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城》体现出的现实主义思考

2024-07-25 00:00孔欣玉
今古文创 2024年25期

【摘要】《文城》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书以余华民间叙事的风格,并融入魔幻传奇色彩,讲述了清末民初的动荡年代北方青年林祥福携女儿林百家南下寻找文城的故事。小说以苦难的外衣讲述了一个温情故事,通过一个全新的叙事展现对人性与情感的思考。当下文学研究领域里,采用比较法、启发法、文献分析法等文学研究方法,对《文城》进行分析阐释,讨论其中体现的对现实和人生的思考。

【关键词】《文城》;余华;人文精神;魔幻现实主义;人生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5-001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5.003

一、《文城》故事梗概

《文城》主要讲述了小地主林祥福因与南来女子小美相爱后小美无故出走,为爱寻妻、为女寻母,寻找文城的传奇一生。

林祥福五岁时父亲离世,十九岁时母亲也病故了,父母留给他了四百多亩田地和六间房宅地,因到处求学学习木匠手艺,他虽然孤独但是生活殷实且自足。陌生兄妹打破了他原本平静的生活,哥哥留下妹妹小美独自前往京城后,他与小美日久生情。然而小美却两次欺骗他,在清晨离家消失。第一次小美带走了他的一半金条,第二次小美留下了嗷嗷待哺的孩子后一去不复返,从此杳无音信。林祥福也因此踏上了寻找“文城”的路,开始了他的传奇故事。然而,文城却是一个从来不存在的地方,自称是兄妹的两人也早在十多年前就成了亲。可以说,从林祥福开始寻找文城,就注定了谎言的开始。从北方到南方,他走上了一条没有尽头没有方向的路,其间落水,父女俩也差点儿被淹死。最终,林祥福在与小美口音相似的溪镇落脚,与同为外乡的陈永良一家搭伙过日子把女儿健康抚养长大。其间见证了清王朝覆没,军阀混战,土匪烧杀抢掠。林祥福终其一生都没有放弃寻找小美,寻找那个“文城”,可是遗憾的是,直到他被土匪杀死,他也没有完成心愿。非常戏剧性的一幕是,在死后他的棺材与小美的坟墓仅有几尺之隔,他不知道的是,溪镇,就是小美嘴中的文城,小美也早在他决定扎根溪镇的那天冻死在大雪里。在林祥福在溪镇生活的几十年里,他认识了当地德高望重的会长顾益民,并将女儿许配给他的二儿子,也与顾益民一同对抗土匪和军阀,最终死在了绑架顾益民的土匪手里。

百度百科非常简练地介绍了《文城》:“一个人和他一生的寻找,一群人和一个汹涌的时代。”这本书的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的动荡年代,也注定了故事的悲剧性。

命运是多么的捉弄人。他一生都在寻找的小美却死在了来看祭祀的他的面前,但是他却永远都不知道小美的姓,不清楚小美的谎言真相。《文城》讲述了一个谎言的故事,也讲述了信与义的故事。故事以谎言与欺骗开始,却夹杂了温暖和希望。

“他原本不属于这里,他的家乡在遥远的北方,为了一个承诺他将自己拔根而起,漂泊至此。往后的日子里,他见识过温暖赤诚的心,也见识过冰冷无情的血。”

二、书中人物及他们的一生

作为主人公,林祥福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父母早逝,经历两次欺骗后踏上寻妻之路,路上遭受龙卷风父女幸运生存,扎根溪镇却经历军阀混战、土匪侵扰,最后死于土匪暴乱。最具传奇色彩的是,寻找一生的人最终却隔着棺材相见,近在咫尺却相隔一生。林祥福是善良的,面对走投无路的小美和阿强,他热情的帮助。小美两次欺骗他后,他也无法做到真正的憎恨;林祥福是有情义的,顾益民被绑架后他慷慨赴死,并嘱咐吃百家饭长大的林百家勿忘情义;林祥福是有信念有力量的,两次遭受欺骗后他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历经艰险来到“溪镇”,并用尽一生去寻找那一个人。林祥福的一生都在寻找“文城”。

溪镇德高望重的乡绅顾益民,本性善良且有谋略,既传统又开明,救助过落难他乡的林祥福和陈永良,也组织过民间兵团抗击土匪。不同于一些“老爷”整日吸食鸦片,苟且偷生,他把溪镇人民的安危放在了心上。因此陈永良夫妻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他。顾益民在那个时代显得尤为可贵。

陈永良夫妻俩家庭贫困却帮助同为外乡的林祥福,勤劳且善良,有情又有义。他们甘愿用自己的儿子换林百家做人质,得知儿子对林百家产生不恰当的喜欢举家迁走,遇到顾益民不顾生命危险去救他。陈永良夫妻让人们看到了处在乱世的人性之善。

