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传承策略

2024-07-29 00:00:00尤晓民
艺术评鉴 2024年8期

【摘 要】在音乐教学中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对保护民族音乐作品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也有积极影响。本文首先指出现阶段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的实际问题,随后基于人本性原则、丰富性原则和引导性原则,分别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角度提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可行性策略。学校方面要将民族音乐纳入考评指标体系、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音乐教材;教师方面要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积极创新音乐教学方法模式;学生方面要提升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使命感和自觉性、培养赏析民族音乐文化作品的习惯。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 音乐教学 传承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8-0147-06

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民族音乐文化与音乐教学相结合,既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文化自信心。从整体上看,近年来学校对于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客观上为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传承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受到音乐教材、师资力量、教学方法、评价模式等诸多因素影响,音乐教学中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与渗透效果并不理想。在这一背景下,探究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传承策略成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一、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传承价值

(一)有利于丰富音乐教学内容

在音乐教学中,不同风格、不同旋律的民族音乐作品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丰富教学内容的效果。教师在课前备课阶段,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或者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挑选一些关联性较强的民族音乐作品,制作成电子教案。课堂上播放民族音乐作品的音频、视频,一方面,能够拓展课堂音乐知识,利用丰富多样的民族音乐作品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这对于构建高效课堂是大有裨益的;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学生赏析教材以外的经典音乐作品,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对音乐课保持兴趣。

(二)有利于保护和弘扬民族音乐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即便是同一民族也会因为生活环境、地域文化等因素影响,衍生出不同分支、不同流派的民族音乐文化,这也是民族音乐文化璀璨繁荣的重要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西方音乐对我国的本土民族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年轻人进城务工,采用“师徒相授”“口口相传”这种传承方式的民族音乐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甚至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已经失传、断代,成为民族音乐文化史上永远的遗憾。因此,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音乐教学中,让当代学生接触、了解、喜爱民族音乐,从而培养一大批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的人才,使其将来投身到民族音乐作品的保护、创作中,进而可以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音乐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民族音乐文化,对于培养当代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是有积极作用的。事实上,近年来许多学生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热衷于过西方节日和听西方音乐。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赏析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在学习乐理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中西方音乐文化差异,从而达到增强文化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力的教学目的。

二、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教学中传承面临的问题

(一)学校对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缺乏重视

要想在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就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从调查情况来看,学校对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音乐教材中与民族音乐文化相关的内容偏少,学生在课上学习时主要接触音乐理论或者西方音乐等内容,很少有机会接触民族音乐,无法感知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内涵,不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第二,民族音乐在考核中所占比重相对偏低,在当前的教育环境、教育模式下,考试仍然具有强烈的导向性。对于教师而言,会花费更多时间与精力讲解考试常考的重点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也会侧重于重点知识的学习。由此可见,学校音乐课程考评体系不完善也是制约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原因。第三,校园内缺少民族音乐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会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现阶段许多学校忽视音乐氛围的营造,即便是在文艺汇演上现代流行音乐歌曲也占较大比例,这也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教师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不到位

在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不仅需要教师能够从思想层面加强对民族音乐的重视,而且还要掌握民族音乐与教学内容的融合技巧,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的情况下让学生既能掌握本节课的音乐知识,又能对民族音乐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调查发现,部分音乐教师未能掌握好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传承两者之间的尺度,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其一,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不到位、了解不深入,没有认识到学习民族音乐文化在陶冶情操、提升文化自信等方面的隐性价值,存在“考试不考、课上不教”的思维。受此影响,无论是在备课阶段还是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涉及民族音乐文化相关内容。其二,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没有充分体现出民族音乐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部分教师没有提前做好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导致民族音乐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关联性不强,再加上教师习惯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这也成为现阶段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学生缺乏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积极性

学生是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主体,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才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目的。从调查情况来看,部分学生不仅对民族音乐文化缺乏了解,而且也没有深刻意识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对于个人成长,以及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民族音乐文化与流行音乐文化是完全对立的,给民族音乐文化贴上“落后”“晦涩”“枯燥”等标签,这种错误的认知导致学生对学习和了解民族音乐文化产生抵触心理,即便是音乐教学中添加了关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相关内容,也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也发现,在课后时间很多学生喜欢听音乐,但是主要以流行音乐、轻音乐为主,很少有学生会主动选择民族音乐。这些现象也表明,如果不能转变学生的认知与态度,在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也会面临重重阻碍。

三、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教学中传承和弘扬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弘扬等一系列工作都要围绕“人”开展。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也必须牢牢把握学生这一关键点,要让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认识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不是学校或教师布置的一项任务。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以此为依据挑选素材制作课件,完成课前备课工作。这样一来,能够保证课件内容与音乐教学主题相关,同时还能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达到激发学生讨论热情、吸引学生参与探究的效果。在活泼的课堂氛围下,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在赏析民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其魅力。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了解并且喜爱民族音乐,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发地成为一名合格的民族音乐文化保护者、传承者。

