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紫电风照霜(专栏)

2024-07-31 00:00耿立
作品 2024年8期

功夫,两个字,一横一竖,错的,倒下喽,只有站着的人才有资格讲话。

——题记

一、弱者的伦理

咏春拳是女人拳,示人柔弱,对手容易忽略,这就是最夺命之处。徐皓峰说咏春拳是刺客拳,是因为这刺客是女人,是弱者,人们容易把她忽视,那些做刺客的,少有人高马大张牙舞爪的,老人、小孩、残疾者、体弱者,这是最适合刺客的人选。

而关于咏春拳创拳的源头,传说都指向女性。咏春拳的传播谱系,从梁赞宗师在佛山传拳开始清晰,而源头,有各种传说。其一,咏春拳始创于福建,是女子严咏春见蛇鹤相争,继而感悟创拳,然后传其丈夫,再到粤剧的红船戏班;再就是创拳的也是女子,但不是严咏春,而是法号五枚师太的少林女弟子。因少林寺被清廷所毁避难来到大凉山,见蛇鹤相争,随后结合白鹤拳的拳技,以女性生理结构为基础创拳。叶问有《咏春拳源流》一文,文字不长,作为史料,理清自己传拳谱系,给后人一个精神源头,一个记忆和敬畏,知道自己的拳术从哪里来,这是一种根脉。我们存此,让人从宗师叶问的笔下了解咏春拳,虽然后人有对这段文字进行修订考证,但作为一种原始的记忆,这文字的价值,还是十分巨大的:

先祖严咏春氏,原籍为广东,少而聪颖,行动矫捷,磊落有丈夫气,许字福建盐商梁博俦。未几母殁。父严二事被诬,几陷于狱,因是远徙川滇边区,居于大凉山下,以卖豆腐为生,此清代康熙年间事也。其时河南省嵩山少林派,武风甚盛,招清廷忌,派兵围捕,攻而不下。适有新科状元陈文维者,邀宠献议,设法勾通寺僧马宁儿等,四处纵火,里应外合,少林寺被毁,僧徒四散。由是五枚法师与至善禅师、白眉禅师、冯道德、苗显等五人亦分途出走。而五枚止于大凉山(又名栖霞山)白鹤观。每日下如市,因与严二父女贸易,渐且作稔熟。

时先师年已及笄,有当地土霸涎其姿色,恃势逼婚。父女二人日有忧色,为五枚法师洞悉其由。因怜其遇,许以传技保身,使该土霸俟能除梁氏婚约后始赋于归。由是即随五枚返山日悉勤修苦炼。技成,乃约土霸比武,卒将土霸击倒。自此五枚云游四方,频行殷殷诫以严守宗风,等婚后发扬武术,同佐反清复明大业。综合过去事迹,知咏春派拳术,实宗于五枚法师也。

先祖师既婚,首传技于夫婿梁博俦,其后梁博俦传梁兰桂,梁兰桂传黄华宝。黄华宝为红船中人,与梁二娣为伍。恰至善禅师混迹红船中为“煲头”,将绝技六点半棍传与梁二娣。而华宝与二娣以共事红船之故,因得日夕观摩,互相传习,补短截长,混成一体。从而咏春拳之有六点半棍者,盖有由也。遂至梁二娣传技于佛山名医梁赞先生,梁赞深得其奥,达于化境。远近武士慕名来请与较者辄为败,由是声名鹊起。后来梁赞传于陈华顺。而问与师兄吴小鲁、吴仲素、陈汝棉、雷汝济等师事陈华顺迄今已数十年。是则吾侪之于咏春派拳术一脉相承,其来有自。数典不忘乃祖,饮水应念其源,自宜有以纪念先祖孕育之恩。抑亦所以维系我同门侪辈也,缓拟发起组织咏联谊会焉。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想同门师友定有同情也。我武唯扬,胥焉有赖此耶。

“数典不忘乃祖,饮水应念其源”,从五枚师太到严咏春到梁博俦,然后是粤剧红船时代,再到佛山名医梁赞,然后开花散叶。宗师叶问的这段记载,文字典雅,梁赞等人物故事生动,好似小说,但这却是咏春拳血脉源头,也是扑朔迷离的创拳源头,这也多是南北拳种起源的经典模式,就像我们传说的民族起源女娲抟土造人一样,这是一种寄托,是一种精神的叙事。咏春拳还有几个传说,但不管怎样的传说,这咏春拳的源头都指向一个神秘的女性,也指向蛇与鹤的自然启蒙与启发,借助自然意象的奥妙,来一仿生学意义的象形取意。

咏春拳外在表现是拳意轻灵,阴柔底子,动静相间,以刚辅之。静为柔,咏春的静即是取鹤之立势,像是迥立天外,咏春的动则是取蛇之机警,蛇鹤相克也相生,以鹤制蛇,以补鹤。

从蛇的意象上,感悟拳法,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咏春拳,咏春拳外形意拳经也有:“蛇有拨草之能,缠绕之巧,行走曲折,伸缩自如,能绕能蟠,能柔能刚。有击首尾应,击尾首应,击身时首尾相应。”“竹子打蛇随棍上”民间的俗谚更是说出蛇的特点,咏春拳把步法称为“游龙步”,龙蛇一也,这游龙步就是踏着“之”字形线路的曲线运动。蛇的缠绕在咏春拳里多有变化,其中伏手法蛇形,就如蛇静待于枝上,寻机而发。咏春拳诀云:“来留去送,甩手直冲。”伏手制敌之桥,如敌撤退,我伏手即可以变拳追入,是为“甩手直冲”的先伏后发。蛇之缠绕之能,螺旋曲线运动不断变换力点,让对手难以捉摸劲路,可以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

鹤意象主要是弹抖劲法,鹤有扑翼之功,主要是瞬间的速度能量。鹤的体态轻盈,但双翅扑动却能带来强大的上升动力,让它飞翔远举;咏春拳师法鹤的,正是以轻盈的肢体产生的高速度、大能量,取的是寸劲。咏春拳不崇尚蛮力,崇尚意念和瞬间的爆发。几位近代的咏春大师大都身材偏瘦,如阮奇山、叶问,叶问只是一米六多的个头,他们气质儒雅,如文弱书生,却能精于技击,真有几分浊世云间鹤影之姿!