纪小美,在刚读到她的时候读者心里多有愤恨,是不解,认为她一直在欺骗主人公的感情。在“补”中才明白,小美更多的是无奈。因为家庭贫困十几岁就被卖去当童养媳,学会看婆婆公公的脸色和照理店铺。然而却因拿柜里的钱接济卖猪丢了钱的弟弟被休回了家。小美一生都在与命运殊死抵抗,她是对人生充满希望的,她的向往远远不是那一件“花衣裳”,但是他却在寻找的过程中迷失了。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提到娜拉的命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而纪小美这两条道路都实现了,与阿强离家出走却花光了所有钱,爱上林祥福却离开了他,最终带着悔恨死在故乡的大雪里。《文城》也通过小美提及了罕见的“一妻二夫”的情感和道德问题,作为有妇之夫,小美与林祥福的相遇从开始就是个孽缘。小美的一生是迷茫的,她一直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男人身上,最终迷失了自己。

田氏兄弟在林祥福离家寻妻时照管这个家,没有对林家的房产产生半点私心,不远千里寻找林祥福,最后把林祥福带回故乡为他安葬。从田氏兄弟的身上可以感受到了超乎平常的忠心和感激,但是田氏兄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封建阶级的产物,地主与仆人的界限他们永远无法忘记。

为生活所迫出卖肉体的女人,为林祥福带来了最后家的感觉,相比于那个和她没有任何感情只会拿钱吃喝嫖赌的丈夫,林祥福才是她在这个世界的寄托。因此她愿意在林祥福死后几经波折为其送信;土匪里的“和尚”盗亦有道,虽然是“被逼上梁山” ①做了土匪,但他始终坚持道义,只抢钱财,将被绑架的陈耀武照顾得很好。在土匪横行的时代,面对杀人如麻的张一斧即使很危险他也没有选择跟随;小美的婆婆虽然将小美休掉,但是在临死时都想把家业托付给她认为唯一信任的小美。“古人云,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这就是鲁迅笔下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婆婆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她的死也意味着封建制度的瓦解。

余华在他的作品中从来不带情感浪花也没有任何道德价值评判,他只是把苦难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们真切地感受作品中的苦难人生。

当年孟京辉把《活着》搬上话剧舞台的时候,强调“不叙述苦难,只叙述经历苦难的人”。余华于2017年在米兰完成的杂文和2018年出版的杂文集,题目都是《我只知道人是什么》。在杂文集的封页上,余华还特别讲了这样一句话:“文学包罗万象,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人。” ②他做到了,无论是《活着》还是《文城》,余华只是平淡的讲述着故事,不带任何主观感情,把人物刻画得非常鲜明,让读者自己去感受。

布莱希特早在其戏剧《四川好人》中就提出了苦难生活中“谁是好人”和“如何让好人有一个好结局”的问题,他在收场白中无奈又不乏希望地感叹道“事情既然如此,解决办法会是怎样,我们未能找到解决办法,金钱也枉然。应该是另外一个人,或者是另外一个世界……我们已无能为力,这不是装模作样……人世间一定有一个美好结局,一定,一定,一定!” ③林祥福是一个绝对的好人,一生都没有做任何坏事。但是他的一生也绝对是悲惨的一生。

三、“文城”

小说塑造了一个特殊的意象“文城”,文城是小说中主人公一直追寻的地方,这种寻找主题的叙事也加深了故事的传奇性。文城在哪里?“总有一个地方叫文城。”

文城是座苦难之城,是座希望之城,是座善良之城。或许在余华的眼里,文城就是他内心的“乌托邦”,一个永远不存在的地方,一个永远存在于内心的高地。若没有土匪的侵扰,或许溪镇就是我们所向往的“桃花源地”。或许阿强和小美的心中也有“文城”,但是他们在寻找的途中逐渐迷失了自己。

林祥福的执念是“文城”。舍弃父辈留下的房产选择南下去寻找一个虚无缥缈的地方,若没有触及心灵的执念是无法做到的。生活中的选择从来没有对错,因此为了心中的执念,他愿意做出这个在现在看来都大胆的选择。想必在离家前他就做好了承担这一切的后果的准备,因此当时的离开是那么的坚定。黑塞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白哲特也曾说过:“坚定的信念能胜过强者的心,并使他们更坚强。”《文城》带给我们最大的思考就是,我们心中的“文城”究竟是什么?这本书让许多人感到震撼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林祥福做了一个大部分人都没有勇气做的决定:抛开一切寻找“文城”。或许寻找文城的路上,他也在寻找自己活着的意义。《文城》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懂得,在看清了命运真相之后,依然主动选择热爱生活。想当初,林祥福背着女儿第一次来到溪镇,“陈永良见到的不是一个从灾难里走来的人,在霞光里走来的是一个欢欣的父亲。” ④这是对我们的最大启示——每个生命都值得被祝福,所有命运都是上帝的馈赠,因此,更加用力地活着,就是最好的归宿。