(二)丰富性原则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会根据教学需要挑选几首民族音乐作品在课堂上播放,从教学情况来看,确实能够起到增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的效果。如果教师没有及时提供新的音乐作品,学生在失去新鲜感后学习动力减弱。因此,要想打造高效课堂,更好地发挥音乐教学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方面的作用,要求教师必须遵循丰富性原则,提供更多数量、更多类型的民族音乐作品。按照“一课一主题”的方法,音乐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主题,然后围绕教学主题从课外书籍或者网络论坛上搜集与主题相关的民间音乐素材,可以是一些知名度较高、经典的民族音乐作品,也可以是关于民族音乐艺人、民族乐器的图片、视频等。在音乐教学时,教师选择合适的时机展示这些课外素材,既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储备,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与渊博,在持续学习和深入了解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三)引导性原则

在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既需要学校方面重视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改革教学评价机制,从外部创造有利于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有利环境;又需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对个人成长、对文化发展等各个方面带来的重要影响。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必须遵循引导性原则,要通过教师深入浅出的说教和通俗易懂的引导,使学生主动肩负起保护、传承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四、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教学中传承和弘扬的策略

在音乐教学中,讲解乐理知识、传授音乐技能固然重要,音乐文化的传承同样不容忽视。现阶段学校音乐教学中对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也缺乏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其中既有学校方面的原因,也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思维认知等有密切关系。因此,要想发挥音乐教学在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作用,必须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共同发力,从而让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中得到创新发展。

(一)学校要重视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1.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音乐教材

音乐教材是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基础,教材内容的设置是否合理、音乐作品的选择是否科学,将直接决定音乐教学成效。为了更好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学校应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音乐教材,为学生了解、学习民族音乐文化提供一个全新的途径。在教材开发的准备阶段,学校应组织骨干音乐教师开展广泛的采风活动,例如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查询本地音乐发展历史资料,梳理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拜访本地的一些民间音乐艺人,收录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音乐歌曲等,将收集到的这些信息加以整理添加到校本教材中。在教材内容设计上,以民族音乐文化为主,同时要加入西方音乐文化、流行音乐文化等元素,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在不同音乐文化的对比中更能彰显民族音乐文化的优势,让学生转变固有思维,对民族音乐文化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音乐教学中,使用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教材,一方面,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这对于构建师生互动、气氛活泼的高效课堂有积极帮助;另一方面,在教师的讲解与引导下,能够让学生多方面、立体化地了解民族音乐文化,感受别样风格的民族音乐歌曲,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想要了解民族音乐文化,从而培养更多民族音乐文化的爱好者和传承人。

2.将民族音乐纳入考评指标体系

学校积极推进音乐教学考评体系的优化工作,将民族音乐纳入考评体系中,通过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促使教师和学生提高对民族音乐的重视程度。在音乐教师的绩效考核方面,除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加入民族音乐相关内容外,还要审查电子教案中是否体现民族音乐相关知识。在这种考核模式下,音乐教师无论是在课前备课环节还是课上教学环节,都会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迎合学生喜好,加入一些与民族音乐文化相关内容。在学生的成绩考核方面,试卷中与民族音乐文化相关题目的分数不得少于总分数的20%。在考核形式上也需要进行创新,除了常规的卷面考试外,如果学生能够演唱民族音乐歌曲,或者是弹奏民族音乐乐器也可以加分,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学生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总之,学校应结合音乐课程特点,在充分认识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重要性的基础上,建立内容更加完善、指标设计更加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发挥以考核促提升的作用,促使音乐教师和学生都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民族音乐文化方面,助力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3.营造浓厚的民族音乐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侧面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一项指标。音乐具有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放松心情等效果,把握好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利契机,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民族音乐文化氛围,既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释放,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同时还能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创设有利条件。学校可以从以下几种途径营造民族音乐文化氛围:第一,利用校园广播播放优秀的、知名度较大的民族音乐歌曲。以往课间活动时校园广播主要推送轻音乐或者流行音乐,可以替换成民族音乐歌曲,使悠扬的旋律、轻快的风格与朝气蓬勃的校园精神相适应。或者是介绍民族音乐相关知识,包括本土音乐的发展历史、知名民族音乐艺人的成绩与贡献,以及新时代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意义等。第二,依托各种节日举办文艺汇演,鼓励学生演奏、演唱民族音乐歌曲。例如,学校每年会举行元旦文艺汇演、迎新晚会等活动,为学生表现才艺提供舞台。音乐教师要鼓励学生报名参加,并且尽量选择民族乐器、民族歌曲。在学生报名后,音乐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掌握民族乐器的操作方法,出色地完成民族歌曲演唱。对于舞台下的学生来说,通过欣赏舞台上的民族音乐歌曲,能切实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吸引他们加入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队伍中来。