武者犯禁,《大清律例》有“游手好闲之流,演习拳棒,教人及投师学习,又舞棍遍游街市射利惑民者,枷号一个月”的记载。但也因为这大清的律条,一些武术家为了保护自己,把这拳那拳的起源,就云山雾罩神话起来,于是民间武术传授就神神秘秘在深夜里教和学。那些武术师傅干的活是“夜藏行”,而粤人谓习武技者为“食夜粥”。

那些习武者,在晚上练武之后,身体耗费极大,这时,喝上一碗师母熬的夜粥,那一身的疲惫就烟消云散。

咏春拳,在创拳的时候,是基于女性的安身立命。一个男权社会的旧时中国,女人始终处于弱势,那些阴苛的男性文化除掉钳制女性精神,还施行肢体控制,让女人缠足,蹒跚行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满足男人的病态审美,施行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控制。那时的女性,无论生理身体还是力量,都是在男人话语下柔弱不堪的存在,但咏春拳的女性创拳者,把这种男性叙事,或者文化开始改写。可以说,这是一种弱者的伦理,也是弱者的正义,让柔弱的女子安身立命,以弱胜强,以小击大,保全自己,绝地反击。

我们看咏春里的对敌策略中也无不充满“弱”的话语方式。踢裆、插眼、封喉诸此之类强手对峙不屑行之事,成了咏春拳的中线理论“击必中、中必摧”的首要进攻目标;为实现后发先至,弥补己方力量速度的不足,专攻“薄弱关节”也成为其“打手就是消手”的心法口诀;待敌之时的形体“示弱”,为“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克敌之时,施加了心理战术,瞒天过海。

咏春拳散发着的女性气质,是示弱,咏春拳的起手(起势)动作,看起来给人一种简单无用之感,通过看似无用的动作让对方放松警惕,但主动弱化的背后便是通过“示弱”来隐蔽其进攻的意识,从而以“弱者”的表象蒙蔽对方,正如《武人琴音》中韩瑜师傅所谈到:

咏春拳的起势是两手腕交叉做翻肘动作,其实这是一种隐蔽性的打法,在北方拳种中叫“袖手”。就是说,一看敌强我弱,处境危险,便把两手插在袖筒里,自己把手困住,装出“束手就擒”的姿态,让人以为没防备,实则你一靠近,他就翻肘打你。

这是弱者思维的拳,弱者抵抗的拳,也是智者思维的拳。是老子说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强弱是可以转化的,咏春拳是弱者的盾牌。“知其强,守其弱”“知其雄,守其雌”,其实这个世界,在大多数的时空里,很多的弱者都是选择忍气吞声,但是弱者必须反抗,作恶者自会有所收敛。

咏春拳不像北方的拳那样男子汉气质,大开大合,在徐皓峰的小说《师傅》里,中华民国时,咏春拳师傅陈识到武馆最多的天津传拳。陈识本广州富裕之家出身,因年少体弱,为治病练了咏春拳,每日挥刀五百下,三十多年不间断。后因乱世兵变家道中落,就凭着功夫做保镖、当警察、护送去南洋的货船。后来他觉得浑身的拳法后继无人也寂寂无名,感到愧对祖师,为了扬名,也为了传承,就到了天津。为了站住脚,他拜访北方武林的大佬郑山傲。

两年前一次“九龙降羊城”的北拳南下,郑山傲是九龙之首。陈识托人引荐,以晚辈身份,向郑山傲展示了咏春拳。咏春拳只有三个套路,一皆简短,快打不足一分钟。他打的是咏春拳的第一套拳“小念头”,打了一半,郑山傲便不再看,低头喝茶,会见就此结束。

南拳不入郑山傲法眼,引荐人倍感无趣,陈识则心中有数,不再出家门。第三天,等来了郑山傲孤身夜访,他入门便问:“八卦掌的东西,你怎么会?”公之于世的八卦掌,是走转不停的拳术,而内部则以静立久站来训练,与咏春拳“小念头”要领一致:两脚内八字站立,大腿有缓缓夹意。

人体是天然的卸力系统,拳头的击打力再大,也会被肌肉弹开,最多把人打得皮开肉绽。而经过站法训练,拳头可产生透力,透过骨肉震伤内脏。这一站,在八卦掌叫“夹马桩”,在咏春拳叫“二字钳羊马”。

真人面前不说假话。咏春拳的第三套拳叫“标指”,伤敌眼目的毒招,不能对外演练,有“标指不出门”的戒律,陈识也打给郑山傲看了。郑山傲变了脸色,因为跟八卦掌的“金丝抹眉”同理。“金丝抹眉”是郑山傲师傅留给他的绝招,只用过两次,赚下一世威名。

郑山傲感慨:“年轻时习八卦掌,有个疑问,如此高妙之术,难道只有我家祖师一人悟到?但看了三十年,今天才看到。果真‘天道不独秘’,南方也有人悟到。”

拳理是相通的,这虽是小说家言,但里面对咏春功夫的评价是十分到位的。咏春拳有毒招,这恰恰是弱者最容易采取的招数,这是弱者伦理的必然招数。

弱者的反抗,也是社会应有的伦理。

二、这是佛山

明清时期的佛山是岭南水旱大码头,也是天南地北广货集散地。它铸造的铁锅,曾被吴承恩写进《西游记》,孙悟空钻进牛魔王的肚皮里大喊“我拿广锅把你这妖怪煮成杂碎!”

这个能把妖怪煮成牛杂的“广锅”就是地道的佛山造,当时的佛山铸造可是天下第一。

佛山是财富的要冲,“合西北二江之流,从外省来者皆问途于此。富贾殷商,货物辐辏。”英国伦敦图书馆珍本藏书至今藏有禅山怡文堂印行的《佛山街略》,这是当时中外人士到佛山的必备攻略,它记录了佛山全盛时的地理交通、主要街道、出售之货品、粤海关与有影响的外省会馆和行业会馆所在、各地客商聚居处以及佛山附近15个墟市的日期、路径,还附有“各行暗语”“较秤法”“听人还价法”。这就是道光版的佛山购物和观光,贸易往来的百宝图,我们分享其中的一二,感受一下当年:

汾水正埠 上有接官亭,大小文武官员赴任,下属皆在此迎接。对岸文昌、鹰嘴二沙,有广州、粤海二关税(馆)。发卖鲜果、咸鱼、糖等等物。

接官亭 佛山同知黄老爷建。亭前水分三江,东通顺德、香山等处,西通三水、四会,又往西、北二江,北通省城、石龙等程。亭后路开三枝(支),而至祖庙一洞。

这是当时佛山的汾水码头和接官亭,我们再看一二街道,感受一下佛山繁华。

福禄里 找换金珠、宝石,卖苏杭书籍、冬帽、绒领、锦被、金花、缝针、柬帖、黄白红纸、锡箔、金箔、色袜。通街直铺,多有三百余店,俱卖京省巨客之货。西有街二,一曰福新街,染年红、纸扎,通出潘涌里,一曰福兴街,卖金线、鞋帽,通出公正坊。南往金线街,卖金箔、金张、信帽、枝花、纸盒、染纸,亦通出行仁里——

真君庙前街 卖新衣、鞋袜,南通大基头。卖咸虾、炭香,有汛,出登云桥。

猪栏 各处生猪聚此发卖。

东胜街 卖戏盔,有班馆,若戏船下乡演戏不能承接,故设馆代之。

琼花会馆 俱泊戏船,每逢天贶,各班集众酬恩,或三四班会同唱演,或七八班合演不等,极甚兴闹——

简单引述了《佛山街略》的几条,你就知道了明清时佛山的繁华。那时的河道里,每天泊满了南北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船舶,日有千帆拱照,夜有万点明灯。彼时的佛山,“百货山积,凡稀缺之物,会城( 广州) 所未备者,无不取给于此。”“四万商贾萃于斯,实岭南一大都会”,佛山城内有622条街巷,户口十余万家。1838年,18个省在此设立会馆,也有西洋英吉利法兰西金发碧眼的鬼佬在此来往经商。

