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17—18世纪,由于中国与欧洲贸易的往来,大量精美的中国工艺品远销欧洲,掀起了长达几百年的中国风热潮,该热潮自17世纪开始到18世纪到达鼎盛,之后衰退。中国漆器作为其中一种独特的工艺品,引起了欧洲人民对遥远东方的想象和了解。欧洲贵族和知识分子对中国漆器的追捧使得漆器成为欧洲艺术界的热门话题。欧洲人从开始的了解、喜爱到仿制漆器,极大地推动了欧洲漆器产业的发展。本文旨在探讨17—18世纪欧洲中国风中漆器的传播与影响,揭示了中国漆器对欧洲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影响并推动了欧洲漆器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17—18世纪;欧洲;中国风;漆器
16世纪初,中西方的贸易往来不仅为欧洲带来了中国精美的艺术品,也推动了技术和观念的交流。在此条件下,漆器成为主要的载体之一,留下东西方交流的痕迹。由于当时运输条件的限制及欧洲没有仿制出漆器,漆器成为仅贵族能享受的顶级奢侈品。到了17世纪,航海技术的提升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成立,为大量的工艺品涌进欧洲提供了条件,真漆漆器成为富裕人家都能消费得起的商品并广泛流传开来,收藏东方物品在欧洲成为一种风尚。漆器作为欧洲中国风的重要载体,在之后的几百年间对欧洲的漆器产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风”,源于法语——Chinoiserie,即国际上通用的学术名词,也是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的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概念。所谓“中国风”,从广义上看,就是指17—18世纪盛行于欧洲的具有东方情调和装饰艺术的风格,是欧洲对于中国文化遐想性的演绎[1]。中国风产生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叶,中国瓷器、丝绸和漆器以海上贸易方式传入欧洲并很快受到欧洲各国重视。至18世纪上半叶,由于自中国进口的商品越来越多,对中国商品的搜集与模仿也渐渐多起来,西方人开始对中国感到好奇与向往。很多西方国家都开始推崇中国风格艺术,由此欧洲刮起一股“中国风”。这种艺术形式蕴含大量中国元素并适应全球流行趋势,有自身独特的魅力。本文所讨论的“中国风”是指西方人寻求灵感启发和表现来源的艺术倾向,特别是在中国文物上。这种风格也对洛可可产生了影响,反映了西方人对遥远东方国家的理解,与西方审美进行了融合。
漆器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人常用“如胶似漆”来形容情谊的深厚,而漆艺与华夏民族的性格相似,温和内敛,朴实中蕴含着光彩。欧洲人或许无法完全理解漆器的气质,但在触摸一件精美的漆器时,他们一定能感受到中国工匠的极致用心和高尚审美。自16世纪起,东亚漆器开始被运往欧洲,由于漆器表面光泽明亮且具有防腐效果而备受珍视,很快成为贵族们追捧的奢侈品。人们的需求不断增加而进口漆器价格昂贵,欧洲工匠在坚持不懈的摸索过程中开始使用山达脂或者虫漆等多种材质仿制亚洲漆器。来自欧洲的艺术家和工匠们不断尝试不同的制作方法和装饰方案,最初是模仿中国样式,到后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以臆想中的东方题材和欧洲的审美为特色。
欧洲的研究者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中国漆器的原材料和制作技术。其中,成果最突出的是来自意大利的耶稣会神父菲利波·伯纳尼(Filippo Bonanni)[2],他投入了大量时间研究中国漆艺的生产方法。菲利波·伯纳尼不只是学识渊博和多才多艺,他对于科学探索也保有浓厚的兴趣。在1690年到1700年这段时间里,他专注于研究中国漆的组合成分,最终确定中国漆实际上是一种树脂,但是中国的漆树在欧洲并不能栽培。因此菲利波·伯纳尼建议采用凡立水、紫胶和其他欧洲漆艺工人已经使用的相似材料,以替代中国传统的大漆进行装饰。从那时起,欧洲的漆匠们开始对本国的涂料进行研究,目的是模仿中国的漆器工艺。
大约1600年,在巴黎匿名出版的一部剧作《阴阳人之岛》(L’isle des Hermaphrodites)中,有一段引人遐想的文字提到了柜子:“以中式风格装饰,绘有各种飞禽走兽。”我们不禁会猜测,这些或许就是欧洲人模仿东方漆器制作的最早的柜子[3]。在欧洲中国风的设计中,漆器(图1)是他们灵感的主要来源之一。自从漆器被引进法国,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对其艺术价值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通过荷兰人购置了大量源自中国的手工艺品。1600年,玛丽·德·美第奇嫁给亨利四世成为王后后,也成为漆器艺术的热衷支持者[4]。对于那些追求奢侈生活的法国王室和新兴贵族来说,他们不再仅满足于展示漆器。相反,他们希望通过对漆器的改进,使中国传统的明亮光滑的漆器与法国室内装饰的精致制作工艺、复杂装饰手法和奢华的材料完美结合。
在1600年,英国的东印度公司首次将东亚的漆器运往英格兰的海滨地带。从1770年开始,该公司在厦门、舟山和广州陆续设立了商馆。大量来自英国的手工艺者被引进到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的手工艺者和商业人士也逐渐适应了西方的生活习惯和家居装饰。1660年之后,人们普遍认为高脚柜是漆类家具中最著名的一种。高脚桌是工匠们精心设计的,表面镀上了金粉银粉等作为装饰,并且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木柜以东亚漆艺为蓝本,以真实的东亚为主题,或以植物、花卉、写实、山水、建筑为主题。
