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艺术培训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愈发凸显,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形式。同时,它也成了传授文化艺术知识及思想文化内容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音乐美学的角度,分析了音乐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研究。
【关键词】音乐美学 音乐艺术形式 美学特征 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8-0183-06
音乐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从美学的层面分析音乐理论,研究对象主要是音乐,但同时又融入了哲学的元素,专注于研究音乐中的美感。在音乐美学中,音乐的艺术形式和内容是音乐美学研究的重点,因为美学主要是对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进行探究,非常注重其原生态的层面。因此,研究内容非常抽象,不仅仅局限于音乐艺术形式本身,同时从更广泛的角度去分析音乐艺术的思想性和创作思路。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
一、音乐美学的内涵及其对音乐形式的影响
(一)音乐美学概念及其主要理论
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美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既研究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和规律,也研究音乐美的生成和体现。
音乐美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音乐美的认识论研究,探讨音乐美的本质属性、特征以及音乐美对人的审美需求的满足;另一方面,是对音乐美生成发展的规律性研究,探讨音乐创作、表演和鉴赏等音乐活动必须遵循的美学原则。通过这两方面研究,音乐美学揭示了音乐美能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体现人的审美理想的本质;阐明了音乐艺术创作、表演和鉴赏必须遵循的美学规律,以指导音乐创作实践,提高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效果。
(二)音乐美学对音乐形式的审美要求
音乐美学对音乐形式设定了诸多审美标准。音乐形式展现整体性与统一性,各音乐元素需有机融合,构筑和谐统一之境。音乐形式体现张力美与释放美,运用对比、发展以及转折等手法,营造音乐情绪的波澜壮阔,引发聆听者共鸣。音乐形式展现创新性与独特性,突破旧有格局,为听者呈现新颖的审美体验。音乐形式还需体现一定的时代特性和民族文化特质,映照现代人的审美取向及民族文化特色。音乐形式有强大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能精准传递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引发听者的情感共鸣与审美体验。
(三)音乐美学对音乐形式发展的影响
音乐美学理论深刻影响了音乐形式的发展。古典主义美学促进了音乐形式的理性化与规范化,奠定了诸如奏鸣曲式、赋格曲式等传统音乐形式的基础;而浪漫主义美学则引入了个性化和情感化的元素,催生了艺术歌曲、钢琴小品等新音乐形式。现代主义美学的影响则体现在音乐形式的解构和创新之中,出现了像无调性音乐、随机音乐、电子音乐等前卫的音乐形式;后现代主义美学更是彻底颠覆了传统的音乐形式观念,使音乐形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开放化和碎片化。各个时期的音乐美学理论为音乐形式的演变提供了理论指引与审美启示,推动了音乐形式的持续进步和多元发展,为人类音乐实践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及潜能。
二、音乐艺术形式的基本要素
(一)音高、音长、音色等音乐语言要素
