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刊物如何助力群众文化建设

2024-07-29 00:00:00梁爱科
群文天地 2024年3期

群众文化刊物是贯彻执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策方针的重要平台,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展示的重要载体,更是群众文化部门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群众观察公共文化繁荣发展现状的重要窗口。从一定程度上说,群众文化刊物是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办好群众文化刊物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每个刊物都有自己的办刊方向,方向对了,刊物就能发挥其价值;每个刊物都有刊物的办刊宗旨,宗旨对了,刊物就可以产生良好的作用。群众文化刊物和文学刊物不一样。群众文化刊物的核心在群众文化,文学刊物的中心是文学,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笔者认为,群众文化刊物办得好不好,主要在于刊物的群众文化功能发挥得好不好;文学刊物办得好不好,主要在于文学作品选发得好不好。这方面,两者的区别很大,判断标准大相径庭,不可一概而论。据了解,目前全国地市级及以上文化馆(有的地方名为群众艺术馆)大多办有群众文化刊物(包括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或内部资料性读物),随着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的持续开展,县(区)级文化馆也纷纷办起了群众文化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根据观察,这些内刊主要呈现出以下两个特征:一是单一化。即刊物办刊模式依然较为传统,大多还停留于编、发两个阶段,而缺乏之后的延伸与拓展阶段,没有呈现出新时代多元化、多样化、信息化的立体效果。二是内容同质化。不同的刊物之间编发的文章大都是工作动态类、经验类文章(含群众文化类论文)及少量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群众文化刊物办刊思路应该有所革新,打破千人一面的格局。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试以贵州省遵义市文化馆馆办内部资料性出版物《遵义文苑》的办刊思路为例,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想法。

一、设置特色栏目,彰显文化个性

要办好一本刊物,首先要明确好刊物的发展定位。群众文化刊物的定位要复杂一些,它涉及地域文化差异性、群众文化类别的丰富性等问题,这些都是不好归类,不便统一标准的。笔者刚担任《遵义文苑》执行主编时,就十分重视刊物的发展定位。记得接任后,为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服务功能,经请示上级同意,笔者就在原来刊物主要刊发曲艺、小戏、小品和少量文学作品等文章的基础上,对刊物发展定位作出了大幅度调整。当时,贵州省委对遵义市提出“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奋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的要求,《遵义文苑》作为遵义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顺势将刊物发展定位调整为:表现醉美遵义,歌颂红色遵义,彰显“遵道行义,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打造全方位展示遵义文化艺术发展创新能力和最新动态,同时具有文学性、史料性、艺术性和可读性,既能带动作者,又能引领读者的综合性读物。根据这一定位,《遵义文苑》重新设置了以下栏目:

(一)“黔北:我们的家园”,主要刊发能够表现遵义美丽风光和体现遵义人民当下幸福生活状态的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类作品。

(二)“舞台:在文字内心”,主要刊发全市弘扬主旋律的剧本、曲艺、戏剧作品。

(三)“非遗:行走的印迹”,主要刊发全市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综述性文章、学术性论文和项目传承人传承事迹。

(四)“名家:在花海领航”,该栏目不面向社会征稿,主要由编辑邀请全国名家创作,分期按艺术门类刊发名家作品,包括近照、创作简介、作品评论。

(五)“新芽:与春天同行”,主要刊发全市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学生文学作品。

(六)“民苑:泥土的馨香”,主要刊发全市农民文艺爱好者和城市农民工文艺作品。

(七)“乡愁:回首那些年”,主要刊发遵义以“乡愁”为主题的回忆性纪实文章。

(八)“音乐:指尖的舞蹈”,主要刊发由遵义作者创作的各类遵义题材优秀歌曲、歌词作品(附词曲作者300字内创作感言),同时刊发各地作曲家为本刊发表的歌词、作曲的音乐作品。

(九)“群星:闪烁的人生”,主要刊发全市文化艺术界人士在文化建设和艺术追求工作方面的先进事迹。

(十)“旅行:多彩的剪影”,主要刊发遵义市群众在旅行中创作的诗歌、散文或旅行随笔。

(十一)“论坛:纸上的沙龙”,主要刊发遵义元素的文化、文艺、文艺史论文。

(十二)“专题:聚焦与绽放”,该栏目主要是根据各县(区)题材特色,精心策划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农村开展采风创作活动,集中力量通过文学艺术手段表现全市历史、地域和特色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而观之,以上栏目的设置既体现了群众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又彰显了地域文化特色和作者、读者的广泛性,基本上涵盖了群众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发展定位调整后的《遵义文苑》一经亮相就得到了新老作者和读者的高度认可,赢得了有关部门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二、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刊物功能

