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家庭教育兴起,各个学校建立家长学校已经成为常态,但是,家长学校的培训与家长教育实践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明显。结合家长自身需求,以及家庭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设计了“三阶二维六赋能”的家长学校新样态课程体系,用于改善家长学校培训效果,提升家长教育水平,帮助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文化、不同社会背景的家长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方法,增进亲子关系。
关键词:家长学校;“三阶二维六赋能”;新样态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6-0023-04
良好的家风传承的是社会文明,是民族进步、国家强盛的基石。家长自身素养的提升、教育理念的更新非常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注重家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给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等有关家庭、家风的论述,有力地推进了新时代的家长学校的开办。各个学校建立家长学校已经成为常态,但是,家长学校的培训与家长教育实践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明显。如何改变家长学校让其切实有效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
一、 家长学校面临的困境
(一)家长学校有表层展现,但缺乏深度共育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教育就不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而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到了21世纪,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变,家长教育被提上日程。各地“家长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绽现,但是深究这些家长学校,其课程内容浮在表层,往往让家长看看视频,参加一下家长会,就算完成了家长学校的教学任务,形式主义居多,真能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提升教育执行力的少之又少。
(二)家长学校有典型课程,但缺乏系统性
教材是一个教育体系的核心,它体现了教育的方向、目标和内容,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办好一所学校,需要合适的教材,家长学校也一样。系统的教材引领能让家长的学习更有方向感。但是现在的许多家长学校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大部分是依据经验,随意性比较强,也缺乏专业系统的课程引领,导致家长在学习时内容不清晰,目的不明确,用于实践的更是少之又少。
(三)家长学校有共性教育,但缺乏校情特性
学校所面临的家长群体有其共性和特性,大部分家长学校课程以市、区传递的共性课程为主,忽视学校本身的学情。崇化小学是一所城区近郊小学,其中6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者的子女。因各地经济、教育等地域差异,导致家长文化水平参差不一,有大专及本科以上的,有高中学历,甚至还有个别小学学历。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共性的家庭教育课程并不适合崇化小学。
二、 “三阶二维六赋能”家长学校新样态课程体系操作定义
(一)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其教育对象主要是家长。学校通过设置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课程,帮助家长在业余时间学习育人知识,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技能,同时能更好地配合学校工作,真正实现家校共育,为孩子的成长造就一个轻松、向上、积极的环境。
(二)新样态
家长学校新样态有别于传统的家长学校,是基于崇化小学学情,从家长需要、适合家长、便于操作执行的角度创设的课程体系。以“三阶二维六赋能”的全新运行措施构筑崇化小学“小飞鸽父母学堂”,帮助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家长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方法,提升家长教育水平,促进家庭教育的改善,以求完美实现家长学校的蜕变。
(三)运行框架
“让生命幸福成长”是崇化小学的办学理念,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家庭,其次才来自学校。家长学校“三阶二维六赋能”的运行措施让家庭教育逐渐步入正轨,让家校合作更加紧密。其具体运行框架如图1所示。
三、 创建三阶成长课程体系
(一)课程主题设计
家长学校的课程主题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出发,横向以家长自身需求为主,关注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纵向以学生身心发展为依据,以培养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我们把小学生年龄分为三个阶段,每阶段确定四个主题,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6~8岁),科学养育,亲子陪伴,播种习惯,榜样引领。第二阶段(8~10岁),关爱心灵,品行养成,活动体验,助力成长。第三阶段(10~12岁),青春陪伴,亲子沟通,理性选择,携手成长。
三阶成长型主题设计,以帮助家长履行家庭教育责任为出发点,传授家长科学育儿知识和解决家庭教育实际问题为目的,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也能为家长提供多元、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
(二)课程内容编排
家长学校课程主要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家长,内容的编排依据是前期对家长、老师、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家长教育的难点、热点问题,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一些共性需求。课程内容每阶段选取8个核心问题,设计科学性、系统性的内容有序编排。如2023年课程内容编排:
第一阶段(6~8岁):①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②如何开展亲子阅读?③如何引领孩子有效管理时间?④如何让孩子树立自信心?⑤怎样与孩子交流?⑥怎样使孩子爱上学习?⑦怎样做孩子的榜样?⑧怎样成为孩子的好玩伴?
第二阶段(8~10岁):①如何培养孩子的明确目标?②如何开展亲子陪伴?③如何引领孩子乐于探究?④怎样与孩子一起感受生活的美好?⑤怎样学会倾听与有效沟通?⑥怎样与孩子共同进步?⑦怎样做孩子的好老师?⑧怎样成为孩子的好朋友?
