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减”政策的持续推进,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其核心目标在于推动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面对“双减”政策带来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采纳更加科学、高效的引导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的一大焦点议题。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面临着既要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又要提升教学质量的双重挑战。精简教学内容,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成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策略。这要求教师深入研读教材,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去除冗余和重复的部分,聚焦于核心概念与基本技能的传授。
以“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单元为例,教师在执行教学内容精简策略之初,便明确了本单元的核心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掌握万以内数加减计算的方法,具有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备课阶段教师们认真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例题和练习题,尽量避免重复性、机械性地进行计算训练,而把注意力集中到对算法的认识和算理的深入探讨上来。在实施课堂时,教师先借助日常生活购物情境导入加减法计算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然后,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线,指导学生独立发现加法进位法则和减法退位技巧,同时借助口头表述和板书展示深化理解。练习环节中,教师们精心设计了层次清晰的练习任务,既有基础性计算题又涉及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应用题,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经过如此周密的教学设计后,不仅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万以内加减法计算的方法,而且在逻辑思维和数学应用能力上也得到有效地训练,为全面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通过构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兼具趣味性与挑战性的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数学问题的本质,发现数学规律,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其观察力、思考力及创新能力。
以“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为例,教师在运用情境创设教学法时,精心构建了一个“超市购物”的模拟场景。课前,教师备齐了多样化的商品图片及其对应的价格标签(例如:铅笔0.5元、橡皮0.8元、笔记本2.3元等),并将教室一角布置成了一个小型超市环境。上课期间,教师先放一段短小的录像,让学生们了解超市购物之基本过程,然后再请数位学生分别以顾客及收银员之身份来模拟购物活动。购物环节,学生们需要根据商品价格和购买量算出总价,这个过程很自然就会涉及小数加减法运算。教师则在一旁细心观察,并适时抛出问题,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寻求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精心设计的情境创设,学生不仅掌握了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技巧,还深刻体会到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从而有效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力。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需更加重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其核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式教学侧重于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鼓励他们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自主解决问题,以此途径来掌握数学知识并强化数学思维能力。
以《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教学为例,教学之初,教师可展示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实例,例如,伸缩门、桥墩支撑架等,以此吸引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随后,提出问题:“这些图形有哪些共同特征?你能否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动手绘制,进而探究它们之间的关联?”这样的问题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测量、对比、归纳等实践活动,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相关性质。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进行引导和反馈,促使学生大胆地提出假设,小心地求证,循序渐进地揭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梯形有一组边平行等核心性质。在课堂最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共享和交流自己探究的结果,一起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和性质,进而完成系统的知识建构。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探索精神,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
“双减”政策强调需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并提升作业品质。据此,小学数学教学中,优化课后作业设计成为关键环节。此优化过程应着重考虑作业的针对性、层次性及趣味性,保证作业量适度、难度恰当,旨在既巩固课堂所学,又促进学生思维拓展与能力提升。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依据不同学生不同层次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类型作业。拓展提升型作业,诸如“运用分数来表达你和家人的身高比例”或“用分数表示你一周内各天完成作业的时间占比”,这类作业旨在促使学生将分数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相融合,进而推动其思维拓展与应用能力的提升。合作探究型作业,例如“小组合作,运用分数来表示班级图书角图书种类的占比,并据此设计一份图书分类统计表”,此类作业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动手实践等途径完成任务,以此培养其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的能力。经过一系列课后作业设计,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提升了作业的质量与成效,切实达成了减负增效的目标。
“双减”政策的提出和落实,为小学数学课堂提供新的发展路径,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立足实际积极探索新路径,通过精简教学内容、扎实学生基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注重课堂启发引导以及优化课后作业设计等策略,以发挥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伙伴作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长。
(作者单位:文水县北张乡西宜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