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讨了桂北传统民居建筑中窗棂元素在木雕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对桂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及其窗棂元素的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的研究,分析运用窗棂元素进行木雕文创产品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在设计实践中,笔者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手法,将桂北传统民居窗棂的线条、花纹、图案等元素融入木雕文创产品中,以传承和发扬桂北地区的传统文化,提升木雕文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传统民居;窗棂元素;装饰符号;桂北地区
桂北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工艺享有盛誉。其中,窗棂作为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美学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窗棂是在窗框里将木条固定成横竖交错的一个整体,窗棂中横竖交织的木条称为棂条。窗棂是我国具有鲜明特色的重要元素,窗棂纹样丰富且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是研究我国传统地域文化的必要参考。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以及文化产业的兴起和木雕艺术的发展,如何将桂北传统民居建筑中窗棂元素融入木雕文创产品设计中,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桂北地区是指湖南省西南部绥宁县、新宁县与道县、贵州省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东北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全州县与灌阳县三省的接壤处[1],这里属于亚热带气候区,整体来看,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地貌错综复杂,雨水丰盈,气候湿润,水系众多[2]。与其他地区相异的是,桂北地区呈现多民族形态,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在地域文化上呈现多元态势。在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交融、转化。
桂北地区所处气候潮湿,传统民居建筑多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该地区气候温暖、湿度大且降水量丰富、光照充足,适合多种树木的生长,其中杉木、楠木、樟木为主要类型。桂北民居以木质结构为主,树木种类繁多,为桂北地区窗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材料基础。木质结构的桂北民居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在炎热的夏季能够保持凉爽,而在寒冷的冬季则能够保持温暖,使居住环境更加舒适。
本文选择当地传统建筑保存良好且蕴含独特文化传统的典型聚落进行研究,经过筛选,选择灌阳县月岭村代表,月岭村已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月岭古民居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这里的居民祖籍地为湖南省零陵,村落结构保护完整。月岭古民居是典型的湘南风格古民宅建筑群。各堂院既是一个独立整体,又与其他堂相互连通,每栋建筑青砖碧瓦、雕梁画栋,集建筑技巧、石刻、木雕、壁绘于一体。月岭村整体建筑形式体现出中原传统文化与地方民族文化相交融的特点。绝大部分桂北传统民居现存于桂林市、柳州市北部、贺州市西北部等地区[3]。桂北地区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如壮族、瑶族等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及儒家文化、道教文化等的渗透,都对民居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建筑中的装饰图案、建筑结构和布局等方面,大多融入了当地文化的元素,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桂北民居窗棂的历史背景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反映了地方文化和历史演变的丰富内涵。这种历史背景赋予了桂北民居窗棂独特的风貌和文化意义,使其成为当地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窗棂作为传统建筑中的装饰元素,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和艺术价值。桂北地区的窗棂通常采用木雕工艺,雕刻精美,图案多样,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展现了传统地区的文化魅力。在历史文化背景下,桂北地区的民居建筑及其窗棂元素承载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和民族传统,是桂北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4]。
桂北民居窗棂木雕的纹样主要以简单的几何线条构成,同时也有具象纹样,种类极其丰富,展现了美好寓意的同时也表现了雕刻的精美以及手工艺的娴熟,在几何线条中九曲回型纹纹样占多数,寓意生活如九曲回型纹一样,九曲相连,曲曲通,曲曲顺。在九曲回型纹尾部也会进行具象雕刻,精细的窗棂代表了屋主人的身份及地位,同时还体现了主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5]。桂北传统建筑月岭古村落以宗族与儒教礼制规范聚落空间,等级顺序考究,遵循儒家文化中“仁、义、礼、智”“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读书入仕”是其最高目标,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各堂大院都有书房,建筑上的石刻、木雕、泥塑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古诗书法严整,字体刚健笃实。每座堂的窗棂图案多样,常融入当地的自然景观、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等元素,民族信仰方面,作品题材涵盖了神话故事、神兽图腾、民间传说、历史典故、花鸟鱼虫、戏曲片段、当地物产、田园风光等,按照内容主题也可以分为人物、动物、植物、风景四类,还可以交叉选取题材[6],形成独特而富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表达。