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藏有一张上海最早的民族染料工业企业“中孚兴业化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民国时期的广告纸。文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档案资料,从染料厂创办的历史背景、主要发起人董荣清及“钟斧”牌商标、染料厂的筹备与艰难发展、公私合营走向新生四方面介绍了民族染料企业中孚兴业公司艰难的发展历程及爱国民族资本家们表现出的谋求中国工业独立、敢与洋货相抗衡的爱国精神及求实坚韧、勇于改革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中孚染料厂 ;中孚兴业;董荣清;“钟斧”牌
中孚兴业化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中孚化学制造染料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孚染料厂”)。1932年开始筹备,1932年底完成招股,筹备时期厂名为“中孚化学制造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染料厂”),1933年4月15日公司正式创立,同时公司更名为“中孚化学制造染料厂股份有限公司”,总公司位于永安街永安坊21号,染料生产工厂位于当时上海县闵行镇(今闵行区江川路街道)。1934年春,中孚染料厂开工生产,1935年底被迫停产。1937年春,中孚染料厂主要股东重行集资改组,公司更名为“中孚兴业化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孚兴业”),总公司移至天津路195号50弄。染料生产工厂原址不变,厂名变更为“闵行制造厂”(简称“闵厂”)。燃料工厂共占地四十余亩,建成后,工厂的厂房、库房、仓库、职工宿舍、实验室、办公大楼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且全部为钢骨水泥结构。染料生产的工艺流程、技术设计方案及主要设备均由瑞士国购进,其他辅助设备由英商、美商及国内购得①②③。建成后的染料工厂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现代化工染料制造厂,也是上海创办最早的民族染料工业企业之一(同期在上海创办的还有大中染料厂,但其规模相对较小)。闵行区博物馆藏有一张“中孚兴业化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的广告纸(图1),借此结合相关文献与历史档案资料,可以了解其艰难的发展历程和坚韧的民族精神。
工业染料是伴随着近代工业革命中煤作为化学工业原料加以利用并逐渐形成体系后诞生的。煤作为化学工业中的主要原料,在其加工成焦炭或者半焦炭的过程中,同时产生煤气及煤焦油。1856年,英国皇家理科学院学生珀金(W.H.Perkin)用煤焦油中的苯制得有机合成染料苯胺紫次年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从此开启了染料的工业合成时代。此后,各种合成染料相继出现。20世纪初,化学染料迅速发展,生产品种不断增多,产量剧增,合成染料取代了所有的天然染料,生产地主要集中在德、英、法、瑞士、意、美、日本等国④。
随着染料产量的连年增加及中国纺织业的蓬勃发展,外商开始向中国市场倾销合成染料,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染料市场的75%被外商垄断⑤。抗战前夕,国内染织工厂使用的染料全部为舶来品⑥。中国每年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购买进口染料且国内染料的市场价格完全由外国人控制,国人只能被动接受,这种垄断、被动的局面需要打破,这是其一;其二,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实现了关税自主,颁布了《特种工业奖励办法》《特种工业奖励标准》等一系列鼓励民间投资创办新式工业的奖励政策,全国从上到下掀起抵制外货、倡导国货的国货运动;其三,生产染料的原料同样可以生产火炸药等军需物资,用于国防建设⑦;其四,国人从事与染料有关的工作及外出留学考察,了解了合成染料的丰厚利润及其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等,这些都为染料厂的创办创造了条件。
(一)主要发起人之一董荣清
