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人才、科技的重要结合点,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江苏不仅是经济大省,同时也是教育强省、科技强省,拥有丰富的高教资源。目前,江苏高校共计168所,其中16所高校的48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38所高校263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数量居全国第一。按照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江苏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打造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新范式,构筑新型生产关系,以高等教育之力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之基。
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一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新质生产力呼唤具备复合思维、技术思维和创变思维的人才。人是新质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决定因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结构、知识能力等提出了新要求,需要不同层次和定位的大学,差异化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人才。江苏高校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紧缺人才,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队伍保障。
大力培养“高精尖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其集聚和培养归根结底要依靠教育、依托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江苏16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活动中肩负重任、积极作为。一是搭建高层次平台和育人载体,整合优质资源,汇聚多方合力,如东南大学成立未来技术学院,苏州大学建设住宿式书院、国家试点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立“长空创新班”。二是探索拔尖人才早期筛选机制,与省内中学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模式,如南京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实现与中学的“学分互认”;东南大学和南京一中合作开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和数理分析等先修课程,供中学生自主选择。三是跨学科组建卓越育人师资,由世界一流的战略科学家、杰出学者组成一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精英教师团队,打造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符合产业创新要求、多元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范式。
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一大批能够熟练运用新质生产工具、在前沿技术转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特别是技艺精湛、代表行业最高水平的大国工匠。近年来,江苏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20所高职院校入选“双高计划”,独具特色的江苏职教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各界广泛认可。这些院校普遍将技能大赛、创新创业、挂职锻炼、顶岗实践、访学研修等内容结合,多措并举、练才育才,涌现出一大批“大国工匠”种子选手。同时,积极联合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全面推进产教融合,一体化推进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改革,跨学院、跨专业、跨平台集成教育和产业资源;深化教育教学与课程体系改革,促进专业与江苏地方产业的深度融合,向下夯实技术基础,向上培育拔尖工匠,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人才支撑。
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并重,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江苏高校坚持基础研究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并重,致力于弥合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之间的鸿沟,形成一条完整的科技创新链条。
以高水平基础研究引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江苏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近年来承担了全省70%以上的基础研究、9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5项成果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这些成绩背后既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益于高校自身的不懈努力。长期以来,江苏高校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依托政策、产业资源系统布局,有组织地推进基础理论研究,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制造、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重点产业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攻克了一批“卡脖子”难题。东南大学毫米波全国重点实验室探索“电磁空间”领域的颠覆性技术,收获了基础科学创新、电磁计算和信息超材料理论等方面的原创性成果。
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带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只有产业化才能成为社会生产力。作为重大科技成果的“供给库”,江苏高校聚焦“从1到10”的产业应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对内强化科研人员技术转移转化热情,对外强化与各界联动,将基础应用知识、产业知识贯入到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链条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南京大学谭海仁教授团队基于前期基础研究成果,实现了10余项专利技术成果的转化,创办的“仁烁光能”建立了全球首条大面积全钙钛矿叠层电池研发线和中试量产线,加速了我国新型钙钛矿光伏技术的产业化进程。苏州大学与苏州市共建的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协同攻关,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培育纳米企业18家,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达200亿元。这些前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后能够引领产业迭代,促进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向现实新质生产力转变。
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新质生产力驱动形成的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优化组合,既作为生产力优化的过程,又体现生产关系变革的必然要求。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江苏省内高校不断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开辟新质生产力发展之路。
构建更具活力的科研创新生态体系。江苏高校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优化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探索长周期评价、“里程碑”考核,确保科技创新的延续性、可持续性,同时为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提供宽松自由的教学科研环境和稳定充足的经费投入,让他们坐住坐稳“冷板凳”。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促使创新主体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国矿业大学全面放开横向项目管理,不仅将设备招标采购的额度由10万提高到20万,同时进一步明确,如果科研团队与合作方有过明确约定,那么经费使用完全由课题组说了算,把横向经费的自主权交还给富有科研生产力的科研工作者。
不断完善人才引育、流动的工作机制。江苏已经有一批高校针对高端人才紧缺的问题大胆改革创新,突破原来的用人治事的制度瓶颈,加速内部人力、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系统化整合和流动,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了生产力质的提升。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联合招聘博士,“编制在学校、创业在企业、经验反哺教学”,让人才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平台上大显身手,实现多方共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才双落户”政策,让人才“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与南京江北新区实现人才共引共享共育,大力建设人才“蓄水池”。
(作者单位:无锡太湖学院)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