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00多年前,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五育”并举的理念,强调学校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格教育。作为新时代的教育人,我们高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旗,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打造富含特色、极具活力的育人模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一个区域的发展需要整体谋划、整体布局、共谋发展。汾阳教育高举生命教育的旗帜,以“六大理念引领、五大文化品牌、四个教育践行、两正本三强化、回归一个本源”的思想,明确提出“立德树人、‘五育’融合”的汾阳教育发展理念,践行自信教育、自强教育、温暖教育、正气教育,全力打造汾阳教育文化品牌。
采风中,我看到了汾阳教育有一群心怀教育梦想、深耕教育沃土的“同行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讲述着教育故事。局长栗振斌就是这样的“领头羊”,他以专题讲座的方式介绍着自己的教育思想,彰显了教育智慧的光芒。在他的引领下,我陆续见到了一位位这样的教育人。汾阳中学的校长武松,“做教育路上的行者”的座右铭至今铭刻在我的心中;汾阳实验小学校长张铁,他的“崇实教育”引发了我的共鸣,走出了城区小学运用周边资源融合发展的路径;南门小学校长武迎燕,醉心于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向课堂质量要效率,大单元备课、同课异构,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出彩文化”促使师生沐光而行,成为光、传播光。因为有了这样的教育同仁,才会合奏出汾阳教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交响乐章”。
随着参观的深入,我感受到汾阳教育的两大特点。一是“深耕”,汾阳不仅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汾酒文化,还走出了革命家林枫、作家马烽、著名导演贾樟柯,更有艰苦奋斗的贾家庄人民,他们以此深耕汾阳这片人文沃土,培育“幸福之花”;二是“微雕”,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办好一所学校,发展每一名教师,培育好每一个孩子。让每个生命自由而热烈地生长,教育便谱成了一首首美丽的诗。
讲好农耕文化。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育人目标的载体。汾阳开展了劳动教育项目式课程,在每所学校都建立农场实践基地。汾阳西河小学开展了“知行合一”的劳动教育三维路径研究,培养学生成为“五会”少年,实现了学校、家庭、社会劳动教育的课程融合。结合二十四节气特点,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精心创编学校劳动教材,分年级、分学段、分区域设计了活动方案。春节前,设计了“立春知新意,劳动正当时”专题,开设“扫尘有我”“巧手布置”等具体课时;清明时节,设计了“清明植绿意,风筝舞碧空”专题,开设了巧制纸鸢课等动手科目,等等。劳动教育走进课程、走向实践,让学生更多地融入生活,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传承非遗文化。教育就是传承过去、造就现在、开创未来。实验小学充分运用学校周边资源,将晋剧、剪纸、制香等非遗项目引进学校,编入课程,丰富多彩的社团选修课为孩子们提供了成长的沃土。学校紧邻鼓峰晋剧团,将专业教师请进课堂,孩子咿咿呀呀的学习竟得到了老师几分真传,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古法制香课程是我首次接触到的非遗课程,炮制香材、研磨过筛、称香和合等道道工序的打磨雕琢,才制作出了香包、香片。民间的手工艺品就是通过这样的手手相传,才能不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同时,这所学校以“五育”融合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地,采用“走班制”社团上课模式,提供了合唱、管乐、国画、古筝、篮球等20余种社团“菜单”,让孩子们在选课APP上选取自己喜欢的课程,让社团成为孩子兴趣爱好的“乐园”。
融通校园文化。让文化在浸润中觉醒、在教育影响中拔节。北关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培养学生一身正气,成为学校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抓手。学校开设了国旗班,小小的三军仪仗训练队在操场上拉练开来,站军姿、喊口号,五星红旗在孩子的护卫下显得更加通红,培养了“眼中有光、心中有梦、脚下有力量”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爱国学子。同时,学校还开展了小交警特色表演,在表演中熟悉交通手势,从小培养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纪律规则意识。汾阳市第五高级中学,以特长教育为突破口,强化美育教学与实践,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走特长办学之路,成为众多学子放飞梦想的摇篮。
“五育”融合是“五育”并举的升华和深化,本质上是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的校本化和具体化,是构建新的“五育”之间的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相互渗透、彼此协作体系的过程,更是看见人、回归人、成为人的教育过程。“看见”孩子,教育才会发生。在走访中,了解到汾阳教科局举办了读书展示活动,将以往的学校比赛制改成了读书活动展演,人人上台、校校彰显特色,读书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育思路的转变,让我们的教育更加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更加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生命因关注而温暖,因照见而成长。向“高质量教育”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亲手把它做出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心中始终装着价值和愿景的罗盘,就一定能和美好的教育不期而遇。相信在子夏“杏坛”中,每名学生都是一棵长满无限“可能”的树。
(作者单位:太原市迎泽区教育体育局)
责任编辑郭维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