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现代基础教育工作不断创新开展的过程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扮演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角色。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构建一个符合生活情境的教学环境,以促进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成为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在生活情境下进行数学教学,不仅可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使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基于此,文章旨在探讨在生活情境下构建小学数学课堂的策略与方法,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科素养。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6-0049-04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需要具备更强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因此,文章追溯数学教育的现状,关注于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构建更符合生活情境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学习兴趣、认知发展和数学素养的角度出发,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将数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场景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对数学实际运用的理解水平。通过深入研究数学教育的背景,我们希望为小学数学课堂的改革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推动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小学数学教师构建生活情境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教师构建生活情境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不仅有助于使数学变得更具实际意义,也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参与度。在生活情境中,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情景相联系,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师通过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构建生活情境也能够促使学生跨学科思考,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培养综合素养。在现代社会,数学作为一种基础工具,需要能够灵活应用于各个领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构建生活情境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
二、 生活情境对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主要影响
生活情境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它提供了一个贴近实际、具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首先,通过将数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情境中,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应用抽象的数学概念,从而加深对数学的认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数学技能进行推理和分析,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其次,生活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学习数学时更加主动和积极。与枯燥的抽象数学理论相比,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情境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促进其数学能力的积极发展。最重要的是,生活情境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 小学数学教师构建生活情境的主要原则
小学数学教师构建生活情境的过程中,需遵循一些关键原则,以确保教学有效且有意义。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将生活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经验相联系,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参与度。情境设计应具有挑战性,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需要确保情境的真实性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将所学数学知识与实际情景相结合。此外,鼓励合作学习和互动交流是构建生活情境的关键原则,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促进彼此的思想碰撞和共同成长。最后,教师在构建生活情境时,应注重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进展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匹配。
四、 小学数学教师构建生活情境的理论基础
小学数学教师构建生活情境的理论基础主要植根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和情境教学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和建构知识来学习,而构建生活情境正是为了提供学生与实际情景互动的机会。通过将数学知识嵌入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通过实际经验和探究来建构对数学的理解。情境教学理论强调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构建生活情境正是基于这一理论。教师创造具有现实意义和情感共鸣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背景中体验和运用数学知识。情境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并促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数学技能。
五、 小学数学教师构建生活情境的主要难点
小学数学教师构建生活情境面临一些主要的难点。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以确保构建的情境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紧密相连。这需要教师具有广泛的教育背景和对学生的深刻洞察力,以确保情境不仅贴切生活,而且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构建生活情境需要教师具备创造性和灵活性,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场景。这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的思维能力,能够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和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综合性的情境中学习。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平衡生活情境的创设和完成正式数学课程的教学任务也是构建生活情境的一大难点。教师需要谨慎选择和设计情境,确保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六、 小学数学教师构建生活情境的主要策略
(一)结合课程主题,分析两者内在关联
在构建生活情境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数学课程主题与实际生活的内在关联。教师可以选择当前课程主题,例如加减法、几何形状或数据分析,然后仔细考察这些数学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通过观察和研究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教师能够发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丰富应用,这有助于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而有趣的情境。例如,如果课程主题是关于图形的几何形状,教师可以选择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计算购物车中各种商品的形状和面积时运用几何知识。或者,如果是关于数据分析的课程,教师可以以学生身边的实际数据为基础,让他们通过图表和统计方法分析身边事物的变化趋势。通过精心选择和设计与课程主题相关的生活情境,可以在课堂中创造一个既符合教学目标又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环境。这种分析与结合的过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参与度。
(二)应用生活材料,增强学生直观理解
小学数学教师在构建生活情境时,可以巧妙地应用生活材料,以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带入实际生活中的日用品、食物、玩具等物品,通过这些生活材料展示数学概念。例如,在教授分数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食物如比萨或巧克力,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分数的大小关系。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实际场景中的图片、视频或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实生活中的数学应用。例如,通过展示城市规划图,让学生理解几何形状在城市建设中的运用,或者通过实地测量操场的面积,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在测量和空间理解方面的实际应用。
以“10以内的加减法”课程教学活动为例,在这节课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应用小木棒等生活材料,以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课程的目标旨在使学生熟练进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并通过实际操作直观理解这些数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小木棒,将其比喻为友好的小伙伴,通过亲身操作,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对加法,教师展示两组小木棒,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小木棒模拟相加的过程;对减法,教师展示一组小木棒,让学生通过拿走一定数量的小木棒来感受减法。通过练习和小组游戏,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10以内的加减法的理解和掌握。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课程,强调小木棒作为数学有趣工具的作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学到的知识。这样的设计使学生能够通过生活材料和实际操作,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巧用信息内容,推动生活场景关联
