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政治家。包拯一生为官清廉,不徇私情、不畏权贵、刚正不阿,有“包青天”“包公”美名。鲜为人知的是,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曾多次受到贵人相助。
宝元二年(1039),是包拯初入官场到天长工作的第三年。
宋代官员的任期一般为三年。当时的文官转迁称“磨勘”,根据官员身份的不同,磨勘对象又分为“选人”和“京朝官”。而选人的级别更低,它是文官中最低的阶层。
包拯此时还没有获得京朝官的身份,因此,朝廷对他的“磨勘”只能在“选人”范围。包拯考中进士是天圣五年(1027),这一年他二十九岁,年龄已经有点儿大了。后来,又因为个人原因回老家奉养了十年父母。宝元元年(1038),朝廷正忙着跟西夏人打仗,哪有心思去关心他这样一个低级官员的升迁?所以,尽管包拯在天长工作很努力,表现也很出色,但人们都认为即使任期将满,他也不会有什么太好的前程。
在包拯任期将满时,恰逢审官院王尧臣奉命巡查南方诸州。审官院是宋代负责审核下级官员的机构,主管考核转迁的朝廷大员前来考察,两人是老熟人,而且是同榜进士,可见包拯的运气确实不错。如不出意料,王尧臣一定会亲自到天长看看,来考察考察这位“老同学”。如果能把握住这个机会,包拯的仕途或许还有可能更进一步。出人意料的是,当时王尧臣竟过门不入。他既没有去天长,更没有会见包拯,这多多少少让人们开始为包拯的前途担忧起来。
殊不知,在众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经相关部门层层考评,包拯迎来了仕途的第一次升迁。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包拯任职期满后不但顺利升官,而且还得到了火箭式的提拔,他由正八品的大理寺丞直升为正五品的殿中丞。这一升职,意味着包拯在一夜之间官升六级。
王尧臣是包拯仕途上第一位贵人,他这次升职王尧臣确实功不可没。正是王尧臣的推荐提拔,包拯正式得以担任“端州知军州事”,开始成为主理大宋一州的军政长官。
庆历议和期间,任劳任怨的包拯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转迁。
幸运的是,他在端州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出色的表现终于引起了朝廷的关注。调入京师工作后,包拯的职衔由殿中丞升为度支判官,他的具体差遣是“勾当京东排岸司”,主要掌管经汴河运到京师纲船的粮运、分定和交卸。这一差遣对包拯来说虽然只是循规蹈矩的迁转,却标志着他从此有了“京朝官”的身份。
更为幸运的是,刚当上京朝官不久,包拯又遇到了第二位贵人——当时担任大宋最高监察官御史中丞的王拱辰。其间,王拱辰一手将包拯调入了御史台并成为监察御史。
王拱辰将包拯调入御史台的原因很复杂。王拱辰不但是状元出身,而且还是大文豪欧阳修的连襟。天圣八年(1030),就是因为王抢穿了欧阳修的状元袍,志在必得的欧阳修才没拿到那一年的状元。后来,王拱辰和欧阳修虽然成了连襟,但欧阳修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导致二人一直针锋相对,谁也看不上谁。身为谏官的欧阳修是范仲淹的坚定支持者,处处为庆历新政发声。
包拯刚调到京城工作时,正遇大宋御史台人员严重不足,以至于在和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争斗中,御史台处处落尽下风。为此,王拱辰向朝廷奏请,要求为御史台补充新鲜血液。
贵为朝廷的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不能说增员就增员,但这件事难不倒状元出身的王拱辰。宋沿唐制,王拱辰参考唐代的官员制度,奏请朝廷恢复了废置已久的“监察御史里行”岗位。在物色人选时,王拱辰一眼就挑中了以孝行闻名天下的包拯。包拯名声不错,他不但深孚孝名,廉洁、自律,而且治理有方。一个人能同时拥有这些优点,让他来担任御史绝对是最合适的人选。
王拱辰的赏识改变了包拯一生的命运,担任监察御史里行不久,包拯就因为工作出色开始担任正牌监察御史。后来他一生许多广为流传、让人津津乐道的敢与权贵斗争的故事,大部分发生在其担任监察御史期间。
时间很快就到了庆历八年(1048)五月。此时,包拯已调离御史台,正在陕西路担任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转运使。
这天,正在任上忙于工作的包拯突然接到一纸调令。看到调令包拯才知道,自己已经被调到了河北路,差遣还是转运使,但职衔却由工部员外郎改为了刑部员外郎。
朝廷有命,不敢不从,包拯立即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回朝谢恩赴命。颇具戏剧性的是,包拯在河北路任转运使只有短短的几十天,他甚至还没来得及熟悉摸清河北路的情况,朝廷对他的工作又有了新的安排。庆历八年(1048)六月,接朝廷诏令,河北路转运使包拯改任三司户部副使。当时包拯并不知道,之所以会有这一改命,一切要得益于文彦博的大力推荐。文彦博也和包拯同登天圣五年(1027)皇榜,两人一生交集较多,后来还结成了儿女亲家。在天圣五年那批同榜进士中,文彦博是对包拯帮助最多的人。
这年正月,文彦博正式拜相。拜相以后,文彦博发现朝廷特别需要一个在税赋、钱粮方面有能力的人到三司工作。他知道包拯在钱粮、税赋方面一直深有见解,与其让他在地方上处理复杂的军政事务,不如回到中央总理全国的钱粮、田亩、人丁和税赋。就这样,在文彦博的推荐下,包拯回到了人人羡慕的朝堂。从京东路到陕西路,再到河北路,虽然他在各地任职的时间都不长,甚至连河北路的情况都没来得及摸透,但是每到一处,他都给当地带来了许多不小的改变。
文彦博是包拯人生路上的第三位贵人。此后,包拯一生多次辗转工作岗位,后来又是因为文彦博的推荐和相助,当上了大宋朝堂上下人人闻风丧胆的谏官。此后包拯历任权知开封府、御史中丞,后来又陆续升任三司使、枢密副使,荣跻两府,终成大宋一代名臣。
(摘自《包拯传:大宋孤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