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首先深入探索与研究强化初中生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且分析以强化初中生文化自信建设为导向开展地校课程教学的必要性,最后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从而切实助力初中地校课程教学有序进行,并且在地校课程教学当中培养初中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感,更加优质地完成初中教育工作任务,促进初中生成长为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所需的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初中生;文化自信;地校课程;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6-0011-04
地校课程所指的是以学校为本的课程类型,是学校根据自身的教学资源、国家教育政策所编制的特色化课程,这一课程形式与学校的育人理念之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对突出学校的育人优势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推动地校课程建设教学阶段,要着重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尤其是在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稳步发展的背景下,围绕地校课程强化学生文化自信建设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同时也是提高地校课程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良好文化涵养的重要教育环节。所以,需要围绕着初中生文化自信培养为导向去不断完善地校课程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积极性,高质量完成地校课程教学任务。
一、 强化初中生文化自信建设的意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积极践行,同时也体现了本民族人民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在初中生的成长道路上,文化自信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文化自信建设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在初中生的学习中,不但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样也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而在此过程当中通过文化自信教育可以帮助初中生更加充分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初中生的精神世界,使初中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之下形成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加强初中生文化自信建设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未来希望,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也会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文化氛围产生影响,而通过文化自信教育则能够加强初中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掌握,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以此激发初中生的文化自信,从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二、 以强化初中生文化自信为导向开展地校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在初中教育工作中,对初中生进行文化自信培养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确保初中生拥有浓郁的文化自信也是使之成长为国家未来发展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而地校课程建设充分结合学校的育人理念、彰显学校的教育特色,是提升初中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为了进一步提升初中地校课程教学效果,需要以学生的文化自信建设为核心去不断完善课程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在地校课程中学习与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使初中生形成浓郁的文化自信心与文化自豪感。在实际中,通过地校课程教学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培养初中生文化自信阶段并非单纯地强化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包容。通过地校课程教学则能够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元素,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特点,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通过学生的实际体验以及实践探索,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为初中生文化自信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地校课程建设也有助于引导学生源源不断地学习与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并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使初中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不但充分发挥出了地校课程的作用,同样也彰显出了学校课程教育的独特性和特色化,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地校课程中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与熏陶之下形成浓郁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感,达到提升初中教育工作质量以及水平的目的。
三、 以强化初中生文化自信为导向的地校课程教学对策
(一)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文化认知
为了切实促进初中地校课程教学的有序推进,并且培养初中生的文化自信,需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以此促进初中生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感,达到培养初中生文化自信的目的。首要任务便是制订合理的地校课程体系,在此过程当中可以结合当地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特色去推动初中地校课程建设,如:本学校围绕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地校课程体系,旨在引导学生去深入了解以及掌握儒家文化内涵,同时将儒家文化当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方面文化元素融入地校课程之中,形成了独具本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在开展地校课程教学阶段致力于加强对儒家文化内涵的深入分析,让学生能够从儒家文化当中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在“孝”这一章节中引用了《孝经》之中的“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这一句话,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去体会孝道,学会感恩、学会尽孝。同时在这一课中又引用了儒家经典《中庸》当中的“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这一思想,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人的本质就是爱他人,而爱aj/8mXGr8uXXo2VN1ILxJJOC5BTMvW3V2cwNQ9o9tLU=他人就要从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做到推己及人,从而让学生的心中充满爱,怀着一颗充满仁爱的心成长。总而言之,在初中地校课程当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从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入手,从而让学生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与了解,让学生在持续性的了解中强化文化认知、增强文化认同、提高文化感悟,以此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自信以及浓郁的文化自豪感,进而高质量地完成初中地校课程教学任务,培养初中生良好的文化修养。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拓宽学生文化视野
在推动初中地校课程教学阶段,为了有效培养初中生的文化自信,同样也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而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而形成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校园文化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之下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以此逐步促进学生升起文化自信,更加优质地完成初中地校课程教学任务。而在此过程中,首要任务便是创设具有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文化传统以及地区特色文化,开发符合学生学习需求以及认知能力的地校课程,以此让学生在学习当中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促进学生形成浓郁的文化自信。例如:本学校围绕儒家经典文化而创设了具有代表性的地校课程体系,在教育阶段,致力于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与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信”是儒家文化当中所强调的人生“八德”之一,中国自古重信,在儒家文化当中更是将“信”看作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原则以及行为准则。所以在推进地校课程教学中同样也需要围绕着“信”去打造特色化的地校课程,将论语当中的“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这一思想融入地校课程之中,让学生学习与了解到“大言不惭”这一成语的来历,使学生在学习当中体会到“如果一个人说话不知羞愧,那么他实践起来一定很困难”这一道理。并且通过这一思想在地校课程中的融入告诫初中生说话要谨慎,要对自己所说过的话负责。并且,在进行地校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也开展了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如在学校范围之内定期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展示本学校的地校课程体系建设成果、突出本学校地校课程特色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到儒家文化的内涵。同时,在本学校当中也以学生为主体建立起了儒家文化学习兴趣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社团,从而在社团之中对儒家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通过这种形式增强了学生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和了解,同时也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增强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学生文化感悟