由于地理位置遥远,西方对遥远的东方大陆存在幻想,欧洲艺术家将西方的概念、表达方式和技巧融入漆艺的作品,并将其融入西方的传统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优雅、华美而又充满异域风情的装饰艺术。这些所谓的“中国风”漆器并不是单一的艺术表达形式,而是成功地融合了印度、日本等东方文化的精华,将各种不同的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东方风格”,如18世纪的中国风漆画车门装饰图案(图3),该图案是以18世纪德国南部的花叶为四周围绕的边框造型。在这幅画的中央,一位中国女子手持一把阳伞,一位中国男乐师正在敲鼓。但是,不管是女人手里拿着的阳伞,还是男人手里拿着的小鼓,都跟中国传统的阳伞和鼓有很大的不同,或者说,中国传统的鼓和阳伞根本就不是这个样子。这可以看作西方艺术家眼中的“中国风”。
中国风漆器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注重对自然的再现和模仿。它常以花鸟、山水、人物等传统题材为主题,通过精细的绘画和雕刻技巧,将自然界的美丽和神秘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国漆艺的颜色以红黑为主,经过漆文化的演变,逐渐形成了“标准色”,并形成了漆艺的基本审美特性。中国新石器时代就有了漆器,通常在器物外面髹涂黑漆,在器物内侧髹涂红漆,使用黑色红色进行对比,形成了非常强烈的装饰效果,具有高雅富丽之美。《韩非子·十过》中记载:“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5]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漆艺的原始色泽。在清朝,漆器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种类也比较多样。其中,黑底描金法是出口漆木家具常用的工艺。18世纪时,外销漆器家具的装饰风格更为富丽,以红、黑为底,以金彩为装饰。所以,“中国风”漆家具的颜色多以黑色、红色和金色为主要色调,反映出中国漆艺对“中国风”色彩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风融合了大量与洛可可精cf3FDO+A09e1nXW4zylS0g==神相符的内涵和外延,这也成为推动洛可可风格流行的外部动力。人们常将中国风和洛可可划上等号。然而,“中国风”实际上是欧洲人根据自身对东方的理解和需求,对中国工艺品进行的一种解读。以17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中国风”为例,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当时巴洛克艺术风格的深刻影响,而到了18世纪,“中国风”和洛可可的设计风格则可以实现完美的融合。在洛可可的艺术创作中,中国的织物、陶瓷、漆器以及园林主题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这些作品在美学上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与西方征服自然的观点截然不同,同时设计也展现了对人性的尊重以及新颖、精细、温柔、细腻和高雅的艺术手法。洛可可艺术风格深受当时西方艺术发展的影响,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美学理念展现出创作者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日常生活的深度关心。这一思维观念在艺术呈现中展现出生动、优雅、巧妙和与自然结合的特点。
欧洲在引进中国漆器方面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欧洲王室和新兴贵族对东方艺术品的浓厚兴趣、外贸商人敏锐的商业直觉,以及艺术家和工匠们不断将中国漆器融合到欧洲本土装饰艺术中,都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这一成就。这也推动了18世纪初欧洲本土制漆行业的逐渐成熟,使法国成为欧洲制漆的中心,从而促进了法国以及整个欧洲“中国风”漆器的繁荣。本文通过阐述欧洲中国风的由来,分析其特征及介绍欧洲从喜爱、迷恋到创造的过程,帮助人们理解“东风西渐”的来源。中国漆器是欧洲“中国风”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也是中西方艺术交流的一种体现,是不同文化之间碰撞发展而来的新成果,为现代设计师提供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切入点,旨在加快中国原创设计体系的构建。
作者简介
李盈盈,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工艺美术。
通讯作者:张新词,男,汉族,河南滑县人,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书画创作,民间美术。
参考文献
[1]龚建培,杨秋华.“中学西渐”与欧洲17~18世纪的“中国风”设计[J].服饰导刊,2021(3):61-66.
[2]何振纪.十七八世纪中国风与欧洲漆艺的流行[J].中国生漆,2018(4):11-15.
[3]休·昂纳,刘爱英,秦红.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J].审计月刊,2017(6):63.
[4]严建强.18世纪中国文化在西欧的传播及其反应[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5]韩非.韩非子[M].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