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大学出版社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4-07-25 00:00:00雷军 秦茂盛
出版广角 2024年11期

【摘 要】大学出版社作为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母体大学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质生产力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也是出版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大学出版社要从坚持科技创新、内容创新、改革创新、人才创新等方面着手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整体实力提升,加快步伐向更高质量的目标前进。

【关 键 词】大学出版社;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

【作者单位】雷军,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秦茂盛,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4.11.010

2024年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

重要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1]。作为以“内容为王”、具有强烈意识形态属性的出版产业,该如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而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从大学出版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面临的挑战和策略等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大学出版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

大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摇篮,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发源地。我国大学出版社成立40多年来,出版了一大批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高水平教材、学术专著和科普图书,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文化事业和出版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当前数智赋能、出版转By/t+nzCke6cyPAbOCJLcQ==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大学出版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动出版产业转型升级和出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大学出版社始终具有新质生产力的特征

大学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通过实施“课程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等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大学出版社则立足大学、服务社会,推动大学人文、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先进知识走向大众,对人类社会科学文化和社会文明的积累传播和创新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此,大学出版社的使命就是大学使命在出版领域的具体表现。

长期以来,大学出版社依托母体大学的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聚焦科技创新和文化建设,及时策划出版重点领域精品出版物,通过有组织的出版工作助力生产力发展,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无论是在内容创新、技术创新还是模式创新方面,大学出版社都在利用母体大学所具有的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不断开展探索与实践,通过图书等产品传播知识,启迪大众。

2.大学出版社具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条件

大学出版社背靠母体大学,具有人才资源、科技资源、作者资源、内容资源、学校品牌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同时肩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这些都为大学出版社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了条件。大学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通过科研成果孵化和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和新进展。大学是高端创新人才的聚集地,大批科研工作者不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探究者,也是教育家、科学家、企业家精神的缔造者、践行者和培育者。大学还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通过教育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革新,不断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新型高素质人才。以上三个特质,不仅为大学出版社的产品提供丰富的内容资源,也为大学出版社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等提供全方位全链条支持。

随着出版物数字化、网络化和媒体融合的快速发展,出版社面临读者(用户)习惯的改变、媒体融合趋势的深入、渠道和赢利模式的改变、出版物市场竞争的加剧等多重挑战,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出版内容、产品、模式、业态升级改造的强劲动力,为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大学出版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二、大学出版社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挑战

对于大学出版社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加快企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出版和科技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传统出版向数字化转型升级,着力发展数字出版和智能出版,促进出版业数字经济向纵深发展,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虽然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大学出版社一直在积极尝试出版与技术融合的发展方式,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之路,与此同时,大学出版社也基本完成转企改制,走上企业化发展之路,但当前大多数大学出版社在双“转型”发展方面仍然步履维艰,这也是大学出版社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面临的一大问题。

1.数字化转型程度不高

由于数字出版前期投入较大且盈利模式模糊,大多数大学出版社主动开展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在数字出版中投入足够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仍是依赖传统纸质图书的出版,对内容资源的深度开发也处于初级阶段[2]。加上思维、技术和人才的局限,大多数大学出版社仍是以纸书内容资源的数字化转换为主——有的是将纸质图书转化为电子书,有的以二维码形式在纸质书中嵌入音视频资源,有的对传统纸质图书进行简单电子化在平台上发布。在传统出版转型过程中,大学出版社对内容进行拆分重组、交互设计也比较粗放,在用户需求场景的满足、主体与问题导向等方面缺乏设计与应用。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大学出版社制作的数字产品内容和形态质量不高,难以提供质量高、用户体验强的在线教育知识服务,导致数字产品盈利能力不强,从而制约了大学出版社形成数字化转型所需要的稳定、系统、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2.数字化产品思维能力不足

俗话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程度不高,归根结底是数字化产品思维能力不足。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在经营理念、生产方式、产品形态、运作模式上存在明显不同。数字出版具有互联网思维的特点,强调对消费者需求的理解、把握和引导,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开展知识服务。然而,大多数大学出版社在转型实践中,更多地将数字出版视为传统出版的附加延伸,基于“产品延长线”思维,认为将传统纸质图书进行数字化转换后在平台上销售就是知识服务,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用户的需求不是封装加密的纸质资源的电子化版本,没有将“读者思维”转变为“用户思维”;将“服务”放在低于“知识”的位置上,不能做到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打造产品,忽略知识的需求特征与应用场景,导致用户需求精准匹配较难等问题,从而阻碍了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与内容资源增值[3]。

3.后改制时代的管理困境

截至2012年,我国大学出版社基本完成转企改制工作,之后的发展阶段被称为“后改制时代”[4]。与此同时,大学出版社开始尝试数字化转型。后改制时代,大学出版社不仅要面对来自市场的强大竞争压力,管理体制也制约了其长远发展。作为企业化经营的大学出版社需要母体大学的支持,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校内作者和稿源外流,其服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效果被弱化,不能与大学的发展目标高度契合[5]。加之大学出版社的管理层基本由学校行政任命,实行任期考核制度,难以催生专业化的出版职业经理人,不利于大学出版社的长期稳定发展。

4.复合型人才不足

数字化转型急需专业化、复合型的编辑出版人才队伍,但与综合型出版社、出版集团相比,大学出版社在薪资待遇、发展空间等方面缺乏竞争力,致使高素质、专业化的编辑人才招不进、留不住。而且,新编辑成长为专业化、复合型的编辑人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学出版社原有的出版专业队伍也会由于晋升、激励、考核等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从而导致大学出版社在高质量发展中陷入人才困境。

