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媒介可供性理论,聚焦元宇宙技术何以赋能文博藏品活化传播问题。元宇宙允许用户以虚拟身份同历史文物沉浸交互,赋予博物馆参观新体验。通过故宫博博物院、敦煌博物院和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田野考察,探讨基于元宇宙的文博藏品虚拟呈现、再创作和再利用路径,并结合全球范围内的初步实践,阐释活化传播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反思元宇宙带来的挑战,力图推动民族历史文化存传创新,增强全球传播力,为文博产业数字迭代提供理论启示,助推中华传统文化实现深层次共鸣共情。
【关 键 词】元宇宙;媒介可供性;活化传播;文博藏品
【作者单位】邓玉格,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2023年陕西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年度项目“中华古都文化记忆数字实践与认同建构研究”(2023M
O15);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延安红色记忆的数字实践与活化传承”(23JK0222);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310697142)。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4.11.009
传统博物馆展览领域,文博藏品展示面临时空、地域限制及难以保存等困境。为了打破这些局限,国内部分博物馆引入了元宇宙技术,推动文博藏品数字化转型,“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1]。2021年,故宫博物院推动“故宫畅游计划”等项目,运用VR、AR等技术提供富有互动性的虚拟体验。敦煌研究院利用元宇宙技术创造了虚拟人“伽瑶”,其可以通过复杂的人工智能算法和语言处理技术理解游客指令并作出相应回应,达到与游客实时互动的效果。这一转型有力激活了文博藏品的文化社会价值,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文化与科技融合不仅为公众带来便捷高效地文化体验,也为传统博物馆数字化突围提供方案,奠定了文化遗产可持续利用基础。
本文从媒介可供性角度出发,探究元宇宙赋能文博藏品活化传播的OBzm52WVi5hQ5E2O12Y6JCIMc69JKdUKnCQjTLns9yg=基本原理与实践逻辑。理论上,旨在开拓元宇宙的媒介特性,建立元宇宙赋能文博藏品活化传播理论框架;实践上,将利用元宇宙充分释放文博藏品的数字求真、科技向善、人文致美等三维向度,挖掘出独特、交互和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博藏品传播新模式,以提升受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文博藏品的兴趣。
一、元宇宙活化文博藏品:媒介可供性视角
1.数字智能技术赋能文博藏品活化传播
智能媒介技术和理念在现代社会的深入发展对人类、媒介和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影响,驱动新媒体环境向新的方向发展[2]。2016年左右,VR、AR技术在国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国内一些博物馆开始引进。其中,故宫博物院成为文博藏品传播破圈的典范,在融合现代科技方面展现出惊人的前瞻性。在XR技术尚未成为热门话题之前,故宫博物院就已经建立了自己的VR影院,并提前采用XR技术制作影片宣传、推广文物。该项技术打破了传统第三方的“他叙”方式,让文物“自己说话”,激活了文物形象。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元宇宙概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博物馆将该项技术视为文博藏品未来传播的关键动力。
元宇宙技术的问世,给为文博藏品提供了一个活化传播的新契机。一方面,它改变了以往文博藏品单一的展示方式,更直观、立体地接触文物,与文物互动,以数字与现实的双重身份拓展了观众体验的维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它为文化遗产在硬科技时代文化遗产的软着陆、软传播,提供了文博藏品的“自叙”支撑。博物馆观众在元宇宙技术加持下,将获得前所未有的身临其境般体验,文博藏品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性表达也因此获得更加多样化的可能。
2.从媒介可供性到元宇宙可供性
随着新兴媒介技术的不断涌现,可供性这一概念逐渐跨越生态学领域的传统界限,向媒介领域拓展理论疆域。一方面,媒介可供性的概念肯定了媒介环境的客观存在,与人的主观意愿无关;另一方面,媒介可供性也承认了媒介技术需要依靠人的主观感知而被利用。元宇宙这一新型媒介技术超越了传统媒介对现实身体的限制,将实际存在的物转化为虚拟空间的数码物,从而构建出新的空间、时间和人际关系网[3]。至此,媒介可供性不再局限于特定的空间和固化的时间框架内,而变得更加流动、交互和个性化。