1701年法国传教士道塔·塔鲁和1703年法国传教士道·冯塔耐分别到过佛山,他们都描述佛山是一个约有100万人口的巨大聚落,并称佛山既没有城墙也没有特别长官,在汾江河上的大船有五千艘以上。而1703年英国散商船长汉密尔顿报告称广州城内住有90万人。

清康熙时人吴震方《岭南杂记》载:“佛山镇,天下商贾皆家焉。烟火万家,百货骈集,会城百不及一也。”《南越游记》的作者陈徽言也说:“俗称天下四大镇,粤之佛山与焉。镇属南海,商贾辐辏,百货汇集,夹岸楼阁参差,绵亘数十里。南中富饶繁会之区,无逾此者。”徐珂的《清稗类钞》说:佛山的“汾水旧槟榔街,为最繁盛之区。商贾丛集,阛阓殷厚,冲天招牌,较京师尤大,万家灯火,百货充盈,省垣不及也”。清代到佛山的徽州商人则载:“佛山,居天下四镇之一,生意比省城大。”

比当时的广州繁华,在这样的氛围里,你会想到财富如水,来来往往,人流如水,来来往往,粤剧起源于此你不会惊讶了,有钱了,大家要找乐;这时,你就明白了,为何武术于此为胜了,财富的守护与安全,在冷兵器时代,功夫,就是生命和财富的影子和保障,在晚清民国,这里武馆林立,江湖上有“南拳北腿”的结论,更有南派武术盛佛山之说,清代五大名拳洪、刘、蔡、李、莫,大都在佛山发扬光大。蔡李佛拳源于新会,鸿胜武馆创始人张炎是新会人,但蔡李佛拳发扬于佛山;洪拳的黄麒英和黄飞鸿父子是南海西樵人,更是南派武术精神形象的典型代表,而咏春拳是在梁赞手下于佛山传播而闻名。佛山之所以是功夫之城,和经济繁荣、商贾云集脱不开干系,历来的说法穷文富武,功夫往往离财富近。

并且追溯起来,粤人自古尚武,在明代《小知录》就记载岭南的各种拳械套路:“使拳之家,曰赵家拳、南拳、西拳、温家钩挂拳、张飞神拳、霸王拳、猴拳、童子拜观音拳;又有眠张短打破法、九内红大下等破法、三十六拿法、三十六解法、七十二跌法、七十二解法。”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说到岭南的“打仔”,你可看出岭南明清时代尚武之盛:“下番禺诸乡,岁正月初,儿童先集山野间,以拳棒相角,谓之打仔。已而壮者蜂拥至助之,以胜负卜其乡一岁之兴衰。阳江县西有厮打冈,岁五月五日,乡人无老少咸集奋斗,谓胜则一方吉利,此亦武俗斗力之戏。各料强弱相敌,事类讲武,然非礼让之风也,宜禁。”

在徐珂的《清稗类钞》中有许多岭南武林人物故事,李有山用一根枣木棒行走江湖,打败使用数十斤禅杖的武师,杨二姑马上飞刀刺人,百发百中,临阵前,胸前垂一皮囊,囊中累累者,皆利刃;刘汶用双剑四尺许,运转如飞雪,数十人莫近;更有民间女佣张氏女,更是了得:

广州张氏女,家贫,年二十许,佣城中某富家,操杂役。一日,自市购物归,道经米市口,市数十户,皆米肆。舂米者多无赖少年,约三百余人,中有某,尤佻,见女色美,戏之。女正色曰:“幸勿尔,复尔者,将不利于子。”某不听,时女持一伞,即以伞尖挑其腹,甲果应手倒。于是舂米者群哄至,谓女白昼杀人,欲甘心焉,各持短挺还攻。女略无惧色,但以伞护其身,上下飞舞,众皆辟易。女从容退,归诉之主人。主人惊叹,忽门外哗声大震,阍者入报,知舂米者欲复仇,前后门皆有伏,言必得张氏女自出与斗。主人调停之,不获免,且谓再迟者将火尔居。主人无奈,商之女,女坦然曰:“吾视此辈如犬羊,无足污吾刀。在势可不遗一矢脱之厄也。”言已,携一铁棒出,顾谓众曰:“欲何为者,便何为,何狺狺焉?”众见其棒略如酒杯大,而女乃绝不费力,运用如拾芥然,知非所敌,乃不斗而走——

从这个铁棒张氏女,我们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感受岭南武风之盛,手中使唤酒杯粗的铁棒如拿一个草芥,看那些男人如犬羊,真女中英雌丈夫。

下面要说到咏春拳里的“佛山赞先生”了。梁绍鸿在《咏春六十年》中说晚清时代:当时广东武风很盛,人人尚武,基本上每个村都会请私家教头教村内子弟武功,知名的广东十虎亦是那个时期产生。所以戏班演出大都是武打场面,戏班中人个个都是武林高手,如果没有真功夫,根本没有胆量去跑码头。

据正史记载,第一个学到咏春的非红船戏班中人,就是梁赞,人称佛山赞先生,师承黄华宝及梁二娣。赞先生是中医师兼做中药材生意。在他之前,包括他本人,都从未有过公开设馆授徒之举。

当时,想私学咏春,必须花很多钱拜师,还必须有很多时间才能够学,所以世人称之为“纨绔子弟功夫”,就是家中富有,不用工作谋生,整天游手好闲。所以,当时知道咏春拳这门功夫的人不多。

在咏春拳的谱系里,由佛山赞先生始,咏春拳才算撩开了神秘的遮掩。赞先生原籍鹤山古劳乡东便村,父亲落籍佛山镇,在佛山筷子大街市场内开设赞生堂药材店,悬壶济世。

赞先生时代的佛山,原本广货集散地的那些货品和作坊,受洋货冲击,社会动荡,百工失业,“游手求食之民,来往日以千数,诱拐赌博之案层出不穷”,“商贾猬集,则狙诈日生;佣作繁滋,则巧伪相竞”,“佛山尤地广人众,力田者寡,游手之氓充斥道路”。

世事骤变,学武防身就成为人们行走江湖、安身立命的必备了。于是各行各业都聘请武林高手传授武功,一些富商巨贾更延聘名师传授子弟,以至佛山各派功夫武馆林立,习武者众。而那时的武馆,还有一项业务,就是治疗跌打损伤。黄飞鸿也是武术医术兼修,开办“宝芝林”跌打医馆,正业行医,余暇传授武艺。梁赞也是从父亲手里接过“赞生堂”,经营药材生意。那时的武林高手,都有自己的秘方与配药,这是中国武林的特点。拳起于易,理成于医。大医学家、书法家傅山精技击,擅剑术,又长于醉拳,著有《傅氏拳谱》,梁羽生在《七剑下天山》曾将傅山这些写进作品。

