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墓葬图像中伏羲龙身形象的图腾崇拜研究

2024-07-31 00:00:00李昊蓉
收藏与投资 2024年7期

摘要:中国古代墓葬图像中的伏羲形象作为汉文化的经典符号,通常表现为“人首蛇身”并在汉代已成范式,常与女娲成对出现。随着考古发掘,汉以后的古代墓葬中也发现了与汉代形制相同或相似的伏羲形象,昭示出汉文化极强的文化引力。部分图像中的伏羲形象呈现出“人首蛇身且有足”的形式,考虑其为“龙身”,这种伏羲形象极有可能源于中国自古以来的龙图腾崇拜,从图腾崇拜的角度对墓葬图像中伏羲形象的文化源流进行考析并对图像中所蕴含的文化认同加以分析,借古鉴今,论证文化认同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关键词:墓葬艺术;伏羲形象;龙图腾崇拜;文化认同

从人类学意义上来讲,伏羲是神话故事中的重要角色;从考古学意义上来讲,伏羲是中华文化中人类文明的开拓者。其以独具中华特色的文化底蕴成为汉文化的经典符号,尤其是到了汉代以后,由于受到雷神神话以及龙蛇崇拜的影响,不论是在汉代的画像中,还是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隋唐绢帛画中,伏羲又往往与女娲结合在一起,或作为祖先神被奉祀于墓祠之中,或成了墓室的守护神,被刻绘于墓室的壁画或砖石之上,成为汉代画像中一对重要的主神①。在部分图像中,伏羲形象呈现“人首蛇身且有足”的形态,考虑其为“人首龙身”,这种情况并不鲜见,追溯其根源,综合文献记载、图腾崇拜等相关领域的集合研究,可以发现古代墓葬伏羲形象中所蕴含的龙图腾崇拜。

一、文献中的伏羲的“龙身”形象

(一)文字记载中伏羲的“龙身”形象

伏羲龙身牛首、渠肩达掖、山准日角、奯目珠衡、骏毫翁巤、龙唇龟齿,长九尺有一寸,望之广,视之专②。(《春秋纬·合诚图》)

伏羲大目,山准,龙颜③。(《春秋纬·元命苞》)

上述文字记载均显示伏羲形象为“龙身”,但如《山海经》或《纬书集成》等大量古籍中的文字却形容伏羲为“蛇身”。关于“龙身”与“蛇身”的争议问题,闻一多先生认为,龙形象的组成,其中有“马”“狗”“鱼”“鸟”“鹿”等动物的部分特征。龙是一种图腾,是虚拟生物,是多种图腾混合而成的综合体,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④。因此,在伏羲形象的表达中始终隐含着龙图腾的文化元素。

(二)汉代墓葬图像中伏羲的“龙身”形象

古代墓葬图像中的伏羲形象主要在汉代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基本范式,除“人首蛇身”这一形式外,还出现了“人首蛇身且有足”的情况,考虑其为“人首龙身”,应是龙图腾崇拜的具象表现。如山东费县垛庄镇潘家疃伏羲执规画像(图1)、山东省临沂市白庄出土画像石中的伏羲形象(图2)等。

二、基于龙图腾崇拜的伏羲“龙身”形象

“图腾”一词为北美印第安阿尔衮琴部落奥吉布瓦方言“totem”(在英文拼音中,另有人写作totam或dodaim)的译音⑤。何星亮在《图腾文化与人类诸文化的起源》⑥一书中认为,虽然无法给“图腾”进行准确的定义,但图腾文化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并具有相应的文化含义:

(1)图腾是作为亲属的某种物象;(2)图腾是作为祖先的某种物象;(3)图腾是作为保护神的某种物象。

这意味着图腾是具有公共约束力的并且是针对氏族始祖进行的讨论,这种物化为图像的结果具有象征和崇拜意味。追溯“龙”为何能够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图腾,伏羲又为何会成为龙图腾的化身,并且具有“人首龙身”的形象特点,需要对伏羲所代表的创世文化进行分析。

《纲鉴易知录》记载,盘古氏首先统治天下,三皇承接盘古氏之后治理天下,有巢氏教导人们构筑巢穴,燧人氏教导人们钻木取火。这意味着有了安全的住所,生存延续的火种,太昊伏羲氏带领人们开始进行文明创造。

太昊始作网罟,以佃以渔,以赡民用,故曰伏羲氏。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牺氏⑦。(《纲鉴易知录·太昊伏羲氏》)

在前文的基础上,太昊伏羲氏又画出了八卦,以此与神明进行沟通,创造了文字以代替结绳记事的办法。文字的出现象征文明的开端。太昊伏羲氏“教民佃渔畜牧”“画八卦”“造书契”“作甲历、定四时”“制嫁娶”“造琴瑟”⑧。太昊伏羲氏带领着人们开始走向文明社会。文明是对人最高的文化归类,是人们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人类以此与其他物种相区别⑨。所以,在中华文化中,太昊伏羲氏被当作华夏文明的始祖。此外,太昊伏羲氏“以龙纪官”⑤,即用龙来命名官职⑩:

太昊时有龙马负图出于河之瑞,因而名官,始以龙纪,号为龙师⑤。(《纲鉴易知录·太昊伏羲氏》)

按照上述记载,太昊伏羲氏的图腾崇拜应为龙崇拜。由《伏羲考》中“龙”图腾的形象是形成于各氏族合并过程中的图腾融合这一论断进行合理推测,氏族合并到太昊伏羲氏的时候,“龙”图腾由各种图腾汇集而成,成为太昊伏羲氏的氏族图腾。又因为太昊伏羲氏创造了文字,带领人们进入文明社会的开端,后人将对太昊伏羲氏开启文明的崇拜寄托在龙图腾之中,龙图腾因此成为中国人普遍认同的文化符号。所以汉代墓葬中经常能够看到龙身的伏羲形象。汉代以后的墓葬中依然能够见到伏羲形象,并且部分沿袭了“人首龙身”的形式,这足以证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文化认同与汉文化独特的文化引力,并且这种文化力量一直延续至今。

三、龙图腾崇拜中文化认同的现代启示

龙图腾的形成融合了其他图腾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氏族之间在进行合并的时候,包容大于取代。龙是一种综合了牛头、羊须、鹿角、马鬃、蛇身、蜃腹、鱼鳞、鹰爪、虎掌于一体的多元图腾符号,这反映出中华民族形成的复杂性和文化的包容力?。正因为有这样的复杂性和包容性,文化认同就愈加重要。墓葬中出现伏羲形象,证明古人对龙图腾的崇拜,进而可以推演出对同一根源的中华文化的认同。今天,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种引领性的精神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保持其独立性的内在、独特的精神特质和根本依据?。在国际性交流中保持自己的文化本色越来越重要。文化是民族存续的血脉,是滋养民族的精神家园,是维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纽带,文化认同是激活这一纽带连接功能、增强国家精神力量、建构当代中国的文化话语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发展的思想前提?。亨廷顿曾提出过“我们是谁”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不再是表面简单的显性区分,它已经上升为抽象的、隐形的、心理层面的文化认同问题。作为一个涵盖了各种各样价值观、道德、信仰、习俗、常规、习惯等要素的复合整体,文化在现代公民教育、现代国家建设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非常核心的作用?。“龙”这一存在于图腾意义层面的综合体始终根植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从古至今,有多少文明在发展演进的过程中被文化冲击所吞没,唯有中华文明始终坚持着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包容,才在世界东方屹立不倒。

四、结语

墓葬中的汉文化元素——伏羲的出现源于各民族对龙图腾的崇拜。笔者对于“伏羲人首龙身形象——伏羲创世文化的研究——伏羲作为龙图腾崇拜的代表”这一整个脉络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国人将自古以来的文化认同浓缩进“龙”这个图腾符号中,借由伏羲的身份以人首龙身的形象表现出来。因此,几千年后的今天,中国人还是会以“龙的传人”来自居,这是一种独具文化特色的身份标志。一提到伏羲,中国人还是会以创世神的身份对其进行命名,甚至能够说出那些故事。在当今社会,文化认同愈加重要,它将持续作为中华文明在几千年来甚至是在未来能够持续生效的推动剂,助推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太原师范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山西民间伏羲女娲信仰图像研究”(项目编号:SYYJSYC-2307)。

作者简介

李昊蓉,女,汉族,天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史。

注释

①刘惠萍:《伏羲神话传说与信仰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3年第168页。

②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纬书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276页。

③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纬书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325页。

④闻一多:《伏羲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6页。

⑤何星亮:《图腾文化与人类诸文化的起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第8页。

⑥何星亮:《图腾文化与人类诸文化的起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第14-15页。

⑦(清)吴乘权等撰,刘韶军等译:《纲鉴易知录(全六册)》,中华书局,2012年第6页。

⑧(清)吴乘权等:《纲鉴易知录(全六册)》,刘韶军等,译,中华书局。2012年第6-8页。

⑨[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22页。

⑩(清)吴乘权等:《纲鉴易知录(全六册)》,刘韶军等,译,中华书局,2012年第9页。?马昀,徐则平:《龙图腾:基于多元一体语境的中华民族认同》,教育文化论坛,2014第2期第89页。

蔺庆春:《文化认同与民族存续—评〈当代中国文化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2021第6期第183页。

蔺庆春:《文化认同与民族存续—评〈当代中国文化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2021第6期第184页。

蔺庆春:《文化认同与民族存续—评〈当代中国文化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2021年第6期第1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