这本书同时也讲述了几个道理。失去依靠时学会放下消沉,深耕自己。技能是伴随人的一生的,当主人公的父母离开他后,当他放弃家产决定寻找“文城”时,他还有一身的手艺,使他无论身在何方都能养活自己;求而不得时学会放下执念,万事随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是林祥福的选择才造就了他的人生悲剧。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不会去寻找一个未知的地方,但是我们应当懂得有些事情注定没有结果时要学会放弃,譬如爱情。现实中远不能做到像各种文学作品一样深情,因此在有限的生命中要选择对的人。

人生就是自己的往事和他人的序章。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对于林百家的结局大家一无所知,但是故事的结局也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周国平在《人生哲思录》中将人活着的意义分为两类,一类便是“吃喝劳作”,另一类则“试图为生命指出一个高于生命的意义源泉,它应能克服人的生命的动物性和暂时性”。⑤

守着太平间长大,余华见证了太多人的生离死别,也让他对生命和死亡产生了新的思考。生存和死亡始终是余华小说中绕不开的地方。如果说《活着》代表着厄运,那么《文城》就代表着信念;如果说《活着》在讲述残酷的生存,那么《文城》就在讲述温暖的死去。作为主人公,林祥福在故事中突然死去,但是他为“义”和“信”而死,也算死得其所。文学概论里有个概念叫人文关怀,强调应该“以人为本”,强调人和人的价值。人文关怀从来就是也应该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是其尚“善”的终极价值追求。《文城》就让我们更好地关注了自己的感受,让我们对人生、对生活保持敬畏感和感恩。

四、其他

补篇成为余华浪漫主义叙事的关键。余华的《补》这种叙事结构是很不常见的,同样的场景,换了人物视角,感觉也不一样。《补》中的许多细节与前面一一勾连,有了呼应,让人看了唏嘘不已。如果没有补,读者对于小美的经历一无所知,读完也会满头雾水,而加上这个《补》,读者也就能更好地去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对纪小美有了客观的理解。

苦情叙事。小说中的这种苦来源于人物命运和生存环境。小说的背景在清末民初的乱世中展开,世事浮沉、迫不得已,主人公被置于时代的洪流中,雪灾和土匪构成了艰难的生存环境。而其中的人物无论是林祥福、陈永良、被卖做童养媳的小美,还是天生就失去家人的林百家,都面临着悲惨的命运。余华采用了底层视角,关注普通人在“活着”的故事遭遇,具有人道主义色彩。

暴力叙事风格。《文城》中大量描写了土匪杀人的暴力场面,凸显了那个土匪横行的时代大背景。但是否笔墨过于多了,几乎占据了全文的一半。民间叙事风格使得故事情节易讲、易传,也使得故事内容背后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社会性。因此《文城》也更使得人们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也更能引发人民的思考。

余华在本书中表现出了强烈的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在现实背景下他也融入了许多夸张和虚幻的成分。从大得出奇的大雪,到小美戏剧性的死去,再到林祥福的传奇一生。这种零度叙事的视角向读者展开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其中无不融合着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

五、结语

《文城》的封面或许早已暗示了悲惨的结局,一滴泪晕开,整本书充斥着悲剧之殇,令人落泪。

《文城》叙述了一个荒谬却真实的道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掌舵手,但其实我们却无法选择和把控生活。林祥福对来到溪镇寻找他的田大说:“总有一天我会回去的。”但是他一辈子都在寻找,却再也没能回去;小美一生都在离开,离开贫穷的家,离开婆婆,离开林祥福,最后却死在了故乡的大雪里。

注释:

①万佳欢:《话剧〈活着〉:不叙述困难,只叙述经历苦难的人》,《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第37期。

②余华:《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译林出版社2018年版。

③(德)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著,丁扬忠译:《四川好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

④余华:《文城》,北京十月出版社2021年版。

⑤周国平:《人生哲思录》,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

参考文献:

[1]余华.文城[M].北京:北京十月出版社,2021.

[2]余华.活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3]李春雨.《文城》:余华对“人”的又一次叩问[J].文艺争鸣,2021,(12).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鲁迅.坟[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孔欣玉,女,汉族,山东曲阜人,青海师范大学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