而梁赞本是世家子弟,自小饱受书香和岐黄熏染,但他醉心武术,父亲看梁赞无心仕途经济,就重金礼聘武林名家传授洪、刘等各家拳术。梁赞后来接触到咏春拳,就融合了别家功夫,终成一代宗师。

梁赞在经营“赞生堂”药店时,开始行医授徒。对于咏春拳,梁赞主张“妙技不可不传,又不可妄传,品德纯良者方可传授”。梁赞授徒不多,计有其子梁璧、梁春及陈华顺(找钱华)、陈华(木人华)、梁奇、大山树、猪肉桂等。他晚年曾返祖籍鹤山古劳东便村养老并授拳于子侄,当地也渐成咏春拳古劳分支,与佛山的咏春拳有些许的差异。

佛山赞先生在传拳的过程中,江湖上有佛山赞先生四大弟子之说。第一是猪肉桂,梁赞四大入室弟子之首,㓥猪卖猪肉为生,人称猪肉桂,早年曾跟随飞来寺一指禅师学艺数十年,练得铁指功,杀猪不用刀,直接剑指封喉放血,徒手插墙取砖如探囊取物,后入梁赞门下。

第二是号称外江佬的流氓奇,他是外地人,因街边行乞而被人称流氓奇。他有蛮力,每逢到铺面店前行乞,东家不给予施舍就把一个数百斤的铁香炉放在柜台或门口。这么重的器物,店家又挪不动,最后就消财免灾。谁知一次,流氓奇到猪肉桂的档口,那个铁香炉被猪肉桂轻轻移开,这让流氓奇吃惊不小,后打探知道佛山赞先生是其老师,就寻到赞先生磕头拜师。

第三是木人华。陈华是个木匠,硬功夫了得,铁臂一甩,能打断三只木人桩,人称木人华。

第四是陈华顺,少年时就在佛山米店做工,后以钱庄找钱为业,因手抓量钱精准无误,人称“找钱华”。陈个头高大,早期习多门外家功夫,后经木人华推荐,39岁拜师佛山梁赞。先由木人华代教,后由梁赞亲自教授,曾代师出战。陈华顺不仅能武,在随梁赞学艺期间同时习研医术,后期梁赞年老回乡时,陈还代师坐堂诊治病人,因此后期赞生堂座馆的先生由陈华顺担任。

这一线法脉传下来,后世有云:“咏春拳起于严咏春,衍于梁赞,盛于叶问”。

三、弱者的哲学

咏春拳的起源是女性,拳法是围绕着适合于女性或是身材娇小者的生理结构,形成的一套“弱者抵抗”的拳种。

咏春拳的核心概念是守中,这是规则,也是生存的哲学,“很多人练咏春不是为了练成以后去打人,而是为了不挨打。人体中线其实就是人体的生命线,人的很多弱点都被这条线贯穿了,从理论上讲,守住了中线等于守住了自己的弱点,当然在实战中会根据具体情况而变化,不管怎么变这个就像做人做事,总得有一个原则。”

守中不仅仅是防对手,也是守自己的心念,不主动犯错,不适时地出手。咏春拳要练习“小念头”,小念头,不是没有念头,而是广东话“少念头”,志凝与专一,抛弃杂念,到达咏春拳的最后境界:守心。就是庄子所说的“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咏春拳为了守中,它的贯彻动作就是“归肘”,“手似游龙,肘要归中”。“归肘在练习的时候不要把肘放在身体的两边,肘和手臂尽可能地往里面收,很多学生总是不明白要归肘,我就跟他讲,咏春拳是女孩子创的嘛,你就设想她两个手肘是不是往里面收啊,怕你碰到她的胸部嘛,所以她就要归肘,不归肘很容易在黐手的时候对方打到你的,不归肘的话对方就很容易在正面找到破绽直接进来了。而且我们之所以进攻人家的中线就是因为人体的中线有很多的弱点,在平常练习中如果没有养成归肘的话,那在对敌中是很容易犯错的,等于我们的优势完全没有了,人家可以直接攻进来了,所以无论是平常练习也好还是实战中也好,始终强调一个归肘中线原理。”

归肘不同于其大开大阖刚猛无俦,不能突出所谓的“一寸长一寸强”,但是“从某些角度上讲,短距离就是一种封制,是一种控制。就像拳击场上为什么总是搂抱,因为对于相对弱势的一方抱住对手,对手就打不到了,自己相对就安全了。它这点和咏春有点相似,我们经常练黐手、练圈手、练摊手啊之类的都练这种短距离的这种感应反应的能力,两个人站在一起的时候,感应是最快的。如果有一定的距离时,你再做出反应时会有时间差啊。只有你黐住(接触)他的时候,他想动哪里,这方向感练过的人能够体会出来的,通过这种练习来增强你的这种反应能力。这种长年累月的对于这种短距离或者说是进身练习的经验会成为自己的资本,所以人家不会的你会,人家会的时候你也会,那你就比人家多一点。”

咏春拳的守心就是不犯错误,等对方露出破绽。“咏春拳在和别人对峙的时候,守住自己就可以,只要不犯错,别人就不能给我很大的伤害。比如说,咏春原则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叫‘不追手’,追手是指离开自己防守范围追着对方接触对方的桥(手臂)。而归肘恰恰作为一个标准,限制着初学者犯错误,手归中的话就限制了只能短,如果没有归肘作为一个标准来限制的话就会接二连三犯错误,自己的中线就会让别人破开了。咏春拳‘桥手相交’时的感觉与反应,让很多初学者很容易犯‘追手’的错误,因为一旦追手,就会失去重心,便会紧接着犯下一个错误就是‘不冲身’。冲身说简单点就是整个身体失去重心,让对方随意处置了。”

无论何种拳种,都要讲究步法,“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步法是一个拳种的核心。习拳练武,往往是先从“步法”开始的。有拳谚云“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步法既是一个拳种的核心,也是徒弟掌握拳种的最后一步,更是师傅传徒弟时的“留一手”。坊间流传“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的俗话,可见“步法”对于师徒传承的一斑。各拳种都有自己独特的步法,二字钳羊马就是咏春拳特有的,两腿半曲,脚趾及膝盖均微内,大腿均微向内钳紧。这样的步形在北方习武者眼中,有“短手短脚”的认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散发女性气息”。咏春拳的二字钳羊马,体势内敛,呈“内八字”状,这最大限度地贴合女性,或是体弱者的生理体质特征。

咏春拳是基于女性弱者设计的防守中的打,“不追手”“不冲身”,《一代宗师》的武术指导、叶问的弟子梁绍鸿说:

咏春中有一个有效的训练方法——“追马扯拳”。这是咏春拳最基本、最简单、最实用的招数,每个咏春弟子在入门之时都会学习这个动作。而这个拳照也是对“不追手”拳理的最佳印证,在实战中初学者由于经验不足在与人打斗时必定紧张,面对对方进攻,免不了手忙脚乱,头脑中一片空白,将平时所练忘得一干二净。追马扯拳的好处就是特别简单、短促,基本不用思考,来来去去就一招,不停地追着打,不用理会对方用什么手法,只要占了中线最短距离,拳拳直击对方面门……再次强调一点,追马扯拳并非万能,发挥作用尤其限定条件:只有在距离合适、已经准备就绪的情况下方可有效。如双方距离较远,贸然追马扯拳等同于自寻死路。

