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诗词则是传承这一丰富文化的典范。古诗词作为卓越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为高中生提供了直接接触中华卓越传统的重要途径。在高中古诗词课堂上,适度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可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热情,并加深对其深层内涵的理解。文章从高中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角度切入,首先阐述了高中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以及它们的融合方向,然后从高中古诗词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现状出发,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古诗词;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6-0037-04
一、 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古诗词学习的必要性
(一)让学生充分体验传统文化
在教育实践中,让学生充分体验传统文化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和感知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能够激发其对文化传承的浓厚兴趣,尤其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和文化认同方面展现出深远的教育价值。这种融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深刻的文化体验,使其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将传统文化引入高中古诗词课堂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语文作为一门结合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传统文化的传递实质上是传递人文精神。在当今社会,通信十分发达,西方文化的传播速度惊人。由于高中生心智尚未成熟,但却具备较强的接受力,容易产生“崇洋媚外”的心理。考虑到高中生是新时代青年队伍的一部分,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适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让学生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巩固其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拓宽学生视野
高中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获取学科知识,更在于拓宽他们的思维边界,促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与人生的综合面貌。古诗词所包含的历史、哲学、伦理等方面的思想,为学生提供了一扇通往古代社会风貌和人们生活哲学的窗口。通过深入领悟古代诗人对人生和道德的深刻思考,学生得以汲取并运用这些价值观念,更好地迎接当今社会中的种种复杂问题。这种融合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深度挖掘历史智慧的机会,使他们能够透过古诗词的窗口,窥见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对生命、伦理的沉思。这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了解,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刻反思。通过学习古诗词中蕴含的智慧,学生能够培养跨学科的综合素养,提升对社会及人生本质的整体认识。在古诗词融入传统文化的脉络过程中,承载着历代文人的情感、智慧和生命的感悟,学生通过深入研读这些经典之作,不仅可以吸取古代思想的精髓,还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价值观念。
(三)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高中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古诗词作为文学的极致表达,与传统文化内涵相得益彰,激发学生对艺术表达的独特感悟。通过对古诗词中意象、修辞和情感的9c9033df6deb99013003843f91960da1欣赏与分析,学生将逐渐建构对文学的深刻理解,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水平,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审美情感。在高中古诗词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为学生提供了深层次的文学体验。学生通过欣赏古代诗人在文学作品中运用的独特意象,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逐渐培养出对文学艺术的独到鉴赏能力。这种有机结合不仅使学生对传统文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启迪了他们对当代文学表达方式的深入理解。
通过深入研读古诗词,学生能够品味其中的艺术之美,领悟古代诗人对生活、自然、人情的精湛描绘。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是审美的享受,更是一种对文学表达技巧的感悟。学生通过欣赏古诗词中巧妙运用的修辞和形象描绘,不仅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对语言艺术的敏感性。
二、 高中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
高中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不仅体现在对美好自然景色的描绘上,更在表达离别相思的情感中得到显著的体现。这种结合为古诗词增色添彩,使其成为文学的瑰宝,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吟咏个人感慨的人生感悟
如辛弃疾的《钗头凤·世情薄》《青玉案·元夕》以及明代杨慎的《临江仙》等,以抒发作者个人感慨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生沉思的情感。在《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中,通过对元夕夜景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光阴流逝的深刻感慨以及对岁月流转的深沉思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体味诗人的人生感悟,使其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对人生价值的独立思考。
(二)表达个人爱情情感
表达个人爱情情感是古代诗人们经常涉猎的主题之一,通过古诗词的表达,可以窥见古代文人对爱情的深沉思考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两首都以表达个人爱情情感为主。通过学习这些表达爱情的古诗词,学生可以体会到古代文人对爱情的独特见解,进一步加深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三、 传统文化与高中古诗词学习的融合方向
传统文化与高中古诗词阅读有许多结合点,这种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一方面,高中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不仅体现在对美好自然景色的描绘上,更在表达离别相思的情感中得到显著的体现。这种结合为古诗词增色添彩,使其成为文学的瑰宝,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表达离别相思之情,以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例,诗人通过描绘春江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全诗以写景为主,通过对春江的形容,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和深厚情感。整首诗以春江的景色为背景,以描写为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河山的热切向往之情。这类诗歌多以豁达、激昂的情感描绘美好的大自然,以及对亲人的深情厚谊,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河山和亲情的热切向往。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也可以融入古诗词学习当中,通过巧妙地融入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学生能够丰富古诗词学习的层次,这一维度的融合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不仅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全面和丰富的学习体验。比如,在学习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表达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象,通过对这些意象的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中庸之道的思想。在讨论中,师生也可以深入探讨这些诗句是如何反映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人生、理想的独特理解的,进而引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思考,这样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这首诗的深层内涵,同时也将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具体的文学作品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四、 高中古诗词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现状
(一)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阅读量不足
在当前高中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结合的现状中,一个显著的问题是学生对传统文化典籍的阅读量不足。这主要受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首先,当前教育体系普遍偏向于应试导向,高中学生在应对繁重的考试压力时,更倾向于追求技巧性的应试技能,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典籍深入阅读的培养。因此,学校和教师可能更注重课程的覆盖率和应试技巧的培养,而对深入阅读传统文化典籍的引导不够。其次,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科课程较为紧张,时间有限,很难给予传统文化典籍足够的时间和关注。学生面对诸多学科任务,传统文化往往被边缘化,导致学生难以深度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教师多元化教学方法应用不足
