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古诗继续在我们的时代生生不息呢?学生如何能在这样的传承中产生情感的浸润、心灵的洗涤呢?本文将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为例,浅谈送别诗的学习方法,由楼说诗,感悟一份情,品味一份志,走近一群人。
一、一座楼,感古人送别意长
活动1:由“楼”说诗,读出这一类诗歌。
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安徽宣州的谢朓楼,这两座楼分别因为两首诗而声名鹊起——《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作为送别诗的代表,我们都能够从题目中发现送别的地点和对象。
从初始,学生的角色便是一位游客,一位正在游览中华送别诗歌宝库的游客。在这个游览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开始搭建一个以“楼”为文化内核的经典文本群落。同时,学生也会逐渐发现以“楼”为代表的这一类送别诗的一大特点——题目中已揭示地点、人物等事件要素。这样之后,学生便能习得第一个古诗阅读策略——关注诗题。
活动2:由“楼”谈诗,读到这一首
镇江的芙蓉楼同样也因一首诗而声名大噪,便是——《芙蓉楼送辛渐》。
(简介经历)这样一位以边塞诗著称的诗人来写送别,他又会写些什么呢?(出示碑刻、各种书法作品)看看这些作品来试着读一读。
四年级的学生虽然生活阅历尚浅,但是仍能找到与诗人情感发生交错的地方。对于经历中的几个数字——“93公里”“800公里”“1个多小时”,能在本节课上引发学生第一次对诗人的情感共鸣。古诗本不是随手拈来的无情之物,对诗人而言,是其对于人、事、宇宙万物的“情动于中”。只有了解诗歌背后的故事,才能更好地入情入境。
二、一份情,品二人友谊情深
活动1:捕捉形象
请你再读一读前两句诗,有哪些景物深深留在了你的脑海中,请你来说一说。
活动2:体会意象
似乎老天爷也感受到了王昌龄的不舍,也下起了雨,这场雨你看出了几个特点?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咱们江阴有没有山?(出示江阴黄山图片)有一个词叫连绵起伏,这山怎么会“孤”呢?学生再读。
形象和意象是古诗中尤为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而送别诗的意象向来不止一个,《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歌中尤甚。王崧舟老师认为,在引导学生由“言”到“意”的过程中,“象”是重要的中间环节。艺术创作之逻辑起点在于“观物取象”、艺术创作心理机制在于“立象见意”,而艺术审美鉴赏的妙处在于“象外之象”等。“象”是学生经过语言文字到达意义理解的中介,这些“象”的把握更是重中之重。
古诗通常是借助一系列意象的组合来表情达意,很少只凭单个的意象来表情达意。诗中出现多个意象,是古诗“立象尽意”的常态。一场秋雨一场寒,寒冷的秋雨,衬托作者内心的孤独,让学生感受诗句所表达的离愁别绪。一场寒雨,是诗人内心的“寒语”;一座孤山,更如诗人一般,人孤,心更孤。
群体意象组合起来,能让学生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这也是古诗阅读的策略之一。这些情感的体悟,能够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这样浸润式的学习体悟,含蓄蕴藉,最终领会策略要义,形成能力。
三、一腔志,叹诗人内心之韧
活动1:还原“送别之言”
(1)如果你是王昌龄,三杯两盏淡酒为好友饯行,冒雨相送好友至镇江,你会对好友说些什么?但是,他却是这样对朋友辛渐说的——(出示后两句,齐读)。
(2)诗人想说些什么呢?请你结合注释简单解释一下最后这两句话。
活动2:感受“言外之意”
(1)咱们来读读王昌龄的故事,了解王昌龄这么说的原因。
(2)王昌龄的正直,让那些听惯了阿谀奉承的人感到厌恶,因此各种非议、诽谤,纷至沓来。所以,他才会在临别时,跟朋友说——(齐读后两句)。
活动3:想象“言传洛阳”
(1)辛渐越过了千山万水,终于回到了洛阳,遇到了王昌龄的弟弟。弟弟惊喜地问:“辛渐哥,我哥在江宁还好吗?他没有被诬陷打倒吧?”辛渐,你会说什么?
