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困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路径探究

2024-07-30 00:00:00殷洁
考试周刊 2024年26期

摘 要:文章旨在探讨高中学困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现状及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通过问卷和访谈,研究了学困生的学习心理、行为、心理品质和人际关系,以及历史教师对德育培养的态度和方法。结果显示,学困生在学习上存在诸多困难,包括学习兴趣缺乏、行为不适应、心理不稳定及人际关系困扰;同时,历史教师对学困生的德育培养认识不足,实施中存在问题。研究提出,应拓宽德育途径,针对学困生的不同情况选取合适的德育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以及通过历史课外活动深化德育渗透,以促进学困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学习能力和人格品质。此研究为高中学困生的德育培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旨在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学困生;历史教学;德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6-0147-04

高中学困生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遭遇困难,学业进展缓慢或成绩不佳的学生群体。这些学生在学习能力、方法和态度等方面面临挑战,德育培养同样艰难。历史教学不仅传授知识,也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道德品质的使命。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困生的德育培养面临众多问题,亟须关注和改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学困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旨在通过有效的德育培养,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习难题,促进其全面成长。

一、 高中学困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现状调查研究

(一)学校基本情况

T中学是一所设施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乡镇高中,面对着快速社会发展下对教育质量日益增长的需求。学校大多数学生来自周边农村,其中不乏留守儿童,由于家庭和教育资源的限制,学困生比例较高。在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中,T中学的综合成绩落后,这些学困生经常被忽视,缺少必要的个性化关注和支持。此外,学困生在关键的青少年发展阶段,面临身心健康和道德品质培养的双重挑战。

(二)调查设计

1. 调查问卷设计

笔者通过查阅浏览相关文献,并结合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制订了高中生日常表现情况调查问卷,围绕学业现状、人际关系及心理品质三大方面展开调查,其中学生的学业现状从学习心理、学习情绪、学习行为三个维度展开调查;人际关系包含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及亲子关系;心理品质围绕学生的意志力水平、抗挫折能力及自尊水平展开调查。问卷共包括59个问题,目的在于全面了解高中学困生的现状,并针对调查结果展开分析,做成因探讨,为下文提供数据支撑。

2. 访谈提纲设计

为了解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德育培养的现状及弥补调查问卷的不足,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制订了历史教师中对学困生态度与实施德育培养的看法访谈提纲,访谈提纲共有17个问题,分别从历史教师对学困生的看法、历史教师对学困生德育的认识、历史教师对德育与智育关系的看法及历史教师对学困生实施德育培养的途径与方式几个方面展开访谈。另外还制订了高中学困生历史教学中德育培养实施情况访谈提纲,分别从教师对德育融入历史教学的态度、教师对德育内容的挖掘程度、教师对德育方法的运用情况、教师对德育评价的监督状况这四个维度了解教师对高中学困生历史教学中融入德育的实施情况。

(三)调查对象的选择

1. 问卷调查对象

为确保调查样本的有效性,全面了解学困生的现状,调查对象围绕T校学生按年级分层随机抽样,随机抽取样本以避免主观因素的不良影响,问卷由各班发放测试并当场收回,共回收问卷190份,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183份,有效率为96.32%。根据调查问卷题目中的第四题“学习成绩位于班级后15%”,筛选出成绩排名靠后(后15%)的学困生人数为183人,其中女生为87人,男生为96人。

2. 访谈对象

教师访谈的主要对象是围绕T校每个层级随机抽取共计20名历史教师,在正式访谈之前,制订好访谈提纲,提前与教师取得联系,征得教师同意后,结合教师的空闲时间展开面对面访谈或电话访谈,访谈过程中做好记录,结束访谈后整理访谈结果。