音乐语言的基本元素包括音高、音长与音色等。音高即声音的高低,是构成音乐旋律及和声的核心因素,不同音高的搭配营造出多样化的情感色调,如高音通常赋予人轻盈、明快之感,而低音则更易营造庄重、肃穆之氛围。音长则指声音持续时间的长短,它影响音乐的节奏感与张力美,长音营造广阔、连绵的音乐氛围,短音则更利于塑造紧凑、活跃的节奏体验。音色即指声音所特有之特质与色调,各种乐器与演奏方式产生多样的音色,如小提琴柔和悦耳,钢琴洪亮强劲。这些音质差异为音乐增添了丰饶的质感和表现力,杰出的音乐作品通常能灵活运用音高、音长与音质变化,塑造出逼真且多侧面的音乐语言。
(二)旋律、和声、节奏等音乐结构要素
旋律、和声及节奏构成了音乐的基本形式,旋律主导着音乐作品,通过音高的升降起伏描绘出音乐形态,传递核心情感。优秀的旋律应具有美学价值,具备发展性与变化性,引发听众深层共鸣。和声则增加了旋律的声响背景,通过音程和和弦的变动,增强音乐的深度和张力美,丰富旋律的含义和表现力。节奏作为时间艺术的基础,为音乐注入了生命力。通过对强弱拍、长短音符的安排,节奏能够赋予音乐以活力或静谧、紧凑或舒缓等不同的情绪色彩。在音乐形式中,旋律、和声、节奏三者相互交织、相得益彰,构成了音乐语言的完整体系,营造出丰富的音乐张力和情感表达。
(三)情感表现力及审美体验
情感表现力以及审美情感皆为音乐艺术的核心追求。音乐作为一种时间艺术,其独特之处在于借助音乐语言的描绘,直接唤醒听者的情感共鸣及审美体验。出色的音乐作品往往能通过动人的旋律、深沉的和声、明快的节奏等,生动地呈现出各种情感面貌,如热情洋溢、悲切忧郁、欢快奔放等,从而引发听众内心的强烈震撼。杰出的音乐形式能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如通过结构对比、张力累积及释放等手段,呈现激动人心的高潮对比;或者运用音色运用、乐器搭配等方式,构建美妙的听觉质感,这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往往使人在音乐欣赏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升华和愉悦,感触音乐蕴含的人性力量与生命活力,进而对精神世界产生积极效应。因此,情感表现力和审美体验是音乐艺术形式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音乐家们不断追求的创作目标。
三、音乐艺术形式的主要类型及美学特征
(一)单声部音乐形式及其美学特征
1.回旋曲式
回旋曲式是最早且最简单的单声部音乐结构,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A+B+A+C+A+D+A+E+A+……+A”其中的A是多次出现的回旋曲主要主题,B、C、D、E是新材料,专用名词是“插部”。一首回旋曲至少要有两个插部,上例共有四个插部,分别称作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插部。回旋曲式的美学特点在于其结构的明晰对称及音乐素材的一致性,主题段的重复赋予乐曲以首尾相扣、前后呼应的整体性,便于听众解读音乐的核心思想。回旋曲式强调主题的连续发展,通过对主题层层渲染、叠加与变奏,展现出一种渐次增强的张力美与高潮反差。这种艺术手法可以有力地吸引听众,引领他们逐渐投入到作品的情感世界。在历史发展中,回旋曲式被广泛运用于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器乐作品中,是西方古典音乐形式的重要源头。回旋曲式朴实无华、结构明晰、旋律动人,蕴含着纯真质朴的审美情怀,深受人们喜爱。回旋曲式的美学特征在于结构明晰对称、音乐素材统一性强,主题段重复赋予乐曲整体性,便于传达核心思想。
2.复合曲式
复合曲式源自回旋曲式,为单声部音乐类型。它由两个或更多具有旋律主题的乐段组成,遵循回旋曲式的基本架构。其美学价值在于丰富的素材及精巧的结构,通过巧妙组合不同的旋律主题,保持回旋曲式的均衡美感,同时强化主题的对比及戏剧冲突,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彩。复合曲式在结构设计上更为灵活多变,乐段间的衔接与转换更为精细,赋予音乐更强的张力感和动态美。复合曲式广泛应用于巴洛克时期的器乐曲、组曲、协奏曲等作品,是单声部音乐形式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的重要途径。它继承并发扬了回旋曲式的结构美学,推动了单声部音乐形式在对比、发展和变化等方面的进步,为多声部音乐形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无论是回旋曲式还是复合曲式,都凝聚着音乐发展初期的审美追求,即通过旋律主题的引领、发展和复现,营造出清晰对称、张力递进的音乐结构,从而达到审美整体性和情感统一性的目的。单声部音乐形式虽然结构相对简单,但蕴含着质朴、流畅的美学魅力,为后世音乐形式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复合曲式保持了回旋曲式的均衡美感,通过不同旋律主题的巧妙组合,增强了主题对比及戏剧张力,使音乐更富张力感和动态美。复合曲式结构设计灵活多变,乐段转换更为精细,继承并发扬了回旋曲式的结构美学,推动了单声部音乐形式的进步。
