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非遗进校园”融入困境及路径探析

2024-07-29 00:00:00常鸽蔡文军
艺术评鉴 2024年8期

【摘 要】以瑶族八音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环境下有着不可忽视的特殊价值和重要意义。现阶段,为破解瑶族八音文化保护与传承困境,以“非遗进校园”为契机,推动实现非遗文化与高职教育的相互结合,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融入方法和融合路径,无论对于解决传承人培养所面临的困境,还是对于促进瑶族八音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职教育 瑶族八音文化 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8-0135-0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凝练并见证优秀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更是民族文化的根与魂。瑶族民间曲艺形式瑶族八音于2009年10月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瑶族聚居地重要的器乐音乐,近些年来,瑶族八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现状不容乐观,不仅生存发展空间备受局限,而且在传承人方面也面临着青黄不接的情况。毫无疑问,以瑶族八音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从久远历史中积淀凝练的文化遗存和文化记忆,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和中华民族重要的血脉根基。新时代背景下,瑶族八音保护与传承工作面临困境,高等职业院校有必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破解传承人培养瓶颈,以及助力瑶族八音文化传承和发展上,通过“非遗进校园”的方式持续发力,进而为瑶族八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贡献积极力量。

一、瑶族八音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价值意义

瑶族八音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优秀文明的重要瑰宝。在新时代背景下,重视和加强瑶族八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上,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同样至关重要。相应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同样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不仅为新时代背景下做好瑶族八音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指明方向,同时也对高等职业院校承担使命责任,切实发挥好自身优势作用提出新的要求。换言之,瑶族八音文化与高职教育的深度融合,既是当下高等职业院校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提升瑶族非遗八音文化生命力、创新力,更好地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又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新一代非遗传承人,使瑶族八音文化技艺得以更好地传承发展,进而实现保护和传承工作开辟新局面、实现新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支撑。

其中,以“非遗进校园”的方式推动瑶族八音文化与高职教育实现深度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瑶族八音文化得以传承与创新,而且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同样具有价值意义。具体而言,一是有助于为高等职业教育注入新活力,通过“非遗进校园”客观上助推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不断创新,同时也为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带来全新视角,尤其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素养、帮助他们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二是有助于培养新一代的瑶族八音文化传承人,以“非遗进校园”的方式,将瑶族八音文化引入高职教育,可以使瑶族八音传统技艺得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瑶族八音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理解和尊重。三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瑶族八音文化本身便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创造力,学生通过具体的学习和实践,可以促进自身创新思维的发展,并且还可以结合具体实践,将瑶族八音文化融入其中,从而不断推动这一宝贵遗产的传承创新发展。四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素养,因为瑶族八音文化涉及多学科知识,通过引入跨学科融合理念,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瑶族八音文化的过程中,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并增强其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五是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伴随着学生对瑶族八音文化的日益深入学习和理解,能够进一步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此外,从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这一视角来看,将瑶族八音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可以为学生拓宽职业发展道路,增加就业甚至创业的机会。显而易见的是,在保护、传承和发展瑶族八音文化方面,高等职业院校无疑更具有显著优势。一方面,高职教育可以对接市场需求,在结合瑶族八音文化的基础上,依托自身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培养出更具特色和更具专业技能优势的人才,这样不仅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而且提升了高职教育的实践育人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方式切实解决瑶族八音文化传承人日益短缺的问题,特别是通过将其与高职教育进行融合,既可以进一步拓展瑶族八音文化的传承方式,创新解决瑶族八音文化所面临的传承困境,又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这对于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无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瑶族八音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困境思考

在新时代背景下,以“非遗进校园”的方式将以瑶族八音文化为代表的非遗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在融入过程中却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值得反思的现实困境。

