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主要工作目标,深度学习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对数学学科而言,实现深度学习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背后的规律有深层次的认知,促进其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各项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后续的数学知识,更能促进初中生综合数学能力的提升与发展。文章立足于教育改革背景,探究深度学习视角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关键点,提出大单元教学这一概念,促进知识整合与迁移,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深度学习;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6-0073-04
数学是一门以抽象性和逻辑性为主要特征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深度学习视角下,初中数学教师组织大单元教学活动可以强化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促进知识整合,培养创新能力。教师要结合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优化单元课堂,创新作业设计,以情境和问题导入的方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同时,要布置小组合作任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使其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布置分层作业,并给予多元评价,加强作业反馈。使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在学习时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树立学习信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 深度学习视角下初中数学教学关键点
(一)数学知识深度理解
深度理解是深度学习的基础,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基础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可以采用直观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与技能。
(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时,要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通过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寻找解题思路和方法,并自行总结归纳解题经验。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教师要利用探究式教学、实验教学、小组合作等有效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逐渐树立学习信心,强化问题解决能力。
(三)数学思维模式建立
初中数学教师要带领学生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包括逻辑思维、归纳思维、演绎思维等,帮助学生抓住数学学习的核心,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逆向思维教学等手段,帮助初中生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养成端正的学习态度,突破数学课程中的难点内容。
(四)数学应用实践探索
数学是一门极具应用性特征的学科,初中阶段许多数学知识的原型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在深度学习视角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数学知识的应用途径,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可通过项目式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带领学生感知知识的应用场景,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保证学习质量。
(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塑造
素质教育更推崇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不仅要带领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更要以数学学科为媒介,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教师要注重数学课程中德育元素、人文元素等内容的体现,使学生逐渐养成积极的学习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发展人文素养与数学素养。
二、 深度学习视角下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必要性
大单元教学以学习单元为单位,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聚焦学科课程核心素养,围绕某一主题或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思考、设计和组织实施的教学过程。
(一)培养创新能力
社会在不断发展,对当代青少年的要求越来越高。就数学学科而言,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更要在传统的知识上予以创新。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站在不同视角思考问题,寻找新的解题思路。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达成,也为了真正体现数学学科的教育价值,在深度学习视角下,教师所创设的大单元教学活动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加强逻辑推理,强调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去探索新的数学规律,使学生可以灵活运用知识,推导新的结论,为创新能力的养成与发展奠定基础。教师要建立数学课程与现实社会的紧密联系,鼓励学生站在数学的视角思考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过程对初中生创新能力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可以真正感知数学知识的应用场景和应用情况,尝试主动解决问题,在感知问题、理解问题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强化问题解决
初中生学习数学知识不仅要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还要感知知识的具体应用,逐渐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深度学习视角下开展大单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大单元教学更强调对问题的深度理解,通过整合单元内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分析,使其能够从复杂的情境中识别关键信息,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大单元课堂学生面对的不是一个单一的知识点,而是将细小的知识点罗列在一起变成一个整体,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求解,并在大量实践的支持下掌握解决同类型问题的有效办法。这对学生而言不仅能够获得积极的情感感受,更能强化其数学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鼓励学生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探索新的解题方式,在深度学习课堂上,要带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鼓励其尝试不同的思路和策略,强化创新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并实现不同解决方案的对比,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类比思维。
(三)促进知识整合
大单元教学是一种典型的以知识归纳为根本目标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实现知识点的系统性整理,将分散在各个章节的零散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理解每个核心知识点,明确知识点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在大单元课堂上,教师可以围绕知识结构图,带领学生实现知识整合,将所学的知识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清晰地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层次关系,在头脑中构建知识网络,对提高初中生知识把握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包含代数和几何两大模块,大单元教学强调代数与几何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将代数知识与几何知识相互渗透,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这种整合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初中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促进深度学习,提高数学素养。除此之外,大单元教学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大单元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通过实践应用,带领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把握知识,体会知识的实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深度学习视角下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及作业设计的实践策略
(一)创建情境,问题导入