董荣清(1884—1951年),浙江绍兴人,早年在家乡染坊做事。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来到上海,在德商爱礼司洋行靛青化验间任职员,后兼任新康颜料号经理。20世纪20年代初,董荣清在杭州购置住宅,闭门读书,后萌生了办厂的想法,于是重返上海。返回上海后受聘为德和公记靛号经理,一年后辞职。1924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化学,期间加入美国化学协会,游历欧洲,考察化工生产。欧洲国家化工厂的管理模式、生产规模、先进的生产设备及生产工艺等给他留下深刻印象。1932年,董荣清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于1933年集股50万法币,在当时的上海县闵行镇东(现闵行区江川路街道)购地40余亩,创办了中孚化学制造染料厂股份有限公司,被推选为总经理兼厂长。作为主要发起人、总经理兼厂长,对于染料厂的工厂规模和装备设施,董荣清建议追赶欧美同行水平,因此主要设备及染料生产工艺全部购自国外;对于工厂选址,他充分考虑交通运输的便利性、工厂未来发展空间、工厂排水等综合因素;对于工厂的整体规划、设备引进乃至商标设计等,董荣清全程参与、亲力亲为。染料厂建成后,工厂规模及现代化程度居当时国内染料化工厂之首。开工生产后,生产的产品不合格及遭外商联合倾轧时,董荣清一边与技师共同研究改进技术方案以降低成本,一边积极参与推销,终因亏损太大,1935年底被迫停业。即便这样,他仍竭力支撑,呈文政府请求拨款,以图复业。1937年董荣清联络股东集资改组,再度入股中孚兴业化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出任董事。抗战胜利后,董荣清又创办天一化工厂⑧。
(二)染料厂的定名及其“钟斧”牌商标
筹备期公司定名为“中孚化学制造厂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创立时,公司名称中增加“染料”二字改为“中孚化学制造染料厂股份有限公司”,更改的目的是希望人们通过厂名便可知工厂生产的产品。“中孚”寓意信孚中外,也有要与“美孚”“德孚”相抗衡之意⑨。染料商标选取了传统的钟与斧相结合的图案(图2):商标整体图案由一口钟和两把斧子组成,钟体中间部位为厂名“中孚”小篆体,其上方与下方各由一组传统的卷云纹图案组成,钟斧图案的左右两侧为汉字注册商标,下方为商标名称“钟斧牌”。从商标的整体图案设计看,发起人应该是希望能够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清醒,大刀阔斧地在自己的国土上开展化学染料工业的研发与制造,努力将中孚染料厂发展为像“美孚”“德孚”那样具有巨大市场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并能够与其抗衡的超大企业,也希望染料厂能够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商标名称“钟斧”与厂名中孚谐音相同,商标图案中又篆刻有染料厂名称,这样无论是对于商标本身还是染料厂的宣传,都将产生成倍效应。
(一)染料厂的筹备
染料厂于1932年开始筹备。由颜料业比较有影响力的李叔彦、王鹏程、董荣清、吴性栽等联合社会各界发起,资本定于一百万元,以每股一百元共一万股,首先由各发起人认定。筹备期间,由发起人公选邱彭年为招股主席委员,徐新六、邹秉文、董荣清为筹备委员,互选董荣清为筹备处主任,李叔彦为副主任。对于创办染料厂的信息报道,在《申报》上最早见于1932年8月20日第17版,以“值得介绍之化学新事业”为题⑩,内容以靛青染料的知识科普、染料厂筹备进展情况、筹备处主任董荣清专业背景等信息介绍为主,目的是为接下来的招募股东做准备。招股工作从 1932年10月开始,年底完成??。为了使国人对举办染料制造厂的重要性、必要性、急迫性有足够的了解并尽快完成招股,染料厂先后于1932年10月7日、8日、9日分别在《申报》、《新闻报》及《时事新报》上发布招股公告同时附有一则宣传《宣言》??。其中《申报》第一版招股公告中的《宣言》以“制造靛青与硫化染料”为题,用超过2000字占用几乎半个版面的内容,以欧战期间德国使用的半数军用物资由染料厂制造为例说明化学工业的重要性,告知国人染料厂不仅林立于欧美,日本也在奋起直追,而我们国家目前还暂时没有染料厂(事实上,1919年青岛已有中国商人集资建厂生产膏状硫化黑?),对于国家的国防,即便拥有大量军队没有武器弹药也无济于事;同时提醒国人,当下正值世界性经济危机,为求生存,各列强国的实业家们势必将目光投向没有染料厂的中国(日本已于1918年在大连设厂生产二硝基氯苯和硫化黑染料?),如果那样,中国的染料业就会像纺织棉业一样,被外商投资挤压得毫无生存空间,目前国人每年需要花费超过一万万元国币用来购买进口染料而且今后还会持续增加等,说明办厂的急迫性、必要性。