(2)辛渐走啊走啊,又遇到了和王昌龄旗亭赛诗的岑参,岑参问道:“辛渐,王昌龄在江宁还好吗?还像当年那样豪爽吗?还爱喝酒写诗吗?”辛渐,你会说什么?
(3)孤独的王昌龄,坚韧的王昌龄,他想告诉所有人——(齐读最后一句)。
(4)一腔报国之志的王昌龄,坚守内心追求的王昌龄,眼望着辛渐的船就要开了,他情不自禁地吟道——(齐读最后两句)。
通过学习,学生似乎已经窥探到蕴藏在诗句中的作者的人生志向。但理解不等于掌握,更不代表形成共鸣。学生只是从被动接受者的角度,吸收积累诗句表达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终究是客观的接受者,获取的认知也仅仅停留在轮廓、概念性的标签之中。这种掌握是硬性拼凑,并没有真正融入到意识和心灵之中。不妨让学生的角色转变一下,让他们变成诗人本身。他们也懂得社会中的一些规则,分离、友谊都是可以掀起他们情感波澜的出发点。可是,诗人王昌龄并没有嘘寒问暖,一个劲儿地互诉衷肠,这是为什么呢?及时捕捉到这些矛盾点,将这小小的一点通过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了解去进一步发掘、扩大,最终达成与诗人的共鸣。
在这期间,学生要大胆想象,逐步建构完整情境,读懂诗人营造的意境,体会诗人的表达意图,理解诗歌中情与景的高度融合,心物合一,让学生的情感达到巅峰。他们就是王昌龄本人,被排挤、被非议,此时的朗读已经不再是朗读,是发自内心的呐喊。适当挖掘和引申,不仅可以完善学生的认知,还能更加充分地了解意象,从而真正地与诗人跨时空对话。
四、一群人,传冰心玉壶之志
活动1:“探”冰心玉壶之志
其实,“冰心”并不是王昌龄的原创,最早,文人鲍照就在他的诗篇中写下了。老师说出如下诗句。鲍照:“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李白:“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黄庭坚:“奉身玉壶冰,立朝朱丝弦。”姚崇:“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
活动2:“传”冰心玉壶之志
到如今,这样的冰心玉壶之志仍受到许多人的推崇。比如,我们的江阴儿媳妇冰心,原名谢婉莹,这种冰清玉洁的风骨正是她所追寻的,因此,她把自己的笔名起为——冰心。
这一类有着冰心玉壶之志的人们,他们的独特才华和纯真品性同样吸引着千年之后的我们,我们都是和他们一样的同道中人,让我们带着对好友的愁思和劝慰再来把这首诗读一遍吧!(配乐吟诵)
传承出示这些含有“玉壶”意象的诗句,学生反复诵读,感知“玉壶”的寓意,受到诗人高洁品格的浸润,深化他们对古诗主旨的理解,体会中华民族对光明磊落、表里如一、正直品格的推崇,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冰心玉壶”之志就像是一根绳索。从鲍照开始,到王昌龄,到冰心,再到现如今的无数有志之士,这根绳索串联了上千年,更将这些人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到现如今,几百年、几千年过去,仍然有这样一群人在传承着这份玉壶之志,如果我们的课堂能成为学生传承志向的一个引子,那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古诗是传统文化传递中非常重要的媒介,凝聚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思想精粹。正如著名学者赵鑫珊曾说:“虽然科学技术的进化一年一个样,但人性的进化却十分缓慢。细细读来,古诗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依然让今天的我们为之动容,它好像是我们民族共享的一个情感宝库。作为一名中国人,不管你去往何方,不管你身在何处,即便是到了天涯、海角,只要你心里还牵挂着几首古诗, 你便是不折不扣的中国人。这是另一种护照,无形的精神护照。”
相信在这样的学习之后,学生看到一座楼,便会好奇是否千百年前也有一位诗人在此吟诵,也会好奇是否有一首诗歌让这里在历史上熠熠生辉。学生也会明白赏析一篇送别诗,首先可从诗题开始,抓住对形象、意象的正确把握和文字背后故事的理解,去了解一份情、一腔志。通过古诗触摸到鲜活的生命,细品诗歌本味,让文字成为窗口,用独属于语文的方式穿越千年,还原古诗应有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