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今年江苏省两会期间,省委书记信长星参加盐城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握能源革命这个机遇,做大做强综合型绿色清洁能源供应枢纽,探索建设低(零)碳园区,在构筑绿色低碳发展新支撑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作为盐城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主力军,滨海县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在盐城考察时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建设(近)零碳产业园区作为应对国际“碳关税”壁垒的重要途径、主动融入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紧扣“打造全省首个全链条(近)零碳制造工厂”目标,按照“企业节能低碳+系统集成降碳+用能零碳替代”思路,“三位一体”推进(近)零碳产业园区、“绿电+冷能”利用示范区、零碳工厂建设,引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做强综合能源基地,推动绿电就地消纳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近年来,滨海县依托河海交汇的地理优势和风光充沛的资源优势,倾力打造长三角最大能源保供基地。火电总规划容量800万千瓦,其中,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已并网发电,4×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正在加快建设。风电、光伏已并网装机容量达185.3万千瓦、29.2万千瓦,分别占盐城市的19.6%、8.7%。海上风电资源规划容量1060万千瓦,其中近海100万千瓦、深远海960万千瓦;海上光伏资源规划容量415万千瓦,在盐城各县(市、区)中资源总量最大。能源保供基地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760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超47%。我们将在做大绿色能源总量的基础上,同步加快完善园区新型电力系统,提升绿电持续稳定供应能力,着力构建综合型绿色清洁能源供应枢纽,为(近)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持续扩大绿电开发规模。依托风光优势,大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的规划总量和建设速度。光伏方面,加快推进中盛58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近)零碳产业园区16.6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推动黄海渔场和滨海港经济区400兆瓦项目年内并网发电,申报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省级示范县。风电方面,积极开展100万千瓦近海风电项目竞配工作,争取更多的深远海风电资源,同步建设海上风电母港,加快打造海上风电大基地。
全力推动电力系统改造。坚持源网荷储用一体化发展,主干网、配电网、微电网协同并进,推动电网形态由“输配用”单向逐级输电网络向多元双向混合层次结构网络转变,负荷特性由刚性、消费型向柔性、产消型转变,努力构建以绿色电力供应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进一步完善零碳电力供应方案和沿海新型电力系统接入方案,加快推进2座220千伏、1座110千伏变电站的改造提升,以及1座保障新能源就近接入的220千伏变电站建设,通过母线分段隔离绿电与火电,实现绿电全程物理可追溯。同时,提速建设20万千瓦国电投储能和20万千瓦三峡储能两个储能电站,提升全时段绿电供应能力。
积极开展绿电溯源认证。综合应用信息技术、低碳技术、能源技术,加快建设智慧能碳管理平台,系统集成绿电溯源认证、碳足迹实时统计、企业碳排及时预警、绿电服务交易、碳交易等功能,服务(近)零碳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与国际可再生能源证书标准基金会(I-REC)深化合作,为出口企业提供“电证一体”的认证服务,提升企业碳足迹评价结果的国际认可度。
聚焦“绿电+冷能”特色,建设(近)零碳产业园区
-162℃的LNG(液化天然气)蕴含大量高品位冷能,滨海县与中海油合作规划建设2000万吨/年的LNG接收站,一年释放的冷能相当于46.7亿千瓦时电量。滨海县将深入挖掘和利用“绿电+冷能”资源禀赋,发挥沿海港口的开放优势、腹地广阔的空间优势,围绕低能耗、高科技、高效益方向集聚绿色低碳项目,推动“绿电+冷能”应用不断由企业向园区拓展。
加快布局冷能产业。在建成600万吨/年的中海油LNG接收站一期及扩建工程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中海油LNG二期前期手续办理,尽快建成2000万吨LNG储运基地。大力推进LNG冷能利用的总枢纽——冷能交换中心建设,通过对LNG冷能的统一分配,形成从高到低的冷能梯级利用格局,实现LNG冷能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今年5月18日至19日,滨海县“绿电+冷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推介会举行,共35个产业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额达355.8亿元。
加快拓展应用场景。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探索“绿电+冷能”绿色数据中心发展新模式,为“东数海算”“东数绿算”相关工作提供服务;通过“绿电赋能”,建设LNG冷能低碳冻干食品项目,使果蔬在“一进一出”后大幅提升在欧美市场的竞争力;利用LNG冷能制冷海水,开展大西洋鲑、硬头鳟、多宝鱼、鲟鱼等高端冷水鱼工厂化示范养殖;引进头部物流企业,建设冷链物流园及海鲜交易市场;规划建设冰雪大世界项目,利用LNG冷能打造室内滑雪场及冰雪游乐项目。
加快创建(近)零碳工厂。优先选择外向度较高、减排意愿强烈、绿色低碳发展基础厚实的企业开展(近)零碳工厂创建先行先试,探索适合本土的(近)零碳发展模式。将中国化学投资建设的绿色甲醇、绿色航煤等项目作为(近)零碳工厂创建范例,在项目规划、建设、生产过程中,通过就近匹配绿电资源、运用智慧能碳管理平台、优化工艺源头减排等手段,加快实现单个企业的零碳化发展,并逐企复制经验,向整个(近)零碳产业园区推广。
强化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全域绿色发展
(近)零碳产业园区在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增效、科技创新提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滨海县将以(近)零碳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强新技术集成应用,努力提高能碳综合管理水平,积极构建新型零碳生态圈,推动全县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打造综合能源应用样板。集成LNG冷能、能源中心热能、天然气等多种能源要素,统一规划建设供冷、供热、供气管廊,推动能源资源逐步由工业生产应用向民用、商用领域延伸,提供更加低碳高效的综合能源服务,降低全域用能成本。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积极推广国内外先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工艺,帮助企业提档升级,降低产品出口风险,更好应对“碳关税”。依托龙头企业和标准厂房,持续推动风电装备、新型电力系统装备、新材料等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加快构建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推动系列降碳措施落地。积极探索“火电+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试点示范应用,依托投产和在建的6×100万千瓦火电项目,建设碳捕集和碳封存装置,助力火电实现碳排放的整体下降。大力招引LNG、甲醇、液氨固化二氧化碳制氢项目,推动实现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加强对翻身河等生态廊道和湿地的保护,着力强化古黄河林场、海洋牧场等自然资源碳汇功能。推进低碳零碳负碳前沿技术的试点应用,打造更多绿色低碳发展范例和品牌,积极在构筑绿色低碳发展新支撑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作者系中共滨海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陈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