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支持青年学术人才成长的机制和路径

2024-07-25 00:00:00于小艳
出版广角 2024年11期

【摘 要】学术期刊支持青年学术人才成长,是秉承薪火相传的办刊初心,是回应学科发展的现实需求,是加快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学术期刊应进一步协同学术共同体,创新支持青年学术人才成长的驱动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通过期刊编委结构青年化、选题策划青年化、作者结构青年化,不断提升支持青年学术人才成长的能力。

【关 键 词】学术期刊;青年学术人才;培养机制

【作者单位】于小艳,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论丛》编辑部。

【基金项目】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2023年度编辑学研究基金资助课题“高校学术期刊研究生培养功能开发及其实践路径研究”(YB2023035)。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4.11.013

青年学术人才是国家的重要人才储备,培养青年学术人才是国家科研战略的重点。发掘学术新生力量,支持青年学术人才成长,是学术期刊的办刊传统[1]。学术期刊应内嵌于学术共同体,创新青年学术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培养途径,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在吸引、发现、培养青年学术人才等方面的作用。

一、学术期刊支持青年学术人才成长的使命担当

青年学术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在当前的理论和实践背景下,学术期刊应秉承薪火相传的办刊初心,接续支持青年学术人才成长的传统,回应学科发展的现实需求,勇担培养青年学术人才成才的历史使命,从而打造优秀的青年学术人才队伍,加快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

1.秉承薪火相传的办刊初心,接续支持青年学术人才成长的传统

学术期刊肩负着服务学术研究、促进学术发展、培养学术队伍的历史使命,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为青年学术人才奋勇创新和脱颖而出提供平台,是学术期刊坚守初心、引领创新的核心措施[2]。《文史哲》主编王学典指出,“扶植小人物,延揽大学者”是杂志从不动摇的传统,也是《文史哲》挺立学界70余年的秘诀[1]。当前,部分学术期刊的人才培养意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年学术人才的成长。学术期刊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学术人才培养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扶持学术新人,为师生和科研人员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2.回应学科发展的现实需求,勇担培养青年学术人才的历史使命

学术期刊与学科建设之间有着天然的纽带关系。学科建设在本质上体现了人才培养、学术团队和科研创新“三位一体”的特点[3]。学术期刊是学科建制的一种平台,具有学术交流与成果发表等支撑学科发展的功能。学术期刊的发展不仅依托学科发展,而且引领学科发展,促进学科的人才培养,二者相辅相成。

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学术期刊作为学科建制的重要平台,其职能是改善学术文化环境,促进学科学术实力的持续增长[4]。学者是学术创新的生长点,为学科培养人才、尤其是青年学术人才是学术期刊的重要任务,学术期刊应协同学术共同体,履行人才培养的职能和使命[5],充分发挥自身在组织、协调、引领学术研究等方面的核心作用[6],不断彰显学术期刊在学科建设发展中的独特生命力。

3.培养优秀青年学术人才,加快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

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资深学者的学术引领,也需要青年学术人才的强力声援。青年学术人才话语权的建立,最直接和核心的路径为高质量的学术发表。由于青年学术人才具有全球视野,能够熟练运用外语,熟悉国际国内信息交流传播软件,占据学术话语交流媒介优势,更易获取国际学术前沿资料,因此在学术话语传播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有效融入国际学界。对此,学术期刊应积极为青年学术人才提供发表学术成果的平台和机会,帮助其增强学术话语权,支持优秀青年学术人才成长。

二、学术期刊支持青年学术人才成长的机制构建

学术期刊应If3mvtFdJr6kwJBx6hEjy0u4fWJDEBc5RFkf744nzsM=协同学术共同体,进一步创新驱动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构建支持青年学术人才成长的长效机制。

1.驱动机制

学术期刊支持青年学术人才成长的驱动机制可分为内部驱动机制和外部驱动机制。

内部驱动机制是指学术期刊界内部支持青年学术人才成长的内部动力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身发展的驱动,即学术期刊秉持初心,坚持创新,依托学术新人刊发以新思想、新方法、新规范、新措施等为表征的学术论文,最终实现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是外部生态的驱动,即学术期刊通过支持青年学术人才成长,如引入青年编委制度等激活期刊组织活力,提升青年学术人才的创新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国际学术前沿。