第三阶段(10~12岁):①如何引导青春期孩子学会自我保护?②如何陪伴孩子,化解青春期叛逆?③如何引导孩子绿色上网?④如何让孩子有担当?⑤怎样与“叛逆孩子”沟通?⑥怎样做好小升初准备?⑦怎样做孩子的知心人?⑧怎样成为通情达理的家长?
每阶段的课程内容既适合当前阶段孩子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也体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连续性。比如每阶段的第五点都同属于“沟通的艺术”,按阶段分别为“怎样与孩子交流”→“怎样学会倾听与有效沟通”→“怎样与‘叛逆孩子’沟通”。内容呈现螺旋阶梯成长,既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又能使家长明确哪个阶段需要注重哪些问题,学习更有方向。
当然,根据阶段特点也设有个性课程内容,比如第三阶段的“如何引导青春期孩子学会自我保护”,此类青春期特有的高敏感内容,开辟专题讲座,为家长提供更有力的帮助。
四、 维度一:搭建三级平台,赋能知识性积累
做一个智慧型的家长,需要在已有的教育经验上,不断更新自己的育儿理念,了解育儿知识,掌握育儿方法。育儿知识的积累,是提升家长教育能力的基础。因此,家长需要不断地学习、思考,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用科学的育儿知识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
(一)双线课堂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家长学校课程的开展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开展“线上+线下”双线课程。其中,线上课程为主,线下课程为辅。
1. 线上课程:家长云学堂平台
崇化小学家长平时工作繁忙,内容繁杂、时间长的课程并不适合,而7~8分钟的短视频更方便他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应充分利用家长云学堂平台,让家长们通过观看短视频、小文章,习得科学育儿方法。家长云学堂有着丰富的资源,包含了课程指导、热点交流、专家引领、家长分享等。
线上微课程的学习以家长自主选择为主,家长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选择相应的课程,满足了家长个性化的需求。班主任根据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适当推荐微课程内容,引起家长的关注与重视。
2. 线下课程:学期家长会与专题小讲座
线上课程虽然能最大限度地让家长学习育儿知识,但是育儿问题千变万化,充满了个体特征,家长的疑惑仍然无法得到解答。而线下课程,与老师、专家面对面地互动交流,却能满足家长的个体需求。每学期学校都召开家长会,聘请专家就线上家庭教育的重点问题进行专项讲解。同时,每月一次小型家长会,以年段为主,邀请有需要的家长来校听讲。线下课程因为家长工作关系,频率偏低,但是作为辅助型课程,很好地弥补了线上课程的不足。
(二)双向交流
传统的家长学校都是单向、单回路的教学,缺少家长反馈,甚至有的家长是被动参与,参加活动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这样单向的形式其实践效果往往受限。崇化小学特地组织老师成立了“老师答疑团”,构筑了“心语家园”交流中心,使家长学校从单向教学走向双向教学,从而提高家长交流的积极性以及家长参与的主动性。
“心语家园”服务形式:热线电话,周一至周五8点—17点;24小时微信咨询;老师面对面,周一至周五11点—13点。
“心语家园”服务形式,学校为家长交流提供了多种双向交流途径,从实践看,微信咨询最受家长欢迎。有家长在微信中留言咨询:孩子没有信心怎么办?老师就通过微信与家长建立互动。微信平台不仅老师可以向家长发送视频、推荐文章,家长也可以及时反馈孩子的视频、照片,与老师进行沟通,提高交流的互动性,保证指导策略的有效实施。通过实时的交流,提高家长对亲子关系中偶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心语家园”交流中心,以学校老师为主,也聘请专家、社区志愿者、家长共同帮忙管理,最大限度地为家长答疑解惑,帮助家长化解育儿难题。
(三)圆桌问诊
“圆桌问诊”是针对家校合作,以及家长在教育中存在的疑难杂症举办的圆桌会议模式,由家长、老师共同参与。家长在圆桌问诊过程中寻求心理支持和帮助,通过家长与家长、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多元化交流,分享亲子沟通技巧,站在孩子的角度看懂孩子不同阶段的行为意图,在家校合力的帮助下实现亲子关系良性互动,促进家庭和谐发展。
圆桌问诊模式以老师和家长为主,必要时邀请学生参加,由学校提供圆桌场所,大家围坐在一起,在轻松、惬意且又私密的氛围中“问诊”。
一次问诊内容单一,就孩子的某一个问题进行探讨,如“孩子作业拖拉的原因及解决的策略”,家长和老师群策群力,其中有孩子问题严重的家长,也有孩子表现优异的家长,互相借鉴探讨。这样的问诊方式大大提升了三方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和支持感,增进对孩子的理解,有效地提升了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五、 维度二:提供三项指南,赋能实践性行动
