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画自觉及对中国画的影响

2024-07-31 00:00:00黄娜滢
收藏与投资 2024年7期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既黑暗又觉醒的时代,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看,那个时代充满社会苦难,政治混乱,民不聊生。但是从文化和思想的角度来看,人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而魏晋玄学则使人类的自觉意识得到了解放,使人类摆脱了儒家教条的束缚。人的自觉促进了文化的自觉,影响了书画的自觉,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与文化的繁荣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书画自觉;顾恺之;中国画

本文以顾恺之及其文人的美学思想、艺术创作为切入点,对他的美术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首先,笔者从魏晋南北朝玄学兴起的角度,论述了人的自觉、文的自觉和书画自觉的成因;其次,从“传神论”的角度,对顾恺之的绘画思想进行了剖析,阐释了他“神韵”的具体含义;最后,通过顾恺之的作品,对山水画、文人画的萌芽和发展产生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并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思考,着重以顾恺之为代表,论述了书法自觉在中国画中的作用和发展。

一、书画自觉的由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社会局面动乱不已,但是信仰自由,思想多元,人们通过辩论促进思想的发展,从而影响人的自觉与文化的自觉,为文学创作与书画创作提供良好的基础。

书画的自觉基于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人的自觉是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肯定,而文学的自觉是指文人自觉地通过文字来表现自身的价值[1]。文人的自觉最早由鲁迅先生提出,鲁迅先生认为曹丕所代表的建安时代是文学自觉的时代[2],文学已经被划分为独立的一科,同时文艺批评的兴起深刻影响了文学自觉,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刘勰的著作《文心雕龙》。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玄学美学思想的形成期,这一时期对中国绘画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玄学的兴起与它所处的历史时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权交替频繁,即便数百年间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国家统一,但战争频发依然是这个时代最突出的特征,经学日益衰微,独尊儒术的局面被打破,儒学为了适应魏晋南北朝时期混乱的社会、政治局面,批判性地继承与发展了传统儒学,于是玄学应运而生。

玄学是由道家的思想发展而来的,玄学家们用道家理论解释儒家经籍,故称“玄学”[3]。“三玄”是玄学的研究对象,即《老子》《庄子》《周易》,通过“三玄”来探讨世界本体与人生哲理,核心问题是“有无”的辨析,汉末时期关于阴阳五行的辩论广泛盛行,这进一步促进了魏晋玄学的传播。

二、书画自觉的代表人物及影响

(一)书画作品注重神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人的自觉意识与文的自觉意识高度发展的阶段,这时期的书画作品、书画理论层出不穷,顾恺之、王羲之、谢赫、宗炳等一些文人士大夫,他们的书画作品以及绘画理论中通常体现了“形、神、气、势”的观念,他们是追求书画审美意识的代表人物。

顾恺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绘画家、理论家,被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三绝,他在作品中提及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绘画美学的重要命题。在艺术理论中,谢赫的《古画品录》以“气韵生动”为品评作品的最高准则[4]。

顾恺之的代表作品长卷《女史箴图》(图1、图2)可以证实他所提出的“传神写照”观点。在这幅画中,顾恺之一共描绘了十九位女性,其中为站姿的女性头身比例大都在七头之间,坐姿的头身比例在四至五头之间,可以证实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是严格按照人体正常比例绘画的,没有夸张的成分,充分展示了画家对造型的灵敏度。顾恺之在创作人物画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眼睛的描绘,他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5],画面中有对视交谈的女性、有通过镜子来梳妆打扮的女性等,顾恺之对人物造型的描绘十分传神,我们可以从人物的眉眼之中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管是顾恺之的“写照”还是“传神”都得到了充分表现。

“迁想妙得”是“传神写照”的延伸,神韵的把握需要画家深厚的功底,有了“形”的基础,才能达到“传神”的境界。顾恺之在创作过程中探索了一种新的技法来描绘人物的衣袖和飘带,称作“高古游丝描”,线条犹如“春蚕吐丝”,行云流水般流畅、优美,将作品中的女性描绘得栩栩如生、端庄优雅。神韵是最真实的,它能表现出最真实的人性,笔墨技法虽然是形式层面的,但也不可或缺,神韵依然需要用“形”的方式去表现。

(二)对山水画萌芽及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魏晋风度的渗透,许多文人隐居山林,崇尚自然,向往悠然自得的生活。他们吟诗作画,面对自然景物而抒发心情,与此同时,山水画开始萌芽,正如王伯敏所言:“中国的山水画,出现于战国以前,汉代见其雏形,但滋育于东晋,确立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6]在顾恺之的人物画作品《洛神赋图》(图3)中,山水风景作为背景烘托人物而呈现于世人眼前,亦可视为山水画在登上历史舞台之前的一种热身。

