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人民苦苦寻求抵抗列强、救亡图存之路的时刻传入中国的,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推翻“三座大山”、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创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了辉煌。经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再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百年来的传播和发展充分说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焕发生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相融通,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成功的重要文化因素。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契机
19世纪中叶,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的中国大门,从此不但有大量商品涌入,而且西方文化也随之传播进来,根植于农耕文明的中国传统文化无法应对全新的西方文明挑战。不但如此,在近代西方文化面前,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糟粕也显露无遗,这令中国的官僚和知识分子突然感到,我们“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再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后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开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产生怀疑甚至否定,技不如人,文也不如人了,中国陷入了空前的民族危亡和文化危亡。中国走向何方?成为那个时代先进分子的苦苦探索。他们纷纷向西方学习,探索和了解不同的学说、不同的主义,希望能找到解救中国的真理。在探索、验证各种学说、各种主义、各种思想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显露出生机。
马克思主义是机器大工业时代的产物,是被剥削、被压迫的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是建立在科学理论之上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自诞生起,就显示出其时代性、代表性和科学性,迅速从欧洲传播到世界各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其肩负的责任是传播科学社会主义,进而武装人民思想,解放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但在传播初期并不顺利,主要原因是马克思主义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与落后的农业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差异巨大。先进的理论如何在中国发展,如何有效指导中国革命,成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课题。在这个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分子,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开展了一系列新的实践探索,进而总结提出了一整套先进理论——毛泽东思想,从而指导中国共产党人解放了全中国,建设了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突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近、相通、相融的内在属性
马克思主义能够在生产方式落后的中国传播和扎根,其重要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相融通,具有共通之处。
(一)追求目标的相似性。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奋斗目标,这与中国古代儒家所宣传的大同社会极为相似。中国人的思想传统中把大同社会看作是终极理想社会,这个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 可见,中国人心目中的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很相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一的儒家思想在设定人类社会理想目标时是从现实社会因素出发,因而中国社会追求的大同社会就与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相似、相通、相契合。
(二) 辩证思维的相同性。从方法论上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都提倡以辩证的观点看待世界,分析问题。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国际工人运动实践经验和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新成果,继承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特别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核”而创立的,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本质,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辩证思维的具体体现,如《老子》中讲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清晰地表达了世上万事万物对立统一思想。还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明确表达了量变质变思想。《道德经》有云:“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概括了否定之否定思想,辩证的思想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这些辩证的思想都为学习和理解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
(三)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在对待人民群众方面,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相近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创造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根本动力,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劳动群众构成全部国家生活的基础,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此,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一直是主导思想。在《尚书·五子之歌》 中就提出了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强调百姓是国家之根本,只有根本稳固,国家才能安定。荀子把统治者和民众比喻为船与水的关系,提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论断。孔子讲:“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理论。这种相近的思想,使群众很容易理解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
(四)在对待集体利益方面的相同性。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都主张个人服从集体,反对个人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在每个党员入党时都立下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的铮铮誓言。在党的组织纪律方面要求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倡导对国家要赤胆忠心,爱国如家,关键时刻能舍身为国、精忠报国。所以在对待国家、对待集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国、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和国家利益、为国家可以舍生取义的观念,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对党员的要求基本相同。
(五)对待实践的态度相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都注重实践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的、具体的、物质性力量。脱离实践或忽视实践都是毫无意义的空谈。“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所以马克思主义主张无产阶级行动起来,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为人类开辟了一条自由和解放的发展道路。中国传统文化也十分重视实践,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如荀子指出:“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都是强调要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才能学有所成。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认为知行无先后之分,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强调知与行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经常讲“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实践的重视。所以当毛泽东同志提出《实践论》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思想后,能够迅速获得全党认可,并付诸实施。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特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也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可能。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特质,对外来文化善于学习、吸收、消化和升华。从历史看,中华文化不断学习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丰富和升华了自身的民族文化。战国时期就有“胡服骑射”的故事,赵武灵王学习胡人军队服饰和骑兵战法,提出了“着胡服、习骑射”的改革思路,大大增强了赵国的军队实力,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的国家之一。在唐朝,往来长安等地的各国胡人很多,他们带来了各式各样新奇服饰、瓜果、音乐、舞蹈。比如音乐有西凉乐、高昌乐、康国乐,舞蹈有龟兹舞、胡旋舞、琵琶舞等,都成为长安一景,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在共处中,一视同仁,兼收并蓄。在相互交融中,取长补短,逐渐融为一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纳百川,包容宽厚,造就了历史悠长的中华文明。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对各类外来文化兼容并蓄,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排斥外来文化,但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是依照学习优秀、吸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使中华文化同外来文化相融合。比如我们学了“胡服骑射”,但未学习胡人其他的生活方式;满清入主中原后,旗袍成为当时中国女性的国服,但满族的其他文化或习俗并没有融入汉族文化,反倒是满族文化吸收了汉族文化,融入中华文化。佛教传入中国后,其传播也是艰难的,直到隋唐才全面铺开;到唐朝中后期,佛教占据了学术思想的主导地位。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是多方面的,有哲学的、文学的、艺术的、民间风俗的,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没有改变,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更多体现在对中华文化的补充和丰富上。世界其他文明古国,外来文化基本上摧毁了本地文化,文化的传承基本中断,相比之下,只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发展,没有被外来文化所同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教条,生搬硬套地指导中国革命,带来的是失败;但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的是胜利,是成功。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反抗暴政的特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根提供了沃土。暴力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原始主张,《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暴力革命学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反抗暴政的观点很契合。回顾中国历史,自从陈胜、吴广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后,中国历史就结束了王侯将相的世袭统治。一介平民的刘邦、朱元璋等通过武装反抗暴政,最终创立了新的王朝,登基称王。这就使民众知晓通过起事、通过武装斗争就可以推翻暴政而登上大位。而后在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只要出现违背民意的暴政,就会出现反抗暴政的农民起义和武装斗争。当历史走到了19世纪中叶后,国际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压迫、殖民统治,以及统治阶层的腐败无能,让中国亟需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制度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挽救中国的危亡。此时,马克思主义来到了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武装斗争。彼时的马克思主义就像是星星之火,让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追求平等的工农群众毫不犹豫地参加到武装斗争行列中,星星之火瞬间形成燎原之势。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根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有着丰沛的思想根源,在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方面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内在的相近、相通、相融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扎根提供了肥沃土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迎来了新的发展,焕发了新的生机。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人民反抗剥削和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我们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促进中华民族新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M].北京出版社,1999:4030—4031.
[2]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287.
[3]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80.
[4]孔安国.尚书正义[M].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139.
[5]江灏.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9: 2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501-502.
[7]荀况.荀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82.
[8]温颖.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J].文化月刊,2021.10.
(作者简介:李科萱,女,就职于青海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职称: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文献信息咨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