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开展路径探究

2024-07-30 00:00:00张迪
考试周刊 2024年26期

摘 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跨学科的教育倡议为初中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发展机遇。历史是初中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人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广泛而深入的联系,开展跨学科的历史教学是转变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方式的关键性举措,也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效路径。文章立足于新课标的教育理念,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具体实践情况,简要阐述在初中历史课堂开展跨学科历史教学的意义,并重点论述教师如何将跨学科的历史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到初中课堂,以期为广大的历史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新课标;路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6-0151-04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设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指明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将所学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课题研究等结合起来,开展深入探究”。由此可知,新课标高度重视开展跨学科的历史教学,并提出了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五大基本原则,即综合性、实践性、多样性、拓展性、可操作性。初中历史教师在设计跨学科的主题教学时,要牢牢把握这五大原则,为学生设计高效的跨学科学习内容,促进各个学科之间多个层面的交融,完善历史教学的课堂设计,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助力初中学生增强综合学习能力,培育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开展跨学科教学的意义

新课标根据历史的学科特性,凝练出历史课程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主要涉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这五个方面。在初中历史课堂开展跨学科的主题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培育学生这五大方面的核心素养,具体表现如下。

(一)有利于推动学生唯物史观的建立

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要求学生能够在其指导下辩证地、客观地看待历史的发展。在跨学科的历史主题学习实践中,学生可以广泛接触到其他学科知识与理念,并用这些知识理念去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学生可以从各科不同的角度,如从政治的角度等,突破传统单一历史角度的限制,进而深化对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形态的复杂性的认识,以及促进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理解,使学生能够以更加科学、理性的态度认知这些历史变革的原因、意义与影响等,从而使初中学生增强对事物本质以及历史发展的科学认知。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时空观念的培育

学生在跨学科的历史学习中,不仅能够从历史学习中了解基本的历史史实,学到基础的历史知识与相关技能,还可以在跨学科的引领下,针对某一特定主题的内容开展围绕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多样探究活动,并且打破历史的空间限制与挣脱时间的束缚,使学生得以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去探究各个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和其他内在联系,以及考察历史人物之间与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不同地点以及不同时间的历史发展特征,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学习思维,并运用这种思维准确地理解史实。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史料实证的观念

教师引导学生培育史料实证的观念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具有较高价值和较高可信度的史料重现真实历史。在跨学科的历史学习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来自多个学科领域的史料,并在确定这些史料是否具有较高价值与较高可信度的基础上,用这些丰富的史料把握真实的历史。如在历史与语文的跨学科融合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古诗词中表现出来的某些可靠的历史信息去理解古诗词中所反映的真实的历史现象。学生在这样的跨学科学习中,不仅可以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还可以培育科学的历史学习态度以及初步形成史料实证的重要历史观念。

(四)有利于提升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在历史跨学科的融合式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到来自各个科目的多种多样的内容与信息,并且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恰当的处理,在众多的信息中抓住重点信息,通过这些内容所呈现的历史表象看到其中的历史实质,这就能够有效地检测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对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能够帮助学生理性地分析历史学习中的内容与正确地看待历史事物,提升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五)有利于促使学生培育深厚的家国情怀

跨学科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以更加广阔的视角全面地了解我国历史、文化、社会等的发展情况。如教师在历史课中,可以合理地引入语文、政治等课程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在语文相关课文的学习中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在政治学习中加深对我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的认识,促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国家,对自己国家形成更加全面且深入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深厚的家国情感。

