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江苏如何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

2024-07-22 00:00:00段培华冷超
群众 2024年13期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指示“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这既是肯定和鼓励,也意味着江苏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全国大局上担负着更大责任。江苏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并明确了“任务书”、亮出了“施工图”。初夏时节,我们参加中宣部部署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实地观察江苏新质生产力的火热实践,感受到这一“重要阵地”正如全会指出的那样,将是具有强劲驱动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高地、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先行地。

科技创新策源地驱动力强劲

苏州实验室总部基地正式开工;紫金山实验室建设首个6G综合实验室,发布内生安全基础芯片等重大原创成果;太湖实验室研制全球首艘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前沿领域,江苏率先突围,掌握核心科技;关键技术,江苏攻坚克难,勇攀世界顶峰。

江苏是科教大省,拥有国家创新型城市13个、国家高新区18家,均位居全国第一,实现设区市全覆盖;高校、科技型中小企业、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居全国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江苏科技创新寄予厚望。无论是“四个走在前”,还是“四个新”,都把科技创新摆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必须发挥好科教大省优势,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新兴领域发展从根本上说源于科技的创新和应用,只有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才能为产业升级注入不竭动力。建设具有强劲驱动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需要打造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当下,江苏正统筹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篇大文章。围绕科技创新,高度重视“从0到1”的科学发现,着力推动“从1到100”,特别是“从1到10”的突破和转化应用;围绕产业创新,既关注产业的未来,又布局未来的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江苏科技系统扎实开展“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攻坚年”行动,以科技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一号工程”为动力,努力取得更多实质性、标志性、引领性成果,推进实现“1820”基础研究“策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略科技力量“聚合”、区域协同创新“赋能”、科技体制改革“集成”五个突破,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

创新是一个链条,需要产学研用协同集成,实现高校院所、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有机衔接,贯通创新链条、创新生态、产业生态。省科技厅正在研究制定《加快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5个100”行动方案(2024—2026年)》。未来3年,江苏将推进100项前沿技术、研制100项标准规范、开发100个应用场景、培育100家示范企业、升级100家科创园区,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产业与科技协同创新,要告别“单打独斗”。2021年,盛虹集团牵头组建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成为江苏第一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三年来,创新中心一直努力发挥平台效应,集聚创新资源。华进半导体封装先导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于2020年4月获工信部正式批准,建设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成为我省首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像盛虹、华进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一大批企业纷纷加大创新投入,不断提升全行业话语权,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江苏大力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载体,鼓励链主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牵头组建跨区域创新联合体,构建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攻关,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每年征集一批重大技术难题,由企业牵头开展项目攻关;支持企业应用创新成果,助力创新产品在应用中不断迭代提升。

现代化产业体系新高地建设加快推进

来到张家港国富氢能车载储氢系统智能化车间,一个个机械手臂“翻转腾挪”,一个个储氢瓶被排列得整整齐齐……北京冬奥会和成都大运会期间的氢能客车,它们的“零污染”能源就来自车载供氢系统。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江苏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立足全国看,江苏是制造业大省,江苏制造业规模及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等居全国首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1.4%左右。从省内情况看,各功能板块资源禀赋各具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多点联动发力,如苏州市的先进材料产业、无锡市的集成电路产业、常州市的新能源产业、南京市的高端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等。近年来,江苏围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依托制造业这一“看家本领”,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发新芽”,新兴产业“长成林”,未来产业“快生根”,现代化产业体系新高地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江苏突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在无锡江阴,兴澄特钢生机盎然。多年来,企业践行“智改数转”战略,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技术促进传统企业向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转型升级,正实现脱胎换骨。对于新兴产业,江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深入实施《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坚持融合化、集群化、绿色化、差异化、市场化发展,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数字化转型、卫星互联网等重点产业方向,推动省内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分集群、按梯次推动“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产业体系。对于未来产业,江苏在布局谋划和政策支持上,将氢能、新型储能、第三代半导体、低空产业、商业航天、氢燃料汽车、人工智能、先进计算、元宇宙等未来产业纳入“1650”产业体系重点产业链,抢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

走进苏州、无锡、南京等市的一个个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工厂,无论是生产钢材、光伏、还是汽车车间,一眼望去都是机器,听到的都是机器运转的声音,过去工人忙碌的场景不复出现。在江苏,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的生产模式被重塑,生产力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高素质劳动者正运用先进的劳动资料来改造更宽泛的劳动对象。

2024年1月,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新型生产关系之“新”在于生产方式、技术水平、资源利用和社会影响的全面变革,推动新型生产关系成为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和“助推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近年来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人才链、资金链和价值链,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着力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产业技术研究院对初创期重大原创性技术项目先期给予支持,研发成果获得市场融资后,按市场价格转变为股权投资,极大地释放了团队创新创业激情。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其中,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人、要靠创新人才。江苏坚持做强人才队伍关键支撑,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多措并举做好人才引进培育,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培养造就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将江苏变为吸引人才的强力场和富集地。

常州浩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款款电动摩托车热销海外,这家公司生产的摩托车已成为很多海外家庭的必备,像浩万这样面向海外的企业还有很多。江苏处在对外开放前沿,外向型经济一直领全国之先,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会也不能“闭门造车”。对此,江苏正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以更加积极有为的行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加快塑造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责任编辑:陈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