从进口原料与进口成品的税差;政府有奖励实业的相关政策;染料厂年生产量及国内巨大的需求市场;技术人员及初期染料厂原料的解决方案等消除人们的疑虑,阐述办厂的可行性。为了更具说服力,以德国的Kead Hoiilay与美国的NEWPORT DOW初创时的规模为例告知国人,染料的质量只与原料有关,无关工厂规模;以瑞士汽巴化学公司为例(图3),说明即便国内没有任何原料,也可创办很有影响力的染料企业、生产的染料依然可以畅销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个国家,呼吁国人踊跃认股。同时通过报纸发出邀请,邀请染业界、染料界、化学家、知识界、爱国者、企业家等投资赞助③。除了公开招股,筹备处主任董荣清还以文字、口头等形式,力邀颜料业巨子贝润生、周宗良等入股投资?。1933年4月15日,中孚化学制造染料厂股份有限公司全体股东在法租界东新桥街九十二号召开公司创立大会?,推选李叔彦为董事长,王鹏程、吴性栽为常务理事,董荣清为总经理兼厂长?。
(二)中孚染料厂的艰难发展
1934年春,中孚染料厂开工生产。因为初期对生产设备及生产工艺尚不熟悉,生产出的染料无法染色,后经摸索、改进,很快生产出合格的钟斧牌硫化元染料并投入市场,因为质优价廉(外商硫化元每桶售价约70元,中孚染料每桶售价约40元),产品销路逐渐打开。为了扩大销售范围,中孚染料厂一边面向全国公开招募经销商,尤其是染料未销售到的地方?,一边通过报纸向机器染厂、丝光染厂、针织厂、染织厂刊发书面邀请,邀请其试用钟斧牌030号青光硫化元青?。此举引起列强的注意,日本的权威期刊《化学工业》发布了中国人建厂生产染料的消息并刊登了偷拍的工厂全景图,同时提醒日本化工界密切注意中国有一大型染料化工厂建成投产。为了维持外商对中国染料市场的垄断格局,德、英、美、日在沪洋行以“托拉斯”方式联合,低价倾销外商染料,迫使中孚染料只有低于成本才能售出?③,工厂生产陷入困境。为了能够走出困境,中孚染料厂再行增股20万,厂长董荣清一边与技师研究,改良生产技术、优化生产流程,一边根据国民政府对于特种工业的奖励政策,申请减免税费及运输费等??,努力降低成本,但终因入不敷出,不能维持正常生产,于1935年底被迫停产。
1937年春,中孚染料厂由上海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根据破产法规进行召卖并重组③,公司名称更改为“中孚兴业化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全体股东约10人,推选王鹏程为董事长,李叔彦、吴性栽为常务董事,董荣清、王守恒等为董事,王守恒为厂长兼总工程师。重组后,中孚兴业对染料生产技术和工艺路线进行了全面革新,1937年5月正式开工生产,工厂产销正常。出品不久后,淞沪会战爆发,申江沦陷,工厂被日军强占至抗战胜利。期间,中孚兴业在归化路383号(今昌化路)另设“中兴实业公司”(即“沪厂”),生产红丹粉、锌氧粉等化工原料,维持公司,等待光明。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中孚兴业将沪厂车间改装为生产硫化元染料;1946年2月,收回被日军侵占8年、已破坏不堪的位于闵行镇的工厂(以下简称“闵厂”),利用沪厂产生的利润,对闵厂进行修建扩充。1948年,沪、闵两厂同时开工,生产的钟斧牌硫化元很快风行全国,供不应求,成为当时硫化元市场计价的标准?,但很快又遇到美国染料的大量倾销及国民政府破格限制原料进口,中孚兴业的发展又一次陷入困境,待政策有所松动后,方才恢复正常产销。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中孚兴业虽遭“二六轰炸”与进口原料封锁,但是在人民政府的全力扶持下,得以正常发展;1952年,中孚沪厂迁入中孚闵厂。1953年,由国营中国染料化工原料公司配给原料,统收统购或加工订货,生产逐步纳入国家计划;同年,与长城染料厂合并经营,称中孚二厂 。次年复与同业大中、龙华组成中联染料制造公司,改称中联染料二厂 。1955年9月公私合营,上海染化工业社等3家小厂并入。次年隶属上海市染料工业公司。1960年中华化工厂并入。1961年和1967年先后改称闵行化工厂和上海染料化工十一厂 。1982年7月,与红旗化工厂合并,始名上海染料化工厂?。
