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轻言“中国版的量化宽松”

2024-07-26 00:00谭保罗
领导文萃 2024年14期

2024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是不错的。不过,随着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一些市场人士开始关注宏观数据之外的信息。其中,货币流动或者说货币供需的情况,愈发成为宏观分析师们的关注焦点。在很多人看来,其中包含着宏观政策实施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信息,甚至是信号。

通俗来说,货币流动绝非银行体系对经济进行“放水”这么简单,它并非一个单向的行为,而是代表着双向的意愿。只有在实体经济部门有意愿扩大再生产、消费者有信心扩大消费的时候,经济体才会有真实的资金需求,货币乘数才会进行有效的扩张。

比如,5月11日,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前4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2.73万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0.19万亿元。虽然社融规模增量累计比上年同期有所减少,引发了dFdLieZ+VUHx1pu+H+fkUQ==关注,但累计增量的巨大规模也说明中国经济的内部动能依然强劲。

在市场愈发关注货币流动的背景下,货币当局的任何行为和表态,都将引发目光的汇聚。近期,“央行下场买国债”便引发了一场讨论。有观点认为,当房地产市场企稳,在行业拉动经济的作用有限的情况下,更加积极的货币政策或成为可能。

从21世纪开始,日本、美国等全球经济大国都曾通过QE(量化宽松)有效对冲了经济紧缩,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因此,有人也认为,中国版的QE会到来。果真如此吗?

更灵活的工具

“央行下场买国债”是并不准确的传闻,它来自财政部和央行各自对有关问题的表态。

4月23日,财政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中,谈到财政与货币政策配合的问题时,有相关表述,即支持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差不多同一时段,央行有关负责人在回答媒体时也提到,央行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可以作为一种流动性管理方式和货币政策工具储备。

在以上表态发布之后,引发了市场广泛的讨论。有分析甚至将其与股市和楼市结合起来,认为是货币“放水”的前奏。但这属于一种过度解读。

仔细分析财政部和央行的表态,很容易发现其着眼的重心,并非只是针对购买国债这种操作本身,而是从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箱这个更大的角度来谈问题,即把购买国债作为前者的方式之一,并没有过度强调央行购买国债的问题。

从本质上讲,财政部和央行的表态,可被看作经济管理部门和货币当局在对市场释放积极信号,即中国经济调控的政策工具箱会越来越充足,包括央行增加国债购买这一工具在内,会有越来越多的工具被纳入宏观调控。

实际上,央行购买国债早已成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一种常规操作,并不是新事物。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一般分为三种:一是利率政策,比如降息和加息。二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降准即会释放资金,属于指向宽松的货币政策,反之则是紧缩。

第三种更加常见的政策是公开市场操作,即央行在货币市场进行证券买卖,从而实现资金的释放和回收。降准和降息属于力度较大的货币政策,一般会谨慎使用。比如,人民银行于今年2月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经测算,就等于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1万亿元。对提振经济来说,这一剂“药”的剂量不算小。

对比来说,公开市场操作则相对常用。央行可以很好地控制资金释放和回收的规模,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时,所涉及的证券就包括了国债。

进入2024年以来,虽然市场的确更多地经历了更加积极的货币政策操作,无论是降准,还是降息,都对经济的提振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这种现象也并不一定意味着中国版QE的到来。

降息和降准属于货币政策中的“重器”,其实施过程不但会广泛影响到消费者和企业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决策,而且会影响到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探索更灵活的政策工具,完善货币政策的工具箱,就显得很有必要。

从21世纪初开始,在全球各大央行的工具箱中,最热门的工具并非降息和降准,而是QE。虽然QE因被美联储用来在2008年拯救金融危机而出名,但它首次被主要央行使用是在日本。2001年日本GDP负增长2.5%。这一年,日本开始大规模使用QE,通过大规模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压低利率,提振经济。

2008年开始,美国的QE比日本更为激进,美联储购买债券的范围大幅超过了日本。日本央行购买的多是国债、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债或是大型商社相关的债券,信用一流。而美联储购买的债券,则包括了很多以按揭现金流为底层资产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其中不少都属于信用质量堪忧的次级债券。

对比美国和日本,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的宏观背景和金融基础设施,显然有很大不同。首先,中国并不存在雷曼式大型金融机构的经营危机,无须通过过于激进的货币政策拯救市场信心。其次,中国金融市场的债券,以国债、金融债、地方债(很多以企业债形式存在)和高质量公司债等为主,货币政策实施所涉及的债券都属于高质量债券或较高质量的债券。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不断推进,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和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可能存在某些形式上的相似性,但就此轻言“中国版QE”,也并不符合实情。

不可否认,关于“中国版QE”的讨论也说明,在中国经济深度调整的过程中,要应对各种风险,货币政策工具的进一步创新和完善,也一直都在进行之中。与此同时,基于过去某些年份中,银行信贷膨胀和房价上涨有高度相关性的社会整体记忆,市场注意力也必然会对货币政策更加敏感。

这是金融市场,乃至一个社会不断演进的必然。

(摘自《南风窗》)

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曾总结了政府帮助民企排忧解难的三条规矩。

一是如果企业老板真心干事,只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足或市场环境突变而陷入困难,那么政府既要给予有效监管,又要设身处地帮忙,因为这是在保护民营投资者的创业热情;二是帮助民企不能事无巨细,应当分清轻重缓急,判断的标准是看救助是否有利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三是政府不能无原则地拿财政的钱补贴企业老板,而应采取重组的办法实现多方共赢。

——黄奇帆《重组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