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贫穷失意的读书人有个称号,叫“措大”。大概是说,这些人都是办大事儿的,可就是没什么见识。反正是个讽刺人的说法。有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和宰相赵普吵架,生气地说:“我到哪儿去找桑维翰那样的名臣来当宰相啊?”桑维翰是后晋石敬瑭的人,赵普能瞧得起吗?赵普立刻说:“就是桑维翰在这儿,陛下也不用。桑维翰爱钱啊。”赵匡胤说:“用人要用其长,护其短。措大眼孔小,见过啥世面啊?给他十万贯,就把他屋子给塞破了。”瞧,这就是措大最有名的段子。
苏东坡写过一个段子,专门挤对措大。说一个穷书生进了官库,却不认识钱。这就奇怪了,再穷也应该认识钱啊。那书生解释:“我知道这是钱,只是——它们为什么没用纸裹着啊?”原来书生的钱向来就少,没见过成串的,都是几个铜板拿纸一包。苏东坡由此引申,说看到陶渊明写文章有“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一句,原来还真有道理。他说,就算瓶子里装满了粮食,那能有多少啊?还是缺粮啊。看来陶渊明穷得可以,只见过瓶子装的粮食。
这些段子,看上去倒像苏东坡在自嘲。因为他自己也不阔,甚至受穷乃至断顿。他屡遭贬官,薪水有限,家里人口又多,能省则省,苏东坡被贬到齐安时,每月收入只有四千五百文,平均一天只能花一百五十文。他就把每月的钱按一百五十文一串分成三十串,挂在房梁上,每天用叉子挑下一串来用,然后把叉子藏起来。他还备下个竹筒当零钱罐,若有用不完的钱,丢在竹筒里,攒多了,就用这钱请客。
因为挨过饿,身为美食家的苏东坡几乎什么都能吃下去。流传比较广的一则故事是陆游写的。他说苏东坡南贬海南,半道上遇到同样南贬的弟弟苏辙。哥俩儿在路边买了面条吃,味道实在不好。苏辙长叹一声,把筷子放下了。苏东坡已经呼噜呼噜全吃光了,看着苏辙,慢慢地说:“九三郎(苏辙的小名),这玩意儿,你还想咀嚼?”说完哈哈大笑。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还写,宋朝有位著名的和尚名叫饶德操,诗写得特别好。饶德操年轻的时候,也是位措大,所以有“旧时饶措大,今日壁头陀”之说。饶措大潦倒不得志的时候,经常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睡过去几天不醒。要是他喝完了酒还没睡着,周围邻居就倒霉了,他总是爬到房顶上坐着,连唱带哭,不折腾到天亮不下来。还有一次,可能是喝得太多了,他直接投河了——汴梁城中的汴河,幸亏被船家救起,才侥幸捡回一条命。
他为什么要投汴河呢?看了《湖海新闻夷坚续志》才知道,穷书生跳汴河竟是一个“传统”。从很远的地方进京赶考的书生们,因为穷,只能带单程的路费,考上则罢,要是考不上,根本没钱回家,也没钱在汴梁住下去,只能跳汴河。
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四川眉州的两个书生师骥、杨师锡来到汴梁。他们一起读书,一起住,一起考试。放榜那天,杨师锡中了,却迟迟不见师骥的名字。这时候,只剩下第一名还没有公布,师骥绝望得要跳河。杨师锡拉住他说:“跳河不急这一会儿,等第一名宣布了,不是你,你再跳。万一你考中第一了呢?”
还真被杨师锡说中了,第一名正是师骥。师骥拉着杨师锡的手,说:“兄弟,是你救了我一命啊。咱们得世代缔结姻缘。”两个人后来都做了官,两家也真的通婚了。
想一想,不论面对何种境遇,乐观的态度比什么都重要。
(摘自《风月有痕》)
20岁的时候,我很害怕坐飞机,以至于出差都很费劲。直到有一次,一位当过飞行员的前辈刚好坐我邻座,他教我“遇到颠簸的时候闭上眼、深呼吸,想象自己的手正握着操纵杆,假装每一次变化都是你控制的结果”。从那以后,我“恐飞”的毛病就好了。
对此,我有一个不怎么科学的解释:如果我们只是忙于应付各种未知,就很容易精神涣散,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不是被变化打败了,而是被不知道将会有什么变化吓住了。而那些有经验的人知道,哪怕只是“假装”自己有控制权,我们的感受都会好很多。我很感激学到了这个“生活小窍门”。 ——脱不花《不要让出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