(三)对文人画萌芽及发展

中国古典绘画理论中无一不重视对神韵的强调,因此,中国绘画逐渐走上了一条与西方写实绘画风格完全不同的追求“写意”的文人画道路。文人画又被称作士大夫写意画,虽然始于唐代王维,但早在东汉时期,不少文人士大夫就已经参与了绘画活动,已有萌芽,但多数是业余作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逐渐加入绘画行列。文人士大夫画家以嵇康、谢灵运等为代表,之后的顾恺之更是绘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佼佼者,有许多作品流传至今。

总之,从东汉末到南北朝这段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加入,使得文人士大夫的才情学问、气质风度都融入了绘画之中,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

三、书画自觉对传统中国画的影响

(一)对美术家主体意识的影响

“主体意识”即艺术家在艺术世界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地位、价值等方面的领悟,美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不受他人影响,在创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主导地位,画家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人,具有独立人格[7],而画家的人生观、价值等艺术思想可以通过他的绘画作品呈现在欣赏者面前。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阅读曹植的《洛神赋》之后深受感触而创作的作品,更多的是美术家本人的阅读感受融入作品之中,曹植在小说中,通过描写人与神相恋,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自怜。顾恺之以其丰富的想象和艺术才华,将其重新呈现在画布上,传递着无限哀伤的情感。在绘画中,顾恺之巧妙地将他的想象用造型艺术表现出来,并且利用了散点透视的方式描述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比如洛神曾经在水中现身过很多次,她的衣尾迎风起舞,动作优雅而端庄。她来了又走了,带着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忧伤。曹植头戴梁冠,身着宽大的袍子,身边围着举着华盖的侍从,颇有一种文人墨客的风范。画中描绘洛神的场景也都变得生动起来,有翱翔的大雁,有飞翔的巨龙,有云雾中的月亮,有晨曦,有莲花,有风神,有水神,有女娲的歌声。这些都是用来描述曹植与甄氏爱情故事的元素。山水背景的层次不但加强了角色间的关联,更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家的自觉,既表现为对个性的自由展示,又表现出对自身人生价值的自觉。他们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自觉地将艺术形态作为自己情绪的载体。艺术已经逐渐脱离了实用与政治的范畴,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审美自觉活动。

(二)对中国画创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作品,反映出艺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反映了艺术的自律性。书画自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的代名词,美术在这时期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例如传神绘画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为后世绘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当时的美术还不能忽略“鉴戒”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美术作品成为艺术创作的独立个体,体现了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使美术依照自己的规律发展,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是国画和书法艺术的高峰,并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之后的画家承袭了前辈的优良传统,创作了不逊于前人的佳作,为隋唐画坛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必要条件。

四、结论

当代中国画的形式更加多样,比如将水彩肌理技法引入中国画中,实验水墨中水墨肌理的运用方法多种多样,产生的效果精彩纷呈。纵横交错的水墨,与粗糙细腻形成对比,洗洁精、胶矾水、盐巴等各式各样的物品都可以融入中国画。虽然早期人物画颜料色彩就已经运用了矿物质颜料,如今当代画家对岩彩的不停探索,拓展了工笔画色彩与肌理的多元性。画纸上不仅可以出现泥土、沙子等绘画媒介,人们还可以使用砂纸、金箔等工具,这些工具和材料使得工笔画、岩彩画多样化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并产生更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与此同时,绘画媒介的丰富,是艺术家在绘画过程中不断探索的结果,在表达自我的同时可以更加贴近自己内心情感的艺术技法和绘画媒介,这也是一种书画自觉,即艺术家自发地探索及追求能达到内心目标的意识并付之行动,因此,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更能体现他的内心情思。

可以看出,正是由于书画等艺术之间的碰撞与交融,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绘画形式与内容上的继承与创新,才给书画自觉的艺术精神注入新鲜的血液。书画自觉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砥砺前行,以其特有的魅力踏着历史的舞步,展现不同时代的风貌。

作者简介

黄娜滢,女,福建福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画花鸟。

参考文献

[1]李豫闽,王玉芳,徐东树,等.中国美术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M]//《鲁迅文集》第三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张少君.魏晋风流—艺术本体意识的自觉[J].温州大学学报,2002,15(4):36-38.

[4]谢赫.古画品录[M]//黄宾虹,邓实.美术丛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5]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M].朱碧莲,沈海波,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6]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7]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