在技术维度,随着VR、AR等尖端硬件设备的迭代革新、云计算与边缘计算的飞跃发展,以及5G乃至未来6G网络的高速互联,为元宇宙技术实现广泛的技术应用构筑了坚实的基础。在数据领域,元宇宙依托区块链与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的架构,高效且安全地整合了由用户交互行为所生成的海量数据,为数据的可访问性、可验证性及可持续利用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空间迁徙层面,元宇宙创造了一个无界的数字空间,让用户可在瞬息之间穿梭于多维场景,体验前所未有的空间转化自由;在感知体验上,通过高级传感器和输入设备,元宇宙能够提供接近真实的体验;社交方面,元宇宙强化了数字身份的概念,并通过提供多种交互形式以及支持虚拟社群建设开辟了全新社交模式。据此,笔者将元宇宙可供性的理论内涵概括为技术、数据、移动、感知、社交等五个层面,研究技术如何作为介体连接用户与文化遗产,以及元宇宙如何在社会建构中形成新的文博藏品传播模式与体验实践。
二、 元宇宙赋能文博藏品活化传播要素分析
1.技术可供性:“可视化”场景达成人性化传播
元宇宙通过高精度三维扫描与建模技术,将文博藏品精准复刻为数字孪生体,实现了从静态展示到动态交互的飞跃。在AR、VR等技术加持下,用户得以置身于三维空间,与文物互动。如敦煌研究院推出的“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项目,将敦煌艺术转化为互动的三维数字实体,让莫高窟的壁画、雕塑等文物以虚拟形象呈现。观众可以通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如临现场,感受古老文化沉淀的记忆。观众由此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探索自主权,不再受限于固定的视角与距离,而是能够自由地移动、旋转文物,让文物的纹理、色彩乃至岁月的痕迹都纤毫毕现,跃然眼前。
从媒介的整个发展进程来看,媒介技术的演变旨在更紧密地模仿和贴合人类行为和需求[4]。在元宇宙的技术可供性作用下,藏品的展览拥有了生动的故事性和时空转换的连续性,满足了受众对文物展示的期待,促进了文博藏品的人性化传播,通过公众的参与、互动和体验,把传统的文物展示转变为一种充满活力的文化体验。
2.数据可供性:智能化技术满足个性化需求
元宇宙的数据可供性被解释为文博藏品相关信息和知识的易用性和可访问性,即确保各种数字格式的文博数据可以被元宇宙环境中的用户和系统高效地检索、分析和使用,用以驱动个性化的内容传播和增强用户体验。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潮中,数据结构的变化是推动数字媒介产品形态与功能革新的关键动力,深刻影响着数字媒介产品场景构建的灵活性与用户交互的即时响应性。智能算法能够对用户的常规活动、偏好及媒介产品的使用模式进行深度分析,从而预测用户的定制化需求,并引导数字媒介产品不断调整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5]。元宇宙平台能够积累并分析大量的用户数据,深入理解不同用户群体,从而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内容传播策略。算法推荐机制作为连接用户与文博藏品的智慧桥梁,可以细腻地捕捉用户与藏品间每一次互动的选择偏好、停留瞬间的情感共鸣,从而形成个性化的信息推送图谱,极大地提升用户的参与热情与互动深度,让文博藏品的魅力在个性化体验中熠熠生辉。多样化的数据将为元宇宙场景中文博藏品的传播样态提供新思路,促进创新化传播形态的出现。此外,元宇宙还可以联合各个平台进行数据集成,构建更全面的传播网络,扩大文博藏品的传播范围。这种数据可供性确保了文化遗产在数字环境中以动态、互动的方式传播,带给受众个性化体验,提升其在现代社会的吸引力和教育价值,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3.移动可供性:现实与虚拟交织实现不同场景下多媒体服务
移动媒体的四大关键特性包括可携带性、可获取性、可定位性和可兼容性[6]。在元宇宙视域中,移动可供性指用户在现o2Q74X4pPVlPdMyAR2lkO/2lGxk++chrFNqwKzh6qxs=实与虚拟世界间无缝移动互动、享受多场景、多平台融合的丰富多媒体体验。在元宇宙视域下,移动可供性被赋予新的生命,它不仅是用户穿梭于现实与虚拟之间的通行证,也是推动文博藏品活化、文化传播深度与广度跃升的强大引擎。通过AR等前沿技术,用户能够在实体博物馆的每一步行走中,即时接收到丰富叠加的虚拟信息,这种即时的、情境化的信息交互,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生动可触的鲜活故事。元宇宙的无界探索模式进一步解锁了历史场景的无限可能,用户得以在虚拟空间中自由漫步,亲历那些遥不可及的历史瞬间,获得超越传统展览框架的沉浸式体验。
元宇宙构建的多媒体服务体系,为文博教育铺设了一条连贯且高度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元宇宙多媒体服务体系将移动可供性作为连接不同设备与多个场景的纽带,用户可依据个人兴趣与需求,从智能手机到可穿戴设备乃至更广阔的物联网生态中无缝切换,享受量身定制的知识盛宴”。如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解密大唐遗宝”数字展,利用游戏化学习机制激发公众对唐代文化的浓厚兴趣,展现出移动可供性在促进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方面的巨大潜力,同时彰显了元宇宙多媒体服务体系的优越性。融合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无限可能,移动可供性正引领我们迈向一个更加开放、多元、个性化的文化传播新时代。