岁月的车轮行驶至2018年,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等具有新时代标签意义的词汇逐渐充盈着人们的大脑。处在创新关键期的《遵义文苑》如何把握航向,面向未来,是笔者深入思考的核心问题。如果我们的刊物还固守原地,作者和读者们会作出怎样的评价?那段时间在笔者大脑里闪现的常常是这三个词:守旧、落伍、淘汰。如何消灭这三个词,笔者主要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增加二维码“扫码视听”功能。自2019年开始,笔者邀请当地具有朗诵专长的朗诵爱好者或者中小学生,将拟刊发的优秀精短来稿,根据作品题材风格分别进行朗诵录音,并配好音制作为成品上传到文化云平台,将每一件作品生成一个独立的二维码,编排在文章适当位置,实现了一扫即视听的目标。这不但能让作者来稿变成铅字,还能让作品实现了有声转化,大大激发了作者的投稿兴趣。同时,刊物主办单位遵义市文化馆的群文艺术专家演奏、编排的音乐、舞蹈等作品,以及刊物拟发表歌曲的音视频,也以二维码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达到了纸质艺术作品可视化目的,增强了作者和演奏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是编辑发行网络电子杂志。每一期刊物印刷出版后,将刊物当期电子版原样制作成可翻动的电子刊物,同时添加设置刊物翻动的悦耳声响。电子版刊物网络发行后,作者、读者都可以转发到微信朋友圈,既向社会宣传推介了刊物,又便于没有纸质刊物而又关注刊物的作者和读者品读刊发作品,实现了打破常规、加大传播的办刊目标。

三是实现刊物数字化。2018年,全国文化馆(群众文化艺术馆)将文化资源数字化纳入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将《遵义文苑》列入遵义市文化馆数字库便是紧跟时代步伐的必然要求。2019年,遵义市文化馆搭建了文化资源数字展示平台后,《遵义文苑》便作为遵义市文化馆数字化免费开放的重要内容,面向社会提供免费电子化阅读。有的作者这样评价道:“《遵义文苑》是非常具有人文关怀和温度的内资读物。”

三、立足场馆资源,转化优秀作品

文化馆(群众艺术馆)是一个艺术资源相对富足、集中的群众艺术单位,往往聚集着地方优秀的音乐、美术、舞蹈编创等各类艺术表演人才。一般情况,这些艺术表演人才大多是根据单位安排,常态化地开展群众文艺创作和表演活动。接手《遵义文苑》后,笔者就如何整合场馆资源和刊物进行了充分地思考。得出的结论是:将无声的作品舞台化,即把在刊物发表的“好作品”搬上遵义市文化馆的舞台。于是,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开展 《遵义文苑》“好作品”评选活动。该活动主要的评选办法是:由读者对上一期刊物刊发的文章进行简要点评、投票,然后编辑部根据得票情况,结合编辑部意见,每期评出5篇(首)“好作品”进入“《遵义文苑》年度作品排行榜”,并在下一期公布当期排行入围情况。全年综合评选“好作品”6篇(首)。评选出的“好作品”除了发放应发稿酬外,还为其颁发《遵义文苑》“好作品”证书,给予适当奖金,然后以“文艺面对面”的形式,每期邀请“好作品”作者和投票点评参与者召开“好作品”讨论会,对“好作品”再次进行提升打造。

二是助力“好作品”实现舞台化。将最终评选出来的音乐、舞蹈、小戏、小品、曲艺、朗诵等作品,由遵义市文化馆的群众文化专家进行舞台化指导编排,将作品呈现在“《遵义文苑》大舞台”上,积极参加遵义市文化馆主办、承办的各种文艺演出活动。这既实现了很多作者让作品舞台化的愿望,又展现了文化馆人才的艺术才华,开创性地推动了群众文化工作,全方位激活了文化馆的工作主动性和生动性。

综上所述,通过几年的努力,《遵义文苑》基本上实现了各类群众文化作品的发表可能,满足了各层次群众的阅读需求,实现了从文稿到舞台的华丽转身,涵养了刊物的文化气质,使之成为带有强烈文化个性的文化、文艺综合读本,实现了新的发展定位目标。不过,本文所述《遵义文苑》的办刊模式是立足于群众文化建设思维和遵义地方特色而产生的,其中也存在诸多不足,未必能广泛适用。笔者在此抛砖引玉,期待得到同仁和读者朋友们的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梁爱科,就职于贵州省遵义市文联。贵州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遵义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