(一)认知度及重视度不高

现阶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教育客观存在着认知度与重视度不高的问题。从具体表现来看,一是部分高职院校对瑶族八音文化所具备的独特价值和意义缺乏深入解读和认知,也并未充分意识到其融入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此一来,势必会导致在教学资源配置上,以及相关课程设置上的关注度不足,比如在专业师资力量配备、教学设施设备建设,以及校本教材的开发等方面,客观上影响了瑶族八音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深入融合与推广。二是高职教育对瑶族八音文化的重视度较低,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高职教育往往侧重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加之对以瑶族八音文化为代表的非遗缺乏深层次理解和认知,以至于在思想意识上重视度不高,这也反映出高职教育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三是师资队伍专业的重视度不高,因而在专业的师资力量较为匮乏,不仅缺乏既懂非遗传统文化且具备专业教育能力的教师,而且关于瑶族八音文化的相关教学资料、乐器、音频视频等教育资源也并不丰富,以至于限制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二)参与度及融合度不高

从参与度来看,主要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不高。受现代流行文化的影响,客观存在部分学生对瑶族八音文化关注不足、兴趣不高等问题,若缺失参与兴趣和积极性,势必很难引发学生对其产生思想上、情感上的共鸣,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进而直接影响到“非遗进校园”的实施效果。

从融合度来看,瑶族八音文化作为一种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其学习往往依赖于师徒传授和长期实践,而这样的传统传承方式势必与现代高职教育所实施的标准化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冲突,因而也对高职教育提出新的挑战。不仅如此,在“非遗进校园”的过程当中,势必会涉及瑶族八音文化与现代音乐文化元素的融合,同时也对如何传承瑶族八音文化的精髓,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方式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等提出挑战。

(三)支持度及协同度不高

毋庸置疑,“非遗进校园”离不开足够的资金支持保障和相应的政策性引导。若缺失资金与政策的有力支持,势必会影响到瑶族八音文化教育项目的有序高效开展,比如在高职教育中融入瑶族八音文化,无论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相关乐器的购置,还是组织开展相关文化交流活动,均需要相应资金和政策予以扶持。在这一过程中,尤其是对于政府部门而言,虽然这些职能部门并非“非遗进校园”的直接参与者,但是却担负着瑶族八音文化与高职教育融合发展的引导职责。可见,清晰的定位和明确的职责,无疑是“非遗进校园”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保障,并且作为政府部门更应结合本地高职教育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的具体扶持政策。此外,从协同度方面来看,高职教育实施“非遗进校园”举措,同样需要瑶族八音文化传承人的积极参与,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大力支持。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传承人的技艺优势,为高职教育“非遗进校园”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优势资源支持,而且可以借助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参与,为“非遗进校园”提供必要帮助。但遗憾的是,现阶段上述方面的支持度及协同度均不高,比如瑶族八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传承人断层所带来的巨大挑战,以及社会公众对瑶族八音文化的重视度不高等,均在客观上对瑶族八音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带来不同程度的制约和影响。

三、瑶族八音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更新理念强化保障,提升认知度与重视度

研究显示,非遗传承人培养往往需要5—7年的时间,而借助高职教育培养瑶族八音文化传承人,不仅优化了瑶族八音传承人的培养模式,而且依托高职教育课程优势以及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对于有效解决瑶族八音传承人断层的问题很有帮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瑶族八音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在传承人培养方面仍存在着值得反思的问题,而专业师资力量缺乏无疑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而,高等职业院校有必要加快更新理念,切实加大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从而为培养合格优秀的非遗传承人提供必要的保障与支持。

具体实施策略上,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发力:一是切实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培训工作,高等职业院校要定期组织开展专业师资培训,邀请瑶族八音文化传承人、知名艺术家,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在职教师进行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培训。同时,研究认为还有必要设立非遗专业师资认证,通过实施考核认证评测教师的非遗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以此来提升本校教师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二是注重专业人才的引进及合作,为进一步提升本校非遗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高等职业院校还需要积极引进具有瑶族八音文化相关技能的专业优秀人才,比如传承人和在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等。此外,还可以和瑶族八音文化专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吸引其以兼职教师身份充实本校的专业师资力量。三是引入跨学科融合理念,注重加强跨学科团队建设,通过组建跨学科专业师资团队,有助于依托多学科专业知识,合作开发瑶族八音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这对于开展深入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等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四是持续开展教研交流,高等职业院校应积极鼓励本校教师“走出去”,通过参与国内外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始终保持与行业前沿接轨,这样不仅有助于本校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结构,而且促进了校际教师经验交流与合作研究。五是健全并完善相应的激励评价机制,以机制建设为抓手,通过对非遗教学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并且通过实施教师评价,还有助于不断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进而为瑶族八音文化与高职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专业师资力量支撑。