二、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开展跨学科教学的路径

(一)以主题为引领,设计跨学科学习内容

主题在跨学科教学的实践中发挥着关键性的引领作用,教师在开展跨学科的教学时,必须明确教学的主题,为整个跨学科课堂教学指明方向。

以人教版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第15课“探寻新航路”为例,教师首先针对这一课展开课文分析,可以得知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以及原因”“能够厘清新航路开辟的大致过程”“能够辩证地看待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在了解本课的教学目标之后,结合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意义”,教师还可以考虑到本课主要讲的是新航路的开辟过程,涉及众多的国家地区以及行程路线图等知识,能够与地理学科、艺术学科巧妙地联系起来,于是可以确定所跨的学科为地理与美术,主要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地理学科与美术学科的认知视角与相关学习方法,了解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地理格局的重要影响,灵活多元地展现自己对新航路开辟的独特思考,从而使学生更为全面地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

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出本次跨学科实践的主题——“新航路的探索”。在这之后,教师应当紧紧围绕该主题,为学生确定相应的学习内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开展本次跨学科的学习,教师可以紧紧围绕主题,为学生设计如下的探究问题:①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有哪些?起因与经过是怎样的?②从地理角度思考,新航路如何连接了不同的陆地与文化,有何意义?③如果运用美术创作的方法表现“新航路的探索”这一主题,你会在创作中增添哪些独特的元素?

在探究第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与历史课堂中学到的相关学习方法,从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的角度归纳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基本史实,如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社会背景、商业危机等众多的历史背景以及原因,以及了解新航路开辟的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

在学生探究第二个具有跨学科性质的问题时,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地理认知水平,并为学生的问题探究活动提供指导,如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并为学生提供地图、地球仪等辅助学习工具,助力学生顺利开展探究。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可以在地图上圈画出主要的航线、重要的港口以及地理区域,并结合自己学过的地理知识与历史知识,在小组中与其他同学互相交流自己对新航路开辟与商业贸易、人口流动、文化传播之间的联系的认识,多角度地感知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以及对社会经济文化各领域的重大影响。

在第三个问题的探究中,学生可以结合以上历史与地理的相关研究,创作出一幅描绘新航路开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美术作品,可以选择海报、手抄报、宣传版画等方式,并根据自己的独特理解以及个人喜好,增添迪亚士、麦哲伦、哥伦布等航海家形象和航线地图、沿海各国风光、文化交流等多种元素,通过美术创作的形式生动地呈现本课知识。

(二)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提高跨学科学习效率

教师在开展跨学科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发挥出多媒体技术在辅助教学方面的重要作用,用多媒体技术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顺利进入跨学科的知识情境之中,助力跨学科的历史教学提升实效。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将多媒体技术的真正效力运用到课堂中:一是利用微课的视频教学形式,使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预习任务,以便跟上正式跨学科课堂的进度;二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与影像资料等,丰富学生的知识感知;三是用计算机搜索技术,使学生自由地展开与本次跨学科主题知识相关的信息搜集,助力学生全面了解跨学科学习的知识,并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人教版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的跨学科教学为例,通过分析教材内容,教师想到本课文艺复兴的知识所涉及的国家众多,如法国、英国、德国等,其影响领域也极为广泛,如艺术、文学、政治、哲学等,于是决定将本课的历史教学与地理、美术、语文等学科的知识教学融合起来。

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可以让学生利用智慧平台上的微课视频自行开展预习,使学生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概况有基本的了解,提升学生的预习效果。在正式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这一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著名画家达·芬奇的图像以及著名画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并引导学生用美术鉴赏的眼光对这两幅画作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再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幅画反映了怎样的人文主义思想?这一环节中名家画作的引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力,并使学生体会到人文主义思想在艺术方面的深刻影响。

在此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本课“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这一历史知识,向学生提问:“为何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而不是其他的国家?这是历史偶然事件还是历史必然事件?”考虑到本班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意识不强这一实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一幅地中海的地图,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探讨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的深层原因,通过观察地图,学生可以发现意大利地理位置的显著优势,进而更加深入地掌握文艺复兴的起源原因与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在这样的跨学科课堂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了解了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与多样的成就,还通过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地图的方式理解历史事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同时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能力以及史料实证能力。