二、 高中学困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现状调查研究

(一)高中学困生自身方面现状调查实施及结果分析

1. 学困生学习心理方面的调查结果

在学习心理方面,对高中学困生的调查研究揭示了几个关键问题。首先是学习兴趣,调查显示:41.3%的学困生从不对学习内容感兴趣,34.2%的学困生偶尔感兴趣,仅有24.5%的学困生通常或总是感兴趣。这说明大多数学困生在学习时缺乏积极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其次是学习目标,39%的学困生没有设定学习目标,显示出他们对学习的被动和消极态度。再次是学习内驱力,绝大多数学困生表现出依赖外部激励的倾向,缺乏自我推动的内在动力。最后是学习情绪,多数学困生展现出消极的学习情绪,如焦虑和厌学,这些负面情绪极可能干扰正常的学习活动和生活品质,甚至可能引发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发现强调了在解决学困生学业问题时,必须全面考虑他们的心理状态,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2. 学困生学习行为方面的调查结果

在学习行为方面,学困生的表现在课堂和课外均面临挑战。根据调查数据,在课堂学习方面,51%的学困生经常与课堂活动脱节,33%的学困生有时参与,只有16%的学困生表示经常积极参与。关于自主学习,52%的学困生很少进行,表现出较低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外学习方面,情况同样不乐观。62%的学困生很少进行课外阅读,59%的学困生很少完成家庭作业。同时,有72%的学困生表示很少主动学习新的知识或技能。整体上,这些数据反映了学困生在学习行为上的显著不足,无论是课堂参与度还是课外学习的自主性,他们都明显落后于其他同学,说明他们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方面需要额外的支持和引导。

3. 学困生心理品质方面的调查结果

在心理品质方面,学困生面临一系列挑战。意志力方面的调查显示,67%的学困生很少表现出自制力,63%的学困生通常不会坚持完成困难任务,且仅有12%的学困生能经常保持专注力。在自我认知方面,58%的学困生经常感到自卑,更有73.6%的学困生认为自己缺乏价值。此外,成败归因方面的调查结果指出,学困生倾向于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如任务难度,或认为自己能力有限,73.6%的学生很少将成败归因于努力,这表明他们认为自己对结果缺乏控制能力。

4. 学困生人际关系方面的调查结果

在人际关系方面,学困生同样遭遇一系列困难。调查显示,在师生关系上,67%的学困生很少能够在问题上向老师求助,63%的学困生很少因学习问题主动与老师交流,显示出学困生在与教师互动上的疏远和不自信。同学关系方面,31.5%的学困生很少感觉被同伴接纳,表明他们在同龄人群体中感到孤立。同时,有51.6%的学困生表示他们很少与同学共享学习经验,这可能反映了他们在社交互动中的局限性和缺乏集体归属感。至于家庭关系,29.7%的学困生很少在家庭中讨论学习问题,这表明在家庭环境中可能也缺乏必要的支持和沟通。

(二)历史教学中学困生德育培养现状调查结果

1. 学困生对历史教师的看法

大部分历史教师在学困生眼中,具备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组织管理能力,但是他们认为大部分教师严厉、高高在上,不敢与其交流(表1)。历史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与学困生的情感交流能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待提高。

2. 历史教师对学困生的态度调查

大部分历史教师对待学困生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对待成绩好跟成绩差的同学态度不一致,对学困生他们也很头疼,很不满,缺乏对学困生的情感关怀与情绪引导(表2)。

3. 历史教师中对学困生实施德育培养的看法调查

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学校德育工作的负责人有不同观点;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对学困生实施德育关注程度参差不齐;历史教师时间分配和关注重点存在差异;历史教师不愿实施德育培养的原因包括压力大、任务繁重,学困生问题多样,认为德育与学习成绩无关,班级授课制度限制,对成效存在质疑。

4. 历史教师对学困生德育与智育的看法

在历史教学中,传授知识与德育培养并不存在矛盾,可以相辅相成;德育对学困生的智育促进作用存在不确定性;部分历史教师认为学困生的德育培养应重视,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健康人格和纪律意识,但也有历史教师认为应将精力放在学困生的学习上。