三、新质生产力推动大学出版社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1.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数字化驱动出版转型升级

面对出版产业转型升级的行业趋势和数字化教育教学的需求,大学出版社应积极拥抱新技术,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进传统出版和新兴技术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母体大学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资源优势,主动将传统出版与5G、AR、VR、AI等新兴技术相融合[6],在内容整合能力的提升、出版流程的再造、业务布局的优化、产品形态的多元化、需求场景的满足等方面积极探索。

一方面,大学出版社要抢抓数字化发展、跨媒介融合的新机遇,强化科技创新对出版全链条的支撑作用,在智能编校、内容生成、格式转换、存储传输、渠道建设、营销推广、版权运营等方面强化数字化赋能,实现出版工作整体提升。另一方面,大学出版社要聚焦市场需求,强化数字化产品思维,以读者(用户)为中心,夯实优质内容资源、数据库建设、数字化技术体系、全媒体形态等基石,以数字化出版、知识化服务引领数字阅读,使大学出版社逐步转型为知识服务商,从而推动出版社核心业务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

2.以内容创新为核心,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引领社会发展

出版社的主要功能是内容的生产、复制和传播,其中,内容生产是根本、关键,因此,深入把握读者(用户)需要,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强化内容创新成为大学出版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一方面,大学出版社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推进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内容创新,出版更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图书;要增强编辑对优秀选题的敏锐性和组织策划能力,充分挖掘高水平的作者资源,在设计印制、营销推广上下功夫,全方位全链条打造精品图书。另一方面,大学出版社要实现内容呈现形式的创新,不只是单一地将文字、图片等静态内容以纸介质呈现,而要增加音频、视频或动画等多元媒介形态,不断丰富读者(用户)获取多样化信息的体验;在AR、VR等技术支持下构建具有交互性的三维空间、立体化出版产品,为不同读者(用户)提供更加真实的网络知识形态和场景体验[7],从而提升优质内容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以精品力作引领社会发展。

3.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打造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出版企业

大学出版社身处大学,在畅通出版、科技、教育和人才的良性循环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数字化转型发展背景下,大学出版社要对内容、数据、技术、知识、人才等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企业发展协同创新体系,促进出版社高质量发展[9]。

自转企改制以来,大学出版社已逐步探索出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在当前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出版行业及上下游产业各种竞争与压力的加剧,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大学出版社成为必然追求。具体来看,大学出版社需要做到以下方面。

一是要创新出版运行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从市场调研、选题策划、编辑加工、排版设计、印制发行、数据资源建设、平台分发、读者(用户)反馈等出版全流程着手,进一步推动出版运行机制的系统化创新,通过流程再造、资源整合实现内容、技术、平台、管理共融互通,形成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出版传播体系。二是要完善管理体系建设,推动出版社经营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逐步建立出版职业经理人管理机制,强化赋能和责任担当,夯实经营管理的人才基石;结合数字出版、智能出版的特点不断优化出版流程,提高出版效能;加强风险管理,强化各环节执行者的责任意识,有效防范经营风险。三是要创新文化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创造、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创新型企业文化[8],打造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出版企业。

4.以培养高素质出版人才为支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出版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高素质人才对推动出版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创造能力突出、引领发展本领显著、数字数据素养与技能卓越,是新质生产力对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劳动者提出的新要求[8]。因此,大学出版社要从以下方面推进高素质人才建设。

一是要畅通出版、教育和人才的良性循环,充分借助母体大学的相关学科优势,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利用新技术对传统出版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数据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革,壮大数字化出版人才队伍;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教育新模式,将数字化相关的技术知识融入出版专业课程体系,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其他出版企业共建出版融合人才培养基地[9],全面提高数字化出版人才队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树立更加开放的人才观,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工作机制,多措并举育才引才、留才用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的人才支撑。二是要提升现有出版人员的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培养出版从业人员的“互联网+”核心素养,将其培养成为将数字技术、内容资源和市场开拓等环节有效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人才,为出版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础。三是要构建出版生产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要求加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重点打造出版理论人才、优秀骨干编辑、优秀校对人才、数字出版人才、印刷发行业务能手、版权运营专家、出版国际贸易人才等,建设新时代出版人才矩阵。

新时代新征程,大学出版社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出版工作高质量发展。大学出版社依托母体大学发展,有着天然的人才、科技以及内容资源优势,因而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具备先决条件。大学出版社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内容创新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高素质出版人才培养为支撑,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出版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J]. 求是,2024(11):1.

[2]林琳. 中小型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发展研究:以暨南大学出版社为例[D]. 广州:暨南大学,2021.

[3]赖婕. 基于知识价值链的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发展策略研究[D]. 长沙:中南大学,2023.

[4]张显吉. 后改制时代大学出版社发展转型探析[J]. 现代出版,2021(6):86-88.

[5]宗俊峰. 新时代大学出版的实践逻辑与转型思路[J]. 现代出版,2020(5):5-10.

[6]王星.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大学出版高质量发展:内涵、动力与路径[J]. 中国出版,2021(13):40-44.

[7]刘震. 5G 技术下的出版内容服务创新路径[J]. 中国传媒科技,2020(12):26-28.

[8]方卿,张新新. 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之创新发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J]. 编辑之友,2024(2):29-35.

[9]雷鸣,湛冠琼,冯英. 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及优化策略[J]. 出版广角,2021(18):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