(二)创新方式丰富载体,提升参与度与融入度

1.创新融入方式,浓郁融入氛围

现阶段,引入数字技术手段有助于深化瑶族八音文化与高职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并且在提升教学成效,以及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方面具有突出作用。基于此,在融入方式上有必要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借助大数据技术手段推动实现个性化学习。具体而言,一是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方面,比如可以通过建设瑶族八音文化数字博物馆,开设在线互动课程,以及借助虚拟技术实施情境化教学等来展开。如此一来,依托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实现瑶族八音文化的动态化、交互式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瑶族八音文化故事,而且也能够让学生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直观感受其演奏技法和独特魅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在线互动课程,为学生学习瑶族八音文化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如:示范视频展示、借助动画模拟演奏技巧等。二是在个性化学习方面,通过大数据技术手段,可以进一步分析学生对瑶族八音文化的学习兴趣点和具体行为,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实现因材施教,而且还可以结合学情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深入拓展融入路径,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成效。

瑶族八音文化融入高职教育还要积极搭建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平台,如在线下融入路径中,建设瑶族八音文化墙和非遗文化长廊等,在线上则通过打造互动学习交流平台,进一步浓郁高职教育瑶族八音文化的学习交流氛围。具体实施中,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搭建线上社群以及开展论坛,还可以借助短视频平台引入直播,让师生、瑶族八音文化传承人,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其中,通过分享瑶族八音文化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体会,形成浓郁的互动交流氛围。此外,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学习瑶族八音文化,以及吸引社会公众不断提高对瑶族八音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度,线上平台建议开发相关教育教学资源,以共享共建的方式不断扩大瑶族八音文化的传播范围。另外,还可以借助线上渠道加强媒介宣传与推广,让更多人深入了解瑶族八音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与高职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与支持。

2.丰富融入载体,提升融入质效

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之一。受此影响,瑶族八音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个体主观因素影响,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代际传承模式,因而在客观上对瑶族八音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换言之,瑶族八音文化要得以传承、发展和延续,非遗载体无疑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瑶族八音文化在融入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传统精髓与创新发展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但与此同时还应看到,新时代背景下要想为陷入保护和传承困境的瑶族八音文化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与现代元素、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必然是重要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不断丰富瑶族八音文化传承发展的应用场景,让瑶族八音文化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环境,这样才能促使其生命力更加旺盛。另一方面,瑶族八音文化与高职教育的融入载体,同样并不局限于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还应包括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实训基地、创新工作室及工作坊、丰富多元的文化节日和主题活动,以及学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等,这些融入载体均是值得探讨和探索的重要实践方向。

具体而言,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实践实训基地,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非遗环境下获得更多学习体验和实践感知,进一步培养其对瑶族八音文化的感知力,以及提升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可以通过实践实训基地与相关民间艺术团体、非遗传承基地等建立合作关系,进而让融入载体得到进一步的丰富、拓展和延伸。值得注意的是,创新工作室与工作坊是重要的融入载体方式,成立瑶族八音文化工作室或工作坊,旨在通过非遗传承人的具体指导,让广大师生通过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进而对瑶族八音文化的乐器、音乐以及文创产品进行深入了解,并从中得到创新实践,这样既实现了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水平,又在客观上促进了瑶族八音的技艺传承与文化创意交流。不仅如此,通过开展相应的文化主题交流活动,比如:瑶族音乐文化节、校园非遗文化周,以及瑶族八音文化展览、主题讲座、音乐会、比赛等丰富形式,可以让瑶族八音文化元素更为丰富多元地融入高职教育,并在校园文化中得以渗透,进而有助于广大师生获得全方位、多角度的接触和体验,不仅浓郁了校园文化氛围,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此外,在学术研究与成果转化方面,高等职业院校还要积极鼓励广大师生围绕瑶族八音文化开展学术研究,通过设立专项研究课题,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设立成果转化平台,支持将研究所得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案、教学项目等,进而不断推动瑶族八音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应用。通过这样的融入方式,不仅有效推动了瑶族八音文化与高职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还能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三)完善机制形成合力,提升支持度与协同度

