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地,为了更好地应对职业挑战,促进学生就业创业,职业素养的培养自然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中国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其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此,书法教育在高职高专院校逐渐受到重视。
【关键词】书法教育 高职高专院校 学生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8-0063-06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国家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不仅要求专业技术水平过硬,还要求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化,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中国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对塑造学生的职业品格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
一、高职高专院校书法教育概述
(一)书法的定义及课程的意义
“书”的本义为记录或记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主体思维的成熟,书法从最早的实用文化发展成为艺术文化。可以说,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一种艺术形式,是特有的线条艺术,是写意的哲学艺术,是抽象的造型艺术。在当今社会,书法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都得到了一定体现。
1990年,国家教委办25号文件明确指出了书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教育部在《关于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中国书法将汉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艺术融于一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汉字书写的美学价值得到了超越国界和超越汉字使用范围的承认。因此,写字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文化的理解,既有利于写字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增进学识修养。”写字不仅仅是中小学阶段所需要的技能,作为一名中国人、一名大学生,尤其在这个提笔忘字的网络科技时代,更要写好中国字,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书法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而且还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进而传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书法,提高汉字的书写水平,从而树立良好的当代大学生形象,增强自身的社会竞争力。
(二)高职高专院校书法教育的现状及特点
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是以公共课、考查课的形式开设书法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书法课趋于边缘化。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更重视提升学生实操技能和就业率,所以有些专业甚至不会开设书法课程。即使开设书法课程,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为了给专业课腾出更多时间,书法课时量越来越少,这自然导致学生对书法课程的重视度不够。
高职高专院校是为国家及社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而中国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鲜明标志,承载了中国人的浓厚情怀,汇聚了中国文化的内在精髓。中华文化范畴下的书法教育,是中国文化教育的一个缩影,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大部分对文化知识缺乏整体上的认知,文化底蕴相对薄弱,对书法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书法教育有其独特的特点,它与书法专业的教育目的有着一定的区别。高职高专院校的书法教育,一方面强调重视书写本身,让学生有意识地树立良好的书写习惯,提升书写水平;另一方面,在重视技艺的同时,也注重更深层的内涵和功能的传授。
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与重要性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工作中展现出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意识等,代表了其工作作风和行为习惯。在职业活动中,职业素养是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来说,要想提升就业竞争力,不但要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和审美素养,还要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职业态度。
(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培养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专业水平过硬,更要求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对提升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及未来就业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通过职业素养的培养,能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良好的职业素养能让学生更好地展现专业能力,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另外,在职场中,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尤为重要,这些都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通过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更快地适应职场环境。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这两项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未来职场中更快融入工作环境,与同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有利于双方合作完成工作任务。
再次,通过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而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进而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同时,这也能让学生更好地面对机遇和挑战。
最后,通过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三、书法教育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
书法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对于提升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技能、心理品质、文化素养等多个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场生活。