相应地,从弱者角度出发,对对方关节部位的击打是咏春拳的实战原则。“专击薄弱”关节的踢裆、插眼、封喉等强手在对峙中羞于或不屑行为之事,就成了咏春拳的中线理论“击必中、中必摧”的首要进攻目标;为实现后发先至,弥补力量、速度的不足,专攻“薄弱环节”也成为其“打手就是消手”的心法口诀。

“我们咏春讲以弱胜强,以小打大,你要是和人家硬拼是不行的,你也拼不过人家。击打关节或者击打一些比较脆弱的地方,也是一种以弱胜强的手段嘛。我们叫击打它的有效部位,其实它和所有拳种都大同小异。但是我们也要说明这点,比如为什么经常用踩腿啊?踩腿踩的就是关节啊,踝呀或者是小腿呀或者膝关节啊;包括我们说守中用中,你就从穴位上看我们人体的十大要害很多都是集中在这个纵向横向当中,你说头啊,百会呀,心窝啊,下阴啊,两肋啊,后面(身后)命门,甚至胳膊窝也是要害,实战中尽可能打这些有效部位。当然人家也是活动的嘛,不可能站着让你打,这个算是一个原则或者说是准则吧,没有机会就创造机会,有机会就直接进攻这些有效部位。”

咏春拳,是示弱的拳,“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示弱”也体现在咏春拳的技术动作中,如咏春拳的起手(起势)动作,看起给人一种简单无用之感,通过看似无用的动作让对方放松警惕,“主动弱化”就是罩眼方,是设计的“示弱”来隐蔽本身进攻的意识,瞒天过海,以“弱者”的表象拆解对方的防御。正如徐皓峰、徐峻峰兄弟著的《武人琴音》里形意拳师傅韩瑜说:

咏春拳的起势是两手腕交叉做翻肘动作,其实这是一种隐蔽性的打法,在北方拳种中叫“袖手”。就是说,一看敌强我弱,处境危险,便把两手插在袖筒里,自己把手困住,装出“束手就擒”的姿态,让人以为没防备,实则你一靠近,他就翻肘打你。

弱而非弱,这是咏春拳的心理基础。咏春拳是弱者的武器,这在梁赞传拳时候就有明确的嘱托:“妙技不可不传,又不可妄传,恐传歹人,滋生祸端。大姓、强族、暴戾之人不可传;小姓、弱族而品性纯良者可传授。”

在数百年的咏春历史上,积累了秘不外传的口诀、实用秘笈,我们存录一份20世纪50年代汤继手抄本的咏春拳技法口诀:

一来留去送,甩手直冲。

二擒尾屼头,擒头屼尾,擒中间缥绑起。

三鼻对鼻,无往不利。

四不斗力。

五失形则打,失形者败。

这是数百年来不公开的口诀,都是面授口传的,人们在外面看到的都是招法、格斗法,深层的原理性的东西,很多人悟不到。比如鼻对鼻,无往不利。咏春拳法是要把自己的午位对正对方的午位,倘若对方忽然闪去我的身旁左边或右边,这是对方企图乘我不备,从侧边向我偷袭进攻,我应该立即跟着把身躯拧转,用自己的鼻朝向对方的鼻,这样做就能化解对方一切攻我的手段。在转身时用盲人问路法(即耕手法)伴着身躯拧转,就能把对方攻我的手段全部排除出外,最为稳当。

失形则打,如果见对方失形失午,例如踭不归午,身形不正,或俯前仰后等都是失形,如对方有失形的破绽,立即冲拳击之,定能获得胜利。如果是自己失形,例如摊掌踭不归午,冲拳不由心部冲出、横搁、留中等过于偏左或偏右都是失形,这就是失败的根源,只有一味挨打,没有不失败之理。

咏春拳只认一个理,能打赢才是好拳,一切的虚头八脑花架子与实战无关的都切割了,这也是欧美国家的特种部队选用咏春拳的原因。

咏春拳是东方的土地孕育出来的拳种,它里面有着东方的哲学思维,就是李小龙贯彻的“以无法对有法,以无限对有限”最后达到“以无招胜有招”。

四、武林托命人

咏春拳本是小拳种,而今风靡世间,取代了柔道、空手道。在异域国外,人们以为功夫就是咏春拳,咏春拳就是功夫。不得不说,咏春拳的火,是由功夫巨星李小龙带火的,它的使用性和技击征服了那些洋人,而今,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数十个国家特种警察部队搏击训练教材就是咏春拳。

天意高难问,当1949年鼎革之际,儒雅的佛山叶问携一身功夫,只身经澳门辗转香港,不会想到多年以后咏春拳,他这个糊口的功夫之具,竟然在身后徒子徒孙法脉遍及世界,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动态意象符号。鼎革时期的香港,内地的各色人等都迁居那里,里面多有武林高手避世,黄飞鸿的夫人莫桂兰,还有形意、八卦、太极、蔡李佛、螳螂等各个门派,南北武术汇流于此。经过时局动荡和离乱的人,更知道在特殊的年代,如何护佑自己保护财产,于是功夫在香港各个阶层流行,梁绍鸿说“当时人们用‘武馆多过米铺’这句话来形容香港武馆林立的盛况”。

那时的香港,就如北京、天津、上海,武馆林立,高手过招,各种踢馆事件和比武事件时有发生,但这恰恰就为中华武术留下涵养空间,保留了一线法脉。新中国成立后的内地武术走的是强身健体路子,是养生保健,是表演,少了实战,大都是套路架子,不再是传统意义的武术。而香港却原汁原味保留了中华武术的精粹,并借助香港这弹丸之地复兴发展,把中华武术推向世界。

这时的叶问来了,从内地那种衣食无忧一下跌落到三餐不继,从小康到困顿,巨大的落差,你会想到此时的叶问应该是什么模样?他一副安于天命的样子,那种传统贯骨的底子,那种儒家世子的风范,也无风雨也无晴,见惯了风雨的内敛,听天命尽人事。梁绍鸿曾这样回忆:“师傅最令我钦佩的,就是君子固穷的气节。当时他三餐不继,虽然无奈但没有半句怨言。尽管穷,但仪容从来干净端正。尽管天气热,他从未解开半粒纽扣。这一切显出了一派令人景仰的儒者风范。”

其实,我觉得这时的叶问,就是君子的待时而动,不仅仅是以咏春拳换口饭吃,生活的贫困竭蹶不要紧,重要的是内心还有一种济世的道德理想,他是一种武术文化的托命人。那些在历史转折关头,有自觉的文化担当和传承血脉一线的人,就是文化托命人,是“为往圣继绝学”,也是“为天地立心”。