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是推动瑶族八音文化在高职教育中有效融入的不可忽视的助推力量。通过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不仅可以使融入融合工作顺利高效开展,而且对于引导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同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尤其是对于高职教育瑶族八音文化教学项目而言,政府和社会力量无疑是助推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基于此,一方面,高职院校既要深入研究相关政策,结合本校实际找准项目与政策导向的契合点,又要积极主动地与政府职能部门或社会力量展开沟通交流与合作,从而获得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比如在政府部门支持方面,可以争取相应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进而为高职教育开展瑶族八音文化教学研究、师资培训、硬件设施、教学资源,以及实践基地建设等提供必要的保障。或者在社会力量的参与及合作方面,可以通过推动实施产学研一体化,与文化产业公司、旅游机构、瑶族文化保护区等建立深度合作,共同开发瑶族八音文化的文创产品、旅游项目。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而且还可以为瑶族八音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实现市场化发展给予积极有益的探索。此外,为吸纳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还可以组织公开讲座和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邀请瑶族八音文化传承人、教育专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其中,汇集更为强大的合力。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非遗传承人进校园的长效机制,吸引传承人以担任客座教授、进行实践指导,以及直接传授技艺的方式融入其中。

另一方面,还有必要组建专门性的监督考评小组,以此加大融合工作的监督力度,确保融合工作得以顺利实施。而监督考评小组的设FJIZRdp9v0dpFSRF3WJ0dg==立旨在通过完善相应的监督考评动态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积极行动起来,共促融合工作的有效开展。具体实践中,依托监督考评动态机制,还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瑶族八音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目标,并在细化考评指标的基础之上,为融合工作提供必要的监督和考评的促进支持,对于融入工作开展不力的一方给予相应的处罚。

四、结语

总之,在新时代背景下,瑶族八音文化所面临的保护与传承困境可以通过“非遗进校园”的方式,将其融入高职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在融入过程中,瑶族八音文化融入高职教育依然存在着认知度及重视度、参与度及融合度、支持度及协同度不高等实际问题。本文在梳理融入困境的基础上,提出融入的实施路径,认为有必要加快更新理念,强化融入保障,以此来提升认知度与重视度;有必要创新融入方式和丰富融入载体,通过营造融入氛围以及质效,进一步提升参与度与融入度;有必要加快健全并完善融入机制,通过汇集强大合力,提升支持度与协同度。

参考文献:

[1]丁妍.信息技术助力“非遗文化进校园”实践探索——以豆染技艺融入高职服装美术课堂为例[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01):78-81.

[2]李雨竹.高职院校“非遗进校园”教育实践模式探索——以中国娃娃非遗课堂为例[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23(04):90-94.

[3]岳婉婷.“非遗进校园”的路径探析——以临沭柳编为例[J].天工,2023(34):88-90.

[4]杨志敏.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方式与价值——以福州市“非遗进校园”为例[J].郑州师范教育,2023(05):85-88.

[5]张滨.基于民族文化传承视域下广西非遗民族音乐舞蹈进校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尚舞,2023(08):118-120.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2023年度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等教育专项)课题成果论文,项目名称:非遗视域下瑶族八音文化与高职教育的融合价值研究,项目编号:2023GXJK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