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这篇成语文言文,被选入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是需要同学们进行深度学习的。主旨是,通过对“自相矛盾”成语来源的学习,深度体验中国古代文化思维的产生,引导同学们形成诚实守信、谦虚谨慎等道德品质,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在《自相矛盾》的深度学习中,仅研究文言文本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同学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一、夸大其词、自吹自擂:最终会露馅,失去信任
在《自相矛盾》中,卖盾与矛的楚国人夸大其词地推销自己的矛和盾,声称自己的盾坚不可摧,矛无坚不摧。这种夸大其词的行为,隐藏着矛盾的根源。那么,楚国人的夸大其词根源是什么呢?是人的欲望、贪婪,还有其他社会原因。
如何避免自相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有时也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但往往并不自知。《自相矛盾》故事中的情境和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有很多相似之处。当自相矛盾的情况发生时,大家要坦诚面对自己的不足,而不是逃避问题、掩盖真相。通过自我认知,改掉骄傲自大的习性,才能取得不断成长和进步。
一个小学生叫小明,平时喜欢夸大其词,添油加醋地自吹自擂,常常在不知情的同学面前——吹嘘自己的成绩和能力。有一天,他在课堂上宣称自己可以背诵整本课本,但老师真的叫到他的时候,他只能背诵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这种心口不一、自相矛盾的行为,就类似于《自相矛盾》中卖盾与矛人的行为。
大家看小明的行为——口口声声说自己可以背诵整本课本,但并不能做到。这种行为露馅后,小明不反思自己,反认为自己走背运。这种思想背后,还是他认为自我炫耀或得到同学认可并没错,错的是老师怎么会叫到他。即使想到老师会验证,他心里有侥幸,那种情况太少见了。
当小明背诵全本的谎言被揭穿,他失去了老师和很多同学的信任。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看到或听到有些人为炫耀自己,常常会夸大自身能力,一定要警惕。然而,当真相暴露之时,他们面临着信任危机和被远离的问题。这就好比卖盾与矛的人夸大其词的推销方式,一旦顾客发现其言不符实,就会失去对他的信任。
通过这个例子,同学们才会深入思考谨言慎行方能赢得大家信任的重要性。首先,要诚实说出自己的能力,尽量做到谦虚谨慎,不夸大其词。其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为得到他人认可而夸大自己。最后,要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和建议,尽可能地完善自己。
二、检点自己、指导别人: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自醒
学完课文后,同学们要主动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因言行不一致而产生尴尬的经历,主动对接生活;如果没有以上情形,你是否有在现实生活中避免发生“自相矛盾”情况的方法,或就如何保持言行一致、诚实守信等道德品质,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做检点自己、指导别人这两方面的事情。
为更好地理解《自相矛盾》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同学们应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相关情形或话题紧密联系起来,在全班范围内讨论“言行一致”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有了以上这种形式的贯通,回归生活警醒自身才可能落到实处,检点自己、指导别人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结合现实生活来深度学习《自相矛盾》的方式多种多样,关键是同学们积极参与、勇于实践和深入思考。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以下方式进入相关情境检点自己、指导别人。
创作短剧:同学们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一部分人扮演卖盾与矛的人,另一部分人扮演顾客,将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演绎出来。通过模拟对话和推销过程,同学们亲身体验自相矛盾的情境,设身处地思考该如何避免和解决这种问题。
辩论赛:组织一场以“夸大其词是否有助于推销”为主题的辩论赛,让同学们分别站在正反两方进行辩论,通过举例和论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活动能帮助同学们深入思考夸大其词引发的矛盾问题,并学会用逻辑和事实来支持自己的立场。
分享个人经历:邀请某些同学分享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类似自相矛盾的情境以及解决方法。通过分享和交流,同学们从彼此经历中汲取教训,学会如何处理类似问题。
讨论社会现象:引导同学们讨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社会现象,如虚假广告、夸大宣传等难以根治的问题。通过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后果,让同学们认识到自相矛盾行为的危害性,并学会识别和防范这种行为。
三、整体把握、查补漏洞:说前要想明白,保持谦逊和谨慎
同学们要结合生活语境,把自己放进语境中,才能真正实现深度学习。可以这样向自己提问:如果我是《自相矛盾》中那个卖者,我会怎样赞美我的“矛”和“盾”,我会怎样吆喝?试着从卖者的角度想一想——我该怎样说?
有一位同学对以上提问回答道:“我的矛是锐利无比的,除了我的盾牌以外,几乎什么盾牌都能刺穿。因为我的盾牌是三层,即便用我的矛也只能刺破两层,最后一层还是难以破坏,所以这是最坚固的盾牌。快来看看我的矛和盾吧,最锐利的矛,最最坚固的盾,组合起来就是无敌的武器!”
这位同学对于《自相矛盾》的理解非常深入,他能够清晰、生动地描述“矛”和“盾”的特点,并成功地将自己置于故事中卖者的角度进行思考。他的表述既展现了卖者的自信,也杜绝了过分夸大其词的逻辑漏洞。虽然这位同学还有些夸大因素在其中,但从经营者角度看可以理解。总的来说,这位同学的描述展现了他对《自相矛盾》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把握,也展示了他的语言创造力。
反观楚人卖盾和矛,前后言辞难以自圆其说,难怪被人讥讽为“蠢笨”。楚人的问题,源自他对事物没有整体把握,相互割裂看问题。同学们没有生活化的整体贯通,就难以深刻理解“自相矛盾”。楚人卖盾和矛之前,没有认真思索,以至于因前后片面夸大造成漏洞,他甚至连点儿察觉都没有。在他的潜意识里,卖东西往好里夸——还能有问题吗?
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也会遇到类似问题。有时候,看待事物过于片面,只看到某一方面而忽略整体。这种做法,会导致我们的言行出现矛盾,甚至给人留下“自相矛盾”的印象。
因此,大家做事说话之前,要认真思考,不要急于表达,以免因片面夸大或忽略某些方面造成漏洞。此外,《自相矛盾》这个故事还提醒大家要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更好地与他人交往,要尽量倾听他人意见,避免因过于自信而做出错误判断或决策。
四、解读视角、高阶思维:紧密联系问题根源,提出解决方案
《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的寓意,有多个维度的深度解读,其中之一就是它与诸子之间的不同观点有关。
儒家和法家在人才任用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儒家强调“贤”的重要性,主张任用贤德之人,认为只有通过贤德之人的引导,社会才能走向和谐与繁荣。而法家则更注重利用既定的“权势”来治理国家,他们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只有通过明确的法律和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才能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在这种背景下,法家批评儒家任用贤德之人与皇帝大权独揽之间存在矛盾,并用“自相矛盾”这个故事来揭露儒家学说中的矛盾。从这个角度来看,《自相矛盾》的故事被视为法家对儒家的一种讽刺和批判。
然而,同学们也可从另一角度来解读《自相矛盾》。即使从儒家角度来看,这个故事也可被视为一种警示。它提醒大家,在追求理想和价值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持内在的一致性和逻辑性。如果过于强调某个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或者自身观点和行为之间存在明显矛盾,那么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失去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因此,无论从法家还是儒家角度看,《自相矛盾》的故事都具有深刻寓意和启示。同学们要学会跳出话语看思维,紧密联系实际,学会说话办事。楚国人的问题在于把话说得太满,使用了“随你……都……”这种绝对性句式,结果造成了自相矛盾的漏洞。为避免这种情况,把以上句式改为“大多数矛”“大多数盾”,就能避免被人质疑。解决以上问题,还可考虑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若将矛和盾分开销售,也能避免因售卖对立物品而产生的矛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