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木雕之韵:桃源与张家界片区风格对比

2024-07-31 00:00:00曾雅琪王美艳
收藏与投资 2024年7期

摘要:湖南木雕有多样的艺术风格,这种多样性成就了湖南木雕百花齐放的艺术风貌。作为湖南独具特色的木雕艺术,桃源与张家界片区木雕的共同点体现在寓教于乐、物以载道、境生象外这三个方面,它们都是通过木雕作品使情感外化,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文化信息,使具体的事物成为承载道德教化、美好寓意的媒介。两个地区木雕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题材侧重点不同、构图形成不同两个方面。

关键词:木雕艺术;桃源;张家界;湖湘文化

湖南民间木雕艺术凭借其卓越的工艺、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喜爱。这离不开湖南匠人对木雕的处理手法,他们善于利用图像可视化这一方式,巧妙地将人们的精神需求物象化,形成湖南独有的文化图像资料。湖南木雕艺术风格多样,体现了“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①的艺术特色。尽管桃源与张家界相邻,但它们在艺术风格上却有较大的差异。这两个地区木雕艺术既有共性也有独特之处。

一、桃源木雕与张家界木雕的相同之处

(一)寓教于乐——教与饰

“人的行为可分为本能、行为和反思三个层次”②,只有当人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进入反思层,即受教育的层次。桃源木雕与张家界木雕巧妙地先通过情感作用,提供视觉享受,为后续的教育功能奠定基础。这种机智的设计将艺术与教育有机结合,通过触动人们的情感,引发视觉上的愉悦,为深层次的思考和教化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例如桃源人物题材木雕《李存孝打虎》(图1)生动刻画了五代时期李存孝少年英勇的故事。在木雕花板中,李存孝手持长枪勇敢直面猛虎,表现出他为救父而勇敢战斗的英雄气概。老虎张牙舞爪,形成激烈而紧张的场面,凸显了李存孝机智躲避并果断出击的勇气。这木雕通过生动的情节,呼应了人们崇尚勇敢、战胜凶恶的价值观,传递出鼓励青少年英勇果敢、有胆有谋的教育寓意。

张家界木雕《乳姑不怠》中描绘了唐代崔琯的祖母唐夫人孝顺曾祖母长孙夫人的典故。在木雕花板中,唐夫人悉心照料年迈的长孙夫人,每日用自己的乳汁哺养婆婆,展现了至亲如母的深厚孝心。木雕中雕刻的椅子为湘西地区独有的筒椅,一般是为地位显赫的人提供的,从侧面表达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孝道的重视与传承。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注重子女对父母和长辈的孝顺与尊重,是代代相传的家族美德。这木雕通过细腻刻画,传递了家族情感和文化传统,为观者呈现了一幅感人至深的家族和谐画卷。

桃源木雕与张家界木雕具有以实用性为主,装饰性为辅,艺术性与教育性兼备的特征。这两者以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既满足实用需求,又融入了装饰性元素,使其在日常生活中不仅是实用工艺品,更是艺术品。

(二)物以载道——理想与现实

作为湖湘地区中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木雕艺术,桃源片区与张家界片区的木雕都有深邃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如同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的一面镜子,承载着人们的精神需求,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与追求,是人们通往“理想”的快速通道。木雕艺术家将人们的理想追求——婚姻美满、家庭和睦、多子多福、加官晋爵等融入现实生活的具体事物上。例如桃源木雕《龙凤呈祥与家庭和睦》(图2),通过精致的雕刻手法呈现深刻的文化内涵。右侧木雕表现了父与子的期望:父亲指着儿子象征“父望子成龙”,儿子抱着桃子寓意“子望父长寿”,强调了家庭中男性的责任与理想。左侧木雕凸显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母亲教女儿吹箫,寓意女子只有把“才艺”学好后出嫁,婚姻才能谱成一首美妙的曲子,强调了家庭中女性的责任与无法逃脱的现实困境。

张家界《花鸟板》雕刻的“瓜瓞延绵”通过生动的形象传达出子孙昌盛、延绵不绝的寓意。在以家庭为基本工作单位、男性为主要劳动力的社会背景下,凸显了人丁兴旺与家庭兴衰的密切关系。这种文化表达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对于多子多孙这一理想的期许与追求。

这几块木雕花板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后代兴旺、家庭和谐以及婚姻美满的极大关注。在古代社会,家庭扮演着社会基本单位的角色,婚姻被认为是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女性在家庭中的职责,鼓励她们掌握家务技能。这种价值观是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信仰和指引。无论是桃源木雕还是张家界木雕,其所抒发的情感是客观物体对于主观世界的一种反映,木雕匠人将人们的精神需求融于一个具体的、可触摸的物体上,缩小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人们不再感觉美好生活的遥远,能够活在当下并努力追逐理想。

(三)情生象外——情与景

木雕艺术犹如诗人的笔触,不是简单地刻画真实景物,而是一场情感的舞蹈。手艺巧妙地雕琢出纷繁复杂的纹理,每一刀每一线都是诗篇的一节,描绘着匠人内心深处的情感风景。例如桃源木雕《登甲及第》通过精湛的技艺,巧妙地描绘了常德德山的孤峰塔、乾明寺、渔船以及螃蟹,寓意家庭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和对子嗣的祝福。德山山上为孤峰塔和乾明寺,山下为船和码头,寓意人们希望家里将来生的儿子能谋取功名,有朝一日从德山船码头踏上这艘船进京赶考,最后登甲及第。再如画面中的螃蟹,“蟹”谐音“解”,解元甲就是登甲,用螃蟹象征科举,希望子嗣能登甲及第,有所作为。这幅作品深刻地传达了家庭对子弟未来的殷切期盼,展现了一幅充满祝福和期许的家国画卷。