中孚兴业从筹办到完成公私合营走向新生仅23年。期间,历经各种困难却始终坚持不放弃,其中爱国的民族资本家们表现出的谋求中国工业独立、敢与洋货相抗衡的爱国精神及求实坚韧、勇于改革的民族精神,值得后人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孚兴业化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广告纸是那段艰难历史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见证。
作者简介
王旭艳,女,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博物馆藏品研究、藏品保护。
注释
①《中孚化学制造厂股份有限公司招股通告》,《申报》,1932-10-01(01).
②《申报》,1933-05-16(06),1933-05-18(02).
③吴德贤:《上海县工业志》,上海三联出版社,1988年第287-290页。
④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化工》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第526页。
⑤《上海化学工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化学工业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225页。
⑥程寰西:《战前中国化学工业之回顾(三)》,《化学世界》,1946年第13期第8-9页。
⑦《中孚化学制造厂股份有限公司招股通告》,《申报》,1932-10-07(01).
⑧董荣清: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https://www.shtong.gov.cn/difangzhi-front/book/ detailNew?oneId=1&bookId=65059&parentNodeId=65123&nodeId=60055&type=-1,2023年5月17日。
⑨《值得介绍之化学新事业》,《申报》,1932-08-20(17).
⑩《中孚化学制造厂股份有限公司招股通告》,《申报》,1932-10-07(01).
《中孚化学制造厂股份有限公司……最后招股通告》,《申报》,1932-12-03(02),1932-12-05(01),1932-12-07(04),1932-12-09(02),1932-12-11(02).
《先制硫化染料次则靛青复次其他染料》,《申报》,1932-12-01(0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化工》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第527页。
《中孚化学制造厂股份有限公司招股通告》,《申报》,1932-10-14(06),1932-10-18(03),1932-10-20(02),1932-10-22(2).
《申报》1932-10-07(15)。
《中孚化学制造厂股份有限公司开创立会》,《申报》,1933-03-11(02),1933-03-13(02),1933-03-15(04),1933-03-17(4),1933-03-19(06).
《中孚染料长股份有限公司招请经销出品》,《申报》,1934-10-12(05),1934-10-13(05),1934-10-14(05),1934-10-15(5),1934-10-16(05),1934-10-17(05),1934-10-18(02).
《机器染厂丝光染厂针织厂染织厂公鉴》,《申报》,1934-11-11(04),1934-11-13(04),1934-11-14(02),1934-11-16(4),1934-11-18(05).
上海市档案馆.《有关中孚历史沿革规章制度职工名单资产负债表劳资商议会议记录董事会记录等资料》,档案号:Q38-14-13.
《中孚钟斧牌染料准免出口转口税》,《申报》,1935-05-30(12).
《京沪杭甬管理局核减铁路运输费》,《申报》,1935-06-08(10).
《潘序伦会计师代表中孚染料厂股份有限公司召卖》,《申报》,1937-01-06(09),1937-01-07(05),1937-01-08(02).
大型企业,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https://www.shtong.gov.cn/difangzhi-front/ book/detailNew?oneId=1&bookId=65059&parentNodeId=65157&nodeId=59852&ty pe= -1,2023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