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在明朝时期发展到了巅峰。青花瓷的灵魂是金属元素钴及其化合物。本文主要对青花瓷钴蓝予以探讨,希望可以在深化人们对青花瓷认识的同时,使其对钴蓝有正确的认知。
关键词:青花瓷;钴蓝;钴料
青花瓷,以“青”为灵魂,用钴矿为原料,经1250~1350 ℃高温一次烧成的白地蓝花高温釉下彩瓷,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种东方文化符号,也使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在科技、贸易、人文与艺术中有了更多的交融。
中国发现最早的青花应该是唐代陶器唐三彩上的一种蓝色装饰色彩,其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种彩陶制品上。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才在扬州唐城遗址中发现唐青花瓷片,唐青花这个名词才被世人广泛传颂。唐代的青花瓷器处于青花瓷发展的滥觞期,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瓷成为瓷器的主流。明宣德时青花瓷发展到了顶峰。
最早的钴矿料出自伊朗首都德黑兰的卡尚市,那里有个小村庄叫“Ghamsar”,这里的先人发现了这种闪着银色光芒的石头,提炼后经火焙烧会成为蓝色,当地人用来装饰清真寺。由于这种“钴”矿物焙烧后太过神奇,当地人就用伊斯兰的圣人“Soleimani”(苏来麻尼)来称呼它,后被中国人称为“苏麻尼青”。“苏来麻尼”当时是作为伊朗国货被大量卖到中国的,不过现在这种钴料已经没有了。
那“苏来麻尼”为什么会被中国称为“苏麻尼青”。可能是“Soleimani”古时译名少了一个音“苏麻尼”,“青”这个后缀是中国人自己加上去的。在古代汉语中,蓝色古称“青”,是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中的“五正色”之一,是中国传统染色中出现的最早色彩之一,是指东方之色和春色,有着悠久的历史。“青”字在很大程度上覆盖了蓝色的意涵,古代中国的天空也常用“青”“碧”来形容。
青花瓷能显现如此奇特的颜色,其秘密就在钴蓝矿料。苏来麻尼钴料的发色是深蓝中透着纯蓝、亮丽、晶莹,其呈现特性为鱼子纹叠加线性结节、蜘蛛纹斑块、滴状边缘、沙滩式印迹、中心结晶、色阶梯次过渡这是进口苏料高铁低锰特征及其特定伴生金属元素在1300 ℃高温下烧结后呈现的自然规律性表现。
自然界中含钴的矿物资源其实并不是很多,但是它们的分布范围却很广,在世界各地的大部分地区都可找到。自然界中的钴矿极少有单独存在的,多数是从铜矿、镍矿、铁矿或银矿的开采中得到的副产品,一般都与别的矿物共生,最常见的共生矿物有锰、铁、铜、砷、镍、锌等。天然的含钴矿物有许多种类型,常见的有辉砷钴矿、砷钴矿及钴土矿。中国最常见的都是钴土矿,它们是含钴的硅酸盐岩石因长期风化作用而形成的产物,由氧化锰和氧化钴的水合物以及其他杂质所组成的混合物。然而,“Soleimani”就是一种黑色的伴生矿,与铁矿相连,含铜元素。这种伴生矿是大自然惠赐的特殊礼物,也是不可复制的。
在埃及和古西亚地区,钴蓝的使用历史悠久,而且应用很广泛。大概在公元前15世纪到公元前14世纪,埃及制造的香料瓶中就已经大量在使用钴蓝作为着色剂了。另外,9—14世纪,伊拉克、叙利亚等国在制造陶器彩釉时,也使用钴蓝作为着色剂,这类出土物在当地有很多,说明了钴蓝应用的普遍性。
那么古伊斯兰人为什么会对产于中国元代的青花瓷情有独钟且长达几百年之久呢?甚至超过了作为青花瓷原产地的本土中国人。要消除这种种疑问,我们必须从青花瓷最关键的原矿料“钴蓝”在古西亚的发展史来阐述,了解古西亚人对深蓝之情的文化基因及传承,本文对古西亚人的青花瓷之“深蓝”情结进行了探究。
古西亚人对深蓝的喜爱不光表现在精神层面的执着与热爱,更体现了现实的追求。深蓝制品在古西亚的使用历史非常悠久,古西亚人对深蓝之爱最早体现在对天然蓝矿石即青金石的色泽仿制。青金石的色泽深蓝且纯净,庄重且永恒,意为天堂、天空或为神意。成为圣物和光的象征,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随着贸易和文化交流广泛传播。苏美尔文明把青金石视为神意和天空的化身,将青金石的神话观和天宇观发扬传承。古西亚人钟情于深蓝的文化基因便由此产生。