(二)多声部音乐形式及其美学特征
1.赋格曲式
赋格曲式乃西方多声部音乐的主要类型之一,源于16世纪的宗教音乐,随后逐渐演变为器乐作品的主导模式。赋格曲式的基本构造包括“主题—答题—间奏—主题再现—尾声”等五个环节。赋格曲式的美学魅力体现在主题严谨的对位编排上。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主题,在各声部间进行严格的对位法迁移、精炼及发展,构建出音乐素材层叠递进、紧密相连的逻辑关系,营造出音乐张力的持续累积与高潮冲突。这种手法使赋格曲式展现出深厚的音乐造诣,具有内在的理性完整性和整体和谐性。
赋格曲式在情感表现上追求内在张力与外在形式的高度统一,主题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通过不断变化、加工和对比,反映出情感的递进或转折,使音乐情绪得到合理的升华和释放。赋格曲式还善于运用复调、混合织体等写作技巧,将不同的旋律线交织在一起,塑造出丰富立体的声音质感,引发听众强烈的听觉共鸣。赋格曲式在巴洛克时期获得了全面的发展,为后世奠定了严谨的多声部写作传统,它以理性的形式美学和优雅的声音质感,展现了音乐的智力才华之美,成为古典音乐形式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赋格曲式的美学魅力在于主题严谨的对位编排。主题在各声部间精炼发展,构建出音乐素材层层递进、紧密相连的逻辑关系,营造持续累积的音乐张力和高潮冲突。赋格曲式追求内在张力与外在形式的高度统一。其主题发展并非简单重复,而是通过变化、加工和对比,实现情感的递进升华和释放。赋格曲式还运用复调、混合织体等技巧,塑造丰富立体的声音质感,引发听觉共鸣。赋格曲式展现音乐理性秩序之美和声音质感之美,是古典音乐形式发展的里程碑。
2.奏鸣曲式
奏鸣曲式为18世纪古典主义时期发展形成的核心多声部音乐结构,其由展示部、发展部、重现部(通常附有终曲)四大部分组成。相比于赋格曲式对严谨形式逻辑的强调,奏鸣曲式更倾向于戏剧性音乐素材和形式动态张力的运用。奏鸣曲式美学特性主要体现在对比与发展的合理组织中。在展示阶段,作曲家善用两种或更多差异化的主题来刻画出音乐的整体轮廓及主题。在发展阶段,作曲家对这些主题进行深度加工、拆分和推演,使音乐素材在和声、旋律、节奏等多方面展现新貌,从而构建出更具深度和张力的音乐空间。在重现部分,原有主题则会以新的姿态重现,使听众体会到既熟悉又新鲜的音乐面貌,从而形成情绪的高潮对比和释放。这整个过程充满了高潮迭起、起伏跌宕的曲折感,将听众的情绪逐步推向高潮,使他们获得极大的审美满足感。奏鸣曲式的美学特征在于对比鲜明的音乐素材和形式动态张力的运用。作曲家善用对比主题勾勒音乐轮廓,在发展部分对主题进行深度拆解推演,构建具有深度和张力的音乐空间。在重现部分,原主题以新面貌呈现,形成情绪的高潮对比和释放,充满了曲折跌宕之美,将听众情绪逐步推向高潮。赋格曲式和奏鸣曲式分别代表了多声部音乐在理性秩序和情感张力两大发展方向上的卓越成就,各自展现了独特的审美魅力。
(三)其他音乐形式及其美学特征
1.启程曲式
启程曲式的基本结构一般为一段式,全曲由若干个性格相近的乐句或乐段循环重复而构成。乐句在调性、曲调、节奏等方面保持高度统一,营造出庄严肃穆、庄重大气的基调,整体给人以沉着稳重、矜持自律的美学体验。启程曲式亦蕴含细微的发展变化,作曲家通常以重复为基础,对主题材料适度地逐渐深化、丰富装饰和变奏手法,使乐曲富有内在张力,避免单调乏味。部分知名启程曲引入短小的间奏乐段,构建多元结构,提升总体的戏剧性。启程曲式蕴含浓厚的民族韵味与文化底蕴,不同地域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常将本土民间音乐元素融入其中,如独有调式调性、曲调类型、伴奏节奏型等,赋予启程曲式独特的民族气息。启程曲式的美学特征在于其庄重大气、矜持自律的基调,给人以沉着稳重的美学体验。
2.变奏曲式
变奏曲式是通过多样变奏与装饰,将旋律主题构建成总体形式的音乐形式,其基本构成包括“主题—变奏1—变奏2—(经常以主题的再现收尾)”,主题展现出优美简洁的旋律,然后各种变化与修饰,令主题多角度得到发展与转变,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乐画面。变奏曲式的美学魅力体现在主题与变奏之间的统一与变化的辩证关系,变奏虽然改变了主题的某些外在面貌,但作品整体依然保持着主题所蕴含的核心思想,使整部作品富有一种理性的内在完整性,每个变奏又都以不同的面目来呈现主题,使主题在重复中不会产生审美疲劳,而是不断带来新的审美发现和感受,统一与变化的矛盾关系,增强了作品的生命力和艺术张力,为听众营造出源源不断的欣赏乐趣。变奏曲式的美学魅力在于主题与变奏之间统一与变化的辩证关系,变奏虽改变主题外在面貌,但保留了主题核心思想,使整体富有理性完整性。每个变奏以不同面目呈现主题,避免审美疲劳,不断带来新的审美发现。统一与变化矛盾统一增强了作品生命力和艺术张力,变奏曲式在音乐语言运用上极为创新,运用各类变奏手法深入挖掘主题内涵,突破局限,激发内在表现力,为人们带来全新的听觉震撼和艺术享受,变奏曲式经历了从通俗到艺术性的发展历程,是最富变化创造力的西方古典音乐形式之一。