5. 历史教师对学困生实施德育培养的内容与方式调查

大部分历史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很少通过其他方式对学困生实施德育;在选择德育内容时,大多数历史教师没有特意针对学困生的情况,主要通过常规教学渗透德育。

三、 高中学困生历史教学中德育培养实施情况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访谈的内容及结果分析

在德育融入历史教学的问题上,教师通常持有淡薄的态度,归因于不合时宜的教育理念和制度的缺陷。他们指出,现行的历史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内容过时,未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感悟。此外,教师批评学校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以德为先的教育目标,且在德育教学中缺乏多样化的方法和对教材德育潜质的深入挖掘。在教育的延伸阶段,教师同样未能有效实施德育评价和监督,导致德育教学成效不彰。

(二)高中学困生历史学科德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在历史学科德育教学中应根据新版教材的深层德育内涵,选择合适的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的道德思维发展水平和生活实际,避免内容过于理想化,忽视学生个性化需求。

教师应创新德育渗透的实施形式,结合历史学科改革的理念,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强学生对德育内容的兴趣与认同。

教师应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历史学科德育实践活动,以实践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和道德意志的培养。

(三)高中学困生历史学科德育教学存在问题归因分析

高中学困生历史学科德育教学面临问题主要归咎于学校教育的实用主义倾向,忽略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成绩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导致学生对道德教育缺乏信心。学生往往视德育为次要学科,缺乏正确的德育认知和实践重视。同时,全球化和信息泛滥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混淆。教师需创新德育手段,强化学生的地区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认同,以适应多元价值观的社会环境。

四、 高中学困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策略

(一)历史教学中高中学困生德育培养的要求

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抓住时机,及时进行思想教育。但同时要注意不要过于急躁或强行,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和力度进行教育。了解学生的特点,根据其特长和能力进行个别化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才能,并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通过积极引导和说服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避免使用粗暴和压服的方法,而是耐心引导和讲道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引导他们纠正错误或不足。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调动他们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二)拓宽历史教学中的德育途径,渗透德育理念

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结合学困生的特点,将德育内容融入历史教学中。利用课外实践活动作为德育的延伸,帮助学困生在实践中体验德育的意义。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与时事政治相结合,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发掘乡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结合乡村特色,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三)恰当选取历史德育内容,对症下药弥补短板

精选德育内容融入历史教学至关重要,以此提升学困生的自信心并克服学习困难。关键是选取能够鼓励学生面对挑战、培养积极心态的主题,如时间管理和勤奋学习的价值。强调感恩,使学生感激他人努力,同时提升他们的社会和国家责任感,促使他们为共同的发展目标做出贡献。此外,借助文学作品中的品质,如坚韧和自信,强化学困生的道德和爱国情感,助力他们树立长远的目标和信仰。

(四)开展历史课外活动,深化学困生德育渗透

通过朗读、复述、讨论和演讲等口语训练方式,指导学生的思想和内容表达,培养积极的德育价值观。推荐适合学困生的课外阅读作品,引导他们选择性阅读,加深德育影响。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进行情感表达和思想反思,促进内心的健康发展。通过历史专题研究和体验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领悟德育价值观。

五、 结论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中学困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通过对学校基本情况的了解和设计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对学困生和历史教师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学困生在学习心理、学习行为、心理品质和人际关系方面的现状,同时调查了历史教师对学困生的看法、态度以及德育培养的内容与方式。本研究为解决高中学困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问题提供了一些理论和实践依据。通过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可帮助学困生实现全面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人格品质。希望本研究的结论能够为学校、教师和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高中学困生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勇.高校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策略[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4):82-84.

[2]王冬梅.新时代德育培养的价值维度——基于马克思的人本质理论考察[J].现代交际,2020(22):128-130.

[3]刘娟.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0,22(13):207.

[4]姚志红.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高素质人才[J].教育教学论坛,2019(43):56-57.

[5]张牧笛.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德育培养——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七课《抗击八国联军》为例[J].现代交际,2019(2):152,151.

作者简介:殷洁(1977~),女,汉族,云南昆明人,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