高中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结合的现状中,一明显短板是教师在多元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上存在欠缺。在《说文解字》中,有着对教育的简洁而深刻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这一古代的智慧不仅贯穿了传统教育观念,而且在现今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中,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得以实现。在高中语文学科中,尤其是古诗词的教学,如何与现代化技术相配合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教育体系在高中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的教学中往往未能充分重视多元教学方法的应用。过于强调应试导向的教学方式,导致师生更多地专注于传统的讲解和答题技巧,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这使得教师缺乏在多元教学方法上的实践经验和应用技巧。其次,教师培训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短板。在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的培训中,教师可能更多地接触到传统的教学理念,而对现代多元教学方法的培训相对较少。这使得教师在运用多元教学方法时感到缺乏自信和经验,难以灵活应对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不足
在当前的高中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教学现状中,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足。这一现象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其中一些影响因素需要认真考虑和解决。首先,随着社会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学生更容易受到来自当代流行文化和新兴娱乐形式的吸引,这使得传统文化在他们眼中显得陈旧和缺乏吸引力。与现代时尚相比,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显得有些过时,导致学生对其兴趣不足。其次,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与当代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较大差距。古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现代人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学生难以理解诗词的真正含义。这种差异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最后,教学方法也可能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如果教师在传授古诗词时过于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和实际应用性,学生可能对这一学科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从而降低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五、 高中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的改进策略
(一)教师应充实传统文化储备
为了更好地促进高中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尤其要广泛阅读传统文化方面的经典作品。在信息时代,学习的方式千变万化,而教师要保持教学的新颖性和深度,应时刻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学术敏感性。通过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可以获取丰富的学术信息,不仅能够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能够获得新的教学灵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在假期进行集中培训,通过专业的讲座和互相交流,提高教师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度。这种集体学习和交流的方式有助于形成共识,促使教师们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此外,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牢固掌握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包括诗词格律、章法句式、作者生平等方面。同时,要在课余时间进行课外拓展,深入研读各类文学经典,了解文学流派的产生和发展,掌握诗词手法的灵活运用。特别是对一线教师而言,深入学习中国根源性的典籍,如《易经》《老子》《庄子》等,是提高传统文化理解深度的有效途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将自己视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行者。通过不断充电、广泛阅读、互相交流,才能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更加游刃有余,为学生打开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
(二)教师应立足传统文化课堂
在深入探讨高中古诗词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有效策略时,我们不可忽视课堂教学的关键作用。课堂既是知识传授的场所,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文化理解力的主战场。因此,我们需结合教学设计步骤,制订有针对性的实施策略,使学生真正沉浸于古诗词之中,全面实践传统文化教育,促进文化传承。
首先,教师要着眼于如何运用教学材料,恰当设定教学目标。明确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在课前深入研究课本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基础知识,还需进行广泛的课外文化知识拓展。通过合理设置目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巧妙运用教材,使学生在阅读中逐渐培养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其次,了解学生,创设情景,使之亲历传统文化。通过与教师进行交谈得知,学生普遍认为古诗词枯燥乏味,因此在课前进行趣味激发尤为关键。通过设定基础、一般和高级任务,巧妙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预热。深入了解古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让学生在任务完成中感受历史的厚重,有助于打破学生对古代文化的陌生感。在这一过程中,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展开群体阅读,促使学生在互动中形成共鸣,不仅提高了学习趣味性,还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在引导学生思考时,教师的及时评价和反馈至关重要,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形成更为独立的见解。
(三)抓好课外延伸,拓展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和参与式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促使他们更积极地投身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中。
首先,学校可以着眼于校园的环境建设,比如通过在学校广场和教学楼门前等显著位置摆放孔子塑像,营造出浓厚的人文氛围。
其次,在道路标识牌上刻印经典诗句或积极向上的格言,以便让学生在校园中的每一处都感受到诗句的独特魅力。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在教学楼走廊墙上张贴历代名人的画像,设立专门区域每月举办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展示学生亲手制作的海报或书法比赛的杰出作品。各个班级也定期组织传统文化班会活动,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六、 结论
在当前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教育工作也需紧跟时代潮流,摆脱固有的教学模式,迎接新的教育挑战。传统的教育方式可能已经不再适应当今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因此,教师需要积极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使教育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情境。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古诗词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周淑乐.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J].课外语文,2021(28):49-51.
[2]龚青铧.高中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S1):169-171.
[3]汤燕海.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语文素养培育研究——评《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J].语文建设,2022(15):82.
[4]陈勋.谈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语文建设,2022(7):71-73.
[5]古佳玲.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传承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23(26):77-80.
作者简介:李莉(1979~),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安丘市实验中学,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汉语言文学);
薛海涛(1978~),男,汉族,山东潍坊人,安丘市实验中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