对初中生而言,数学知识的抽象性、逻辑性较强,在学习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碍。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教师可通过问题导入创建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知知识,应用知识。以问题情境为媒介,更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需要,教师要结合知识点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在情境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索,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除此之外,问题情境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其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在情境中,学生不仅能够解决问题,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为了真正将深度学习体现在初中数学大单元课堂上,教师要站在整体视角分析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组织教学活动,既要帮助初中生梳理知识脉络,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以浙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教师可以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深入理解并全面掌握“有理数”及“有理数的运算”。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以设置以下问题情境:一张A4纸厚度为0.1mm,对折两次的厚度为多少?对折20次的厚度又为多少?在不考虑纸张大小的情况下,将其进行无限次的对折,在多少次它的厚度可以有教学楼那么高?对这个问题学生会体现出高涨的热情,而在不断进行猜测和尝试的过程中,也会引发激烈的讨论。此时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了顶峰,也期待教师公布正确答案。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初中生学习数学知识应当具备较强的探究意识,深入感知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应用,建立对数学知识的广泛认知。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处于主导位置,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效率较低。而合作探究学习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探究,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初中生应当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在合作探究时,学生之间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种方式需要学生主动倾听他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站在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交流。这种学习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深度学习视角下,初中数学教师所组织的大单元教学活动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合作,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其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这种学习模式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以浙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特殊三角形》这一单元为例,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图形的轴对称、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逆命题和逆定理、直角三角形、探索勾股定律、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等若干内容。可以为学生布置小组探究任务,要求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行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若干个三角形,要求学生以目测的方式,选出自己认为的等腰三角形。然后,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判断自己找出的三角形是否确实为等腰三角形。接着,给学生发放印有六芒星图案的纸,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找出图案中等腰三角形的数量,并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对初中生而言,这样的课堂活动新奇有趣,不仅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更能培养其合作探究能力。小组成员在探究的过程中要有同样的目标和方向,要积极交流和沟通,这对强化初中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三)作业分层,多元评价
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素质教育更推崇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也要改变传统的作业模式,实现减负增效,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为了发挥作业的作用,在深度学习视角下,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布置分层作业,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和理解力等方面的不同,改变传统的统一式作业,践行因材施教。分层作业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作业内容贴合他们的实际情况,提高作业效果。而通过合理分层,教师可以把握学生学习时的薄弱部分,实现针对性训练,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当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也要给予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准确把握自己在学习时存在的不足,优化后续学习计划。
以浙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单元为例,将作业分为若干个层次,题型一:基础概念理解题,针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这一题型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如: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如何表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什么?题型二:方程组建立与求解,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或给定条件,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并求解。这类题型面对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如:某人买了两件物品,其中一件物品的价格是另一件的2倍少10元,已知两件物品的总价为100元,求两件物品的价格。题型三:实际问题应用题,设计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一个矩形花园的长和宽分别为20m和30m,要在花园四周种植宽度为x米的草坪,求草坪的总面积。题型四:难度提升挑战题,这类题型主要针对数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挑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已知x=3是方程组5x-by=15ax+by=6的增根,求a2009+b2010的值。题型五:一题多解拓展题,这类题目只针对班级内的少部分学生,设计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如:有含盐25%的盐水400g,为了使盐水的含盐率不高于10%,则至少应加入多少克水?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教师要细致地分析并给予客观的评价。评价的标准既要有题目的正确率,又要有逻辑思维发散情况。比如:有些学生虽不能解题,但可以将几个解题步骤写出来,这样也要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除此之外,还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程度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突破自己,强化学习信心,增强学习动力。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在深度学习视角下,初中数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优化大单元教学及作业设计,提升教学效果。要把握深度学习教学的关键点,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发挥大单元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问题解决,促进知识整合。通过情境问题导入的方式,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思考与探究。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内涵与本质。设计作业要注重分层,并加强多元评价,发挥作业的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易建平.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中的“四要”[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3(6):26-28.
[2]王景.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学周刊,2023(5):60-62.
[3]荣誉恒.项目化学习背景下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J].智力,2023(2):107-110.
[4]陈雅云.初中数学大单元整合教学策略的思考[J].华夏教师,2022(14):76-78.
[5]陈祥.基于大单元整体设计的初中数学思维拓展策略的思考[J].数学之友,2022,36(8):58-60,63.
[6]乔国栋.学材再建构——初中数学实施单元教学的最佳途径[J].当代家庭教育,2021(11):19-20.
作者简介:徐玉婵(1981~),女,汉族,浙江温州人,苍南县星海学校,研究方向:初中竞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