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上的骆驼刺(外一篇)

2024-07-29 00:00:00张栓固
辽河 2024年7期

在新疆乌什戈县的香妃大峡谷,我不小心被骆驼刺扎了一下,当时叫不出骆驼刺的名字,只是被扎后,骆驼刺引起了我的注意和好奇。

香妃大峡谷的谷底不像我们曾去过的托木尔大峡谷那般狭窄,这里的谷底非常开阔,谷底和远方浩瀚的大戈壁连接在一起,出了大峡谷,就是鹅卵石铺就的大戈壁。在寒冷的冬天里,除却高高低低的鹅卵石在起伏,似乎没有别的生命了。我们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两边峡谷的峭壁和崎岖的峰峦上。我被扎了一下,才注意到这一丛一丛的骆驼刺。这些干枯了枝叶的骆驼刺,一团一团地分布在谷底的鹅卵石上,枝干上长满着锋利的小刺,而整个形状像一团团冬眠的刺猬,呈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圆形。虽然没有了绿色的叶丛,它们紧密相连,相互穿插着的枝叶缠在一起,零落的已经枯萎的叶子在风中瑟瑟抖动。

戈壁上,骆驼刺夹杂着白色和褐色,细细的枝头上几片飘零的叶子呈浅红色,很少,却是画龙点睛的模样,使这骆驼刺有了淡墨绘出的国画一般优雅,透出赏心悦目的绮丽。空旷的戈壁上,骆驼刺应该是唯一一种昂扬着生命气息的植物,它们虽然矮小,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当我看着这些在寒风中盈盈矗立,孤单却坚强,矮小却不失高傲的骆驼刺,会感到苍凉的戈壁正是因为它们灵魂的坚守才显出这样的绮丽,我心中会充溢着些许的温暖。站在凄凉的戈壁滩上,茫然四顾,竟然是这骆驼刺给予了这里生命的景象,骆驼刺在寒冷里吟唱着一份热情,让人们陡生敬意。戈壁之上,万物都黯然远去,唯骆驼刺却毅然千百年地生长在这里,像一群身披铠甲的战士,任风吹雨打,寒来暑往,即便一千次绿叶落去,一千次花朵枯萎,也要一千次地在春日里变绿,一千次再把苍凉洇红。

它们不加选择地生长在任意一片鹅卵石聚集的夹缝中,成为骆驼口中的食物,只要根不死,就会枝繁叶茂。在白杨及其他植物不愿驻足的地方,只有一簇一簇的骆驼刺在穹隆之下张扬着生命的活力。是的,在戈壁上还有许多其他植物,红柳、胡杨等,似乎都无法和骆驼刺相比,唯骆驼刺开出红花,让戈壁娇艳起来,唯骆驼刺萌出绿叶,奉献给行走远方的驼队,这不是一句无私的话语就可以道尽它的高尚和胸怀的。戈壁或者沙漠,如没有骆驼刺的存在,我们不知道戈壁上是否还有悦耳的驼铃声,是否还会有人迹的往来,而骆驼刺也从中得到生命的愉悦。一次次驼铃声响彻在耳边,一次次的驼铃声远去,那些声音只留在回忆里了;在寂寞的日子里期望,期望着驼队从远方走来,驼铃声再一次响起。是的,骆驼刺遍布大漠戈壁,若是没有这些生命的存在,若缺少这一抹一抹绿色的点缀,戈壁该是怎样的一种凄婉,一定会有太多伤感的泪水。

骆驼刺属落叶灌木。枝上多刺,叶呈圆形,红色花粉,六月盛开,八月最盛,每朵花可开放二十余天,结荚果,总状呈花序,根系一般长达二十米。从沙漠和戈壁深处吸取地下水分和营养,是一种自然生长的耐旱植物,因为这种植物茎上长着刺状的很坚硬的小绿叶,故名骆驼刺,是草本植物,也是戈壁和沙漠中骆驼唯一能吃的赖以生存的草。骆驼刺是骆驼的牧草,故又称驼草。

骆驼刺还有其他功效。首先可以食用,把骆驼刺花摘下来晒干,就可以缩小成一块块的糖,这种糖可以吃,而且还是一种补品。其次可以药用,在过去,人们就已经发现这种植物是可以治疗腹痛腹胀、痢疾腹泻,还可以滋补身体,平衡体液。科学家们从中提取分离出五十余种化合物,其中一种化合物还具有防癌、抗癌的作用。