(一)培养审美素养,提升综合素质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提出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书法通过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组合成不同的汉字,形成各式各样的图形,体现人们对冲突、和谐、均衡、变化、疏密、有法、无法等多种形态美学的认识。书法教育是审美教育,通过欣赏篆书婉转通融、典雅庄重,隶书质朴苍劲、沉稳大气,楷书严谨有序、端庄方正,行书行云流水、动静均衡,草书变化无穷、洒脱豪放的不同风格和气度,让学生学会欣赏美、体会美、鉴赏美、感受美、认知美。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鉴别真善美的能力,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感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的智慧结晶,书法本体中的线条美、结构美、章法美、墨色美,可以使观赏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提升观赏者的审美。而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感受—领悟—创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知识,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二)培养耐心和专注度
在书法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古语有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书法的学习,需要日复一日的练习,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自幼热爱书法,刻苦练习,用尽十八缸水;汉代张芝临池学书,将池水染成黑色;唐代书家智永,退笔成冢。这些故事无一不体现锲而不舍的精神。学生通过一笔一划的反复练习,其耐心自然得到锤炼。这样,当他们在未来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时,就不会轻言放弃,会更有勇气和决心去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现今的网络时代,社会环境纷繁复杂,有太多的人、事、物让人无法专心地去做一件事。对于大学生而言,面对各种诱惑更是容易分心。而学习书法,要求必须静心凝气、全身心专注地投入其中。古人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书法作品的美妙之处,在于对细节和神韵的精准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专注才能观察到细微的变化,而长时间的习字自然会让学生养成全神贯注的好习惯。这对于学生未来从事诸如精密仪器操作、数据处理等需要高度精确性的工作大有益处。专注度的培养让学生未来能够严谨地对待自己的职责,保持对职业的敬畏之心。
(三)提高自我认知,完善自我
在书法艺术中,人的气质因素不容忽视。古人有“书如其人”“字为心画”“书道妙在性情”等观点,说明成功的书家,他们的作品中无不闪烁着“气质”的光彩。书法风格与人的气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如在学习书写欧阳询楷书时,一笔一划力求完美,这种对笔画、结构的严谨把控逐渐培养出学生一丝不苟的气质;学习行草书时,要求学生释放性情、摆脱拘束,在练习书写这种洒脱书法风格的作品时,学生更易养成豁达开朗的气质。随着学生对各种书法风格的尝试和深入学习,他们会对自身的气质有更深刻的认知。他们会发现自己对某些风格的书写创作更加得心应手,而这往往反映了他们的内在气质与该风格的契合度。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比较,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具有的独特气质。例如,当学生在书写飘逸风格的作品时,他们能够感受到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时他们便会意识到自己可能具有一种较为灵动的气质倾向。同时,在面对不同书法风格所带来的挑战时,学生也会在不断调整和适应的过程中,进一步挖掘和认识到自己潜在的气质。书法如同一面镜子,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气质特点,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塑造和完善自己的气质,使之更加丰富和多元。
此外,不同气质的人不仅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态度和处理方法迥然不同,而且在对事物的判断和选择上也会有所差异。人们认识并把握自己的气质,自觉地扬长避短,限制某些消极因素,使先天的气质特长向高级完善的方向发展,这就是进行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
通过书法教育,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气质,还能据此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在职业生涯中,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气质特长,通过后天的修炼不断升华、扬长避短,从而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职业道德
当今社会,职场需要的是人品好、能力强的人才。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在书法教育中,有很多古代先贤的故事可以供学生们学习。如颜真卿一家满门忠烈、厚道正直。颜真卿为国捐躯的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引导他们形成强烈的责任心和敢于担当的品质,进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古人在评价书法时,会将人品放在首位,如宋四家中的蔡襄本来是蔡京,但因为蔡京是北宋“六贼”之首,虽然具有一定的行政才能和文化素养,但从为人品性来看,极度贪婪自私,故而将他排除在宋四家之外,由蔡襄代替。正如清代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所说:“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君子虽有绝艺,而立身一败,为世所羞,可不为殷鉴哉!”欧阳修在《欧阳文忠集》中也提到:“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黄庭坚在《山谷文集》中亦言:“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书乃可贵。”以上历代书家学者的观点都表明,书写不仅仅靠的是个人学养,更重要的是人品。
书法教育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明晰人品的重要性,还帮助他们树立了重人品的思想意识。这样的教育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秉持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书法分为五体,每一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笔法、字法,这就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领悟到规则的重要性。同样地,在职场中,只有自觉遵循职业道德规范,才能在团队中不断发展进步,实现个人价值。
(五)增强自我协调和控制能力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各种情绪和情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宣泄口。书法教育,可以在一定层面上为大学生提供情绪与情感的宣泄途径,帮助他们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
我国著名学者高尚仁教授通过实证方法研究发现,写毛笔字对书写者提出了高度的要求,它需要书写者集中注意力,同时依赖知觉、记忆、思维等过程的相互配合。在书写过程中,人们会发现呼吸放缓,血压降低,心率下降,而这种状态有助于个体的情绪调节和认知发展,进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它依靠线条的运动变化来呈现书写者的心境及德行,这种表达与书写者的情绪情感、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我国古代有很多这样的范例,如何乔璠在《心术篇》中说:“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气,散心中郁也。”唐代韩愈在《送高闲人序》中也讲道:“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鱼虫,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张旭的草书不仅在抒发自己的情绪情感时展现了独特的魅力,亦巧妙模拟了大自然中万物的各种形象。通过书法的笔墨,书写者的各种情绪跃然纸上。唐代孙过庭《书谱》中的“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也同样如此。再如颜真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就是通过书法来宣泄内心的悲恸和对叛贼的深恶痛绝。文章中出现反复涂改重写,正是体现了他理智与情感的不断拉扯。