外在驱动机制指政策、经济等外部因素驱动学术期刊支持青年学术人才成长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策驱动,主要体现为国家颁布政策文件,对学术期刊和学术共同体联合推进青年学术人才培养进行宏观布局和制度创新。另一方面是经济驱动,主要体现在通过直接财政拨款或间接财政优惠政策支持青年学术人才成长。比如,针对当前学术期刊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学术期刊出版相关单位应提高编辑绩效收入,从而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投入学术期刊的发展与青年学术人才培养。

2.运行机制

学术期刊支持青年学术人才成长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资源整合机制、协同培养机制、沟通协调机制三方面。

资源整合机制指学术期刊、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整合政策资源、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实现协调与合作,提高整体的育人实力。学术期刊、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制定青年学术人才培养政策,加强政策间的匹配与衔接,提升政策体系的协调性。由国家财政投入建设的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平台、教育培训基地及大型仪器设备等设施流动难度大且价格昂贵,学术期刊、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做好制度设计,促进硬件资源的相互开放。而对于软件资源的整合,关键是要实现资源在学术期刊、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无障碍地传播与扩散,并促进各类人才的互通互用。

协同培养机制指学术共同体共同培养和支持青年学术人才成长。青年学术人才通常是在读研究生和入职不久的学术工作者,需要得到期刊编辑、审稿专家等的联合指导,而学术期刊是凝聚前述学术共同体的最佳选择。对此,学术期刊可从师资队伍建设协同、人才培养计划协同、平台共建共享协同三方面推进建立协同培养机制,如人才培养协同机制、联合导师培养机制、相关选题策划机制、审校互动机制、录用发文机制、传播推广机制、刊后评价机制等,从各个环节支持青年学术人才成长。

沟通协调机制能够实现学术期刊和相关部门的多维沟通。我国的学术期刊受主办或主管单位以及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两类管理单位的组织模式与管理文化不同,因此有必要在两类单位之间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此外,学科发展与学术期刊发展之间缺乏有效互动,如学科发展纲要鲜少涉及学术期刊,且在以学术期刊业绩为主要评定指标的学科点设定与评估中,很少考虑现有及规划期刊的数量与质量[7]。对此,相关部门应打通横向政策和制度壁垒,助推学术期刊、高校、科研院所就协同支持青年学术人才成长的具体事项进行沟通协调。

3.保障机制

学术期刊支持青年学术人才成长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保障新机制产生和运转的政策保障机制,公平和绩效兼具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及对机制运行进行反思和改进的评价机制。

一是政策保障机制。在学术期刊支持青年学术人才成长的过程中,政策保障机制决定了学术期刊支持青年学术人才成长行动的启动及成效。通过该机制,学术期刊、高校和科研院所能够更好地制定相关实施政策,明确实现学术期刊支持青年学术人才成长目标的机制和路径。

二是利益分配机制。学术期刊、高校、科研院所等应在人才培养平台搭建协议或人才协同培养协议等文件中根据各自的投入(人力、财力、物力等)和贡献大小、合作成果(包括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成果)进行利益分配,并将利益分配与协同培养参与主体的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各类评奖等挂钩。

三是评价机制。落实学术期刊主管主办单位和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对期刊进行内部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进行内部评价,科研机构主管部门对科研院所进行内部评价的评价机制。同时,相关部门可建立统筹协调三方评价的评价机构,对前述部门之间的合作成效与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外部评价,并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

三、学术期刊支持青年学术人才成长的优化路径

学术期刊需内嵌于学科和学术共同体,从期刊的编委结构、选题策划、作者结构等方面,构建年轻化的学术人才成长道路。

1.提升青年编委的占比

学术期刊编委会是学术期刊学术质量的把关者、学术导向的指引者,是编辑部工作的决策机构[8],一般由期刊所属学科或领域的专家组成。学术期刊编委会在确定办刊宗旨、把握办刊方向、扩大期刊稿源、提高期刊质量和提升期刊综合影响力等方面负有责任[9]。然而,现实中的编委会作用呈现虚化现象。为了进一步激发学术期刊编委会及编委活力,同时更好地帮助青年学术人才积累学术人脉,提高其学术成果发表的可能性,学术期刊应提升青年编委在期刊编委会中的占比,在审稿、组稿和选题策划等方面发挥青年编委的优势。