作家陈忠实散文《骆驼刺》这般描述:“一株一株的骆驼刺,形似球状,零零散散撒落在沙砾上,没有簇聚,单株单个据地自生。看不到印象中的森林和草地上那种或互相拥挤互相缠绕的复杂,或勾肩搭背倚杆爬高的姿势,或交头接耳唾沫相溅的喧哗。干旱和寒冷的严酷,使一切绿色生命望而却步,只有骆驼刺以简单的形式生存下来。”

屈原《九章·橘颂》中的句子,似乎更可以阐释骆驼刺的品格:“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拉萨河

走在拉萨河大桥上,脚下的河水汹涌澎湃。

目之所及,河水散漫在宽阔的河床间,许多的分汊像一群顽皮孩童在嬉闹;或者一汪潭水的停顿,是令人猜不透的故事。拉萨河的远方是耀眼的雪山,连绵起伏,呈现着硕大的形体,呈现着蔚蓝色,而晶莹的雪被挂在山的顶端,披着金灿灿的阳光,袅袅娜娜,柔情万般。晶莹的雪常年不化,它在坚守着那份永恒。雪山顶端是一片蔚蓝的天,蔚蓝与洁白映衬出绚丽风景。

拉萨河像一面镜子,映着洁净的天空,以及拉萨城市的高楼和衔接的远山。这些景物都在早晨太阳升起的那一刻,欣赏着各自的容颜。

拉萨河是从雪山的怀中流溢出来,仿若载着雪山的嘱托、雪山的梦、古老的传说;仿若载着哗啦作响的经幡、清脆的转经轮,纳木措的玛尼石,布达拉宫的酥油灯……

河水日夜不停地流向远方。远方是拉萨河的神秘。

河岸边有一片一片的小树林,那些树在十月的季节,如烟如雾,金黄色的叶子,洇出一缕浅浅的嫣红,又洇出一缕浓郁的绿色,黑色的枝干之上,五颜六色的晕染,仿若这深秋季节里酒后的微醺,醉眼迷离,又风情万种。一切的美景都悄然映在拉萨河的清澈中。远远的那些色彩将河水也感染了,河水流动着红红绿绿,流动着黄黄蓝蓝。那是一些什么树,叫什么名字,我一无所知,只有它们溢出的美,感染着魂魄。其实,在拉萨,在纳木措,在林芝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是高原的天空,那些山峦,那些树林,那些云彩,都仿佛用天上的水洗刷过似的,没有一丝一毫的浊影,也没有一丝一毫的杂质,像穹隆的眼睛,清澈、透明、仿若仙山琼阁。

西藏的蓝天如洗,河边的树如洗,几只在空中盘旋的鸟儿的翅翼如洗。只有在这高原上才感受到如此多如洗,这里的万事万物都如拉萨河一样,呈现着西藏的明净。其实,它们本来就是这样。在这海拔数千米的青藏高原上,是一个如洗的世界。只有置身这高原之上,让身体融入这片圣洁,灵魂才能被洗礼得洁净如玉。蓝天衔接着远方的雪山,云在轻轻地滑动,缓慢而细致,柔情且缠绵。那些鸟儿从小树林的枝头弹出来,一片散落的黑点点缀着天空,又在清澈的拉萨河浪花里上下翻动,洒脱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在西藏,总是幻觉来到另外的一个世界里,似乎置身一种飘渺里,连思绪也处在飘忽中,河水在天庭流泻。

这是天上的西藏!

拉萨河大桥壮观至极,两条上下来往的车道宽敞而洒脱,车流稀疏地穿越,有一些悠闲的意味,大概只有在拉萨河上才有这样的感觉。据称拉萨河大桥的设计理念是结合高原的自然环境、藏族习俗和建筑风格特点,设计概念融合西藏地域文化和高原山水元素。桥体造型引入哈达、经幡飘飞和雪山的意象。桥身采用白色涂装,主桥三跨连续钢拱,仿佛三条洁白的柔美哈达飘逸在拉萨河上。在人流稀疏的大桥步道之上徜徉,感受到桥的文化之魅力,霎时会有诗意在思想里涌动。令人瞩目是桥的两头矗立着的钢架,钢架上一条一条斜拉着的钢索,优美的线条体味着一种力量的雄浑,仿若青藏高原之上的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