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把握和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2024-07-22 00:00:00庄友刚赵名柘
群众 2024年13期

城市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提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论断。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在新的征程上推进人民城市建设,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深刻认识人民城市建设的历史逻辑、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

人民城市理念的历史逻辑

人民城市理念根植于深厚的思想沃土。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城市的诸多问题展开深刻批判,认为资本“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同时“随着工业的发展、资本的积累、城市的扩展和‘美化’,灾祸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城市范例中蕴含着以民为本的重要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思维。如《管子》中所述:“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城市化进程同西方城市建设具有本质区别,西方国家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基本上是资本现代性导向的,将物质扩张置于城市发展的核心位置。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深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带来的苦难,中国人民对于遵循资本逻辑原则的城市化具有天然的警惕心理。1948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城市已经属于人民,一切应该以城市由人民自己负责管理的精神为出发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把牢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彰显中国人民在城市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当前,如何驾驭资本并在城市化进程中处理好资本与人民的关系,是一道必须解答好的难题。人的现代化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旨趣和必然要求,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但绝非唯一形式。在过往的理论与实践中,现代化经常被简单理解为城市化,从而造成对人的现代化的片面理解。以资本逻辑为主导原则开展的城市建设,必然是满足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而非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导向。坚持人民城市理念,就是要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中准确把握城市建设,既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要在规制资本的基础上真正让城市发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人民城市理念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并形成系列相关论述,充分肯定了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指出“城市是我国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要义也逐渐明确,即“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此基础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城市建设要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注意保护好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等观点丰富和发展了人民城市理念的理论内涵,为新时代城市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人民城市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观,其理论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城市建设的主体是人民。我国巨大的人口规模,决定了城市建设现代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城市建设的价值指向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城市化进程需要锚定美好生活的向往,回应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既增进当代人福祉,又保障子孙后代权益。最后,城市建设在方法论层面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民城市建设不断矫正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偏差,强调全体人民都能够享有城市物质和精神创造两方面的成果,赋予城市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达成城市建设和人的发展的有机统一。

人民城市理念的实践要求

人民城市理念及相关论述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等重大问题。我国城市化建设的空间扩展规模、经济发展活力、城市精神风貌等取得跨越式发展,这些成功经验奠定了在具体行动中深入贯彻人民城市理念的良好现实基础。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城市建设方面表现为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仍然存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城市提出了更为丰富具体的要求。发现和解决一系列现有的“城市病”,构成人民城市理念的实践根基和动力。

具体而言,一是要把握好城市空间与自然空间的辩证关系。城市化进程显然表现为对自然的占用,但不应该形成社会空间与生态环境两者的紧张关系。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现反复,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寻求城市空间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是大力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转化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城市现代化的目标导向是人的现代化,而非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事业,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城市空间范围内经济社会与人的共同推进,建构更加丰富多样的社会关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则是必然之举。三是在实践中达成人民共同建设城市与共享城市资源的统一。让城市的所有参与者都实现共同富裕,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城市居民生产与消费的活力,更好地实现城市财富的合理交换与分配。要处理好“人民建”与“为人民”的关系,实现共建与共享的有机统一。

人民城市建设在科学理念的指引下行稳致远。当前,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必须坚持以人民城市理念为引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城乡融合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

(作者单位分别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责任编辑:苏胜利