4.感知可供性:虚拟场景建构触发用户全情投入式体验
感知可供性是指场景中影响用户感官连接的要素促使用户行为发生改变的可能性。在数字化媒介变革下,元宇宙用仿真技术给用户带来沉浸式体验,让用户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曾经发生的历史场景,为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模式。在这一环境中,感知可供性成为引导用户探索与学习的无形之手,当用户置身于精心设计的虚拟场景中,那些闪烁着诱人光芒的按钮、随着触摸而变化的界面元素,都在无声地邀请用户进行互动,激发其探索未知的好奇心与欲望。如湖南省博物馆利用3D影像、AR、VR等先进技术,将宋代社会的生活场景再现出来,让用户沉浸在宋代缓慢的生活节奏中,亲身感受宋代社会特有的生活形态。用户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通过非线性叙事和高度互动的方式,成为能够自定义学习路径、参与体验宋代文化之美的历史故事的主动参与者与创造者。
元宇宙的感知可供性,不仅在于其技术层面的先进性与创新性,还在于其通过用户建立虚拟与现实无缝衔接的感官体验,深刻影响用户的直觉性预期与操作行为。这种全新的感知方式和用户高度自定义的互动体验模式,将开启文博藏品的活化传播新局面。
5.社交可供性:新型社交推动文博藏品部落化传播
社交可供性是媒体和技术为用户提供社交互动与自我表达机会的概念,尽管社交可供性展现了介质技术与用户意愿之间的互动关系[7],但选择社交可供性的主动权依旧掌握在用户手中。因此,社交可供性将传播技术框定为观众的主权而不是技术支配者的特权,这一变化提升了用户的参与感和表达权力[8]。元宇宙技术构建了一个功能丰富的虚拟空间,这个空间通过高度互动的用户接口和集成社交网络的特性,打破了地理和经济的壁垒,使得全球各地、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都能便捷地浏览、亲身感受和交流各种文化艺术遗产。
社交可供性成为元宇宙环境下形成社群和实现部落化传播的重要基础。元宇宙打造的交互性社交空间,为文博机构举办展览和活动提供了一个全新平台,让用户可以虚拟化身的方式参与其中,体验文化传承的特色展示活动。这种环境促进了个体的自我表达,将用户自身对文博藏品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定制化身、内容创作等方式展现出来,吸引兴趣相投的个体,进而促进兴趣社区的构建,实现藏品故事的情感化传播。由于志趣相投的群体共同参与和维护,这一过程还可能形成部落化的传播模式,创造出一种更有机的、紧密结合的传播系统。元宇宙所展现的社交可供性不仅增强了用户的参与度和归属感,也使用户自身成为传播过程的一部分。这种参与感和社区归属感是传统传播方式无法匹敌的,为文化遗产的教育和传承提供了活力与情感联系。
三、元宇宙赋能文博藏品活化传播的路径
1.智能化技术促进文博藏品多形象展现
在媒介可供性视域下,元宇宙作为一个全新的数字生态环境,为文博藏品的活化传播提供了广阔天地。元宇宙借助AI、VR、AR等前沿技术构建的全息社会场景,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可能性与伸展性[9]:高精度3D扫描与建模技术使得文博藏品能被数字化,可在虚拟空间中无限复制与展示,突破了物理限制;VR、AR技术可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文物背后的故事,实现从平面到立体的观展转变;智能化技术结合数据视觉化聚焦信息层次的呈现,使教育互动化、趣味化;模拟不同光线影响与虚拟仿真“修复”损毁文物,为观众呈现多样化视觉效果;个性化展览则通过分析用户在元宇宙的互动行为,打造定制化展览内容,提高观众体验的个性化与互动性。元宇宙借助前沿技术重塑博物馆服务方式,给文化遗产传播注入新活力。
2.数据算法实现用户专属化内容投送
在元宇宙的媒介环境中,利用数据算法对用户行为进行深度分析是文化传播个性化的动力,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用户在虚拟空间的互动反应、浏览偏好、互动水平等进行跟踪,构建复杂的用户画像。算法系统通过对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和挖掘,为用户精确匹配并推送其感兴趣的文博内容。教育方面,可通过数据分析算法为用户提供故事化和互动游戏的文化叙事模式,提高文博历史故事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数据算法为用户提供专属体验的同时,还需制定合理政策保护用户隐私权和实现道德伦理合规。
3.实虚交融拓展文博藏品多维度展现
在媒介数字化进程中,文博藏品的传播方式面临颠覆性的转变。元宇宙通过模拟物理世界形成孪生空间,复现自然实体中的构件、连结、动态和结构,创立一个虚拟的领域模拟实际空间,执行对应的智能操作[10],跨时空展现文物,提升文博藏品展览的互动性与包容性,丰富了文博藏品展览的情境体验。