在构建生活情境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信息内容,以更紧密地推动生活场景与数学概念的关联。教师可以收集生活中的实际数据,例如学生身边的温度、时间、距离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引入课堂。通过使用图表、表格或图像等方式呈现这些数据,教师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引入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例如,通过讨论日常购物、运动锻炼、交通规划等场景,教师可以将数学概念嵌入问题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难题。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实际意义。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与数学相关的生活场景的图片、视频或模拟情境。通过视觉化的呈现,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提高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水平。
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的课程知识时,可以通过展示包含平行四边形的生活场景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该几何形状的兴趣。例如,城市规划图、建筑设计等。利用数字板书或幻灯片,呈现关于平行四边形的基本概念、定义和性质。通过交互式的介绍,激发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好奇心。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测量,使用数学工具测量日常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四)组织生活游戏,增强数学知识趣味性
小学数学教师组织生活游戏的必要性在于通过趣味性的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抽象的数学概念更具有实际意义。生活游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还能将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场景中,使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习。通过游戏,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培养数学思维,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游戏还能够促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习,培养他们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因此,通过组织生活游戏,教师不仅能够创造更具趣味性的学习环境,还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构建出生动而实用的生活情境。
例如,在教授“1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生活游戏,让学生扮演小商贩的角色,模拟购物的情景。每个学生都有一定数量的虚拟货币,然后他们需要在一张“商品价格表”上选择商品,进行购物。通过实际的交易过程,学生不仅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计算出总价、找零,还能在生动有趣的场景中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另一个例子中,当教授“平行四边形”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生活游戏,要求学生在园艺设计中创建一个花坛,要求花坛中包含至少两个平行四边形。通过选择花坛的形状、测量边长、确认边的平行关系等活动,学生能够在游戏中深入地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将所学的几何知识与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这样的生活游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通过这样的生活情境构建,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从而能够更好地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有趣、有用的实际技能。
(五)开展生活实践,关注学生知识应用
小学数学教师组织生活实践的必要性在于通过实际的生活场景,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构建更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生活实践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数学技能,增强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通过参与生活实践,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用性的数学思维。此外,生活实践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使数学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实用工具。通过关注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够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自信、更灵活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条形统计图”课程知识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一个实际的统计调查,例如,调查同学们喜欢的不同水果的种类及数量。学生可以收集数据,使用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将这些数据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通过亲身实践,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同时在收集、整理和呈现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并分析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条形统计图,如商场促销信息、图书馆借阅量等。通过实地体验,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统计图的应用范围,并从中学会如何提取信息。生活实践的方式不仅关注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知识的理论理解,更注重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感,同时培养他们在未来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重构课堂评价,关注数学能力发展
在构建生活情境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构课堂评价,以更全面地关注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发展。评价不仅应该关注学生对概念和技能的掌握,更要着重考查他们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实际场景的任务和项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概念解决问题,如设计房间布局、规划社区活动等。通过这样的任务,教师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看到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展现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包括项目作业、小组合作评价、实地观察等。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数学表现,并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主动地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重构课堂评价的目的是强调实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自信、更灵活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七、 结论
在探讨生活情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构建的过程中,我们深入剖析了教学内容的实际运用、生活情境的创造以及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性。通过构建具有实际意义和启发性的情境,数学教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文章强调了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构建生活情境时的一些关键原则和方法。在未来的数学教育中,我们期待教育者能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通过持续努力和创新,我们可以建立更加丰富、有趣、实用的数学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有价值的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强鑫.“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小学生(中旬刊),2023(12):94-96.
[2]高曰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运用生活情境教学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12):129-131.
[3]党新玲.生活化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22):107-109.
[4]储金花.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法实践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3(22):71-73.
[5]李培智.基于“双减”的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J].教育艺术,2023(11):71.
[6]池庆凤.浅谈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11):135-137.
作者简介:陈志杰(1980~),女,汉族,广西钦州人,广西钦州市第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