青金石在苏美尔神话当中备受众神青睐并且青金石在古西亚贵族当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备受追捧,由此催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由于当时青金石原料产地过于单一,巨大的社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时类青金石的蓝色人工仿制品便在古西亚大量产生了。早在公元前4500年,古西亚人就已经开始使用铜矿物作为着色剂,制造类青金石的蓝釉皂石装饰品。公元前2250年,古西亚人为了生产晶莹剔透的深蓝色玻璃制品,钴被大量用作蓝色玻璃的着色剂。类青金石的蓝色玻璃就此诞生,两河的贸易频繁和文化的广泛交流使得古西亚人的深蓝之爱得以广泛流传。
当钴蓝普遍被作为着色剂使用后,大量的蓝色釉砖出现在大型公共建筑上,比如古巴比伦的伊斯塔尔城门、马尔杜克游行大街、新巴比伦的米底长城等。此后西亚各统治区都无一不承袭了这一传统。7世纪初,伊斯兰教诞生后,古西亚人的深蓝之爱有了更多的文化土壤。
时间来到公元9世纪,当时中国还正处于大唐盛世,大量从西亚进口过来的钴料被唐代的陶工匠人们应用在唐青花的烧制上。至于唐人创烧唐青花的真正原因,今天的我们已无法考证,但是9世纪后西亚人在蓝彩陶器上尝试对青花瓷的模仿创新,都不难发现西亚人由来已久的深蓝情怀。从9世纪到13世纪,西亚地区的蓝彩陶器历经不断的创新发展,青花瓷就此出现。虽然西亚地区曾经历数千年的王朝更迭和异族的入侵,但古西亚的深蓝文化底蕴及审美情趣却未被毁灭反而得到了更好的传承。
相比之下,在中国,钴蓝的应用到宋代仍很罕见,一直到明清才被大量应用。过去,许多人都认为钴蓝在中国得到应用最早的例子是唐青花和唐三彩蓝釉。在黑石号上发现的青花是目前不多见的完整唐青花瓷盘,但也有一些唐代器物展现了部分人对白底蓝花审美的偏爱,特别是在巩县窑址中发现的大量青花样装饰器物。
但是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成果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221年),在湖南长沙战国墓的出土物中就有采用钴着色的蓝色琉璃珠,这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最早的钴蓝。研究结果表明,这个蓝色琉璃珠是中国典型的低锰型钴蓝琉璃珠,和古西亚地区出土的钴蓝琉璃珠及陶瓷蓝釉上的钴蓝同属一个类型,这也说明它是来自古西亚的进口钴料。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钴蓝就已从西亚地区传入中国。钴蓝于中国陶瓷釉彩的应用在唐代时处于萌芽阶段。对这一历史事实最合理的解释是,当时国产钴土矿还未发现,所用的钴蓝都靠进口,来之不易,比较珍贵,所以不可能大量应用。唐代时中国与西亚地区的交往很多,丝绸之路畅通,不少波斯商人来到中国经商,当时唐青花和唐三彩所用的钴蓝很可能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亚地区输入的。
如上所述,在中国历代青花色料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两种,根据化学分析结果得知,唐青花的色料属低锰型,含铜,来自西亚地区。宋青花色料属高锰型,是国产料。根据宋青花出土很少这一事实说明当时国产钴土矿的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元代时国产钴土矿在各地陆续有所发现,云南玉溪地区的民窑利用当地所产的钴土矿开始小批量生产青花瓷。景德镇元青花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两种,色调浓艳而有锡斑的多数是进口料,其化学组成特点是低锰,含砷不含铜,产地很可能是西亚或中亚地区;色调不太浓艳而没有锡斑或有锡斑但没有金属光泽的则是国产料。明清两代景德镇所用的青料在历史文献上有较多记载。根据这些记载,永宣两朝官窑所用料主要是苏麻尼青,同时国产料也在使用。