做事需要“知行合一”,在知识性积累的前提下,需要家长相应的行动。只有将理论知识付诸行动,才是真正的有效学习。为配合三阶课程内容,崇化小学特地设置了“家长日常行为指南”。“家长日常行为指南”目的是鼓励家长陪伴孩子,并实现高质量的陪伴。在陪伴的同时完成家庭教育。
“家长日常行为指南”主要分为“每日语言”“每周行动”和“‘百事’可乐”三大板块,所有的内容都具有选择性,通过家长打卡方式完成行为指导。
(一)每日语言
语言是家长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方式,语言艺术的正确运用,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良好的语言能帮助孩子树立信心,能让沟通顺畅。但是,语言的艺术太过繁杂,并不能一蹴而就。许多家长在经过家长学校授课后,最大的反馈就是“知道要注意语言,但是常常是气上心头,就什么都忘了”。为改变这种现象,在圆桌问诊会上,老师、家长、专家一起设立了语言红黑榜。
红榜语言:你讲得很有道理;你觉得该怎么办;我们一起试试;你能有更好的办法吗?红榜语气:肯定、信任、尊重、鼓励、赞赏。
黑榜语言:真笨,这都不会;怎么又弄不好了;你不如某某某好;你怎么老是不听话!黑榜语气;怀疑、嘲笑、轻视、斥责、愤怒。
语言红黑榜,从日常用语到语气选择,非常鲜明地给家长提供了语言支持。语言红黑榜的内容短小,以家长平时比较集中的语言为主,有利于家长日常语言锻炼,进行有策略的表扬、鼓励和批评,形成语言正能量。
(二)每周行动
崇化小学考虑到家长文化水平相对不高,平日工作繁忙,将家长与孩子的亲子陪伴行为时间拉长为“一周”,同时定制“每周行动”卡,家长根据自己家的实际情况选择切合自己的“每周行动”。如:
1. 共读一本书:一起看一本书,探讨共同喜欢的情节
2. 共同劳动:家人分工,一起大扫除……
3. 像朋友一样聊一聊:互相聊聊工作、学习上的事情,商讨家里的决定……
4. 周周运动日:一起跳绳、打篮球、爬山……
5. 互相表达爱:为对方做一件事……
一周行动事件卡,事件随机,但需要通过打卡的形式,提醒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这样既能减轻家长负担,又能达到亲子陪伴效果。
(三)“百事”可乐
“百事”可乐是指源于家庭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为家长搭建平台,进一步陪伴孩子,关注孩子良好素质的养成以及营造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
很多家长感言,孩子刚出生时手机里满是小孩子的照片,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照片也在逐渐减少。为此,我们提倡家长与“每周行动”相结合,用拍照的方式记录生活中的“百事”,记录孩子有意义的瞬间。在记录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家长与孩子在“百事”可乐中甜美和谐,教育的契机无处不在。
六、 研究成效
(一)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家长自我成长的原动力
“三阶二维六赋能”家长学校新样态,从主题确立,内容设计,都建立在家长已有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尊重家长的自主选择,激发家长的学习愿望,满足家长的自我成长需要。
三阶成长课程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生和家长的变化,每学年课程主题和具体内容在动态中不断更新,力求更符合家长的需要。
(二)注重亲子陪伴,家庭教育努力践行无痕化
“三阶二维六赋能”家长学校新样态,教学形式注重理论知识的内化,实践行为的习得,把深奥的理论知识以家庭教育问题重组,多渠道讨论沟通,引发家长的深度参与,最后落实到亲子陪伴中,尽力实现家庭教育无痕化。
(三)实现家校双向奔赴,增强家长责任感,提升孩子幸福感
教育是一场幸福的遇见,亦是一场温暖的修行。随着家长意识的转变与增强,家长与老师的交流逐渐增多,并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家长与孩子逐渐增强相互尊重与理解,家庭关系明显改善。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大大提高,在德智体美劳的各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家长和老师关于家庭教育论文屡屡获奖。
参考文献:
[1]洪明.学校家长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构想[J].中国教育学刊,2021(3):14-18,44.
[2]周洪松.教育系统关工委参与家长学校建设经验交流会召开[J].中小学电教,2020(Z1):113.
[3]王志成,陈朝晖.浙江省数字家长学校共建共享联盟成立[J].实验教学与仪器,2020(11):31.
[4]钱明芳.网上家长学校——家校联系的纽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0):112.
作者简介:俞蔚芳(1973~),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崇化小学,研究方向:小学德育实践与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