叶问,本世家子弟。早年练习咏春拳可不是一般人家经济所能承担的,叶家祖居佛山福贤路“桑园”,大屋连绵达数条街道,大门左侧是佛山著名的茶楼“桃园居”,隔邻是全佛山最著名的饼食店“公兴隆”。幼时的叶问,锦衣玉食,生活无忧,只是体弱多病,于是在叶问七岁时,家里人便送其到陈华顺门下。当时的陈华顺年过七十,叶问成为陈华顺的封门弟子。

十六岁那年,叶问远离佛山,在香港圣士提反书院学习外文。叶问在香港读书四年期间,巧遇在香港从商的梁赞之子梁壁。叶问天天去找梁壁“讲手”。叶问施展出自己从前认为极难被别人破解的“绝招”,却连梁壁如何出手都没有看清,就莫名其妙地被梁壁抛出老远。这折服了叶问,于是在香港的那几年,叶问一边读书,一边随梁壁练习咏春。当二十岁离开香港时,叶问的功夫已是臻于大成之境。

咏春拳早期流传不广,叶问的弟子梁挺说,当年叶问拜陈华顺为师求学咏春拳的学费是十二两黄金(换算成现在人民币市值50万到70万元),费用会吓退很多人。

旧时武林师傅收徒时,都会用很长一段时间考察拜师的人,品鉴人品和练武潜质,正式磕头交了拜师帖后才可学师“不传外人”的功夫,而其他学员则只是交钱学习功夫的“外人”,不是登堂入室的弟子。

师徒是一种契约,是责任,功不轻传,发现一个好徒弟,对师徒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幸事,那是精神与技艺的承接与门楣光大。

梁绍鸿在《咏春六十年》中回忆了自己拜师的经历。有一天,梁绍鸿去见师傅,叶问满怀心事,梁绍鸿猜测可能是李小龙到美国读书,叶问有些失落,人生之间,很多一别便是永别。当叶问与梁绍鸿练习黐手后,叶问一本正经地让梁绍鸿坐下,问他想不想正式拜师?当时梁绍鸿觉得奇怪,我们不已经是师徒了吗?我不是一直都在叫师傅吗?

不,现在我们俩只是师生关系,我教你学,互相之间并不需要有任何承诺;如果拜师,依照中国武林之间的伦常传统,师徒双方有如没有血缘之父子关系,可以互相信任,互相依赖,双方有了一个终身承诺。

最后叶问说他观察梁绍鸿很长日子了,现在愿意正式收他为徒,如果愿意,又能做出承诺,他们就可择日进行拜师礼。

梁绍鸿说:一九五八年九月,我在家中正式进行三跪九叩的拜师仪式,除了拜帖外,也准备了橙和烧肉等物品。当日师傅也带了三个人来,其中一人好像是李民,礼成后便一起外出吃饭庆祝。在那个年代,拜师与收徒是一件大事,仪式庄严,包括拜天地、拜祖师(拜祖师,即在墙上贴一张红纸,上面写着“咏春历代祖师”)、念门规、讲祖训、三跪九叩及上香斟茶等。做师傅的一心一意为了本门发扬光大传承下一代,不辞辛劳;做徒弟的立志继承祖训,以将本门功夫发扬光大、保家卫国为己任。反观现今社会,出来教功夫的人很多是为了养家糊口,并未尽力传授功夫,想学武的人为了学业、工作,多半“形”有余而“力”不足。由此可见今非昔比,功夫文化中的许多传统实际上已名存实亡。

武林有伦常,是超越血缘的,是终身托付。兵者,凶器也,既能保命也能害命,所以,师傅要对徒弟负责,所以拜师的仪式就是一种新的生命形式fd093a35a97ad44f6d04594f4e4c5e7d63ade9e23c479b1480a2919e149f8419的完成。

梁绍鸿先生的这段古风扬扬的话,使我想到了自己在故乡的一段经历。我的家乡现菏泽、古曹州也是武风很盛的地方,隋唐是出绿林和响马的地方。那些徐茂公、黄巢、宋江,都与这片土地有很大的牵扯。那里有大小红拳,梅花拳、少林拳等。在童年少年,我身边的同学有很多的习武者,我大学毕业就在菏泽工作,那街道上,很多高一头宽一臂的赳赳武人。

我曾跟一个高中同学到菏泽城东关的一个练武的师傅家。同学说,师傅正收徒弟,让我开开眼。师傅有五十多岁,高大魁梧,很热情,一副山东大汉的气质,当时就把大师兄等几个入门早的徒弟喊来。那大师兄是拖拉机厂的,他主持了当天肃穆的入门仪式。

先是向着厅房正中的一个逝去的师爷发黄沧桑的画像叩头,上香,然后向坐在八仙桌前的师傅师母叩头,递拜师帖,端拜师茶,给师傅师母和在场的各个师兄弟礼物,然后是大师兄宣读入门的纪律和惩戒。过去了多年,还记得那里面的一句:不得欺师灭祖。

师傅说,现在我们拜师的仪式也简化了,过去拜师,兴沿(走)热鏊子。

那是试验你是否真心入门。一排十二个鏊子,每个鏊子都用砖垫起一尺高,鏊子底下烧起红红的炭火,徒弟要光脚从热鏊子上走过,然后在师爷的画像前起誓。

徒弟沿完热鏊子,那十二个鏊子也不撤下,就喊师娘和别的家眷和面烙饼,大家喝酒吃肉,最后吃烙饼。每人要吃十二张烙饼。

我十分向往有古风的拜师仪式,那十二个火红火热的鏊子,把自己的一腔子血,也勾引沸腾了。

其实我错了。

在拜师仪式的酒席上,知道我是大学老师,师傅就喊我贴着他坐,这在小城,就是师傅高看一眼,给你足足的面子。

那是冬天,手捧热酒,我坐在师傅和数十位徒弟之间,恍惚时间倒流了千年,接通了江湖。

师傅练习的是梅花拳,又曾到嵩山少林、武当道观,以及福建泉州、河北沧州、岭南佛山等访师访拳拜友会友。我同学说,师傅的功夫好,从不外露。那天,我开了眼,师傅端坐在枣木圈椅上,让十几个徒弟一起上,看是否能撼动师傅的椅子。师傅笑呵呵地坐在那里,手里端着一杯茶,那杯子里的茶,纹丝不动。徒弟们筋疲力尽。这时,师傅喝了一口茶,我们只听见咕咕咕茶水在喉咙响,接着,师傅的口微微张开,嘬成圆弧,嗖的一声,只见一道白线,从徒弟的肩上穿过,然后越过房门,射入院子里的一棵枣树上。