成化朝所用的色料较为复杂,早期仍沿用苏麻尼青而带有锡斑,后来就用苏麻尼青和陂塘育的混合料。到成化后期苏麻尼青的供应愈来愈困难,于是就全部改用陂塘青。陂塘青产于江西乐平,又称平等青。正德时期所用的青花料已经知道的有两种,一种是江西瑞州上高县产的无名子,又叫石子青;另外一种是正德后期从云南获得的回青。但回青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和石子青混合使用。嘉靖官窑青花瓷器大量烧造,主要使用回青和石子青的混合料,然而回青产地太远而不可续,各窑都相继采用国产青料,如乐平的陂塘青、端州的石子青和庐陵、新建的黑赭石等。万历中期以后,可能因回青断绝而改用浙江所产的浙料。在明代,国产钴土矿不仅大量用于民窑青花制作,而且也成功地用于官窑青花的生产,取得这一成功的关键是采用了精炼工艺,使其质量大大提高。关于康熙的青料来源,古籍未有记载。从乾隆八年(1743年)唐英所著的《陶冶图说》中得知雍正、乾隆时期所用的青料是浙江生产的。由此推测康熙青料,至少康熙晚期的青料,很可能和雍正青料属同一来源。近代景德镇所用上等青料大多为云南所产,谓之珠明料。据记载,珠明料在清乾、嘉年间已经采用,当时将它与广东、江西所产者并提,不以为上料。现代青花瓷都采用工业氧化钻作为青料,主要着色剂就是一种氧化钴,而古代青花所用的天然钴矿,其着色剂除了氧化钴外,还有氧化锰和氧化铁,由于两者的化学组成相差很大,所以着色效果完全不同。
钴蓝作为一种颜色,孕育了许多独特的、不可复制的美好,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钴蓝釉不仅是一种宝石制作技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象征古人对自然的追求和洞察,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现在钴在电池材料、超级耐热合金、工具钢、硬质合金、磁性材料、医疗行业、颜料、催化剂和干燥剂、饲料添加剂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总的来说,钴蓝以其深邃而神秘的色彩,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唐代的初露锋芒,到元明清三代的辉煌璀璨,钴蓝在青花瓷等在瓷器上的应用,不仅展现了古人对色彩的精妙掌控,更体现了他们对自然与艺术的深刻理解与追求。钴蓝釉的独特魅力,在于其色泽的鲜艳、稳定与持久,这得益于古人对钴料性质的深入探索与精妙运用。无论是进口的苏麻尼青,还是国产的平等青、石子青等,都在不同历史时期为青花瓷等瓷器的制作提供了优质的原料,使得钴蓝文化在中国得以持续发扬。同时钴蓝在古代绘画艺术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以其为基调的蓝绿山水、花鸟画等作品,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更在精神层面引领人们进入了一个宁静、深邃的艺术境界。这些画作中的钴蓝色调,既体现了画家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悟,也展示了他们对色彩美学的独到见解与运用。如今随着科技不断发展,钴的应用领域已经远远超出了古代的范围。在电池材料、超级耐热合金、磁性材料等多个领域,钴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钴蓝文化所蕴含的美学价值与艺术魅力都将永存于世。未来我们将继续传承与发扬钴蓝文化,让这份美好世代相传。
作者简介
王典明,男,汉族,江西景德镇人,初级美术师,研究方向为中外陶瓷史。
参考文献
[1]赵琳.14世纪以前钴蓝在西亚和中国的运用—兼谈元青花的产生[J].南方文物,2013(3):60-65.
[2]佟雪松.以青花为例浅析钴蓝颜色在我国的使用及发展[J].中国艺术,2015(2):100-101.
[3]周国信.中国钴着色材料的分类和来源[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2(2):11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