与动物关系分析

(一)家畜饲养状况

中原地区龙山时代发现的家畜种类有家猪、牛、狗、羊和鸡。其中水牛/黄牛和绵羊/山羊是龙山时期中原地区新出现的家畜,下面将分析论述各类家养动物。

1.家猪

在整个龙山时期中,中原地区的家猪骨骼遗存的数量是家养动物中最多的,可见从仰韶时期到龙山时期,家猪始终是中原地区最重要的家养动物,也是当时人类最主要的肉食来源,中原地区家猪的饲养与长江流域部分居民主要通过渔猎活动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绵羊/山羊

中原地区的陶寺遗址发现绵羊骨骼并且晚期绵羊的数量大大增加,表明在陶寺晚期绵羊蓄养数量较多,而且其功能不仅用于食用,羊毛的开发利用似乎也奠定了羊在人类生活与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3.黄牛/水牛

在新石器时代,牛的数量从未达到优势地位,总的来说,牛在龙山时期的骨骼数量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牛和羊一样,也是龙山时代经济生活中一个新的组成部分。

4.鸡

国内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是家鸡还是野鸡尚无定论,同样在中原地区新砦遗址和陶寺遗址等遗址发现的少量鸡骨遗存是否为家鸡还需进一步探讨,另外,由于鸡骨的保存概率较低,所以较难准确反映动物当时的真实利用情况。

5.狗

狗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驯养动物,狗在新石器时代的主要作用可能是狩猎、看守住所、牧羊或者肉食,在整个龙山时期出土的数量不是很多。

(二)先民生业经济概况

通过对龙山时代中原地区一些典型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中原地区的龙山先民既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饲养家畜,也进行渔猎活动,获取一些水生动物和野生动物资源。饲养的家畜中家猪的地位最为重要,是先民获取肉食的主要方式,到了龙山后期,羊和牛的地位逐渐提高,狗和鸡的骨骼遗存发现的数量较少。野生动物的狩猎对象主要是鹿类,其在先民的经济生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于一些人为埋葬的动物骨骼未作过多的说明,如陶寺遗址大量完整狗遗骨的出现和新石器时代猪骨和猪下颌骨的随葬现象(图3),这些现象可能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如作为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能是财富以及阶级的象征。关于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便没有深入探讨。

作者简介

逯沛锡,男,汉族,山西阳城人,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新石器时代考古、动物考古、文物保护。

参考文献

[1]宋艳波.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动物考古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禹州瓦店[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

[3]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2002—2005)[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

[4]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新砦新密—1999~2000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5]李文艳,韩金秋.河北邢台隆尧乡观遗址2014年出土动物遗存研究[J].草原文物,2018(2):11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