我们都激动地起身去看枣树。冬天里,铸铁似的枣树,中间被茶水洞穿了一个圆圆的如枪口的眼子,茶水从树的另一端出来了。

喝酒喝酒。冬天,菜一上来,就马上凉了,接着上的是铜火锅,但大家没心思吃菜,咣咣,举起的都是三两三的杯子。

头三杯穿肠而过,身上暖和多了,这时大家不再拘束,拜师时候的庄重被家常话代替,除掉师傅,大家都兄弟哥地叫起来,热乎得很。

新入门的徒弟先给师傅敬酒,猝不及防地,我竟然是第二个被敬酒的。其中一个徒弟说,我师傅喜欢有学问的人。你是当老师的,入门吧,师傅可爱惜人才了。

说着,就把三两三的杯子双手端到我眉前。

我已经一斤白酒下肚了,那是高度的衡水老白干,敬的酒不能不接,我接到手,心有胆怯,脸有难色。只听那徒弟说,“真兄弟吗?要是真兄弟,就喝!”这话一激,我不能不喝,于是仰起脖子,一饮而尽,大家高兴了。真兄弟,真兄弟。如此这般,我不知喝了几个。最后,我也学着样子,给师傅敬酒,师傅象征性地沾一下唇,我当时还不知,给长辈敬酒,要先干为敬。

那些徒弟们嚷着,兄弟,你先干了,师傅沾一下唇就可以。

到得天黑,散场了,我竟然头脑还清醒,同学说我酒量大,我说,我是怕。在那次酒桌上,喝到半下午,虽是冬天,几个徒弟就喝酒喝得脱了毛衣、棉袄,光着膀子,那膀子上文着张牙舞爪的怪兽。我想起浪子燕青的文身。

后来阅历渐多,我体会到武林拜师是有门槛的,那门槛就是一条一条的守则,是守着自己的心,守着自己的德。八极拳曾有这样的立规:学成了八极拳,一是你不能去打把式卖艺,这是糟蹋祖宗的东西,给人当猴耍。二是你不能当看家护院的,不能学成了八极拳你去给有钱人当狗,这不行。那时的武术,是有着道德的高标,救世济民,也有自己的一根傲骨撑着。

艺不轻传,艺亦不能轻卖。想到一个文坛掌故,章太炎、刘师培、黄侃三人皆学问中顶天立地者,他们聚在一起切磋论道,然一谈经学,只要黄侃在侧,刘师培必三缄其口。有一次,刘师培感叹自己满腹学问,却没有可传之人,黄侃即朗声应答:“我来做你的关门弟子何如?”刘师培以为黄侃只是玩笑话,便说:“你自有太炎先生,岂能相屈?”黄侃满脸肃穆:“只要你不认为我有辱门墙,我就执弟子礼。”翌日,黄侃即用红纸封了十块大洋,前往刘家磕头拜师。刘师培慨然受拜纳礼。他说:“今天我就不再谦让了。”黄侃是眼高于顶的“老子天下第一”的人物,且只逊刘师培两岁。后来,大学者杨树达要杨伯峻拜黄侃为师,杨伯峻只肯送贽敬,不肯磕头,杨树达说:“不磕头,得不了真本事。”杨伯峻不得已,只好磕头如仪。拜师完毕,黄侃笑道:“我的学问也是从磕头得来的,你不要觉得受了莫大委屈。”

即使在香港,叶问迫于生计,靠传授咏春拳来换大米维持生计的时候,叶问仍是立下这样的规矩,保持咏春的尊严:跌打正骨、内功点穴一概不会,无瓦遮头、舞龙舞狮一概不教,因为教功夫不是街头卖艺,所以无瓦遮头不教,舞狮抢炮,总会打架闹事,更何况争强斗狠,无非为了一个红包,有失斯文。叶问认为习练武是一种修养,不是用来打架的,还有头无片瓦者不教,饭都混不上,还学什么拳?

叶问后来经常对儿子说:“徒弟选择一个好师傅,固然困难;但师傅选择一个好徒弟,更加困难。”叶问一生教拳,从不挂牌,也不张贴招生广告,生源全靠口口相传。他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向世人表明:“我不是开门做生意的,我有选择学生的权利。”这是一个师者的尊严,也是一种技艺的价值。

刚到香港时,叶问得到在报馆工作的好友李天培介绍,先安顿在深水埗大南街之港九饭店职工总会,在那里,叶问开始教授饭店的职工咏春拳。饭店工会最先开班时有梁相、骆耀、徐尚田等七八人,他们是叶问在香港的第一代开山弟子。有次,徐尚田师傅陪叶问散步,走到水渠道附近,有个扒手迎面而来,手持一张卡片挑去了叶问襟前的钢笔。一瞬间,叶问发现钢笔被偷,便猛然转身,顺势朝扒手的臀部踢出一脚,扒手随即远飞两三米,身躯擦地流血,险些头撞石柱。

除了饭店职工总会、巴士职工、警员这三批徒弟之外,叶问也上门做私家教授,尖沙咀的宝勒巷、北角的哥顿道都有他的足迹,唐祖志、梁绍鸿等人都是叶问的“私家门徒”。其中梁绍鸿学习咏春的缘由十分有趣。梁绍鸿与功夫巨星李小龙两家是世交,二人少年时便颇为熟稔,经常一起玩耍、打架。李小龙在叶问处学习了几个月的咏春后,就迫不及待地向自己的小伙伴展示。李小龙开了个二字钳羊马,并做起功夫动作来。梁绍鸿初次见到觉得没什么特别之处,然而二人手脚相接切磋起来之后,李小龙很快就击败了梁绍鸿。当时十三岁的梁绍鸿顿时了解了咏春的强大,催着李小龙也带他去拜师。

梁绍鸿在《咏春六十年》中这样记述他首次见到叶问:我第一次听说咏春拳是通过李小龙,第一次认识叶问也是通过李小龙。小龙的父亲李海泉和我表姐紫罗莲都在电影界工作,互相认识而且住得很近,所以我和小龙早就认识,中学时还是同校。表姐自己有车,在新界长期租有别墅,那里有泳池及其他玩耍的地方,我和小龙平时都喜欢跟着我表姐玩。我从七岁便开始练功夫,十三岁多的那一年,小龙跟我说他不再跟邵汉生学功夫了,转学咏春拳。他不停地吹嘘咏春拳有多厉害。我笑他少见多怪,学那两三个月能懂些什么?况且,我亦从来就未听说过什么咏春。他说刚掌握了一招追马扯捶(咏春拳的一个招式,步步上马,加上连环日字冲捶),快如闪电。小龙虽然比我大两岁,但因我从小便苦练不同门派的功夫,加之从小喜欢与人比试,听他这么自吹自擂,我如何能忍得住,一定要和他试试。我们即时就在表姐在宝勒巷(宝勒巷是九龙尖沙咀的一条街)住家的露台比试。结果,也不知他用的是什么手法,一拳一拳像机关枪似的,又短又快,我怎么都挡不了!他步步追迫,避无可避,连续打中我脸部六七拳。我血流满面。流血事小,我早已习以为常,但败得如此彻底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我当时确信之所以避不开,必定是因为露台太窄无法辗转腾挪所致,便约小龙改上天台再试,但亦无法改变结果。我还是不死心,要他和我到附近京士柏山边再试,结果败得更惨。在李小龙手下败了三次之后,我才决心跟他去会会这个名叫叶问的咏春师傅。