(二)教师要深刻认识民族音乐文化

1.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博大精深,要想在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要求教师必须有较为充足的知识储备,为此音乐教师应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除了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外,还要抓住“碎片化”时间,充分利用好互AmZvQaVw/KYo5dBAbbFMkA==联网这一工具帮助自己学习更多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关注一些民族音乐艺人的账号,或者是加入相关论坛与其他热爱民族音乐的网友展开讨论。在储备了足够丰富的民族音乐知识后,音乐教师可以在备课环节围绕教学主题选择与之相关的民族音乐作品。在课堂教学时播放电子课件,通过背景介绍、作品赏析等方式,以民族音乐作品作为切入点,达到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兴趣、增进师生互动的效果,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另外,音乐教师也可以利用寒暑假实地拜访本地的一些知名民族音乐艺人,这对于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也能提供一些启发。如果条件允许,音乐教师可以选择一种或几种民族乐器进行练习,学唱几首经典的本土音乐曲目,在音乐教学中适时地进行表演,在增进师生互动的同时,也能以身作则引导学生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2.打造“双师型”音乐教师队伍

对于音乐这门课程来说,“双师型”教师既要储备深厚的乐理知识,同时还要在音乐编创和民族音乐教学等实践方面有出色的表现。鉴于学校在职音乐教师对本土音乐、民族音乐缺乏了解,这就导致在音乐教学中很少涉及民族音乐相关内容,或者是一笔带过,难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因此学校方面必须认识到优秀教师人才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核心力量,进而打造一支“双师型”音乐教师队伍,为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供人才支撑。一是做好在职音乐教师的培训工作,每月开展一次民族音乐文化学习讲座,帮助音乐教师补充音乐知识,全面了解本土音乐、民族音乐;每个学期提供一次培训活动,邀请国内知名的民族音乐艺人到学校授课,同时也为在职音乐教师提供了一个与民族音乐艺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对于改变音乐教师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也有一定帮助。二是聘请本土音乐艺人到学校兼职授课,为音乐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这些本土音乐艺人或许乐理知识储备不足,但是多年的基层演唱经历让他们对本土音乐文化有了更加深刻与独到的理解。结合个人经历开展现场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更能吸引学生兴趣,还可以手把手、一对一地传授学生弹奏民族乐器、演唱民族歌曲技巧。通过打造“双师型”音乐教师队伍,有利于促使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更加热爱,凭借这一份热爱使更多学生成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者。

3.积极创新音乐教学方法模式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无论是音乐、美术等艺术课,还是数学、英语等公共课,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到新颖有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音乐教学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必须主动探索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提前搜集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作为典型案例,在课上教学时围绕案例展开分析,讲解音乐知识。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将原本抽象的内容具象化,降低学习难度,有助于提升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应用水平。或者采用“跨学科教学法”,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有关内容结合起来,通过跨学科教学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民族音乐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可以将音乐与美术相结合,也可以将音乐与地理、历史等学科相结合,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下民族音乐的特点,深刻体悟民族音乐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自觉加入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队伍中。

(三)学生要积极参与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1.提升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使命感和自觉性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除了讲解乐理知识、传授音乐技能,还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说,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会接触到更多类型、更多数量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结合掌握的音乐知识赏析这些作品,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对提升个人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审美素养有积极帮助。除了个人角度外,学生还要站在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高度,提升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民族音乐作品、乐器的保护现状,让学生认识到筚篥、箜篌、凤首阮等古乐器均已失传,民族音乐文化由于“后继无人”也濒临断代风险。同时强调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激发学生了解、学习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使命感与自觉性。

2.培养赏析民族音乐文化作品的习惯

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需要学生由内而外、发自内心地认同和喜欢民族音乐,而不是将其视为学校或教师安排的一项学习任务。学生在初步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后,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寻找一些经典的民族音乐歌曲,或者是在音乐教师的帮助下筛选出符合个人兴趣的民族音乐作品。在课余时间听一听、品一品,久而久之会形成赏析民族音乐歌曲的习惯,从而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结语

让学生了解、喜爱民族音乐作品,并使其承担起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是音乐教学的任务之一。从整体上看,学校音乐课程教学中仍然将重心放在乐理知识讲解、音乐技巧训练等方面,对于音乐文化,尤其是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为了让民族音乐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创新发展,必须做到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同发力,多措并举,培养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人。学校负责营造民族音乐文化氛围,改革音乐课程考核机制,提供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外部环境。教师则要秉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加入民族音乐相关内容,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增进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学生也要认识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对个人成长、对文化传承带来的深刻影响,以更加自觉、更加积极的姿态投身到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队伍中。

参考文献:

[1]夏丽雯.本土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传承与应用研究——以南京本土民族音乐为例[J].教师,2023(05):75-77.

[2]黄丽虹.平潭民族民间音乐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与传承——以闽剧教学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3(14):163-165.

[3]周媛.桂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J].广西教育,2022(06):21-24.

[4]周倚帆,王亮.关于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联性研究[J].艺术教育,2022(08):58-61.

[5]朱玉洁,赵彬.基于教育视角的川渝地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J].四川戏剧,2022(04):16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