因而,通过书法学习,不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情绪、情感宣泄的出口,以释放心理压力。这使得学生在职场中遇到事情时,可以更好地调控情绪,以冷静、客观的心态面对和处理问题。这有助于他们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从而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高职高专院校书法教育融入职业素养的实施策略
为了适应和满足新时代教育的需求和挑战,书法教育同样需要不断创新。在高职高专院校中,书法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技能的传授和审美的领悟,更重要的是承担着美育和文化的教育任务,旨在拓宽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
(一)优化书法课程设置
在书法课程的设置中,除了常规学习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技能等课程外,还可开设专门的书法与职业素养相融合的课程。这些课程应系统、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书法艺术与职业素养之间的紧密关联,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学习书法的目标和对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例如,通过书法技法的学习,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书写美观度,在未来职场上撰写报告、文件等工作材料时能展现出良好的形象和专业素养。再如,在共同组织的书法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书法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沟通协调和相互支持的能力。这种团队协作能力在未来职场中极为关键,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团队,共同推动工作的进展。
在课程规划和实施过程中,注重讲解书法文化、历史中蕴含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选取更具针对性的书法作品和书法故事进行讲解和分析。例如,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未来面对的主体是幼儿,所以在授课中应注重讲解汉字的演变、发展及相关故事。通过有趣的故事、生动的比喻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对书法产生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书法,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又如,书法是无声的音乐。在面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时,引导学生去感受书法运笔中的提、按、顿、挫,这些动作就如同音乐中的拍子,每一次变化都能带来不同的情感表达。书法中的节奏感与音乐的节奏相互呼应。在授课时,重点讲解节奏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书写和欣赏作品时,能够通过字组、墨色等的变化,重点体悟作品中的节奏感、韵律感,从而提升他们对节奏变化的敏锐度。另外,在讲解不同书体的风格特点时,可以与不同风格的音乐相对应,如篆书的婉转通畅犹如一首舒缓悠扬的古典音乐,而草书的洒脱自由则好似激情澎湃的摇滚音乐。通过书法的学习,学生们未来可以将书法与音乐相结合,开拓更广阔的职业道路。在音乐教育领域,将书法知识融入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此外,书法学习过程中培养的创新思维,能让学生在职业发展中敢于突破传统,提出新颖的想法和解决方案,从而为企业和个人创造更多的价值。
总之,通过这样精心设计的课程,学生在书法学习中获得的种种能力和素养,都将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起到实实在在的帮助作用,为他们开启成功的职业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的书法知识和技能,还要深刻理解书法与职业素养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一方面,要不断进行理论的深入学习,更新教学教法,紧跟前沿趋势,优化教学理念。同时,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讨与交流,不仅局限于校内,更要鼓励教师走出校园、放眼全国,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实践,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设置健全教师评价、奖励机制,对教师教学成果、自我成长等方面全面评估,激发教师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此外,还应为教师提供各种机会,以拓宽教师视野,全方位提升教师水平。
(三)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
大力营造浓厚的书法文化氛围,让学生浸润其中。首先,在校园整体布置上,精心打造文化角落,在教学楼和宿舍楼等走廊上分区布置各种书法作品,按书体分类,让学生通过不同书体的特征感受不同的情感,如行书的灵动、草书的狂野。其次,可以打造宣传版面,通过社团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版面设计,激发学生热爱书法、学习书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大力举办以书法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如书法文化节、书法比赛等。在这些活动中,鼓励学生们展示自己的书法才能,并借此活动互相交流和学习,共同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校园氛围。同时,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们对书法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书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
此外,还要积极邀请书法界的知名人士、资深学者或相关行业的专家来校举办讲座,通过他们的经验分享、专业见解以及独特的艺术感悟,拓宽学生们的视野,让学生们对书法与职业素养的紧密结合有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书法艺术以及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热情和追求。
五、结语
书法作为传统文化之一,所蕴含的历史、人文精神非常丰富。黑格尔在《美学讲演录》中说:“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东方文化之精髓。”如此看来,中华文化中书法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当下,高职高专院校的书法教学目标不单单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更担负着学生文学、审美、职业精神、个人品格等方面的培养责任。这些目标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未来的职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为他们成功踏入职场保驾护航,助力他们拥有璀璨的职业人生。同时,这也是为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输送卓越人才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蒙萌.新《职业教育法》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4(02):123-124.
[2]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谭学念注评.孙过庭·书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4]季伏昆.中国书论辑要[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9.
[5]潘运告.中国历代书论选[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