初到武馆那天,除我和小龙外好像就只有四个人,一个高瘦的年轻人和一个中年肥佬在谈话,另一个瘦小的五十多岁的老头在看报纸。墙壁上没任何兵器,只有一个包,和我所见过的武馆完全不同。小龙叫他一声“师傅”,他爱理不理地回了一句:“今天是星期日怎么有空来?”在我眼里这个老头左看右看都不像一个武功高手,人细细、眼细细、脸黄黄,一手拿着烟一手拿着报纸,两腿交叉斯斯文文地坐着。小龙告诉叶问我是鸿仔,他的手下败将,现也想学咏春,还特意强调我练武的背景。叶问抬头看看我,有气无力地叫我示范一套拳。我准备打一套显示功力的铁线拳和一套好看的二郎拳,怎知刚做了几个动作便被他制止。他说,打架是有对手的,你自己在和自己斗力,不用看了,要学咏春下次带八元学费来。我告诉他身上有钱,即时给了他,叶问非常惊讶,大声叫:“阿灿,帮他开拳!”从那天开始,我的一生便与咏春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的叶问家庭困难,梁绍鸿是富家子弟,过年了,一些朋友送来好多年货,家人用不了这么多,梁绍鸿借花敬佛,想送给叶问。一天,他刚入门,一位师兄亦到,说他的一个亲戚要到他家住几天,想取回以前借给师傅的那张毛毯。师傅笑着说:“好!我就打包好给你。”他的卧室没有门,只挂一张薄布帘与客厅分隔,谁都看得到房间里只有两张帆布床、两张毛毯、两个烧水的炉子及几个大纸皮箱。天寒地冻,余下的另一张毛毯怎够一家三口抵御寒冷?虽然我当时只是个青少年,不大懂人情世故,但也感觉得到这三言两语、一举一动中的冷暖。

有一细节,每天放学,梁绍鸿都是第一个到武馆的人。他会先到对面糖水铺吃点东西,每次叶问的小儿子华仔都会在糖水铺门口等着,他知道梁绍鸿会找他一起吃东西。他年龄比梁绍鸿小很多,但食量可不小,除了糖水外,有时候他自己还可以再吃整整一个咸肉粽!他曾多次告诉梁绍鸿,自己前一晚或当天中午没吃什么东西。

这是一代宗师叶问当时的家境,就像司马迁在《史记》里曾写到的那些豪杰之士,“万人如海一身藏”,与屠狗辈交游,“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不攀附,不降志,不随世俯仰,君子固穷,不是贬义,而是节气所在”。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叶问在晚年,除了偶尔指点下门人的咏春技艺,就是搓麻雀和看赛狗、赛马,完全一副邻家长者的模样。唐祖志回忆过叶问爱好麻将的一段往事:“他叫我‘阿抱’,有时候我没空,不想玩,但他依旧会继续央求说,阿抱来吧……倘若我还不肯,他便会改说,衰人,来吧……”唐师傅在叶问的再三央求下,往往都会搁置手边的工作答应他。

叶问还经常带徒弟们一起去京士柏看斗狗。斗狗在当时是一项颇为刺激的项目,“场中一般围了七八十人,也有人开赌接受下注,不过很多时候都会遇上警察扫荡”。唐祖志回忆,当警察冲过来,围观的人便开始跑路,“我们会一起跑,穿着唐装短打的问公当然也跑,以他的身份,倘若被捉住了,会是怎样……”想起有老有少的师徒们落荒而逃的情境,唐师傅于数十年后仍觉得好笑。

作为一代宗师的叶问,他的门墙下曾培养出许多杰出之士,最出名的当然就是李小龙。虽然他独创截拳道,但截拳道仍未脱离咏春拳的影子。叶问南下香江,一改咏春过去不轻易外传的规矩,广招门徒,并把教学方式和名词大大简化,再加上通晓英文,让咏春拳在洋人世界也传播开来。叶问先后培养出梁相、叶步青、招允、骆耀、徐尚田、何金铭、卢文锦、黄淳梁、李小龙、梁绍鸿、梁挺等散枝开花的弟子……这些弟子后来在香港传武,在加拿大传武,在中国台湾传武,在美国传武,在欧洲传武,后来咏春门户遍及全球。

叶问长子叶准这样评价父亲对咏春拳的传播:“父亲不但降低了学习咏春的门槛,而且打破只许师徒练手的规矩,允许徒弟和徒弟之间彼此练手,他在旁指导。他也将咏春的拳法通俗化了,有个姿势叫作太极生两仪,父亲却不这么说,他教徒弟说,这个太极生两仪,其实就是一百八十度转马,这样大家都明白了,不光中国人明白,外国人也明白。咏春发展到现在,有三分之二的学习者是外国人,叶问功不可没。”

咏春拳,是经李小龙和电影《叶问》与《一代宗师》而为世人所周知,而成龙、周星驰、梁朝伟、甄子丹等也对咏春拳心有所仰拜师习之。电影《红番区》中就有成龙打木人桩的镜头。周星驰是李小龙的粉丝,在TVB的访问中,他曾坦言自己是练过咏春拳的。梁朝伟为拍《一代宗师》拜师叶问的弟子梁绍鸿,坚持练武,每天三小时,整整三年,推掉很多片约。也正因为这些电影人的加入演绎,咏春拳在传统武术里破圈,中国功夫是递给世界的名片,太极、形意拳、蔡李佛拳、洪拳,霍元甲、黄飞鸿、李小龙、叶问,他们演绎着中国功夫,也把中国武术的一线法脉传播到世界。练武,即练心,而武之侠者,不仅仅护佑自己、家人,更有“仁”和“义”担当,护国佑民,真正的武者,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武术里有哲学,梁绍鸿说,习武之人需要忘掉自己的肌肉,不要依靠它的力量。比如,有恐高症的人站在高处会觉得脚心与脚跟发胀动不了,这种和面对危险的对手或害怕要打自己的人的反应是一样的。很多人面对强手,胳膊没力量,腿也迈不动。所以,学武术首先练习不依靠身体,要敢想,心到了手就能到,在任何情况下手都能够抬起来。这就像佛家的无畏布施,在身心恐惧不安的时候,消除恐惧,咏春拳就是一种无畏布施。

练武不是练的杀心,是一个敢于低处不张扬的卑下,只有到了危难关口才站出来,是低处的光芒,就如叶问,那样的谦和,一袭长衫,万事低调,收敛光芒。

我赞同“尚武精神是一种敢于为正义站出来的勇气”。面对不义,敢于出手,以武辅仁,这是武之大者,是道行天下的武者。

梁启超先生说过自古中国的武者,就是行走江湖的侠客。他们为朋友不惜两肋插刀,为弱者挺身而出、除暴安良。这是中国武者的侠义精神,中华民族的反抗精神,也是中国尚武精神的代表,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国的武者,很多是为了自己的主人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的死士,更是面对外来入侵之敌同仇敌忾,奋勇杀敌舍身救国。

咏春,别名永春,这也许是对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祈愿。武者无事,一生只为春忙那多好;永春,处处是春,日月春也,春天永恒,那当是所有习武者的初衷吧。如果武术不再是一种功夫,它只是一种说话表达的方式,有着温馨,那该多好。

责编:鄞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