在推动初中生文化自信培养阶段,要充分注重发挥出地校课程的作用以及价值,围绕地校课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达到提高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目的。而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可以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与理解,有助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从而保障地校课程建设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如:在推进本学校地校课程建设阶段,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景点,如博物馆、历史遗迹、文化遗产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国家的文化特色,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与民族精神。除此之外,本学校同样也积极组织开展了多样化的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讲座活动,本学校所组织的文化讲座活动当中以儒家文化为主,并且配合了本学校特色化校本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了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化讲座活动,学生群体积极参与其中,并且深刻认识到了其文化内涵,而通过传统文化讲座活动也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效果,对培养初中生的民族文化自信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强化学生文化理解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地校课程建设中属于一项创新性的举措,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而为了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同样也要注重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以此保障地校课程教学效果得到提升,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与积极性的同时也有助于切实培养初中生的文化自信。例如:本学校在推进地校课程教学阶段积极引入了跨学科教学模式,将地校课程教学与语文学科、历史学科、思想政治学科等充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地校课程跨学科教学模式,并且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感受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强化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全面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中华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除此之外,本学校组织开展地校课程教学也注重以活动教学的形式去促进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如在地校课程教学中,开展了以深入解读经典为主题的课程教学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融入地校课程之中,并且向学生推荐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从而使之通过深入解读的形式去更加深入地理解“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学习与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从而强化学生的文化理解力与感悟力,为初中生文化自信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打造优质师资队伍,做好师资力量支撑
为了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切实融入地校课程建设中,并且在教育工作当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致力于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从而为地校课程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雄厚的师资力量作为支撑。所以,在开展地校课程建设的过程当中也要注重将工作的一部分精力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从而打造一支能够胜任地校课程教育的优秀教师队伍,切实促进地校课程教育实现改革。在实际中,首要任务便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强化教师的文化素养,使教师能够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从而在推进地校课程教学阶段切实注重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以此使之切实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而在开展师德师风建设阶段则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围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广大教师群体充分认识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职责与担当。其次,在学校中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教师专业能力培训机制,通过教师专业能力培训机制去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例如:本学校所打造的校本课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教师进行培训阶段可以将这一课程内容融入其中,从而通过培训的形式引导教师学习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开展地校课程教学,强化其教学能力和水平,从而使教师更加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和需求,打造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并且助力提升地校课程教育质量与效果。
(六)完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学校教育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了校本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融入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方面教育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而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效果,同样也要注重完善教学评价,从而通过对地校课程的评价形成对教学效果的有效反馈,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需要在推进地校课程教学阶段落实过程性评价,即在推进地校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全面了解学生的文化素养发展情况。其次要落实综合性评价,充分结合学生对地校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技能的养成情况、学习态度情况以及价值观形成情况等,对学生进行全面性的评价,反映出学生的综合学习成果。最后要落实发展性评价,在进行发展性评价阶段需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指标,并且致力于通过评价结果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激发学生的长远发展动力,使学生能够在地校课程的引领之下形成浓郁的文化自信,提升地校课程教学效果。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在推进地校课程教学阶段,需要教师进行创新设计,致力于完善各个课程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以及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强化初中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感。所以文章提出了以文化自信为导向的地校课程教学模式,用以助推初中地校课程教学的有序进行,并且有效培养初中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初中生的发育和成长。
参考文献:
[1]陶莉.文化自信导向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长沙市B小学剪纸校本课程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
[2]朱晴怡.“文化自信·江南文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江苏教育研究,2021(16):77-80.
[3]屠磊磊.基于文化自信的《中华小神农》校本课程建设与研究[J].中学生物学,2022,38(3):78-80.
[4]黄文菊,章燕.找到文化自信的引信——以校本课程《文道岐黄》为例[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7(12):39-40.
[5]肖鑫琴.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文化自信[J].科学咨询,2021(12):139.
[6]唐敏.凸显校本课程之“特” 走实“文化自信”之路——基于“青城书院文化”的特色课程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1(8):43-46.
作者简介:栾朝(1971~),男,汉族,山东青岛人,青岛君峰路中学,研究方向:初中地校课程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