四、音乐艺术形式的审美价值体现
(一)音乐形式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音乐形式的审美价值,体现在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结合。卓越的音乐创作能在完整结构的统一性基础上,展示音乐素材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给予听众丰富且独特的听觉享受及美学体验。统一性是音乐形式的基本要求之一,一部优秀作品必须具备整体上的理性秩序和逻辑完整性,各个音乐要素应该有机融合,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统一性追求源于人类对美的本能渴望,是艺术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作曲家通过运用不同的音乐形式,如主题复现、发展、对比等手法,赋予作品以内在逻辑连贯性和心理暗线,使听众在欣赏时能够把握作品的中心思想,获得美的整体体验。
卓越的音乐形式需彰显音乐素材与表现手法的多元性。音乐语言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媒介,它借助于旋律、和声、节奏、音色等元素的多元组合,塑造丰富多样的音乐画面。作曲家通常在稳定形式的框架下,用多种创新的创作技巧与处理方式,对音乐素材进行多元性变换和探索,营造生动有趣的音乐词汇,防止单调乏味。对多样性的追求,既满足了人们对艺术变化的审美需求,也为音乐作品注入了无尽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以赋格曲式为例,尽管旋律主题经过严密的对位运算在不同声部中演变,但作曲家却通过音色、织体、样式等多种手法,赋予主题在重复中的新颖效果,避免了单调。在奏鸣曲式中,尽管作品整体具有展示—发展—再现的结构,作曲家仍会在发展环节对主题进行多元主旨的深化,以及和声、节奏、曲调等全方位的精炼,从而极大地丰富和提升音乐素材的层次和深度。在变奏曲式中,尽管各乐段均源于同一主题,但作曲家却通过调整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实现了主体与变体、统一与多样的完美融合。
(二)音乐形式的张力美与释放美
张力与释放为音乐艺术的核心审美体验,音乐形式成为构建此种美感的主要渠道。卓越的音乐形式需合理积累音乐张力,适时释放,引领听众产生共鸣,获得审美享受。音乐张力源于音乐素材的发展、对比与转折,作曲家会采用主旋律展现、变奏扩展及情绪转折等方式,引领音乐逐渐达到高潮,引发听众强烈的期盼与向往。音乐素材在发展过程中,通过调性、力度、速度的调整,以及和声、节奏的处理,营造出音乐的短暂悬念与矛盾冲突,从而产生无法消解的内在张力。当音乐张力累积到一定程度或临界值时,作曲家将运用适当手法以释放并升华这种能力,释放往往伴随着情绪或音乐素材的转折、突破,使观众的期望得以合理满足和释放,体验丰富的审美感受。卓越的作品能精准掌握张力积累与释放的平衡,使音乐材料的展现充满活力与情感,予人美的震撼与净化。例如,在奏鸣曲式中,展示部分对比的主题性格和调性转折就为音乐注入了一定的张力感。在发展部分,作曲家会对主题进行各种拆解、加工和主旨发展,使音乐材料在多方面获得极大的拓展,张力矛盾日益突出。进入重现部分时,原有的主题便会以新的面貌复现,原本的音乐矛盾得到突破和释放,使听众获得极大的审美满足。在赋格曲式中,主题在不同声部间的严格对位推导虽然贯彻着理性逻辑,但其持续的音乐张力在高潮部分也会获得宏大的释放。
(三)音乐形式的时代性与民族性