张家界木雕《沅有芷兮,澧有兰》:里面有两条小溪,有一点像张家界本地的自然风景,这一片区在古时被称为“九溪卫”,因为张家界是澧水的源流之一,小溪密布,小桥流水,而且溪边上还有兰花。就印证了屈原写的“沅有芷兮澧有兰”③。屈原对澧水自然的这种独特描绘,意图通过溪水、森林、树木,来表达君子清澈高洁的意境,同时,将当地自然风光融入画面,更加增强了作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桃源与张家界片区的木雕作品栩栩如生,仿若情感在雕刻刀下凝固。木雕作品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一次真诚的倾诉,将创作者的情感娓娓道来。观者在木雕的世界里,仿佛能听见那发自心底的诗歌旋律,情感在艺术的编织中得以升华。

二、桃源木雕与张家界木雕的不同之处

(一)各有千秋:题材侧重点不同

桃源木雕以瑞兽和戏文故事为主要雕刻题材,注重故事性和神话元素,展现出木雕艺术的戏剧性特质。一方面,桃源片区处于湘西山地向洞庭湖滨湖平原的过渡带,有沅江穿过,且三面环山。这样的地理环境适合植物生长以及野生动物繁殖,因此桃源人以捕鱼伐木为生,但由于古时的工具限制,人们对野生动物有天然的恐惧感,于是桃源人通过充满想象力的创作,精妙地将吉祥寓意融入生动的瑞兽雕刻之中。另一方面,由于东晋末期战乱频发,民不聊生,人们需要具象的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而独角兽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祥瑞符号,象征“天下太平、民生安乐”理想社会的出现④,它的存在正好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桃源地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以“忠”为核心价值,所以人物木雕通常引用戏文故事,如木雕《二女争夫》就体现了对国家和人际关系中的“忠”精神。

相较之下,张家界木雕更专注于山水与博古题材,凸显自然风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张家界作为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其复杂多样的地形为当地创造了独特的景观。在如此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生活,山水成为木雕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灵感源泉。张家界的博古木雕在湖南木雕题材中极具代表性,以古代书架、文房用具等为表现对象,彰显了土家人对历史文化的珍视。作为相对落后的民族,土家人对财富和文化的表达更显真挚而坚定。

(二)别具匠心:构图形式不同

桃源片区的木雕风格独树一帜,其木雕在画面构图上注重空间意识、虚实对比以及疏密对比,较少采用对称结构。例如桃源片区人物花板(图3),巧妙地通过强调“空”“疏”的背景来展现木雕中的场景的“密”以及人物的“动”。另外,画面中分散布置的人物形成一个三角形,给人以稳定感。从整体构图而言,画面具有“S”形的视觉动态线,能够让人们的视线随着动态线的走势自然地从画面上方的“景”往下方的人物重点移动。“S”线的“动”与三角形的“静”,这种动静结合的方法体现出桃源木雕艺术家的追求——在有限空间内追求更为精炼的美感。同时,桃源木雕也注重点线面的构成,通过背景的“面”、建筑物的“线”、人物的“点”,破除了二维空间的限制,创造出真实三维的场景感,这种构图手法使画面富有更多层次和生动感的同时形成聚散有致的视觉空间。

从张家界片区人物花板(图4)可以看出,相较桃源木雕,张家界木雕展现出更为强烈的律动感与立体感。这种律动感不仅来自人物的动态走势、手中的武器,还受到人物眼神方向的影响,三者巧妙结合形成了引人注目的“S”形动态曲线,从而表现出人们舞动的场景。这强烈的律动感和立体感使得整个画面生动有趣,而人物构图的饱满则更进一步丰富了整个木雕作品的艺术表达。此外,木雕匠人还运用相对均衡的构图手法,使画面各部分比例协调,图4上侧人物板,上下两部分主体物的占比相当,创造了一种平衡而稳定的视觉效果。这种对称形式的安排,呼应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平衡和谐的重要价值。

木雕艺术之妙在于它能使工匠与观者共鸣于物,从艺术化的主体中获得精神与内心的满足。木雕作品以其独特的审美语言,传达湖南人对于传统价值、情感和美的深刻理解,每一件作品都是对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的见证。桃源木雕与张家界木雕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技艺的高超,更在于它是对湖南历史文化底蕴的生动体现。这一传统艺术形式通过图像化呈现,将湖湘文化生动地展现在大众眼前,为湖南的历史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作者简介

曾雅琪,女,湖南娄底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设计策划与项目管理。

参考文献

[1]殷璇.桃源地区古床上木雕花板符号的解读与传播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8.

[2]周丽霁.湖南桃源木雕的审美文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1.

[3]龙全,颜新元.湖湘木雕[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4][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3[M].何笑梅,欧秋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吴立喜.徽州木雕类文物保护及工艺传承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6.

[7]刘湘东.湖南民间木雕的艺术特性与文化内涵[J].外语与翻译,2007(3):62-63.

[8]Sun I视觉设计.美学思考力:创造经典的构图法则[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9]赵伟军.基于眼动分析的现代设计尺度研究[M].南京: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

注释

①(明)陈眉公:《白石樵真稿》上册,上海国学研究社,1936年。

② [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3》,何笑梅,欧秋杏,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

③(战国)屈原:《楚辞》,郭艳红主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年。

④邓莉文:《理想世界的符号与象征:桃源漆艺木雕独角兽图像研究》,《装饰》,2023年第12期第124-1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