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有些患者会出现反复偏头痛的症状,有时会严重影响到生活、工作和学习。请问邓主任这是怎么回事?有什么治疗办法?
邓勇志: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多为单侧的中重度搏动性头痛,常伴恶心、呕吐、畏光、恐声等症状。
卵圆孔是心脏胚胎时期房间隔的一个生理性通道,位于胚胎期原发隔与继发隔的交界处,通常由原发隔的薄片样结构覆盖形成裂隙样异常通道,类似一功能性瓣膜。大多数人出生后1年达到解剖学闭合,3岁之后仍未闭合者称为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人群患病率20%~34%。1998年Del Sette率先发现偏头痛与PFO可能存在关联,后续研究提示PFO人群偏头痛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5.13倍,偏头痛患者PFO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2.54倍,不明原因卒中合并偏头痛患者PFO发生率高达79%。
PFO导致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有2种学说被认可。一种认为血管活性物质(如5-羟色胺等,通常由肺循环代谢或清除)通过PFO直接进入左心系统及颈总动脉循环而触发偏头痛;另一种认为是静脉血栓通过PFO从静脉系统进入动脉系统,引起短暂性脑动脉闭塞或脑动脉供血区低灌注,导致大脑亚临床梗死,引起偏头痛等局部神经系统症状。
目前,药物及生活方式的改善是预防及治疗偏头痛的主要策略。药物治疗分为预防性治疗和急性发作期治疗。预防性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抗癫痫药、钙通道阻滞剂、抗抑郁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受体拮抗剂等。急性发作期治疗包括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类抗炎药、曲普坦类药物等。
智慧生活报:请问陈主任,发生急性心梗时如何在“黄金期”自救?日常生活中应如何有效预防?
陈洁:怀疑自己是心梗时,牢记两个“120”。发生心肌梗死时,需要卧床休息或选择舒适体位进行休息。心肌梗死发作时,任何活动都可能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加重,进而导致病情加重,所以,此阶段应该休息,停止活动、减少心肌耗氧。这时,应该立即拨打120救助电话,寻求专业帮助,当发生心脏骤停时,需要马上进行心肺复苏术或协助拨打急救电话。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预防心梗的发生尤为重要。在饮食方面要多注意,少吃多餐,多吃点清淡的食物。而在热量方面也要注意,减少摄取的热量,饮食对预防心梗有很大的作用。还要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并遵循有氧运动的四原则: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全面发展、持之以恒。早睡早起也很重要,避免熬夜,以免引发心梗。另外,还要注意自我情绪的控制,避免情绪过于激动。
山西科技报:如何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若患病后有哪些积极的管理方式?
王旭玲:正如前面我谈到的五点,饮食调节、增加运动、定期体检、掌握身体各项指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此来控制体重。最基础的是平时生活调理饮食。建议清淡饮食,避免高脂、高盐以及高糖的饮食,可以适当吃点高蛋白质的食物。平时多吃蔬菜、谷物、水果,对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有好处。其次,需要劳逸结合,首先要避免过度劳累,避免经常熬夜。坚持长期的适量的锻炼,比如餐后40分钟左右的快步走、散步等。同时去除不良的习惯,比如吸烟、酗酒等。此外,需要控制基础疾病,如果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应该积极地去控制,控制好血压,将血糖降在接近正常。这些都有助于预防、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如果已经明确诊断了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一定要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积极就诊。若患病需根据疾病的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治疗。
山西科技新闻网:请问李主任,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可以做哪些检查?心脑共患疾病患者该去看什么科?尤其要注意体检中的哪些指标或者注重哪些项目的体检?
李伟荣:心脑血管疾病可通过心电图、血液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式进行检查。另外,冠状动脉造影、脑血管造影等也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检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性治疗,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低盐低脂饮食、戒烟戒酒,避免劳累。有共患风险的患者既可以看心内科,也可以看神经内科,只要医师有心脑同治的理念。目前筹备的泛血管疾病综合管理中心,将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的诊治。
体检中要注意询问以下相关病史并进行筛查:1.代谢性疾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等;2.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性肠病、结缔组织病、长期隐匿性感染;3.不良生活方式:吸烟、久坐、缺乏运动、熬夜、不健康饮食习惯等;4.心理应激:工作压力、焦虑症、抑郁症;5.环境因素:大气污染、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