时代性与民族性作为音乐形式所内含的关键审美特质,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承载者,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时代性是音乐形式不可或缺的审美价值之一。音乐作为一种时间艺术,必然会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体现出那个时期的审美追求和文化理念。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不同时期的音乐形式都凝聚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如中世纪宗教音乐中广泛运用的曲式,体现了那个时期人们朴素、虔诚的生活情怀;文艺复兴时期的赋格曲式,则彰显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崛起和对理性秩序的追求;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式的兴起,则反映了启蒙思想的影响和对均衡对称美的渴望等。
除时代性外,音乐形式亦体现着深厚的民族审美价值。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其独特的音乐特征与艺术传统,其对音乐形式的塑造产生深远的影响。杰出的作曲家能巧妙地融入民族音乐元素,使音乐形式展现出浓厚的民族气息及文化底蕴。民族性音乐形态的创新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艺术的美学内涵,赋予音乐流派新的生命力与艺术张力。卓越的音乐形态应能巧妙地融合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展示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充当跨文化交流的媒介和人类精神追求的象征。
五、音乐艺术形式的发展趋势
音乐艺术形式作为音乐创作的重要载体,其发展趋势直接关系到音乐艺术的未来走向。纵观音乐史,音乐形式的演进始终与时代的审美理念和文化潮流息息相关,是一个不断求新求变的动态过程。展望未来,音乐形式的发展也必将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随着电子科技以及网络传媒的迅猛发展,全球各地区的音乐元素得以自由交汇,传统音乐形式的边界日渐模糊。作曲家们大胆融入不同文化背景的元素进行创新融合,催生出世界音乐、电子舞曲、实验音乐等多元音乐形式,颠覆了传统音乐模式,独特的风格彰显无遗,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达力。展望未来,音乐形式将呈现出更为开放包容且百花齐放的多元发展趋势。
在现代音乐中,作曲家们开始摆脱过于严格的形式规范,追求音乐语言和形式的自由表达,如无调音乐、随机音乐等,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形式自由度,打破了传统调性和形式结构的束缚。可以预见,未来音乐形式将向着更加自由、解构、流动的方向发展,形成一种与传统截然不同的审美体验。音乐家们将大胆尝试各种新颖的形式艺术语汇,为听众带来智性张力和想象空间。尽管未来音乐形态趋于多元化和自由化,然而卓越的传统音乐形式仍为音乐家们所珍视,他们传承传统精粹,融入新颖的艺术理念和创新元素,推动音乐形式的内涵与外延得以同步发展。如未来或有电子元素与奏鸣曲式结合之作,或是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变奏曲式等,这些方式将使传统音乐形式顺应时代要求,保持持久的魅力。
六、结语
随着美育理念深入人心,音乐艺术也需要在形式实现上不断创新,以提高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感染力。需要进一步加强音乐美学理论建设,构建系统完备的音乐艺术形式实现路径,为音乐创作实践提供科学指导;同时,也要积极推动相关理论成果的转化应用,促进我国音乐艺术的繁荣发展和审美教育事业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张雅然.音乐美学角度下的音乐艺术形式研究[J].艺术评鉴,2023(01):184-188.
[2]张梦茹.音乐电影中视听结合的美学体验探究[J]..数码影像时代,2023(01)::0065-0066.
[3]田佳莹.音乐美学角度下的音乐艺术形式思考[J].艺术大观,2023(28):15-17.
[4]胡雪卿.基于音乐美学视角下的音乐艺术形式解读[J].明日风尚,2023(12):28-30.
[5]陈颖轩.音乐美学在音乐艺术形式中的表现方法研究[J].大观:论坛,2023(07):39-41.
[6]王红珍.音乐美学视角下的音乐艺术形式分析[J].艺术品鉴,2023(15):186-189.
[7]贾伟波.音乐美学角度下的音乐艺术形式研究[J].艺术大观,2023(20):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