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文言”神韵,爱上“之乎者也”

2024-07-31 00:00:00王凤金
课外语文·上 2024年8期

在语言学上,文言文是一种专属于我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更是中国语言文字史上的一处亮丽风景,它不仅是中国古代高尚的书面语言,更是我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厚积淀。当然,古人在日常的生活中并非运用这种语言,他们日常的对话跟我们今天大体上差不多,但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为读书人所崇尚与使用,并流传至今。文学史上的诗、词、曲,都算是文言文的一部分。但很多同学可能对这种语言有一定的“成见”,总认为它们枯涩、难懂。但只要进入到文言文的语言世界中,你就会读懂它的美,从而爱上文言文的这种“之乎者也”的语言表达形式。

文言文经过了千百年来的沉淀,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融入到了民族的血液中,而且时至今日依然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比方说欢迎别人到访自己的家,我们可以说“欢迎光临寒舍”;说竞赛一番,不妨说“切磋”;如果在比赛中胜出,不妨说“承让”……这些都是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按比较现实的话来讲,文言文在我们的语文试题中也成为座上宾,文言文学习更是一件非常迫切的事情。文言文的美,是多种美的结合。

一、文字虽少,却是言简意赅

文言文有其独特的属性——往往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最深邃的意蕴。可能有很多同学会有一定的疑问,古代的文人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浓缩型”语言呢?其实,开始之时并非故意为之,而是不得已而为之。古代物质生产水平极低,文字刻在竹简上,这必须保证资源的不被浪费,于是用单一的字词来表达两种甚至多种意思甚为必要,但可能有同学也已经看出了问题的存在——文言文中的字词往往会表达两种甚至多种意思,那么,在阅读的时候会不会产生歧义呢?这当然不会,毕竟文本中有语境的存在,只要将文言文字词的意义代入其中,就能发现其合理性。由于有语境的存在,它非但不会产生歧义,反而更贴合现实的需要,让文言文文本的表达更为言简意赅。

不妨看《囊萤夜读》这篇文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这是一篇非常简短的文言文文本,全文不过30余字,但已经将车胤的品性、家境一一介绍,并且还能通过典型的事件(囊萤夜读)来反映人物的个性。但如果换成现代文肯定需要百字以上,不得不让人佩服它的巧妙。这种短小精悍的除了字词的多样性之外,还在于文言文与生俱来的“省略”属性,《囊萤夜读》中就省略了车胤的“姓氏”——“胤恭勤不倦”,也省略了量词“只”——“盛数十萤火以照书”,这种省略让句意的表达更为精简。又比方说在《王戎不取道旁李》中,文中谈及“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这句话说的就是“(这群小孩子)看见道路边 (一棵) 李树上结了很多果子 (并且成熟了),把树枝都压弯了”,这句话省略了主语、数量词、状语,但并不妨碍我们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当然,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这些内容之所以省略,是因为在具体语境中,这些省略的内容并不妨碍表达的清晰和连贯,这一点在现代汉语中却不能避免,这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言文的语言优势。

二、字字珠玑,让人荡气回肠

比起现代文那种说教性意味非常强烈的文本,文言文无疑是字字珠玑,让人荡气回肠。它往往不会直接地告诉我们“文章说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而是将这些生活的、学习的、做人的道理还给每一个学子,让学子去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比方说在《伯牙鼓琴》这篇短文中,当钟子期死后,伯牙把自己的琴给毁坏了,并且发誓终身不再弹琴,因为他“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一句成为后世人关于“失去知音人”的无限惋惜,这也告诫我们要珍惜彼此之间真挚的友情。又比方说在《学弈》中,短文介绍了弈秋的两个徒弟学弈的专心程度,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作者不禁发问“为是其智弗若与”(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当以为作者要详细介绍这句话的意义以及两个徒弟的成就的时候,文章却戛然而止了,一句“非然也”(不是这样的)结束了全文,那么,只要有所阅读的人都会自觉发出疑问——“不是这样的,那应该是怎样的呢?”但文本并没有继续往下讲,换言之,作者有意把这个问题留给读者们去解答。当然,我们读了文章,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就可以知道——唯有专心致志者方能取得大成就。文言文的这种写法似乎要把人引入到更为深邃的时空,让人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来自觉品味当中的哲理,这难道不是比单纯的、直白的说教有意义得多吗?

三、形象鲜明,让人刻骨铭心

文言文虽短,但也记叙着人和事。而正因为“文短”,所以当中的人物形象也给人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我们不妨看《书戴嵩画牛》,短文介绍了一个姓杜的处士(有德有才却不愿做官),他爱好书画,所珍藏的书画不计其数,但是其中一幅名为《牛》(斗牛图)的画作是他的珍爱,并且常常出门在外都携带在身,但是这幅画作却被一个小孩子给取笑了,原因是“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画作当中却是“乃掉尾而斗”(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这个场景让我们看到了两个人物形象,处士不尊重现实胡乱作画,而牧童虽无才学,但生活经验丰富,让人在人物的对比中顿觉作者意有所指。我们还可以看《杨氏之子》中的描述,通过语言的描写让我们看到极具推理能力的聪明小孩,让人印象深刻。

四、极具音韵,读之朗朗上口

文言文有着明显的声调起伏、节奏变化、音律变化,拥有着让人惊叹的音韵美,比起现代文来,更让人读之朗朗上口,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押韵式的美感。押韵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诗词歌赋的音律形式,它使诗词歌赋这些作品读起来感觉到和谐的声韵自然而生,这种方式的出现让诗词作品更便于吟诵和记忆,具有极强的节奏感和声调美。但文言文虽然并不可以追求这种押韵,但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也似乎在巧合中与押韵相遇。我们不妨来看一段来自《学弈》的句段:“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只要认真品读,你就能发现,句子中的“弈”“志”“之”“至”“矣”等这些字的尾音都是“i”;哪怕是《杨氏之子》的首句也已经体现了这种自然的毫无刻意的表述——“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当中的“岁”和“惠”的尾音都是“ui”,可见,古文中的押韵其实是随处可见的。

其二,是对称式的美感。文言文句式的对称,其实就是对偶修辞的有效运用,它通过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句子来表达相似或相反的意义,这样的形式能够极大地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如在《伯牙鼓琴》这篇短小的文言文中,当伯牙鼓琴,其志在泰山,钟子期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一会儿,伯牙又鼓琴,其志在流水,钟子期又说:“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两句话明显就是运用对偶的句式,朗读起来有回环往复、余音袅袅的音乐美感,让人回味无穷。

其三,是独特性表述美感。文言文的句子是很独特的,例如判断句,往往采用“……也”,如《学弈》中的首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它的意思是“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此外还有反问句——“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它的意思是“谁认为你有大智慧呢”。这些句式让文言文更具魅力。

文言文体现了中华民族语言的精髓和文化的深厚。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积淀的灿烂文化、英雄故事、哲理话题、古人智慧,哪怕小到生活和学习常识,绝大多数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被记录下来。文言文无疑就是一条彩虹桥,它流光溢彩,它贯连古今,它更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