桂北民居窗棂上常雕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这些雕花图案可以是各种花草植物、动物、神话传说或者抽象的几何图案,如图1所示。纹样设计是通过生活观察、民俗故事、寓意及谐音等进行创作,比如带有生殖崇拜寓意的题材,如石榴、莲蓬等,契合桂北地区的传统文化和艺术风格。桂北民居在窗棂的设计上,常采用对称的布局方式,这使得整个建筑外观更加美观和谐,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注重对称美的设计理念,如图2所示。设计者在一些窗棂上会加入一些风水元素的装饰,如龙、凤、瑞兽等吉祥图案以及一些符合风水学说的线条和图案,用以带来好运和福气。在一些民居建筑的窗棂上,还可能出现一些宗教信仰相关的图案,如佛教中的莲花、道教中的八卦等,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这些特别的元素使得桂北传统民居建筑的窗棂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桂北地区人民在窗棂纹样选取上常采用喜鹊、鸟、鱼、蛙等动物形象,展现家族的幸福安康。窗棂中运用麒麟纹样,可以祛除邪祟,保佑家族风调雨顺、好运连连。窗棂文书的雕刻内容主要为福、禄、寿等字样。
木雕文创产品设计应充分尊重和借鉴桂北传统民居建筑窗棂元素的设计特点和艺术风格,同时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进行创新设计,使产品既具有传统的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市场需求。
窗棂元素中的线条和花纹是其重要的艺术特征,赋予产品以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运用窗棂元素中常见的图案和意象,如花鸟、山水、祥云等,是木雕文创产品设计的重要灵感来源,可以进行创意演绎,塑造出丰富多彩的产品形态。在木雕材质上选取桂北当地具有代表性木材,譬如杉木、楠木、樟木[7]。杉木是一种轻质软木,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耐磨性,它还具有天然的防腐特性,因此常用于制作抗腐蚀的木制品,例如室内装饰屏风等。杉木的颜色通常是淡红褐色到深褐色,具有相对较好的纹理和美观的外观。
楠木是一种硬质木材,非常耐用,并且具有高度的天然抗腐蚀性,适合户外使用,能够抵抗腐蚀、虫害和变形。与杉木不同,楠木通常呈现金黄色到棕褐色的颜色,具有独特的纹理和光泽。樟木与楠木同为一种坚硬的木材,具有较高的密度和耐久性,不同的是樟木通常呈现深红褐色到紫褐色,具有美丽的纹理,给人一种高贵的感觉,可以用于制作杯垫。利用冰裂纹纹样的镂空部分,一是可以提升美观程度,二是具有实用价值,可进一步将窗棂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樟木还具有天然的芳香味,因此可以利用此特点来制作防蚊虫产品或香薰产品,将窗棂纹样融入其中,譬如镂空的九曲回形纹,设计美观而又实用,与空气接触面积更大,有利于香味散发;也可利用窗棂纹样的故事题材,在樟木上进行雕刻,从而制作一系列产品。
桂北传统木雕作品可大致分为四类,桂北木雕的图形类主要以简单的线条构成分别为禽兽类、花藤类、文书类以及图形类。在禽兽类图形提取中要选取具有地方代表性的图案,譬如蛙图形。花藤类可选取桂花等图案。在图形类的选取上可选用菱形等相互环绕图形,譬如冰裂纹、九曲回形纹,作一定的延展,结合现代木雕工艺和设计理念,对几何纹样进行再设计,在最大限度保留其辨识度的基础上进行图形的变换,设计既实用且美观的一系列木雕文创产品。对产品的线条、花纹、图案等元素进行的创新性演绎和设计,使其既传承了桂北传统文化,又具有现代时尚的审美特点。同时,设计者在产品的功能设计上还考虑了实用性和市场需求,使其更具竞争力和市场潜力。
桂北传统民居建筑窗棂元素在木雕文创产品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我们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新兴工艺技术,设计出更具创意和艺术价值的木雕文创产品。这样一方面丰富了桂北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提升了地方文化软实力,侧面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延续桂北传统建筑文化的历史多样性,以便争取跨领域的合作研究不仅可以使全社会对于窗棂形成关注和再认识,也为木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之后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和设计实践,推动桂北传统民居建筑窗棂元素在木雕文创产品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本文通过对桂北地区传统民居窗棂形式和装饰符号的分析,探寻形式美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了桂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文化研究。桂北传统民居建筑窗棂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是地域多元文化研究的重要例证。
基金项目
2023年硕士研究生创新项目“桂北传统民居建筑窗棂木雕手工技艺的现代设计重塑”(项目编号:XJYC2023098)。
作者简介
孙姝昕,女,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应用设计。
通讯作者:林海,男,广西南宁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应用设计。
参考文献
[1]吴雨羲.基于文化景观基因图谱的桂西北壮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22.
[2]王必成.桂林北部汉族传统民居地域特征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22.
[3]尤月好.文旅融合视角下脱贫地区传统村落传统建筑活化利用研究—以桂北地区为例[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23.
[4]段沁妤.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元素应用于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22.
[5]刘小玉.桂北传统建筑木雕中线条的审美特征[J].文化学刊,2022(11):10-13.
[6]方曦梓.窗棂元素在中式餐具中的设计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24.
[7]王源彬,罗林容,杨晶,等.广西民族文化与木雕的创新与结合[J].中国地名,2020(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