2.策划青年学者关注的选题

学术期刊是传播学术的重要媒介,策划青年学者关注和擅长的选题,是学术期刊支持青年学术人才的关键环节。

第一,策划主体青年化。青年编辑和青年编委往往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他们善于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出发,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提出新颖、独特的选题。学术期刊选题策划主体青年化,有利于学术期刊走近青年学术人才,发现青年学术人才,凝聚青年学术人才的科研力量,通过孵化式组稿等方式不断促进青年学术人才成长。

第二,选题方式青年化。选题方式青年化主要指通过专门策划相关选题和栏目来支持青年学术人才的成长。相较于成熟的学科专家,青年学术人才的学术积淀不足,但他们能够快速接受新事物,掌握前沿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学术期刊可通过学术交流、圆桌会议、沙龙等方式策划选题和栏目,或推出专门支持博士生的特色栏目,鼓励青年学术人才积极参与。学术期刊也可整理汇编学科热点和最新研究动向,并将其发表在期刊微信公众号上,使青年学术人才能够在第一时间接触前沿选题。

3.吸纳更多青年作者群体

吸纳更多青年作者、优化作者群结构是学术期刊支持青年学术人才成长的落脚点和关键表征。

第一, 作者群体结构青年化。学术期刊应在作者群体结构上进一步青年化,在遵循学术期刊和学科发展双重逻辑的前提下,在投稿之前通过协同培养平台等提升青年学术人才的选题、论文撰写等能力,在发稿过程中要对新作者特别关注[10],建立完善的作者信息库,时刻关注新作者的成长。

第二, 核心作者群体青年化。核心作者群是在科研中取得研究突破或有新发现时,主动愿意在第一时间将成果发表在特定期刊上的作者。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的核心作者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上比例失衡,年长、高职称的学者占据较高比例[11],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学术期刊作者群的生态化发展和学科建设后备力量的储备。对此,学术期刊可鼓励青年学术人才刊发独著文章,积极参与青年学术人才聚集的会议或论坛。

四、结语

培育青年学术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青年学术人才处于创新能力、科研意愿和科研产出的高峰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贡献者和中坚力量。因此,无论是从国家发展还是学术繁荣的角度来看,青年学术人才的培养均需要在政策制度和实践行动层面做好顶层设计,营造有利于青年学术人才干实事的环境。学术期刊应强化平台作用、阵地作用以及纽带作用,让青年学术人才大胆创新,提升其学术生产和传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学术期刊应在回应国家发展战略和科研发展需求的同时,内化学科发展逻辑和人才成长逻辑,优化政策机制和运行策略,吸引、发现和培养更多优秀青年学术人才,用实际行动诠释促进学术繁荣的使命担当。

|参考文献|

[1]刘京希,刘曙光,陈双燕,等. 学术期刊主编笔谈:学习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J]. 海峡人文学刊,2021(2):1-13.

[2]本刊编辑部. 坚守初心 引领创新:《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的初步体会[J]. 文史哲,2021(4):11-12.

[3]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 (2018-08-27)[2024-05-05]. 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7/content _5316809.htm.

[4]龙宝新. 论学科的存在与建设[J]. 高等教育研究,2018(5):52-59.

[5]陈浩元,郑进保,李兴昌,等. 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功能及实现措施建议[J]. 编辑学报,2006(5):323-327.

[6]朱剑. 从扭曲到重构:四十年来高等教育与高校学术期刊关系的演变[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4):1-11.

[7]吴卉,孙晓峰,王晓朦. 学术共同体与中日建筑学专业期刊发展关系的比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6):658-664.

[8]陈翔. 学术期刊编委会履行职责中常见问题分析[J]. 编辑学报,2007(6):453-454.

[9]和婷. 编委会视角下的图书馆学优秀期刊比较研究[J]. 编辑之友,2017(7):43-48.

[10]梁秋野,李小萍,郭青.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在发稿过程中不应总是“一视同仁”[J]. 科技与出版,2011(12):81-82.

[11]龙亚莉,范军. 为青年学术人才提供环境友好型的期刊生态:学习《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有感[J]. 科技与出版,2022(1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