一是用VR技术让文物重现本身的环境,使观众穿梭于古代与现代之间,享受“真实”的历史体验。二是用AR技术将虚拟展品嵌入现实世界的具体场景中,将历史体验拓展到多个维度和场景中去。多维度的体验是元宇宙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元宇宙场景探索中,文博藏品被赋予多条动态的故事线,观众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不同的史实解读路径,获得多样化的历史教育体验。元宇宙丰富的知识储存资源可以为藏品解读提供跨学科视角,使文物的流传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元宇宙在团体参观展览上还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所创造的虚拟空间可以使全球用户超越物理界限参观访问,从而带动文博教育的多元融合发展。
4.数字分身实现全方位立体化感受
文博藏品的传播和活化不再局限于现实空间的一维展示,元宇宙带来的人机融合技术为文物与艺术品呈现全新的展示维度。元宇宙的出现使得文博藏品参观路径从“具身化”体验向“脱域化发展”[11]。不同于前序媒介技术的“模拟身体”,数字技术正在为每个人“计算”可被高度解析的“数据躯体”[12],即“数字分身”。通过人机融合技术,用户利用数字分身可在虚拟博物馆中沉浸式地体验和互动。这种立体化感受提升了感知层面的视听效果、互动层面的故事叙述参与,以及情感层面的文化认同。元宇宙打破了古迹和艺术品的时空限制,推动了沉浸式教育和体验的发展,增进了公众对文化财产的理解和欣赏。未来,技术发展将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投入文化传承,活化和推广文博藏品。这不仅为文化保护开辟了新领域,也为文化传播模式的创新提供了范例。
5.元宇宙社交激活文博藏品的自传播
元宇宙技术的发展推动新型社交方式的形成,在文博藏品传播领域,群属化关系网络应运而生,助力文博藏品自传播模式蓬勃发展。用户以数字分身形式深入元宇宙探索文化宝藏,元宇宙社交网络的匿名性、分享性和扮演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文化传播过程中国家、政见、族群、年龄等人口和文化因素对文化传播的偏见[13],与全球观众交汇、沟通并共享文化体验。基于共同兴趣,不同背景的观众集结起来形成话题交流圈,在多样化的互动平台,如虚拟展览、在线讲座的助力下进行情感交流。此外,在平台上融入社交元素,如即时消息、语音对话等功能,可减少交流阻碍,促进用户间的情感深入发展。值得一提的使,要保证社区的良性运行,需要建立良好的社交网络,而这一网络的建立离不开有关部门的严格监管。从这一点来看,在平台设计中加入社交元素,既能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又能为提升文博藏品的传播效果起到积极作用。
元宇宙技术在文博藏品的活化传播中展现了独特的潜力,它打破传统展览的局限,为用户带来沉浸式的文博展览体验,在现实与虚拟的融合中让观众穿越时空,与千年古迹对话,感受古老文明的力量。未来,元宇宙将成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下一步发展需注意用户的互动体验优化、文化资产保护、全球文化交流等关键问题,探索技术发展与政策规范相结合的新模式。面对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用户群体,文博机构需要把握好元宇宙的媒介技术特性,持续创新藏品活化传播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并讲话[EB]. (2020-09-29)[2024-05-09]. https://www.gov.cn/2020-9-29.
[2] 高洁崧,康建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智能化赋能[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4(2):102-106.
[3] 吕睿,毛若寒. 媒介哲学视角下博物馆元宇宙展示的媒介性审思[J]. 东南文化,2023(3):179-184.
[4] 赵雅文. 媒介人性化的演进与未来图景[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65-70.
[5] 黄淼,黄佩. 媒介可供性视角下短视频电商的实践特征[J]. 编辑之友,2021(9):47-53.
[6] 喻国明,赵睿. 媒介可供性视角下“四全媒体”产业格局与增长空间[J]. 学术界,2019(7):37-44.
[7] 孙凝翔,韩松. “可供性”:译名之辩与范式/概念之变[J]. 国际新闻界,2020(9):122-141.
[8] 陈长松,陈文敏. 共创 共享 共治:基于社交可供性的元宇宙社交研究[J]. 编辑之友,2023(9):50-56.
[9] 许昕然,李琼. 从文化空间到元宇宙:传统文化空间的数字化再生产[J]. 广州大学学报,2023(2):62-70.
[10] 李双成,张文彬,陈立英,等. 孪生空间及其应用:兼论地理研究空间的重构[J]. 地理学报,2022(3):507-517.
[11] 唐艺,陈子颖. 元宇宙愿景下博物馆红色文创产品的传播展望[J]. 东南文化,2022(6):174-178.
[12] 喻国明,耿晓梦. 元宇宙:媒介化社会的未来生态图景[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22(3):110-117.
[13] 何佳雨. 元宇宙与中国传统文化沉浸传播融合策略探析[J]. 对外传播,2023(12):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