(三)以合作学习为形式,优化跨学科学习过程

合作学习是学生开展课堂学习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学生实现共同进步。教师应当在跨学科的历史课堂中灵活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如设置学习小组、建立学习互助组等,引导学生在组内开展互助学习、共同学习,优化跨学科学习的过程。

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对课堂分组情况进行优化,这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与跨学科教学的主题,再在适当考虑学生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安排小组人员与相关配置;二是为小组发布跨学科学习的任务,引导学生有针对性与目的性地展开合作学习;三是在小组内组织学生共享学习成果,助力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的生成。

以人教版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第22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中所设的活动课程“唱响国际歌”的跨学科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历史与音乐的融合式教学。教师首先根据本次跨学科教学的主题“唱响国际歌”以及国际歌的相关内容确定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为6人。在划分小组成员时,教师应当考虑到不同学生能力或特长等的差异,合理进行人员调配,尽量使各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水平保持在大致统一的水平线上,体现公平性,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各小组竞争学习的优势,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确定好各学习小组的人员后,教师为小组发布以下的跨学科学习任务:①掌握有关巴黎公社的背景、意义,并简要了解其内容与发展过程;②了解歌曲《国际歌》创作的历史背景与词曲作者;③了解《国际歌》在各国的流传情况,了解中外革命导师对歌曲的评价;④学唱《国际歌》,并在小组中开展合唱,感受歌曲流露出的英勇不屈的革命气概;⑤在小组中分享演唱感受并且讨论对《国际歌》以及巴黎公社的认识。

在学生分组完成以上的合作学习任务后,教师可以对每组的合作演唱情况与其他任务的完成情况展开评价,并让小组之间展开合唱互评,增强小组间关于演唱技巧与本课历史知识的交流,促使学生提高歌唱技术,并加深对《国际歌》意义与影响的理解,促使学生逐渐培育起跨学科学习的意识,同时提高艺术素养与历史素养。在本次音乐与历史融合的跨学科课堂实践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学科学习的效率,并通过小组人员的合理配置激发出各组学生的自学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自学能力,并助力学生在合作演唱中感受团队的力量,促进学生团队意识的培育。

(四)以课堂评价为手段,巩固跨学科学习成果

课堂评价是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具有调整、巩固、优化等多重积极作用,教师要打造一节高效的、完整的跨学科课堂,就必须重视课堂评价。为了发挥出跨学科历史课程评价的积极意义,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完善评价体系:一是确立具体的评价任务,将评价任务指向跨学科的学习目标,体现出教、学、评三者的一致性;二是注重评价主体的多样性,提高跨学科评价的开放性,促使课程评价更加科学化与民主化。

以人教版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第22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中所设的活动课程“唱响国际歌”的评价为例,教师首先根据学生本次跨学科学习的主要目标以及跨学科的主题为学生制订以下的评价任务:①能够了解巴黎公社的史实与《国际歌》的创作、流传情况;②能够流利地、饱含深情地合作演唱《国际歌》;③能够体会《国际歌》中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以及明白歌曲的重大意义。

在评价任务制订好以后,教师还可以邀请音乐教师对各组学生的合唱情况给出专业性指导并共同开展对各组跨学科学习情况的评价,这样的课堂评价加强了历史教师与音乐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提升评价的专业性,帮助学生巩固跨学科学习的成果。

三、 结论

总而言之,新课标倡导的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能够帮助学生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方式进行跨学科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跨学科学习的重要学习意识与学习方法,并助力学生提升综合学习的能力与培育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推动初中历史教学提升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敖莹.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11):70-72.

[2]林小玲.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展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3(35):85-87.

[3]贾丽霞.基于新课标背景下的历史跨学科教学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2023(30):96-98.

[4]张继国.有效开展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初探[J].中学课程辅导,2023(31):21-23.

作者简介:张迪(1986~),男,汉族,浙江宁波人,宁波市北仑区长江中学,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